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協網
首頁時事政治協會要聞報業動態傳媒聚焦報業人物專題報道文旅視界國際傳媒視頻直播中國報業網
黨報頭條網生態城市刊頭故事攝影書畫會員展廳無人機天下數字報業物流信息建設網
協會要聞 報業人物 生態城市 文旅視界 專題報道 特色小鎮 攝影 中國報業網
即時新聞
559億!中國電影邁上新台階 銀幕總數突破5萬塊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動主力軍挺進主戰場 以智庫化媒體助力“十四五”高質量發展 重慶市報業協會舉行換屆選舉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總裁向澤映當選會長 中國報業協會發賀電並到會祝賀 寧夏報業協會2020年度理事會圓滿結束
中國報協網傳媒>>傳媒聚焦

2019媒體融合發展論壇 書寫全媒體發展新篇章

2019年11月28日11: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媒體公益沙龍現場,與會者在認真聽會。

  “釋放媒體融合新動能”內容分論壇現場。

  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內容分論壇側記

  本報記者 李龍伊

  今年8月,人民日報創作的系列微視頻“中國24小時·地方篇”以1小時為刻度、以一天24小時為邏輯主線,全景展現了奮進向上的中國形象﹔致敬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時光大篷車”帶著中國故事和時光記憶,開啟全國巡展,在各地掀起“懷舊熱潮”……

  融媒體時代,如何堅持守正創新、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讓主流輿論受到更多人歡迎?10月28日,在2019媒體融合發展論壇內容分論壇上,與會嘉賓各抒己見,為“釋放媒體融合新動能”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媒體必須能夠發出權威主流聲音。”共青團中央宣傳部傳播處處長吳德祖表示,媒體“三觀”要正,需要有理性、有擔當的媒體人,有效地傳遞價值。

  增強思想性,體現權威性。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麻辣財經工作室負責人李麗輝介紹,國慶期間,工作室從財經視角解析“中國模式”,介紹中國發展道路對世界的影響。

  新媒體作品應該兼具公信力和傳播效果。人民日報政治文化部軍事採訪室主編倪光輝說,近年來,《快看吶!這是我的軍裝照》等新媒體產品在全網刷屏傳播,新媒體產品要符合互聯網傳播特點。

  對此,北京市延慶區融媒體中心副主任胡玖梅深表認同。去年,由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提供技術支持的延慶區融媒體中心成立,成為國內首家“廣電+報業”模式的“全媒體新聞平台”。

  “政務新媒體也要樹立用戶思維,為用戶創造價值、解決問題。”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副主任閆永介紹,政務公號“國資小新”聚焦粉絲剛性需求,開發能夠解答國資國企相關問題的智能機器人。

  小處落筆,用細節講好中國故事。梨視頻運營總監孫翔說:“我們建立了一個‘拍客’體系,深入城市鄉村,捕捉日常小事,讓用戶由此感知中國的發展。”

  融媒體時代,怎樣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和水平?環球時報副總編輯蔣安全介紹,環球時報將文字與圖片、視頻、直播相結合,秉承維護國家利益、敢於發聲的宗旨,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內容、技術和渠道,逐漸實現了互融互通。字節跳動媒體合作副總經理王恆介紹,今日頭條將傳播效果、粉絲“畫像”等信息及時反饋給新聞內容生產者,促進內容質量和傳播力的提升。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當今時代,全媒體不斷發展,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各媒體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不斷創新,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科學技術賦能引領媒體融合

  ——技術分論壇側記

  本報記者 吳月輝

  10月28日,2019媒體融合發展論壇技術分論壇在深圳舉行。業界專家以強化移動互聯網思維為出發點,圍繞“媒體融合的實踐與創新”主題,分享媒體融合的實踐成果,探索媒體融合的未來之路。

  融媒體中心建設要做到資源共享和協同互通,成為許多與會專家的共識。陝西廣電網絡集團融媒體事業部總工程師呂星燁介紹,陝西按照“一朵雲、1+N終端、多廚房”建設思路,整合全省主流媒體資源、省級政務服務資源,打通TV等大屏端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發布渠道,最終構建了省、市、縣三級上下聯動、協同互通、資源共享的全新媒體融合生態圈。

  2019年3月,甘肅縣級融媒體中心省級技術平台“新甘肅雲”正式上線運行。3個月后,首批25個試點縣成功入駐。甘肅日報社技術管理處處長魏永紅說:“我們通過省級技術平台,打破原有省市縣三級媒體的邊界、層級限制,重大報道可以統一策、採、編、發,變以往單兵作戰為聯合協同作戰。”

  先進技術為各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長城新媒體集團黨委委員、技術總監張保安說:“要充分發揮技術排頭兵的作用,緊跟前沿技術,進行模式創新,通過技術賦能,引領融媒體發展。”

  2019年,江蘇省太倉日報在全國率先建成“媒體+政務”融合模式的鄉村振興大數據中心。太倉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太倉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張忠說:“太倉日報在新聞服務和內容數據服務的互動轉換中實現了媒體的增值服務,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互聯網帶給媒體融合許多優勢,同時也面臨著一些風險,如何利用先進技術防控風險成為新的課題。

  阿裡雲業務安全總監岑欣偉認為:“媒體融合是非常大的風口,內容安全是其生命底線,必須通過技術手段解決在內容鏈路上產生的風險和問題。”奇安信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考海鵬說:“加強技術防范的同時,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應進一步增強針對性、約束力。”

  談及我國媒體融合未來的發展,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傳媒與運營商行業總經理舒文琦認為:“隨著媒體產業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主流媒體應該把媒體能量放得更大,更加深入地融入社會。”

  匯聚多方合力講好公益故事

  ——媒體公益沙龍側記

  本報記者 史曉韻

  今年2月,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和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媒體公益基金,由此拉開了“媒體+公益”的序幕。半年多來,在上海嗶哩嗶哩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開展了《精忠報國》愛國主義宣傳片制作和“國旗下的成長”“村暖花開·鄉村扶貧扶志典型人物評選”等一系列公益活動,掀起了一場又一場的正能量熱潮。

  10月28日,在2019媒體融合發展論壇媒體公益沙龍上,與會專家各抒己見,帶來了一場以“媒體公益:如何從‘相加’到‘相融’,凝聚合力講好故事”為主題的思想盛宴。專家們從“媒體+公益”的角度展開了深度交流,多維度地探討了公益傳播方面的嘗試。

  媒體公益基金作為一個創新、融合、開放的平台,已經在整合優質資源、深度融合創新、講好公益故事等方面走出了新路子。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秘書長唐九紅說,目前的任務是要進一步加強主動謀劃,策劃實施更有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公益項目。

  媒體與公益如何相融?唐九紅說,全媒體時代,大家都是公益的講述者,也是公益的參與者。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與人民日報的合作,最大的成功在於探索出了“黨媒+群團+企業”的融合協作新模式,打造出了一個“公益共同體”。今后他們將以媒體公益基金為依托,創新合作方式,為媒體融合、行業融合、跨界融合打造技術和對話基礎,為主流媒體融合發展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融媒體的傳播力越大,其社會公益喚醒力就越強。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冠軍運動員基金成員、乒乓球世界冠軍劉偉認為,無論社會如何發展,溫暖人心的正能量始終是這個社會的不變需求。她表示,期待未來能和主流權威媒體有更多樣、更豐富的合作,傳遞出更多正能量。

  “公益+技術+媒體”的影響力,讓善舉可能會擁有超出預期的力量。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孫懿認為,把眾多社會資源聚合在一起,這是媒體的力量。利用自身的社會影響和媒體渠道,推出接地氣的公益項目,為群眾提供喜聞樂見的民生服務,是媒體和社會各界義不容辭的責任。

  整合資源弘揚正能量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秘書長唐九紅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與人民日報共同發起的媒體公益專項基金,是構建“黨媒+群團+企業”協同工作機制的一次積極實踐,也是發揮各自特色優勢、整合優質資源的一項務實舉措。我們期待更多朋友加入媒體公益基金,開展具有“實驗性、示范性”的公益項目活動,匯聚起越來越強的正能量。

  提高效率構建傳播矩陣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統籌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主流媒體和商業平台、大眾化媒體和專業化媒體這4個關系。理順這些關系,要做到節約資源,不搞重復建設﹔建立一個豐富合理的傳媒結構﹔強調差異化定位,滿足不同需求﹔提高效率,構建一個傳播矩陣。

  加強融媒體集群建設

  環球時報副總編輯蔣安全

  環球時報自創刊至今,已形成中英文並舉,報紙、網絡、兩微一端等新媒體結合的多元事業格局。我們加強融媒體集群建設,提升國內外影響力﹔打造適合網絡傳播的短視頻產品,深耕社交媒體平台﹔設計個性化新媒體產品,打造對外傳播新亮點。這些做法,既是報道方式的創新,也是擴大中國聲音的成功嘗試。

  為鄉村發展提供“智動力”

  太倉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張忠

  2019年,太倉日報有效整合新聞數據、政務數據、智庫數據等,在全國率先建成“媒體+政務”融合模式的鄉村振興大數據中心,促進了農業生產向信息化、智能化轉變,農業經營向網絡化、電商化轉變,鄉村治理向網格化、精細化轉變,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動力”,釋放更多“數字紅利”。

  用體育精神傳播正能量

  乒乓球世界冠軍劉偉

  公益是一種不求回報的付出。我們一定要擠時間,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盡可能多地參與公益。得益於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冠軍運動員基金的創辦,100多位奧運會冠軍和世界冠軍都參與到了公益事業中來,這些冠軍不但擁有不服輸、不怕輸、永不言敗的體育精神,更聚集在一起,利用自己的資源傳播正能量。

  遵循新聞傳播的原則

  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副總經理李麗輝

  人民日報社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融媒體工作室是一個重要平台,就像新聞“輕騎兵”,快速、靈活、精准。但融媒體工作室在報道時,也要遵循新聞傳播的一般原則,堅持立場堅定、觀點鮮明,還要直擊新聞和社會輿論熱點,做到有的放矢、精准發力、及時發聲。

  用新媒體講好國企故事

  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副主任閆永

  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自開通政務新媒體“國資小新”以來,堅持走好網上群眾路線,講好國企故事:堅持人格化定位,以人為本為粉絲服務﹔堅持全媒化布局,率先入駐20多個新媒體平台﹔堅持智能化服務,拉近和公眾的距離﹔堅持社群化運營,將不同新媒體平台分類運營。

  快准穩發出主流聲音

  共青團中央宣傳部傳播處處長吳德祖

  在自媒體繁榮發展的時代,如何有效發出權威主流的聲音?首先要“三觀正”。越是信息紛繁復雜,越是需要有理性、有擔當的傳媒人有效傳遞價值、激濁揚清。其次要快、准、穩。也就是反應迅速,表達准確,全面周到地依據事實發出正確的聲音。還要“破圈層”。突破信息壁壘,貼近受眾,用鮮活的語言進行表達。

  用媒體力量推動理性公益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孫懿

  目前,騰訊公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公益捐贈平台之一。我們真實感受到“公益+技術+媒體”所產生的強大力量。網絡慈善需要理性發揮作用,在構建理性公益的過程當中,我們發現媒體力量非常重要。媒體有很強的洞察力,能促進更多人對公益議題產生深層思考,也能構建公益與普通個體的相關性。

  合作構建海量內容生態

  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編輯王硯文

  近年來,快手主動服務主流媒體的融合發展,與主流媒體在內容和技術等方面開展了深度合作,構建海量多元的內容生態。具體的合作形式包括:分享優質選題和報道素材、共同發起話題征集、聯合策劃內容產品、聯合發起線下活動等,既豐富了快手的內容生態,也拓展了主流媒體的傳播力。

  公益讓技術更有溫度

  華為雲首席營銷官張鵬

  公益需要技術,技術也需要溫度。連接、應用和技能,是華為科技至善的方向。我們有一個願景,就是把數字世界帶給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其實技術解決的不僅僅是商業問題,它更應該是普惠的,也就是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本版攝影:史家民 版式設計:沈亦伶 採訪整理:陳亞楠 申茜)

(責編:金春妮、戴靖)

聯系我們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國報協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