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06日17:30 來源:中國網
中國共產黨溫州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中共浙江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精神,結合溫州實際,就高水平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問題進行了研究,作出如下決定。
一、高水平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的總體要求
(一)重大意義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作出決定,為實現我們黨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市域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在市域層面的落實和體現,在國家治理全局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溫州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區,經濟格局獨特,社情民意復雜,人口大進大出,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先發易發,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意義更加重大,任務更加緊迫。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干部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精神,堅定制度自信,增強行動自覺,強化責任擔當,模范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積極探索溫州特色市域治理新路子,努力在“八八戰略”指引下開創市域治理現代化新局面。
(二)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精神,以“八八戰略”為統領,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牽引,樹立“共同體”治理理念,提升“大治理”治理方式,構建“全市域”治理體系,突出強化和落實國家治理關鍵性舉措、省域治理創新性機制、市域治理牽動性載體,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質生活,爭當我國新時代市域治理現代化排頭兵,成為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示范城市。
(三)主要目標
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最多跑一次”牽引各領域各環節改革全面突破、全面見效,探索出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市域治理制度體系。到二O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現代法治體系、高質量發展制度體系、都市區統籌發展體系、社會治理體系和民生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基本實現市域治理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高水平實現市域治理現代化,形成高水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有力制度保障。
——市域黨的領導全面加強。
黨領導一切的制度體系得到全面落實,實現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各級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充分發揮,各級領導干部推動市域治理現代化的能力顯著增強。
——市域治理方式更加科學。
法治溫州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立法工作機制不斷完善,現代法治政府成為示范,司法公信力得到全面提升。行政體制改革深入推進,龍港行政體制改革創新成為全國標杆。政府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治理大數據加快形成,“城市大腦”加快建成,數字化變革全面深化。
——市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兩區”建設取得突破性重大成果,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牽引的各領域改革全面深化,以融入“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等為重點的全方位開放縱深推進,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加快形成,一系列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在溫州落地實施,全社會創業創新活力和激情充分迸發,成為我國最具活力的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到2025年全市經濟實力進入全國地級以上城市30強。
——市域統籌能力明顯提升。
都市區統籌協調機制構建完善,對縣(市、區)的市級統籌領導能力明顯增強,全市重大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布局形成“一盤棋”,新型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加快發展,力爭到2025年全市城市化率達72%以上,中心城區首位度和城市集聚輻射力大幅增強,在全省四大都市區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加快建成我國東南沿海區域中心城市。
——市域社會治理形成示范。
“平安溫州”建設扎實推進,常態化躋身全省平安建設第一梯隊,基層基礎得到全面夯實,各種社會矛盾糾紛得到有效化解,政治生態和社會生態同步優化,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扎實推進,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加快創成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社會持續保持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市域民生事業持續進步。
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不斷完善,各領域突出民生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教育、醫療、文化、體育、養老等公共服務供給質量明顯提高,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二、高水平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的主要任務
(一)堅持和落實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強化市域治理的領導保証
切實加強黨對市域治理各領域各環節的全面領導,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確保黨中央、省委決策部署在溫州一貫到底、落地生根。
1.強化和落實“兩個維護”保障機制。
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嚴格執行重大事項報告請示制度。完善和落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長效機制,堅持不懈錘煉黨員干部忠誠干淨擔當的政治品格。完善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等各層級學習制度,建立重大決策前專題學習機制,統籌用好網絡學習平台,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持續淨化黨內政治生態,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健全維護黨的集中統一的組織制度,形成黨的各級組織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嚴密體系。完善嚴格執行黨內法規的機制,抓好黨內法規制度體系貫徹落實。
2.完善黨委統籌推進治理的體制機制。
嚴格落實民主集中制,健全黨委議事決策工作制度,加強重大決策的調查研究、科學論証、風險評估,提高黨委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完善黨委抓好重大項目、重大平台、重大產業、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要素的制度機制。鞏固提升機構改革成果,加大黨委對重大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黨委議事協調機構職能作用,制定完善議事規則,提高議事能力和協調水平。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健全人大對“一府一委兩院”監督制度。健全人大組織制度和工作制度,完善代表聯絡機制,更好發揮人大職能作用和人大代表作用。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完善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制度,健全發揚民主和增進團結相互貫通、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的程序機制,完善政協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制度,強化市委重點工作專項民主監督制度,建好委員會客廳、政情民意中間站、“請你來協商”等平台,更好發揮人民政協在市域治理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支持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履職,健全同黨外知識分子、民族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溝通聯絡機制,創新完善新時代僑務工作機制。完善黨建帶群建工作制度,增強群團組織團結教育、維護權益、服務群眾功能,發揮好群團組織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堅持黨管武裝原則,大力支持和加強國防、軍隊和后備力量建設,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健全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機制。完善“溫州擂台·六比競賽”、鄉鎮(街道)書記工作交流會等平台機制,健全市委對縣鄉工作統籌領導制度。
3.構建思想文化引領機制。
加強黨對宣傳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教育人民的工作體系,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推進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強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健全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加強新聞輿論、出版版權、網絡、高校、基層等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和管理,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健全領導干部進高校作形勢政策報告制度,加強中小學特別是民辦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齊抓共管機制。建立健全新時代溫商文化發展提升的制度機制,大力弘揚“敢為人先、特別能創業”的溫州人精神,不斷賦予溫州人精神新的時代內涵。深化“溫州學”、永嘉學派研究,加強甌越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持續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常態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機制,健全引導新型文化業態健康發展機制。強化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改進媒體傳播方式,大力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提升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平台,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改進和創新正面宣傳,完善輿論監督制度,健全重大輿情和突發事件輿論引導機制。
4.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制度。
全面深化“清廉溫州”建設,全力打造“清廉浙江”示范區。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制度,完善履責紀實、報告評議、約談提醒、檢查考核、追責問責等制度機制,構建黨委主體責任、黨委書記第一責任、班子成員“一崗雙責”、紀委監督責任“四責協同”機制。堅持權責法定、權責透明、權責統一,健全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分級授權、定期輪崗制度,建立權力運行可查詢、可追溯的反饋機制,確保權力運行公開規范高效。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加強市縣兩級巡察工作,完善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察監督“四個全覆蓋”的監督網絡。推進黨內監督同國家機關監督、審計監督、統計監督、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有效貫通、形成合力。運行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推動基層和重點領域監督機制改革和制度建設,構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制機制,堅決遏增量、減存量,鞏固和發展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
(二)全面深化法治溫州建設,提高市域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提升依法治市水平,強化市域治理的法治保障,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和政府數字化轉型,提高市域治理的行政效能。
1.全面加強地方立法。
落實黨領導立法工作機制,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健全地方立法工作機構,強化立法人員配備,加強地方立法人才隊伍建設,夯實地方立法工作基礎。發揮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地方立法中的主導作用,建立健全立法項目立項、起草、論証、協調、審議機制。依據地方立法的權限和范圍,切實抓好立法項目規劃和儲備,及時推進重點領域立法,加強立法和改革有機高效銜接。扎實抓好地方法規規章立改廢釋,健全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行政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機制。健全立法基層聯系點運行機制,完善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制度,組織開展相關法規規章的立法協商,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
2.扎實推進依法行政。
完善行政決策機制,加強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完善市縣鄉三級政府重大行政決策目錄化管理制度,嚴格落實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健全行政執法體制,鞏固提高五大領域綜合行政執法機構改革成效,完善執法聯動機制,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推進基層執法試點,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從源頭上降低行政訴訟敗訴率。加強司法與行政的協調聯動,完善“兩法銜接”平台,強化對行政執法行為的司法監督。建立部門間信息對接聯系、訴訟風險提示機制,促進行政機關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3.創新行政管理體制。
深化龍港行政體制改革,完善“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的行政管理模式,打造全國基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樣板。支持龍港探索和落實“大部制”改革,健全部門職責體系﹔探索和創新“扁平化”管理,構建基層治理委員會有效運行機制。鞏固和完善機構改革成效,嚴格執行部門“三定”規定,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創新統籌利用行政管理資源的機制和方法。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全面完成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任務,推進公益類事業單位清理規范整合,優化布局結構,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
4.推進政府數字化轉型。
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推進政府職能重塑、流程再造、業務協同、效能提升,加快建設“數字政府”。著力構建“大系統、大數據、大平台”頂層架構,大力推進跨部門、跨層級、跨領域信息互聯互通,構建全市統一的市域治理大數據平台和機制。依托浙江政務服務網,健全全市統一、線上線下融合的政務服務體系,加快建成“掌上辦事之市”“掌上辦公之市”,全面實現“一網通辦”。拓展深化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環境保護、政府運行等領域數字化應用,實現精准分析、精准監督、精准反饋。加快推進“城市大腦”建設,提高城市治理智能化、精細化水平。
5.健全司法保障制度。
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構建立體化多元化精細化訴訟程序體系。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完善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的制度。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切實防止冤假錯案,提高司法質量、效率和公信力。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少捕慎訴”等工作機制,深入推進訴源治理工作。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建立執法司法統一信息平台,完善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等監督體系,健全司法執行工作體系,建立有效解決執行難體制機制。加強“互聯網+司法行政”建設,擴大法律援助范圍,推進法律援助向低收入群體和民生重大事項拓展,構建覆蓋全業務、全時空的法律服務網絡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構建社會“大普法”格局,深化“憲法十進”工作,積極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推動全市進一步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
(三)扎實推進“兩個健康”創建,提升市域治理的發展效能
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持續深化“兩個健康”先行區創建,健全保障高質量發展制度體系,著力破解各種深層次矛盾和體制性障礙,以高水平治理推動高質量發展。
1.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對標國際先進標准,深入實施優化營商環境"10+N"行動,努力打造營商環境最優市。深化多部門聯辦“一件事”改革,確保基本實現所有民生事項和企業事項開通網上辦理、掌上辦理,全面實現個人和企業“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深化機關內部“最多跑一次”改革,進一步精簡事項、優化流程、壓縮材料、壓減時間、共享信息,加快打造機關效能最強市。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推動“証照分離”全覆蓋,實現常態化企業開辦全流程“一日辦結”。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推行“標准地+承諾制”,加快實現一般企業投資項目全過程審批“最多80天”並持續提速提質。加快“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層延伸、公共場所覆蓋,加強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村(社區)代辦點標准化建設,深化“甌e辦”便民服務終端應用,完善“就近能辦”機制。積極打造“最多跑一次”海外版、溫商版。
2.完善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的政策體系。
以健全和落實“三清單一承諾”制度為重點,多措並舉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完善“正面清單”制度,強化服務企業意識,深化“萬名干部進萬企”活動,構建幫助企業解決難題的長效機制。嚴格落實降本減負政策,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度和服務體系。完善“負面清單”制度,規范公職人員行為,嚴防干擾企業正常經營活動。完善“引導清單”制度,規范政商交往行為。深化清廉民企創建,推動清廉思想、清廉制度、清廉規則、清廉紀律、清廉文化融入民營企業發展之中。加強行業協會商會制度建設,發揮好協會商會在政府與企業交往中橋梁紐帶作用,當好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推進器”。健全黨政領導聯系重點企業和行業協會商會制度,健全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健全企業家緊急事態應對機制,實行重大涉企案件報告制度。常態化開展親清政商學堂活動,促進企業家與干部共同成長。
3.健全振興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
推動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促進實體經濟提質增效的體制機制。實施“傳統優勢制造業重塑計劃”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計劃”,著力構建"5+5"產業體系。主動對接國家產業發展導向,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落地,加快建設北斗產業基地、中國(溫州)安全(應急)產業園等平台。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促進行業龍頭企業轉型升級,加快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推動產品高端化、生產專業化、制造信息化、管理精細化,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支持中小微企業與大企業、大集團建立以產業鏈、供應鏈、產品鏈為紐帶的戰略聯盟,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形成相互協作、關聯配套的良性發展格局,推進產業鏈現代化。堅持市場化方向,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轉型、布局優化和治理完善。建立“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長效機制,搭建交流和合作平台,賦能實體經濟發展。加快建設自創區“一區五園”,高水平打造環大羅山科創走廊,推進浙大、國科大溫州研究院等高能級研發平台建設,健全研發平台與產業發展有效對接機制,探索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區域合作和利益共享機制,有效發揮自創區建設對全市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4.全面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
積極爭取獲批世界(溫州)華商綜合發展試驗區、綜合保稅區,加快建設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溫州聯動創新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高能級開放平台。推進空港、海港、陸港、信息港“四港”聯動發展,深化口岸通關一體化,打通對外開放大通道。推進外貿發展方式轉變,深化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工作,承接上海進口博覽會溢出效應,加快區域性進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設。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支持龍頭企業、上市公司開展跨國經營、並購、投資和境外品牌收購,加快引進一批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跨國公司。深化溫州經濟與溫州人經濟互動融合發展,發揮世界溫州人家園和溫州南懷瑾書院等鄉賢館凝聚作用,實施“新鄉賢·新家園鹿鳴計劃”,持續掀起精神回歸、總部回歸、項目回歸和商會僑社年會回歸熱潮。
5.建立健全要素保障機制。
深化溫州金融改革2.0版,探索建立金融服務民營經濟有效機制,深入實施農民(小微企業)資產授托代管融資、民營外貿主體參與新型國際貿易收結匯、設立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試點等十大創新項目。加快推進“融資暢通工程”,加大推動企業上市力度,全力做好財政支持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國家試點工作,有效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綜合施策推進低效工業項目整治提升,加強工業用地雙合同履約管理,加快老舊工業園區的改造提升,完善經營性用地出讓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海洋和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推進集體經營性用地入市,強化土地要素保障。構建完備的人才政策體系,深入實施重大人才工程,精准開展“千企聚才”活動,舉辦民營企業“人才周”,推動“百萬人才聚溫州”。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建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人才發展機制,進一步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推進新時代溫州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大軍。
(四)加快推進溫州都市區建設,構建市域治理的協同格局
牢牢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和全省實施“四大”建設的歷史機遇,建立健全都市區協調發展機制,加快建設我國東南沿海區域中心城市,打造極具綜合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溫州都市區。
1.全面對接融入國家發展戰略。
主動對接融入國家“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等發展戰略,不斷創新融入機制,拓展合作交流領域,爭取更大的發展紅利。全方位對接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全力推進交通共聯、平台共建、產業共興、科創共用、開放共融、城市共進、民生共享、生態共保、制度共通、活動共辦,高水平建設長三角南大門區域中心城市。多層次開展與上海嘉定的合作交流,推進深度融合示范區建設。建立溫州都市區與周邊地區協調發展機制,推進與杭州聯動發展數字經濟,與寧波共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與台州共建溫台民營經濟協同發展合作高地,與麗水共建甌江山水詩路,與寧德共建浙南閩北合作發展區,加快建設海峽兩岸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區。把對接國家發展戰略作為編制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爭取更多對全局具有牽引作用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進入國家盤子,努力在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中展現溫州作為。
2.推進都市區統籌發展。
建立健全都市區統籌發展機制,促進縣域經濟向都市經濟轉型。加快構建“一主兩副三軸四帶”都市區空間布局,著力推動溫瑞平原一體化、甌洞一體化、甌江兩岸一體化、環大羅山區域一體化和鰲江流域一體化發展。建立健全跨區域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完善跨區域產業轉移與協作、跨區域公共服務銜接、自然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共享共保、跨區域項目股份化共建共享等體制機制。堅持“大干交通、干大交通”,健全協調攻堅和要素保障等機制,構建外快內暢、互聯互通、立體多元、綠色智慧的現代交通體系,加快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充分發揮醫療資源集聚優勢,加快建成浙南閩北贛東區域醫療康養中心城市。建立完善高水平大學建設激勵機制,大力支持溫州醫科大學爭創“雙一流”,大力支持溫州大學建設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和省重點高校,大力支持溫州肯恩大學深化中外合作辦學改革創新,大力支持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加快“雙高”建設,打造浙南閩北贛東高教中心。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動科技進鄉村、資金進鄉村、青年回農村、鄉賢回農村,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完善新型合作經濟發展機制和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加大農業產業投入,推進農業產業集聚發展,加強區域農產品品牌建設。推進糧食儲備機制改革,提高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保供能力。
3.加快市區一體化發展。
進一步理順市區發展體制機制,促進形成市區規劃建設管理“一盤棋”。建立一體化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推動城鄉建設、產業布局、生態保護等有機銜接,發揮規劃在城市開發建設中的龍頭作用。建立一體化的土地資源統籌機制,完善市區土地出讓金等分成辦法,推進市區經營性土地“做地、儲備、出讓”整體運作。建立一體化的城市管理執法機制,實施城市管理“一套規制管四區”,提升城市管理的合力。建立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機制,統籌做好項目布局、建設和管護,加強項目建設時序、標准、功能對接,促進城市供水、城市排水、道路照明等“一城一網一主體”,提高共建共管共用共享水平。建立一體化的公共服務機制,打破行政和地域分割,統籌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設施布局建設,深化戶籍、社保等配套改革,加快實現同城同待遇。優化行政區劃設置,適時推進市域行政區劃調整,提高中心城區綜合承載力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
4.創新完善城市管理體制。
加強城市管理突出問題地方立法,以法治手段推進城市管理,健全城市管理長效機制。推動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健全“市為主導、區為主體、街道為基礎、社區為依托”的網格管理模式。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深化城市頑疾綜合治理,推進序化、潔化、美化、亮化、綠化工作,提升城市整體品質。加快老舊小區改造,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廁所革命、停車便利化等“關鍵小事”,不斷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社會化治理機制,暢通公眾有序參與城市治理渠道,形成人人參與城市治理的良好氛圍。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化集約共享的“智慧城管”系統建設,提升城市管理智慧化水平。
5.健全全域美麗大花園建設機制。
建立健全“兩線三片”等亮點區塊建設長效機制,持續推動“大建大美”向“全域美”拓展、向“精建精美”提升。全面落實美麗鄉村、美麗城鎮、美麗城市建設標准,打造“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升級版,全力實施“十鎮樣板、百鎮美麗”工程。加快美麗公路建設,建立健全交通與旅游融合發展的運行機制,推進“全域景區化”建設。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建設,健全綠色發展財力獎補和生態補償機制,推動綠色產業培育發展,加快西部生態休閑產業帶建設。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化中央環保督察、國家海洋督察、省級環保督察整改意見落實,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環保設施運行管理機制,完善“環保管家”服務機制。健全治水治氣治土治廢長效機制,全面實施河長制、湖長制、灣(灘)長制。加強水資源開發利用綜合規劃,強化水資源統籌管理。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普遍實施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制度,深入實施“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和“畝均論英雄”改革,堅定不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五)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夯實市域治理的基層基礎
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把“最多跑一次”理念方法運用到社會治理領域,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1.健全基層治理體系。
完善黨建統領的基層治理領導體制,加強和改進鄉鎮(街道)黨(工)委對基層各類組織的領導,建立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制,推進鄉鎮(街道)人大工作和建設,探索政協工作向基層延伸的相關機制,搭建鄉鎮(街道)政協工作載體。按照權隨事轉、人隨事轉、錢隨事轉的原則,推進人員編制資源向鄉鎮(街道)傾斜,建立與鄉鎮(街道)履行職能相適應的財政保障體制。健全治理力量向基層下沉工作機制,落實鄉鎮(街道)對轄區需部門協同解決事項的協調權和督辦權,完善千名干部聯千村制度。推動鄉鎮(街道)工作重心轉移到加強黨的建設和社會治理,調整優化鄉鎮(街道)經濟發展職能。建立部門職責事務下沉到鄉鎮(街道)、村(社區)、網格的三個准入制度。深化開展紅色領航“融合發展”行動,做好村社融合“后半篇”文章,加快推進組織融合、人心融合、“三資”融合。全面推行村(社區)組織書記、主任“一肩挑”,全面建立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縣級備案管理制度,提升基層組織戰斗力。深化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創新,加大基層小微權力腐敗懲處力度。高質量推進未來社區試點建設,探索創新城市社區治理新模式。持續擦亮“甌江紅”基層黨建品牌,深化推進“紅色領航”系列行動。加強黨群服務中心、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統籌發揮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社區服務中心、文體中心等各類基層陣地作用。全面落實鄉鎮(街道)干部工作生活待遇政策,在職級晉升、評優評先、津貼補貼等方面向基層傾斜。
2.完善矛盾糾紛化解機制。
按照社會治理領域“最多跑一地”要求,加快打造縣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強化“基層治理四平台”運行管理,完善“一體兩翼”工作體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深化“大數據+人民調解”模式,聯動"4+1"基層人民調解和警調、訴調、檢調、交調機制,深化“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創建,推動線上線下調解相結合,推進矛盾糾紛“全鏈條解決”,實現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完善信訪制度,加強信訪依法治理。提升群眾初次來信、初次來電、初次來訪和網上信訪的辦理質效和公信力,堅持和完善領導干部下訪接訪制度和相關單位包案處理制度,推行信訪代辦制。健全主動為民維權機制,多途徑分流和緩解基層信訪工作壓力。
3.完善社會領域風險防范機制。
堅持底線思維,把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特別是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健全預案編制、風險研判、應急決策、協同處置等全過程風險防控機制,提高精確預測、精細預警、精准預防和科學處置水平。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加強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建設,健全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機制,創建全國氣象防災減災示范區,加強救災物資儲備和應急保障能力建設,提升自然災害特別是台風洪澇災害科學防控水平。建立基於風險分析和供應鏈管理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督機制,嚴密防控重大傳染病和新發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爭創全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標准化城市為目標,深入實施“雲上公安、在線警務”戰略,加快推進智慧安防小區建設,並向“智安學校”“智安醫院”“智安單位”拓展,完善警務助理模式,鞏固治安基礎要素管控機制,加快完善立體化、法治化、專業化、智能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健全完善治標和治本相結合的工作機制。深入推進禁毒人民戰爭,健全基層毒品治理體系。嚴厲打擊、全面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打好宗教事務依法管理“一五八”組合拳,開展平安宗教活動場所創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加強境外領域風險防范機制,維護我僑民和駐外機構的合法權益和生命財產安全。
4.加強和創新網絡綜合治理。
提升"7431"網絡治理模式,建立職責明晰、協調順暢、管理高效的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形成“黨委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共治”的網絡綜合治理格局。推進網絡傳播理念、手段、載體創新,完善網媒傳播矩陣建設,鞏固主流輿論陣地。落實重大事項網絡輿情風險評估機制,完善網絡輿情應急指揮工作體系,增強網絡風險防范防控能力。健全完善“清朗指數”指標體系,加強和創新互聯網內容監督管理,壓實互聯網企業信息管理主體責任。加強網絡領域法規制度建設,完善網絡糾紛網上人民調解機制,建立網絡行政執法體制機制。落實數據安全責任,完善網絡信息隱私保護機制,提升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能力。
5.推進基層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
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作用,引導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推進基層直接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完善全過程民主實現機制,完善基層協商民主制度。深化城鄉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建立健全社會組織培育管理和動態賦權機制,積極發展樞紐型、支持型社會組織,健全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制度,提升社會組織承接公共服務能力和參與基層治理能力。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居委會、小區業委會和物業服務企業議事協調機制,推進“紅色管家”創建,推廣“紅色議事廳”做法,探索構建新型社區治理共同體。推動法治工作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加快法治鄉村(社區)建設。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發揮“最美溫州人”等道德典型示范作用,加強家風家教建設,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強化道德教化力、實踐力、約束力。健全鄉賢參與鄉村治理工作機制,發揮好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推動志願者服務常態化、規范化、專業化,健全志願者服務激勵保障機制,推廣“時間銀行”等模式,打開志願服務時間向現實資源轉化的通道。
6.強化信用在社會治理中的基礎作用。
深化社會信用體系示范城市建設,持續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提高全社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依托市信用信息綜合服務平台,進一步整合政府和社會機構的信用信息,構建一體、可信、可控的社會信用鏈系統。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規范各行業各領域紅黑名單認定標准和退出機制,推進企業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和服務,完善信用聯合獎懲機制。以“信易貸”、“甌江分”等為重點,推進公共信用信息在行政管理、金融服務、社會民生等領域的應用,實現信用惠民便企。建立健全信用修復機制,深化完善破產重整企業信用修復和個人債務集中清理工作,為失信主體提供改過自新的機會。完善信用信訪聯動管理機制,制定實施信訪人信用管理辦法,落實對失信信訪人的信用懲戒措施。加強個人信用檔案建設,將有違公序良俗行為和違法行為納入個人信用檔案。持續辦好“8·8誠信日”,全力打響“信用溫州”城市品牌。
(六)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增強市域治理的群眾獲得感
全面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高水平實施富民惠民安民行動計劃,加快補齊民生領域短板,提高民生事業發展水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1.堅持和完善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
主動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堅持每年做好十大民生實事項目和各項民生工作。健全民情反映和民主決策機制,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深入分析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實現“民呼我應”。完善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充分發揮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聯系群眾、收集民意中的重要作用,確保實事項目成為“民心項目”。健全民生實事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堅持每年將新增財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於改善民生,逐步完善以加大民生領域投入為主要方向的普惠性財政支出結構。聚焦聚力解決民生熱點難點問題,建立健全民生實事責任落實機制和督查考評機制,加快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具體到人的民生工作責任體系。
2.加快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
突出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中的主體地位,加快形成政府主導、市場主體與社會組織廣泛參與、方式靈活、高效率的公共服務多元供給體系。堅定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完善教育布局優先規劃、教育設施優先建設、教育投入優先保障等機制,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構建惠及全民的終身教育服務體系。深入實施“健康溫州”發展戰略,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加快推進城市醫聯體和縣域醫共體建設,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構建更加完善的衛生健康制度體系。深入實施“明眸皓齒”工程,形成青少年近視和齲齒綜合防控的“溫州經驗”。深化養老服務綜合改革,加快推進國家醫養結合試點建設,健全促進養老服務與醫療服務、健康管理相融合的有效機制。推動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與時俱進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加強城市書房、百姓書屋、文化驛站等文化設施建設力度,提升“15分鐘文化圈”。聚焦增強人民體質,加強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完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
3.構建覆蓋全民的保障體系。
完善鼓勵創業促進就業的政策體系,推動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健全根治欠薪和化解勞動爭議長效機制,切實保障群眾權益。加快建立農村居民收入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低收入農戶收入增長高於農民收入平均增長水平的工作機制。落實應保盡保要求,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加快建成全覆蓋、保基本、可持續的社保體系。堅持經濟可持續、財力可支撐原則,穩步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准。系統推進醫保制度改革,完善覆蓋城鄉醫療保障體系,建立高水平的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制度,發揮商業保險作用,提高大病醫療保險統籌層次和醫療保障水平。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待遇標准與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同步調整機制。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加快完善多元化社會救助機制。全面落實雙擁優撫安置政策,積極推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全面發展,加快構建適度普惠型福利體系。健全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增加租賃住房有效供給,探索發展共有產權住房。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堅持和完善促進婦女全面發展的制度機制,加強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提升助殘服務能力,完善殘疾人幫扶制度。
4.推動社會力量辦社會事業。
完善社會力量興辦社會事業體制機制,健全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制度。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則,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准入的社會事業領域。健全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和監管制度,逐步完善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政策措施和實施辦法。建立健全社會資本以多元主體、多種方式進入社會事業領域的制度機制。發揮溫州社會事業改革的特色和優勢,在推動民辦教育規范提升、深化社會力量辦醫、社會力量辦體育試點等方面持續發力,加強在分類管理、土地供應、融資信貸、稅費優惠等方面政策創新,逐步實現民辦機構與公辦機構享受同等待遇,爭創社會力量辦社會事業示范城市。
三、高水平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的組織保障
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要在中央和省委的堅強領導下,秉持高度的思想自覺和政治自覺,堅定扛起治理現代化重大戰略任務,切實加強組織領導,主動擔當作為,強化制度執行,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1.加強市域治理現代化工作的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要切實承擔起全面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的政治責任,統籌協調和研究解決市域治理的重大問題,建立黨委統一領導、統一部署、統籌協調,人大、政府、政協分別負責,各部門分工實施,社會廣泛參與的領導體制和推進機制,形成上下聯動、密切配合、協同推進的強大合力。積極謀劃深化改革和推進治理現代化的重大舉措,強化系統集成推進,推動目標任務落地。建立健全市域治理現代化指標體系和考核評估標准,完善督查考核機制,以市域治理現代化實際成果檢驗落實成效。
2.提高各級干部制度執行力和治理能力。
各級干部要自覺加強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切實增強制度意識,帶頭維護制度權威,做制度執行的表率。加強忠誠干淨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建設,大力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常態化推進干部跨部門跨條塊跨領域交流,打通“三支隊伍”交流渠道,進一步暢通各方面高素質治理人才進入黨政機關通道。堅持把制度執行力和治理能力作為干部選拔任用、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把市域治理現代化成效作為衡量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的重要內容,注重提拔使用政治素質好、制度意識和治理能力強、工作實績突出的干部。完善干部“兩個擔當”良性互動機制,嚴格把握“三個區分開來”,健全容錯糾錯、澄清正名、精准問責等機制,持續打好激勵干部擔當作為“組合拳”,讓干部心無旁騖干事創業成為常態。
3.突出抓好市域治理現代化的創新示范。
鼓勵基層大膽創新、大膽探索,及時對基層創造的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進行總結和提煉,不斷推動各方面制度完善和發展。強化市域治理現代化創新示范,突出抓好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兩個健康”先行區創建、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開展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深化龍港行政體制改革、深化社會信用體系示范城市建設、加強“城市大腦”建設、加強和創新網絡綜合治理、健全都市區協同發展機制、深化社會力量辦社會事業改革、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擦亮“甌江紅”基層黨建品牌等創新示范項目,促進市域治理現代化各項工作更加扎實、更有成效。
4.營造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的濃厚氛圍。
廣泛宣傳市域治理現代化建設,總結和推廣各地先進做法和經驗,引導全市人民以主人翁姿態參與市域治理現代化實踐。加強市域治理現代化理論研究,發揮智庫參與治理的積極作用,圍繞高水平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建言獻策。各地各部門要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對治理現代化問題作出專題部署,確保中央及省市委推進治理現代化的各項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見效。(來源:溫州發布)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國報協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