路径:人民网>>传媒

着力打造“班玛经验”升级版 走出藏区县域治理特色路

——访果洛州委常委、班玛县委书记 夏吾杰

2017年05月25日09:53    

[打印][网摘][纠错][分享][推荐]

  5月24日,果洛州班玛县“以群众工作全覆盖、社会大局更和谐、经济发展新跨越,”为目标的社会治理变革,不断深化打造“班玛经验”升级版,走出了藏区县域治理特色路,谱写了稳定发展新篇章。近年来班玛未发生一起不稳定事件,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加快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成功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省先进工作单位、全省维稳先进集体、全省双拥模范县、全州目标考核优秀地区和优秀领导班子等50余项荣誉奖励,涌现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省藏传佛教和谐寺院”、“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2014-2016年度优质服务窗口”、“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敬老助老模范人物”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宣传教育全覆盖,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高举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旗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内传播“正能量”。全面整合县乡村三级力量,抽调政策理论素质较高、精通藏汉双语、善于宣传讲解干部,充分利用发挥电视台、政府藏汉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报刊杂志、进村入户宣讲等有效作用,全面构建大宣讲工作格局。充分利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军沟”红色资源,承办全国“薪火相传?再创辉煌”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火炬传递活动、省州中青班爱国主义教育定点研修及全州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活动等各类大型纪念教育活动,并在县内广泛开展红色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全面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以“法律七进”、“政策法规宣传月”、“三带三推”、“三联四做”、“五下乡”、“大拜年”、“结对认亲”、“算总账”、“献爱心”等各类活动载体,不断强化农牧民群众政策法规教育,逐步打通了群众和僧尼的思想障碍,使广大群众僧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了新的转变,法律意识、感恩意识、发展意识明显提升。积极挖掘编辑《三色班玛画册》《班玛县格萨尔文化概览》《红军长征在班玛》《红军长征来到班玛的故事》《十世噶玛巴传》《班玛山水文化》《班玛县志》等书籍,拍摄《班玛红军往事》《军旗向北》影视作品和《三色班玛》旅游宣传片,制作完善格萨尔文化剧本,积极举办传统射箭、藏戏歌舞大赛等,推进班玛民俗、格萨尔文化传承发展,不断丰富干部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对外树立“新形象”。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县内人、才、物资源优势,抽调精干力量,培养了一支采、写、摄、录、编多种能力于一身的新闻宣传队伍,不断加大对上、对外供稿报道力度。并以“借船出海”的方式,采取邀请主流媒体记者采风、采访及送稿等形式,与青海电视台、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党的生活、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青海新闻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结成对子,有针对性地提供选题及素材。同时,以“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国内、省内各大媒体对全县的扶贫攻坚、生态建设、民族团结、红色传承等方面的新举措、新成绩和新面貌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树立了班玛良好的新形象。近两年来,班玛县在省内外新闻媒体累计播报各类宣传稿件(新闻)500余条,基本做到了各大主流媒体天天有班玛动态、周周有班玛“声音”。

  爱心帮扶全覆盖,撑起弱势群体“保护伞”

  将扶危济困作为县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纳入全县群众工作和扶贫攻坚重点工作任务,有机整合各级帮扶力量,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爱心帮扶体系,以国家各项保证政策为依托,通过财政注资、干部群众和社会募捐等形式,筹措设立全县重大疾病救助及爱心帮扶基金,同时积极争取青海省红十字会、援藏基金会等社会力量,为全县孤儿、“五保户”、残疾人、特困群众等弱势群体解决实际生产生活困难。健全孤儿保障信息系统,做好孤儿爱心结对,拓宽孤儿安置渠道;资助“五保”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大农村敬老院建设力度,实施散居“五保”对象危房改造工程;实施“阳光家园计划”开展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扶持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实施爱心捐款等慈善活动;对患重大疾病的困难职工、残疾人等实施医疗救助以及特殊困难群体重特大疾病患者医疗救助,对符合条件并进行手术治疗的肝包虫患者补助医疗费用,对城乡困难群体实行县医院住院治疗临时生活补助等一系列爱心帮扶措施,让每一名弱势群众浸润爱心、传递爱心、激荡爱心,永远沐浴党和国家爱的阳光。在两年多时间里,班玛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与106名孤儿、103名重度残疾人结成对子,建立了“一对一”爱心帮扶责任,实现了爱心帮扶全覆盖。累计为230名城乡低保户、五保户报销医疗费用74.0434万元,给7421名城乡低保、重残、五保、孤儿代交参合金83.615万元,给113名孤儿发放生活补贴81.36万,给609名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38.88万元。临时救助重度残疾人、生活困难党员、重病患者共77人次,发放救助金60.8万元。

  结对认亲全覆盖,构建党群干群“鱼水情”

  按照全覆盖、就近就地和集中联户原则,以“54321”(正县级干部每人帮扶5户、副县级4户、正科级3户、副科级2户、一般干部1户)要求,全县1310名干部职工与1400户农牧户结成对子,认成亲戚。并坚持“五个必到”(重要节日必到、婚丧嫁娶必到、生病住院必到、遇重大灾害或困难必到、遇重大矛盾纠纷必到);推行“六个帮送”(送观念、送政策、送技能、送信息、送岗位、送资金),做到心到情到身到,走亲戚问冷暖,叙真情解难事,让广大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党就在身边,干部就是亲人。活动中,各级干部共慰问困难群众1万余人次,送去各类慰问资金和物资达500余万元,解决各类实际困难近1000件。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无论从帮扶规模、帮扶形式、帮扶内容均得到了全面巩固和深化,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良好互通的党群、干群关系,也为本县扶贫攻坚工作注入了新的内涵,以最直接、最真诚、最有效的方式建立了干部群众血肉鱼水深情。

  共建共创全覆盖,探索基层党建“新模式”

  采取“机关党支部+村党支部、机关党员+农牧民党员”互联共建模式,组织全县45个机关党支部与32个村党支部、3个移民新村党支部、1个城镇社区党支部结成“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对子,并从机关党支部选派36名思想政治素质好、政策理论强、党建水平高、工作作风硬的优秀年轻干部担任村级党建指导员,并确定了36名村党支部联络员,形成了机关指导员负责抓、村级联络员配合抓的“双帮”工作格局,从“双语”培训、换届指导、项目争取、爱心帮扶、法律援助、脱贫致富七个方面,广泛开展共建共创、互帮互助、晋位升级活动。通过构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党员互促、互动发展的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格局,着力增强机关党员干部的宗旨观念,增进与基层群众的感情,转变工作作风;着力帮助解决基层党组织的实际困难,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着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创新,探索积极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经验,努力实现了“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党建上台阶、发展见成效”的工作目标,切实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班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两年来,县机关各级党组织指导贫困村党支部制定脱贫计划40余项,协助村党支部发展党员43名,培训预备党员、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共118名,协助村党支部健全各类制度12项。党组织书记下基层讲党课66场次,开展巡回党课50余场次,覆盖全县36个村(社区)党支部,参与农牧民党员达700余人次。同时,严格对照晋位升级和“五个好”标准, 2个后进村党支部升级为一般党组织,10个一般党组织升级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同心同向全覆盖,维护团结统一“促和谐”

  以实现宗教寺院“爱国守法好、持戒修行好、管理服务好、引领适应好、团结和谐好”为目标,通过开展建一条纽带、开一次恳谈会、送一份关爱、建好一批项目、创新一项机制、建设一支队伍、表彰一批先进活动,各级领导干部与宗教界代表人士真诚交友、增进感情,共同推进寺院管理制度创新,积极引导广大宗教界人士真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党委政府保持思想上同心同德、方向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维护宗教信仰正常秩序,逐步建立新型和谐的政教关系,着力破解宗教插手司法、干预行政的难题。将所有县级干部和县直机关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与全县24座寺院(1座尼姑安置点)联系结对,与宗教人士交心谈心100余人次,实现了领导干部联系寺院和宗教界代表人士全覆盖,党和政府与宗教寺院的联系纽带逐步建立;各级领导干部和各单位部门都在为加强寺院和僧尼的服务与管理尽心尽力,齐抓共管宗教工作的格局正在形成;驻寺干部大面积、多形式与僧尼真诚交友、真心交流、关心关爱,疏通了情绪,密切了关系,干僧关系明显融洽;《班玛县藏传佛教寺院佛事活动管理办法》《班玛县藏传佛教社会流散僧尼管理办法》《关于依法停止未批乱建宗教活动场所的通知》《二十条严禁》等有效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宗教寺院、僧尼以及各类佛事活动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县累计在寺院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达到9000余万元,涉及寺院水、电、路、房、环境整治以及僧尼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寺院、僧尼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明显加大;累计走访慰问贫困僧尼524人次,12座和谐寺院和26名优秀僧尼得到隆重表彰,广大僧尼归属感、荣誉感明显增强,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得到良好发挥。

  扶贫攻坚全覆盖,引领困难群众“奔小康”

  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重要性、紧迫性,紧扣目标任务,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放在心上,按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不落下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群众”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各项扶贫政策措施。充分结合班玛“三色”资源优势,切实抓好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脱贫,坚持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路子,带动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增收。积极引导劳务输出脱贫,扎实推进劳务协作,帮助贫困群众找到快速而有效的脱贫门路。加快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同步推进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服务,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结合生态保护脱贫,国家和省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加强教育脱贫,落实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等政策,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深入开展医疗保险和救助脱贫,对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稳步推进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截止2016年底,988名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000元,高于贫困线1000元以上,实现稳定脱贫。下一步本县将用更坚强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更超常的力度,一鼓作气,扎实工作,坚决如期完成“到2019年,一举甩掉贫困县的帽子、1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29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总体目标。

  平安振兴全覆盖,筑牢安全稳定“防火墙”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我省与川甘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的意见》,以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改善民生及环境整治等为重点,扎实推进基层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基层平安稳定基础。自2014年平安与振兴工程启动实施以来,班玛县平安与振兴项目已累计下达11个,项目总投资达8910.39万元。其中7个已完成投入使用(警务流动车、警务流动车、教师周转房、重点寺院综合服务站、三乡街道环境整治、检察院办案和专业技术用房、应急物资处突设备库),4个正在建设(乡镇供暖工程完成95%、加卜着古村落碉楼保护修缮完成20%、供水设施改扩建完成95%、玛柯河段生态环境整治完成20%)。同时,本县结合“三基”建设全面落实人财物保障,不断加大基层人员力量建设,争取长驻武警官兵300余名,增加落实公安民警编制人员60名,组建应急处突巡防大队,公开招录“村警”,选聘县乡村网格化治安管理员1499名;不断加大技术保障建设,推行“天网”工程,县乡安装高清治安监控探头,使商铺旅馆、加油站等重点单位和部位监控系统实现全覆盖。公务车辆行车记录仪、公安民警执法录仪、寺院指导员录音笔等技术装备实现人车一台;不断加大物防建设,建设200平米以上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34个,建设118平米以上寺院综合服务中心23个。设立寺院警务室和乡镇司法所,建立边界维稳检查站,配备装甲车、流动警务车,各项基础保障不断完善,基层平安基础不断牢固。

  幸福工程全覆盖,促进改革红利“惠千家”

  紧紧依托国家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二期工程、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三江源国家湿地建设和第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支持加快藏区发展战略,省委“三区建设”、支持加快果洛经济社会发展、实施青甘川边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国家林业局、上海市青浦区和西宁市对口支援等良好政策机遇,结合围绕“三色班玛”建设,大力实施“牧民安居、劳务增收、全民保障、教育助学、健康关爱、文化共享、农村‘甘露’、远村点亮、交通便民、新村示范”十大行动,切实改善基层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广大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近两年,班玛县坚持将财政总支出70%以上的资金用于民生建设,总投资近20亿元建设各类项目293项,一大批涉及生态、市政、交通、电力、教育、卫生、扶贫、水利、宗教、基层政权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得到顺利实施,项目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明显,关乎群众各项民生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加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广大干部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该县,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到创造“班玛经验”,再从推广巩固“班玛经验”到着力打造“班玛经验”升级版,不断在探索实践中成功走出一条藏区县域治理的特色之路。这既是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方略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一次成功实践和重大成果,也是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创造的一条推动藏区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

(责编:李金霞、胡线勤)

传媒产业更多

经 营

投 资

广 告

发 行

媒企互动

图说天下更多>

访谈﹒直播更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从网络大国迈进向网络强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从网络大国迈进向网络强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友情链接

| 信息产业部 | 文化部 | 国家广电总局 | 新闻出版总署 | 国家版权局 | 新华传媒 | 中国记者网 | CNNIC | 中国新闻出版网 | 上海报网 | 传媒 | 中国广告网 | 北京大学新媒体 | 新闻记者 | 中国记者 | 青年记者 | 中国网联网 | 今传媒 | 新闻与写作 | 湖北传媒 |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 传媒培训网 | 中国出版网 | 华夏记者网 | 新闻实践 | 国务院新闻办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 | 中国日报 | 国际在线 | 中青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台湾网 | 文明网 | 中国记协 | 中广网 | 中新网 | 光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东方网 | 千龙网 | 浙江报业网 | 龙源期刊网 | 传媒网论坛 | 新民网 | 新华月报网 | 艾瑞咨询 |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新华网互联网频道 | 中国产业报协会网 | 中国产业网 | 中国电视批评论坛 | 中广互联 | 山西出版传媒网 | 广播电视信息 | 新浪传媒| 网易传媒 | 龙新网 | 搜狐传媒 | 天津在线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摄影报摄影大展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