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06日17:25 來源:中國網
2018年9月,深圳市第九個行政區正式落座光明。搭載深圳四十年來經濟騰飛的經驗,光明區從設立之初便步入數字經濟的高速軌道。鋪開“智慧光明”的建設長卷,光明攜手華為及生態伙伴率先達成“智慧環水”階段性裡程碑,用科技助力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民眾居住生態建設﹔長遠來看,為光明區作為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以及大灣區核心區域,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奠定營商空間的良好基礎與循環體系。
科技光明 綠色先行丨在技術沃土上綻放生態
匹配世界一流科學城的戰略布局,光明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攜手華為及合作伙伴就智慧光明進行了頂層設計與橫向打通,依托華為致力於為全球近5億人口推進城市智慧化進程的經驗與優勢,逐步實現從信息基礎設施部署到全面提升城區信息跨界融合應用能力的短、長期規劃目標。
搭載光明得天獨厚的綠色優勢,智慧光明在全區打通的數字平台基礎上,率先取得環境水務領域的階段性成果。為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光明管理局與光明區水務局打造的“光明區智慧環水綜合管控平台”,融合大數據、雲計算等ICT技術,構建環境水務“數據全面感知、信息互聯互通、態勢預測預警、災情可防可控、決策科學高效、成果可視可用”的決策支撐平台,同時實現與區級“智慧光明管理服務指揮中心”、“智慧光明應急管理中心”的聯動。通過實踐“一網全感知、一圖全掌控、一鍵知全局”的環境水務治理新理念:解決水安全民生問題,達到防災減災﹔源供排污災全流程管理,達成治水提質,實現成為全市領先綠色環保行政區的目標。
通過環水“一張圖”服務查看全區各方面總體情況,利用智慧環水監測與預警服務查看事件全流程,遠程監控現場情況,通過應急處置進行統一指揮和資源調配,以系統數據服務提供的成果數據支持決策。
深度感知 數據驅動丨以科技保障綠環縈繞
減排過去地表水沒有全面監測,無法評估水環境容量和指導企業量化減排﹔管網監測覆蓋度不廣,無法應對污染突發事件,不能快速排查污染源頭。而污水排放口監測不全,加上缺乏業務分析,不僅無法了解環境現狀,更無法對未來趨勢做出有效判斷。
防災在防洪防澇方面,光明區降雨量時空分配極不平衡,易形成局部暴雨和洪澇災害,夏季常受台風侵襲,河流水位、流量、水庫大壩監測基本缺失,缺乏科學調度,也不能及時掌握雨情、水情、工情等防汛信息,無法做出有效預警,致使領導對未來情況兩眼一抹黑。
一網全感知“智慧環水”項目的所有監測站點主要分布於河道兩側、水庫、地下窨井、渠道箱涵及空氣污染源、化工污染源附近。6大系統共計11類設備、54個站、59套設備,在6個月內高質量完成首批監測站點的建設工作,所有上傳數據統一接入“光明區智慧環水綜合管控平台”。此外,平台還跨單位整合了212套環境設備和133套水務設備,匯聚近1500萬條監測數據至大數據中心,推進跨部門大數據整合共享,實現了對地表水、污水管網、水庫河道、城市內澇、大氣等水務環境要素的全方位立體感知、事件告警和趨勢展示。
在全面感知、匯總全網各項環境、水務指標數據的基礎上,華為沃土數字平台整合各種新ICT技術,聯合合作伙伴構建平台生態系統,共同服務於光明區環境、水務的治理與創新。在深圳全市的目標牽引下,充分保障、發揮光明區的綠色優勢,全面提升全區的空氣、水質、土壤等綜合指標。讓民眾更安居、促進產業良性發展,共同致力於構畫世界一流科學城的遠景。
在光明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與華為共同搭建的數字底座之上,智慧環水服務於市生態環境局光明管理局與光明區水務局,在各自領域均取得領先成績:
市生態環境局光明管理局
今年以來,截止7月底,光明區的平均PM2.5值低於歐盟年均每立方米25微克的標准,得益於智慧環水為環境治理工作帶來的效率革新。華為牽頭搭建的“智慧環水綜合管控平台”全面統籌了全區大氣、土壤、噪聲、地表水及各類污染源等監測點數據,保障日常業務高效開展、輔助高效決策。
光明區水務局
2019年是深圳的“水污染治理決戰年”,作為“智慧光明”的先行突破項目,智慧環水率先通過領先技術監控茅洲河水質,為居民營造“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生活環境。基於華為的整合方案,加諸黑臭水體整治工程等各項措施,水務局對實現今年內徹底消除區內劣五類水體的業務目標很有信心,助力光明區成為深圳市領先綠色環保行政區。
光明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
面向未來,智慧光明志在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核心區域。智慧環水項目是智慧光明建設全景中卓有成效的第一炮,通過保障綠色安全的人居環境,讓居民放心飲水、暢心呼吸、安心生活,為產業發展鞏固生態基礎。我們有信心與華為合力把環水的經驗復制擴大到全區,以技術手段克服以往的業務挑戰與考驗,幫助決策層盡快全面掌控信息、跨局聯動,為全區可持續發展高效決策。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國報協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