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人民网>>传媒>>中国报协网>>中国报业>>2013年9月

传统期刊产业结构性调整与发展趋势

2013年09月22日10:14    来源:中国报业

[打印][网摘][纠错][分享][推荐]

  编者按

  在诸多报业集团的媒体结构中,几乎都有报刊共存的传统布局,但在转型升级的市场调整中,期刊的创新进程往往滞后于报纸。究其缘由,可能与期刊“小、散、杂”的特性有关,其兴衰强弱难以左右整个报业集团的经营“大盘”。

  如何改变这种期刊“短板”效应,是报业集团集约化发展绕不过去的“坎”。期刊再小,也是其中的潜在资源和运营平台。应该看到,互联网浪潮对纸媒的强烈冲击,致使一些固步自封的期刊陷入困局与萎缩。但这是优胜劣汰的大洗牌,一些品牌期刊却比报纸更易借鉴和分享新媒体的技术与载体,准确调整定位,强化耐读内容,创新终端营销,正在成为展示报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亮点之一。

  本期刊发的《传统期刊产业结构性调整与发展趋势》,对当下期刊业“利好”的趋势、变革的路径等,作了前瞻性的务实阐述,值得一读,对各地报业集团实施“报刊并重、报刊共荣”的战略不无裨益。

  传统期刊产业结构性调整与发展趋势

  □ 邓的荣

  一个普遍的误解是:随着移动设备迅速普及和数字广告攻城略地,传统期刊终将被新媒体击垮。但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即便在期刊业发达的美国,老牌杂志《新闻周刊》的印刷版收摊了,而同样老牌的杂志《新共和》却能触网重生。

  中国期刊产业面临新一轮结构性调整。在可预见的未来,期刊依然凭借其设计精美的页面,与读者和广告客户保持亲密接触,同时将越来越多的数字内容融入其品牌战略之中。

  期刊产业面临新一轮结构性调整

  有研究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期刊经历了大众期刊、时尚期刊、财经期刊、时政期刊等几次大的发展浪潮。可以说,每一次期刊发展浪潮都踩准了时代需求的节拍,给期刊市场带来一次结构性调整。我国现有9800多种期刊,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杂志门类。

  与前几次调整不尽相同,新一轮期刊产业结构性调整的动力机制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首先,“新媒体倒逼”成为新一轮调整最为明显的特征。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深化发展,让移动阅读、屏幕阅读、浅阅读、微阅读等新兴阅读形式,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摆出架势要将读者从期刊页面前拽开。

  这种“倒逼”从期刊与公众两个侧面展开:一方面“倒逼”期刊社主动或者被动地增强拥抱新媒体的速度与力度,期望凭借新载体黏住读者、挽留广告商;另一方面,移动阅读、屏幕阅读、微阅读等阅读形式兴起,也在“倒逼”公众阅读需求出现分化,与之相对应的深阅读、静阅读、厚重阅读等经典阅读反而得到强化。在这种趋势中,以传递思想态度而不是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杂志则成为受益者。可以说,新媒体就是那条搅动期刊业保持旺盛生机的鲶鱼。

  其次,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是新一轮期刊调整的社会动因。社会学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迁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以中产阶层加快崛起为特征,社会阶层结构向人们通常认为的现代化'橄榄型'阶层结构变动”。与此同时,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富裕型结构过渡,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发展型消费、休闲式消费、社交式消费成为消费的主要发展方向,消费更多地是与自我身份表达、社会认同联系起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消费结构的变迁,直接推动了公众阅读需求细分化、阅读品味高级化趋势的形成,从而使得杂志内容细分化、形态精品化成为行业大势。

  第三,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为新一轮调整提供了政策推力。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支持出版传媒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出版经营、推动报刊企业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联合重组、健全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加强新闻出版国际传播力建设等重点政策逐步推出和落实,让中国期刊产业走进了大变革、大调整的又一个春天。

  八大趋势引领期刊业强势崛起

  如果说前几次期刊业调整的主要特征是“从无到有”,新一轮调整将更多地表现为“从有到优”。创造真正享有国际话语权的中国强势期刊,成为新一轮调整的目标。目前,期刊产业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正若隐若现。

  趋势之一:期刊更名成时尚

  “改版”是期刊创新的常规动作。新一轮调整中的“改版”不仅仅是在杂志栏目设置、版式调整等编辑技术方面的微调,其动作幅度更大、涉及范围更广,主要表现为期刊更名,这意味着杂志性质、定位、方针等要素发生转换。

  在中国,期刊刊号资源本身是稀缺的,现阶段以控制增量、盘活存量为主。外部资本对期刊的投资冲动,往往使期刊社常规的改版动作直接变异为更名。可以预计,随着刊号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流动重组逐步松绑,以及民间资本对期刊经营参与力度逐步增强,期刊更名将会形成一种新的时尚。

  期刊更名潮顺应了我国期刊集约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发展趋势。其中有两种趋势值得关注:一是会有越来越多的更名行为与国外优势期刊的版权合作有关,期刊业对外合作本身也会由单项“引进来”,走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二是作为对刊号资源紧缺的一种变通办法,“杂志书”成为新创刊物的便宜选择。

  趋势之二:产品结构立体化

  单一纸质杂志目前仍然是我国期刊产品的主流,只有一些市场化发育比较成熟的期刊社才有意识、有条件生产多重产品。

  产品结构立体化将成为未来期刊社的业务标配。总的来说,未来期刊社的产品结构将呈现为“三位一体”:纸质产品、数字产品、定制产品。

  纸质产品依然是期刊品牌价值的主要承载者,其发行面将发生由“大众”向“小众”、由“公众”向“精英”的位移;其编辑定位也将呈现重思想而非重信息、重引导而非重解读的提升。就像硬笔书写将毛笔逼成书法艺术那样,未来纸质期刊产品将被其数字产品逼成“期刊贵族”。

  与上述“位移”与“提升”的变化相对应,对期刊的一些传统评价方式需要与时俱进作出调整。比如,你可能不必再拘泥于按照读者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机械性指标来测算读者对象、刊物定位了,公众的精神追求、兴趣爱好等精神性指标将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数字产品将是期刊公众服务功能和社会责任的主要承载者。数字产品可以有文字、视频、音频等不同载体;可以设计成适合互联网阅读、移动阅读、微阅读等不同形式;可以免费阅读、也可以付费阅读。运用何种数字策略是期刊社的经营选择,但有一点可以预计,缺乏数字产品供给的期刊必将远离读者视线。

  定制产品将是期刊品牌延伸与经营战略的蓝海。所谓定制,即期刊社凭借自身品牌优势、专业实力为某一特定客户、特定人群提供特定的阅读产品。定制的规则是强者愈强。定制阅读产品的爆发性增长,将是未来期刊产业增强发展实力、壮大强势品牌的重要抓手。

  趋势之三:期刊阅读分层化

  中国社会机构与居民消费结构的深刻变动,让社会分层更多元、消费分层更清晰,期刊阅读市场分层化趋势将愈加明显,“精英读精品、大众随大流、同道结同盟”成为期刊阅读的未来趋势。

  所谓“精英读精品”,是指中产阶层及其以上的社会精英成员,将在精品期刊中寻找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全社会向上流动的欲望,则助长了“精英读精品”的阅读需求。在这种趋势的裹挟中,“精品通吃”将成为未来期刊发展的基本定律。

  所谓“大众随大流”,是指期刊社为公众提供普通的、“大路货”产品,那些代表期刊精品气质的内容则点缀其间。这些产品大多以数字产品形式出现,在收费模式上大多让公众免费阅读。这既是期刊社履行自身作为社会信息与思想提供者的基本责任,也是其自身品牌竞争战略的具体体现。毕竟,公众口碑是精品期刊培育与维护的一道门槛。

  所谓“同道结同盟”,是指拥有相同阅读趣味、阅读选择的读者将结成一种“阅读圈子”,网络通讯的发展为圈子集结提供了便利。这些“圈子”或松散、或紧密,或为线上虚拟社区,或为线下实体组织,越来越多的期刊社主动将其纳入经营战略之中,成为衡量其用户维护、品牌延伸的重要支点。

  “大众随大流”,将以实用性为产品特征,强调信息或者意见对用户处理当下事务“有用”;“精英读精品”,将以观念性、超越性为产品特征,常常表现为“无用”,强调意见或者思想对处理当下事务可能“无用”,但对谋划未来发展“有大用”。

  趋势之四:思想铸就品牌

  报纸讲信息,杂志讲思想。报纸是信息橱窗,其职责是将现实信息公告给人看;杂志是公众智库,其职责是将信息分析给人看。新媒体强劲崛起改写了报纸与杂志的这种职责分野,报纸被迫将“信息橱窗”功能部分让渡给网络媒体,杂志“公众智库”功能反而得到进一步强化。这从“报纸杂志化”的发展趋势中也能看出端倪。

  思想铸就品牌,将是未来期刊发展的核心战略。期刊将依靠独特的思想、立场、眼光、判断、态度来立足,“无思想、不生存”将成为业内基本共识。

  目前我国期刊主要还是传播信息、文化生活、娱乐大众的平台,期刊未来将蜕变为社会“意见领袖”的聚集地,在社会引领、知识创新、经济建设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服务功能。有人提出要“像读哲学那样读杂志”,这话是有道理的。未来的精品期刊不仅能提供知识,更致力于提供见识,为增进人们的超越性思考打开方便之门。

  此外,“报纸杂志化”趋势也将继续往前跨越一步,更多的“杂志化报纸”将直接转变为期刊,这将为期刊业构筑思想高地输送专业能力和人才资源。

  趋势之五:视觉融入内容

  一说起期刊内容,人们很容易误解成期刊的“文字内容”。这种习惯性误解遮盖了文字内容的视觉表达,是对内容本身的窄化。让视觉融入内容、成为内容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是未来期刊业调整的一大趋势。

  视觉既是对杂志文字内容的阐释,也是对杂志文字内容的建构。杂志视觉是一个有机系统,包括视觉总监、美术总监、图片总监、美术编辑、图片编辑、流程编辑等各个功能分支。期刊业要变单一的“美术编辑”概念为综合的“视觉设计”概念,视觉设计部门在未来的期刊内部流程设计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期刊对视觉的强调,部分原因来自期刊对思想的强调。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过,视觉本身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就像一座桥梁,弥补了感性与理性、感知与思维、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裂缝。独特的封面设计、精美的杂志页面、恰当的图片运用形成杂志的视觉震撼,让文字本身的思想意蕴,能在第一瞬间抓住眼球、释放张力。

  期刊对视觉的强调,更为深刻的动力来自杂志对自身品性的把握。即便是期刊的数字产品,其视觉因素也将其与其他媒体的数字化产品区别开来。有道是“一图胜万言”,语言本身具有造型功能,高明的主编总是能让每一个抽象、宏大的主题获得具象、简明的视觉表达,让杂志“视力无边”。

  未来不排除一些专业性期刊、品牌性期刊,出于财务成本、个性坚持等方面的考虑,将会继续以文字的力度取胜,而不过多地强化视觉表达。但就期刊业总体发展而言,那些思想精湛、视觉精美的期刊,将更有机会占据未来市场的更大份额。

  趋势之六:创意赢得话语权

  创意、资本、技术,是推动期刊业发展的“三驾马车”。目前,技术和资本在期刊业发展中享有较大话语权,而从事内容创意的团队相对弱势。在新一轮调整过程中,这种状况将得到修正,创意将赢得期刊话语权。

  比较而言,技术、资本是“器”不是“道”。新媒体技术将加速向技术本身回归,期刊拥抱新媒体不是“找死”,而是为自己增添腾飞的翅膀。

  资本一度对期刊指手画脚,随着期刊投资价值逐步显现,期刊的创意能力必将比刊号资源更为稀缺。未来进入期刊的资本必将越来越多,资本也将自觉放低身段,向投资人、经营者的位置回归。

  在一个渴求思想的时代,创意永远是稀缺资源。期刊内容依然为王,能够为社会提供原创思想的期刊,将是社会之福。这也是期刊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根本保障。

  趋势之七:平台化运作

  “平台思维”将是未来期刊调整的一种思维变革。所谓期刊的“平台思维”,即期刊不再将自身看作一个纸质期刊的编辑部,而是看成针对社会特定群体的文化服务平台。

  比如《讲刊》,这是国内唯一一份以刊登演讲和谈话文本为主的期刊。一般杂志的内容都是“写”出来的,唯独《讲刊》是“讲”出来的。《讲刊》顺应这种特性,拉开一个“讲”的服务性平台。《讲刊》印刷版提供优秀演讲词,这是一个高雅的阅读产品平台;《讲刊》设立“大声讲”人文讲堂,提出“有想法、大声讲”,设计面向社区、面向学生、面向企事业机关、面向社会公众等不同形式的系列讲坛,形成一个演讲活动项目平台;通过演讲培训、人际交流沟通技巧培训等项目,形成“讲”的教育培训平台等等。总之,《讲刊》将“讲”看作是一个服务平台,围绕“讲”这个核心价值为社会提供不同的服务产品。

  未来期刊运作都将是“平台思维”引领下的平台化运作。从这个角度看,未来一切媒体都将是社交性媒体,期刊业也不例外。在这里,“数据挖掘”与“用户交互”则处在咽喉地带,值得特别重视。

  期刊的“数据挖掘”,是指从期刊数据库中揭示出隐含的、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数据挖掘的目的是发掘期刊与用户、期刊与客户、期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用户交互”则是指期刊与用户、客户、社会之间保持开放与交互,并从中发现期刊商业机会与社会价值。“数据挖掘”与“用户交互”相互支撑,共同维护期刊跨平台运作健康发展。

  阅读期刊,说到底是读者对自身独特生活方式、生活品味的确认。期刊与读者之间的意见交互、情感交流,将是期刊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大量传统期刊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读者背影,而未来期刊则在“数据挖掘”与“用户交互”的作用下,与读者始终保持亲密接触。

  趋势之八:分业式经营

  期刊业是一个产业链。内容创造、设计、纸张、印刷、投融资、技术、物流、发行、广告、公关推广、数据分析、数字出版、教育培训等,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强势期刊在一个或者几个环节中显示强势,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期刊能够覆盖其全部。

  金融行业有“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区分。类比起来,目前我国期刊业应列入“混业经营”范畴,一家期刊选择在这个产业链条的尽可能多的环节上分布发力,既要自己做内容、做设计,又要自己做发行、做广告,还要自己做数据挖掘、技术支撑等等。全都要做,全都做不好。“混业经营”是我国期刊业不成熟的表现之一,妨碍了我国期刊业做大做强。

  未来期刊将更有可能选择“分业经营”模式。一方面,期刊业专业化服务体系将逐步建立、完善,有关期刊的数据分析、发行配送、技术支撑等市场主体地位更加稳健,有能力为期刊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另一方面,期刊社也更愿意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分包,而将内容创意等核心资源攥在手里。这样既有利于分散成本,也有利于提高专业性和工作效率。

  一个强势期刊崛起的背后,总会活跃着一批优秀的期刊服务商。

  建立中国期刊自信

  期刊业的新一轮调整并非一蹴而就。有一些新趋势已成为业界共识,有的开始崭露头角,有的还蓄势待发。目前业界迫切需要建立中国期刊自信,为期刊业新一轮大变革、大调整注入正能量。

  首先,要建立中国期刊的改革自信。期刊业数量众多,资产属性复杂,功能和作用差异较大,这种复杂性决定了期刊改革的艰巨性。业界要建立新的期刊发展理念,突破观念桎梏、体制桎梏,真正按照期刊本身的规律办事。

  其次,要建立中国期刊的商业自信。目前绝大多数期刊单一依靠发行、广告,商业模式匮乏。新一轮期刊的结构性调整,将是对优势期刊的寻找与确认过程,弱势期刊将通过兼并、重组、资本注入、合作办刊等方式获得生机。一批既符合国际期刊大势又具有中国期刊特色、既彰显传统期刊思想张力又融合新兴载体传播特性的期刊商业模式,将在业界的探索中逐步显现。

  第三,要建立中国期刊的内容自信。期刊是思想、观点、态度、眼光、判断的载体,中国思想、中国观点、中国态度、中国眼光、中国判断正在成为世界需求。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对世界和平充满向往,以及期刊业本身表达欲望与表达空间逐步壮大,为中国期刊业崛起创造了巨大机遇。中国期刊有责任、有能力讲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责任、有能力为世界贡献中国思想、中国智慧。

  (作者: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讲刊》杂志主编、高级记者)

  原载于2013年9月《中国报业》杂志                                           

(责编:陈晓、胡线勤)

传媒产业更多

经 营

投 资

广 告

发 行

媒企互动

图说天下更多>

访谈﹒直播更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从网络大国迈进向网络强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从网络大国迈进向网络强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友情链接

| 信息产业部 | 文化部 | 国家广电总局 | 新闻出版总署 | 国家版权局 | 新华传媒 | 中国记者网 | CNNIC | 中国新闻出版网 | 上海报网 | 传媒 | 中国广告网 | 北京大学新媒体 | 新闻记者 | 中国记者 | 青年记者 | 中国网联网 | 今传媒 | 新闻与写作 | 湖北传媒 |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 传媒培训网 | 中国出版网 | 华夏记者网 | 新闻实践 | 国务院新闻办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 | 中国日报 | 国际在线 | 中青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台湾网 | 文明网 | 中国记协 | 中广网 | 中新网 | 光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东方网 | 千龙网 | 浙江报业网 | 龙源期刊网 | 传媒网论坛 | 新民网 | 新华月报网 | 艾瑞咨询 |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新华网互联网频道 | 中国产业报协会网 | 中国产业网 | 中国电视批评论坛 | 中广互联 | 山西出版传媒网 | 广播电视信息 | 新浪传媒| 网易传媒 | 龙新网 | 搜狐传媒 | 天津在线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摄影报摄影大展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