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人民网>>传媒>>传媒产业>>媒企互动

三十而立话强生

李德金

2015年01月09日14:11    

[打印][网摘][纠错][分享][推荐]

  

  吴人伟强生公司中国区主席上海市政府曾两度颁发“白玉兰”奖给吴人伟,以表彰他对上海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与“人生七十古来稀”一样,“三十而立”也是中国的一个民间俗语。他的意思是,人到中年应该有所作为。

  今年是世界著名企业——强生进入中国30周年。在“而立之年”,强生在中国又取得了哪些引人注目的作为呢?!

  致力于加速科技创新

  众所周知,强生是全球最具综合性、业务分布范围最广的医疗护理企业。他于1985年在华创立第一家合资企业。多年来,强生不断发挥行业领军作用,以创新、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为中国亿万家庭带来健康。如今,强生在中国的业务涉及消费品及个人护理、制药、医疗器材及诊断三大领域(即在消费品及个人护理领域,强生产品主要包括婴儿护理、身体护理、面部护理、防晒和女性个人健康护理用品、过敏护理、创伤护理、感冒咳嗽、消化系统健康、口腔护理及镇痛护理等领域;在制药领域,强生的创新药品针对的疾病包括: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和前列腺癌、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和银屑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传染病如艾滋病、丙型肝炎和肺结核以及心血管和代谢疾病如糖尿病等;在医疗器材及诊断领域,强生为医疗专业人士提供一系列的创新产品。其中包括:骨科如关节重建、创伤、脊柱、运动药品、颌面以及动力工具、微创及开放性手术如伤口缝合、吻合器、超声刀、合成疝气修补以及可吸收止血纱、电生理学如导管及其相关技术、心脏和心血管如心脏介入诊疗产品、糖尿病护理如血糖仪、美容整形如乳房假体、感染预防如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系列以及视力保健),在北京、上海、广州、苏州、西安等90多个城市,拥有员工总数近10,000人。2013年,强生在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兴建先进的大型生产基地,以更好地服务中国和泛亚区其他国家。

  强生是首家在中国成功实现“端到端”研发模式的跨国企业。该模式涵盖早期研发到新药注册的各个不同阶段,更有效地将研究成果究转化为临床应用的药品。强生于2006年在上海成立新兴市场研发中心,专注于为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的消费者,研究及开发各类崭新且价格合理的消费品及个人护理产品。该中心设有实验室、实验工厂、世界一流的消费者体验中心和磁力工作区,研究内容包括概念设计、产品研发、产品测试、包装设计和市场营销等产品创新的各个环节。

  研发中心将消费者洞察融入产品设计开发的各个环节,以确保研发成果能充分满足新兴市场的需求。

  强生于2009年成立了杨森制药中国研发中心。目前该中心共有350名研究人员,在上海和北京各设有实验机构,分别专注于药品的研究与开发。该中心的成立加快了强生中国医药研发的前进步伐。此外,强生还在京沪两地设立了多家疾病治疗研究中心,包括非处方药/非专利药中心、生物制剂中心、肝病防治中心、综合生物识别技术中心,以及设在上海枫林生命科学园区的研发实验机构。

  推动强生全球研发中心与生物科技、医疗和学术机构展开全面合作,是强生药品研发的另一项重要战略。强生研发的合作项目包括:2008年与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携手启动的癌症合作研发项目,以及2011年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就促进传染病防治展开的战略合作。

  强生于2010年进驻强生苏州产业园,建立了强生医疗亚太研发中心。该中心专注于医疗器材和诊断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以满足亚太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中国与印度患者和消费者的需求。该中心还结合对本地市场的充分了解,建立了新产品研发与市场营销、临床研究、药品注册、质量监控及运营管理等各项工作的综合管理能力,实现了研发管理的优化。

  强生致力于加速中国创新产品的研发,促进中国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强生的三大业务领域在中国均设有研发机构,并在上海建立了强生亚太创新中心,将源自于中国和亚太区域的创新成果推向国际市场。他是强生在亚太区推动外部创新战略的核心机构,他将充分利用其在区域内的科技与合作方面的实力,结合强生消费品及个人护理、制药、医疗器材及诊断三大业务领域,识别开发最有潜力的产品。该中心团队成员包括工作在新加坡、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团队,并与强生在伦敦、波士顿和加州的创新中心实现互联互通。该中心是强生深化外部合作战略的主要窗口,是强生在创新研发领域的又一中坚力量。强生亚太创新中心将与医疗创新企业及研究机构展开密切合作,强生将密切与创新企业、学术和科研机构,以及优秀人才的合作,通过提供资金、专业知识和技术,共同将雏形创新转化为医学临床应用的成果,以满足中国及国际市场的需求。

  强生在全球范围内一贯重视研发创新。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投资,强生为市场提供领先的健康管理方案,有效地提高全球患者和消费者的健康水平,为人们的生活创造福祉,为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注入动力。

  为加强对中国市场的承诺,强生于近期部署了中国发展新战略。强生将融汇全球的资源、凝聚在华的核心业务能力,更加稳健的迈开公司积极创新、完美执行和锐意领先的步伐,为中国创造更多价值。

  强生重视企业社会责任

  强生始终遵循企业信条的价值观,致力于践行“关爱全世界,关注每个人”的企业使命。

  作为全球知名企业,强生倡导、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并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在强生经营百年保持不变的原则与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的信条”。信条要求每个强生人,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始终遵循对病患和消费者、员工、社会和股东负责的价值观。其中,“对社会负责”着重强调了鼓励强生人积极参与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和公益事业。近年,强生提出了“因爱而生”的公益主题,生动地展现了强生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和目标。2015年是强生进入中国第三十年。届时,强生将以“因爱而生”为主题的30周年品牌传播活动强化其在中国的企业定位,活动包括“爱的呼吸”公益片、30万人志愿活动、转播问候的手机游戏等。

  秉持“因爱而生”的理念,“关爱之心”从2007起成为强生倡导关爱与志愿的品牌公益项目。

  2015年,强生以重启“因爱而生”活动,强化公众对其在中国三十年关爱之行的认知。其中,“因爱而生,关爱之心”项目被认为是重启活动中最关键部分。

  在2015年1月8日强生集团内部发布该活动后,面向公众的新闻发布会将安排在2015年1月12日。届时将借助媒体宣布重启“因爱而生”为主题的30周年品牌传播活动,并宣布正式启动“因爱而生,关爱之心”公益项目。他们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持续增长,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群生活在贫困中。30年来,强生始终如一地支持中国的各类公益项目,包括在资金、产品、赞助方面的贡献,以及激励员工投身志愿服务。作为重启活动的关键部分,“因爱而生,关爱之心”项目的创建目的是进一步提升中国公众关爱和志愿服务意识。为纪念其进入中国的第三十年,强生号召30万公众与其携手参与累计“3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并为此要达到四个目的——“因爱而生”信条:服务应该表现出与强生“因爱而生”相似的”“关怀”理念;承诺:这并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贯坚持的善行;影响:关爱行动对被呵护者有很大程度的积极影响;启示:无论关爱行动是个人或集体的努力,在理想状态下,他应该是鼓舞更多人参与公益的动力。

  强生在全球各地以优质的产品、持续性的公益项目和志愿服务,支持那些帮助他人的人,积极改善全球家庭的健康和生活品质。目前,强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企业捐助者之一,仅在2013年,强生为50多个国家的近600个公益项目提供了近10亿美元的现金和产品支持。

  强生致力于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公民。进入中国三十年来,强生始终如一地支持各类公益项目,涉及关爱大众、关爱医患、关爱环境与文化、灾后救助等诸多领域,发起并支持了许多家喻户晓、参与广泛、持续性强的公益活动,例如婴儿抚触、新生儿窒息复苏、儿童安全教育、微笑行动(唇腭裂儿童救助项目)、农民工子女健康教育、老年人心理危机救助、西部行(西部学术交流活动)、乡村医生培训等。这些项目的受益人群涵盖人类生命的各个阶段和周期。

  强生积极倡导员工志愿服务,努力使其成为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力量。2007年,强生志愿者协会成立,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协会已拥有完善的组织架构、管理体系、领导团队及品牌活动,员工志愿服务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参与率。2013年,强生有5,100多名员工参与了志愿服务活动,贡献了约23,000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间,帮助了超过30,000名儿童、老人、残障人士及其他弱势群体。积极热情且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志愿者团队,成为强生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大亮点。

  强生心系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积极参与各类重大活动,助力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在中国获得了多项企业社会责任的荣誉,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强生公益行动的认可与肯定。2008年2010年,他荣幸地成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以及上海世博会美国馆的全球合作伙伴。他还曾荣获《财富》杂志“中国十大最受赞赏的外资企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勋章”、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奖”以及上海美国商会企业社会责任“雇员参与奖”等奖项。2014年,他还获得了《巴伦周刊》评选的“全球最受尊敬企业”的第五名。这充分体现了强生始终以实际行动改善人类健康福祉的不变理念。

(责编:高寒、胡线勤)

传媒产业更多

经 营

投 资

广 告

发 行

媒企互动

图说天下更多>

访谈﹒直播更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从网络大国迈进向网络强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从网络大国迈进向网络强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友情链接

| 信息产业部 | 文化部 | 国家广电总局 | 新闻出版总署 | 国家版权局 | 新华传媒 | 中国记者网 | CNNIC | 中国新闻出版网 | 上海报网 | 传媒 | 中国广告网 | 北京大学新媒体 | 新闻记者 | 中国记者 | 青年记者 | 中国网联网 | 今传媒 | 新闻与写作 | 湖北传媒 |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 传媒培训网 | 中国出版网 | 华夏记者网 | 新闻实践 | 国务院新闻办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 | 中国日报 | 国际在线 | 中青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台湾网 | 文明网 | 中国记协 | 中广网 | 中新网 | 光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东方网 | 千龙网 | 浙江报业网 | 龙源期刊网 | 传媒网论坛 | 新民网 | 新华月报网 | 艾瑞咨询 |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新华网互联网频道 | 中国产业报协会网 | 中国产业网 | 中国电视批评论坛 | 中广互联 | 山西出版传媒网 | 广播电视信息 | 新浪传媒| 网易传媒 | 龙新网 | 搜狐传媒 | 天津在线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摄影报摄影大展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