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09日14:30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集两千民间游戏重现童年温暖
无论是斗百草、放风筝、骑竹马、荡秋千、捉迷藏、斗蟋蟀,还是跳房子、老鹰捉小鸡、拔河、赛龙舟、摔跤、下土棋,那些或激烈、或开心、或温暖的游戏场面,曾经是一代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这些游戏都被编入了昨天面世的《中国民间游戏总汇》中,该书首次以百科全书的形式,将百年来的游戏有图有真相地呈现出来。为了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游戏,一群人历时5年四处搜集,才有了这部书,填补了国内出版史的空白。
游戏演变
一个捏泥游戏尽显时代变迁
翻开《中国民间游戏总汇》,既有“杀人”游戏、“撕名牌”、“猜成语”等时下流行的游戏,还有更多五花八门的传统民间游戏。
该书共计八卷,有450万字,还配有1500幅详细游戏图解。八卷分别为棋牌类游戏卷、球类游戏卷、语言文字类游戏卷、角力类游戏卷、表演类游戏卷、跑跳类游戏卷、手工制作类游戏卷、综合类游戏卷。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曾赛丰介绍,该书详细阐述了2000余种民间游戏的产生背景、规则或玩法、历史沿流、民族或地域之间的变异、价值与文化内涵等,独创性地展现了民间游戏传承情况和存活面貌。
这部书也如同一部社会变迁史。《中国民间游戏总汇》主编林继富说,20世纪60年代儿童的捏泥游戏,包括到户外寻找合适的黏土、泥块,用自己制成的泥巴玩具玩耍,比如很多孩子都会捏泥碗、泥盘,再扯点小草小花,做一顿“家庭大餐”。上世纪80年代末期,橡皮泥已经出现,孩子们再不去找泥巴、挖泥巴了,而是从商店里买来橡皮泥,那些橡皮泥的色彩更丰富。到了90年代,橡皮泥不仅改进为更安全美观方便的“培乐多”,而且还配备了各种造型模具。“随着时代变迁,捏泥过程中的创造性和趣味性也减少了,同时拉大了孩子和自然之间的距离。”林继富说。
书中还对各类游戏进行了系统梳理、评点和分析。比如童谣“摇摇摇,摇元宵,我的元宵是宝宝。穿红衣,戴红帽,不说话,总爱笑,吃饭不让妈妈喂,走路不让爸爸抱。看见小鸟点点头,看见客人问声好。”中央民族大学教师王丹解释,很多民间游戏都包含了丰富的生活知识和人生道理,“这个游戏要由两名儿童一起完成,吃饭不让妈妈喂是在传播生活本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看见小鸟要打招呼,是教会孩子知礼懂礼、热情友善,具备优良的道德素质。”
抢救行动
8个团队历时5年搜集游戏
“遍布全国多所高校的8个团队、50多人,花了5年时间才完成游戏搜集。”林继富透露,湖南文艺出版社牵头集结国内民俗学、民间文学、教育学的一流学者,来了一场抢救民间游戏大行动。
“我们就是想抢救性地呈现民间游戏的当代生存现状。”林继富说,该书主要收入传统民间游戏,在当代生活中没有出现的、不具有生命力的古代游戏并没有收入。
即便这样,抢救过程并不容易。《中国民间游戏总汇》分主编之一、云南大学教授马翀炜就发现了一个现象,如今即便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考察,基本上都收集不到完整的歌谣,很多老人凭着小时候的记忆,说的唱的已不完整。
此次抢救行动,不少年轻学人也参与进来。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硕士研究生霍志刚仔细阅读过200多部相关文献、资料,先是从书中找线索,再进行田野调查。在他的家乡河南郑州进行调查时,他采访了自己的爷爷奶奶、父母,还有亲朋好友。像霍志刚的爷爷那辈人会玩“推泥钱”游戏,找来一枚铜钱,正反两面粘上泥土,印上铜钱的泥土再晒干就变成了泥铜钱,小伙伴将泥铜钱捏在手里,让对方来猜。霍志刚的母亲爱玩踢毽子,毽子是用大公鸡毛做成,全部是自己亲手做成。而霍志刚这辈人儿时玩的游戏是弹玻璃球、丢沙包等。霍志刚说:“这些游戏都编进了书中,我共搜集了100多种游戏。”
传承危机
让民间游戏重回孩子们中间
林继富注意到,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高层住宅楼房取代平房小院式的传统家居,喜欢跑来跑去的儿童被束缚于相对狭小的室内,逐渐放弃了民间游戏。城市日益发展,以及对旧城区的改造,使传统意义上的游戏街区正在快速消失,跳皮筋、过家家、踢毽子等游戏场所被虚拟空间所取代。“中国民间游戏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林继富感叹。
民俗学专家、82岁的刘魁立儿时玩过的很多游戏,现在没有人再玩了。他玩过“拉皮”,玩伴们分成两组,拿到皮球后只传给自己的人,另外一组人会试图拦截,很多时候皮球从大伙儿的头上飞来飞去,但就是抓不住。在刘魁立看来,“我们玩的游戏,除了没有投篮动作,剩下的那些动作,跟篮球运动差不多。”
专家们认为,民间游戏能培养儿童的专注、钻研精神,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等。他们一再呼吁让民间游戏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回到孩子们中间。
有专家就建议,像藏族的锅庄舞欢快热烈,完全可以进入到广场舞中,为人们的娱乐生活添色。林继富提到,有些网络游戏存在暴力、色情等问题,“未来网络游戏的发展,可以从民间游戏中吸收营养,获取资源。”他认为,民间棋牌类游戏已经介入到网络游戏中,儿童民间游戏像打陀螺、跳房子、滚铁环等,也应该更多进入到网络中。(路艳霞)
(责编:宋心蕊、燕帅)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qq.com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qq.com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APP
电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国报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