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協網
首頁時事政治協會要聞報業動態傳媒聚焦報業人物專題報道文旅視界國際傳媒視頻直播中國報業網
黨報頭條網生態城市刊頭故事攝影書畫會員展廳無人機天下數字報業物流信息建設網
協會要聞 報業人物 生態城市 文旅視界 專題報道 特色小鎮 攝影 中國報業網
即時新聞
559億!中國電影邁上新台階 銀幕總數突破5萬塊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動主力軍挺進主戰場 以智庫化媒體助力“十四五”高質量發展 重慶市報業協會舉行換屆選舉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總裁向澤映當選會長 中國報業協會發賀電並到會祝賀 寧夏報業協會2020年度理事會圓滿結束
中國報協網傳媒>>傳媒聚焦

口述歷史之夜2019:為未來記錄過去,拉近世界的距離

2019年11月12日10:27    來源:中國報業

  一個50年代被打成“黑五類”子女的女孩,給遠在青海的男友寫了一封隻有五個字的分手信“我們分手吧”,沒過多久,她接到了男孩的回信 “我們結婚吧”。2017年,他們金婚50年。

  一位台灣軍官,退休后給女兒辦婚禮,邀請自己的部下參加婚宴,酒后的部下對他說,自己是上頭派去監視他的,但從未害過他。

  一名抗戰老兵對志願者說“這些年我們的生活基本上無憂了,但是我想問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我走了,有誰能記得我?”於是有了老兵記憶博物館。

  一家國際企業的高管,2002年的時候兩口子1個月的收入就能夠買5平米海澱區的房子,移民加拿大前夕,放棄了如今12萬元1平米的房子。移民后第一份工作是在麥當勞打工,第一項工作就是把廁所的堵掏開。

  一群美國女囚犯,在黑暗中坐著觀看台上的專業演員表演自己口述的故事,成為自己經歷的觀眾,覺得是在看一場自己一生的電影……

  2019年11月8日,正值中國第20個記者節,在有著中國新聞傳媒人才搖籃之稱的中國傳媒大學,由校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口述歷史國際周組委會發起的“口述歷史之夜——中國口述歷史國際周2019特別發布會暨第五屆‘口述歷史在中國’國際研討會開幕式”一票難求,容納400人的中傳講堂座無虛席,來自五湖四海的口述歷史團隊在中傳講堂分享了他們採集到的故事。台前幕后、台上台下的人們,共度了一場兼具人文情懷與生命體溫的年度盛會。會場外,滿樹橙黃的銀杏樹、隨風飄落的紅色楓葉在夜色中散發耀眼的光芒,欣然接納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為這個夜晚增色。成排的青鬆翠柳迎風肅立,似乎在聆聽這個夜晚最為動聽的音符。

  成為樞紐:連通人與時間的路徑

  著名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將自己的個人回憶錄取名為《說吧,記憶》,從某種程度而言,“說吧,記憶”以最為簡潔的文學方式闡釋了口述歷史的核心路徑:溝通人與時間,讓個體記憶對抗遺忘的洪流,留下歲月的印記,從當下走向未來。口述歷史,盡管冠以“歷史”之名,實際上串聯了過去、現在與未來。

  在口述歷史之夜,年度優秀口述歷史項目短片展映、年度十大口述歷史項目分享環節,分享者記錄了中國演播藝術家、新中國工業建設者、“浙電”工作者、滇緬公路筑路民夫、抗戰老兵、抗美援朝老兵、漳州布袋木偶戲傳承人、東北二人傳民間老藝人、加拿大華人移民、中東新一代女性、國外毒癮患者等一個個群體的個人生命史。口述歷史讓這些貼著不同標簽的人——他們當中不乏功成名就之人,更多的籍籍無名﹔有的經過了過去的黃金時代,有的在戰爭的悲慘與苦痛中幸存下來﹔有人在歲月的長河中留下些許印痕,更多人的故事被時代的浪潮所吞沒——過往的歲月得以銘記,記憶得以存留,聲音得到傾聽,模糊的面目變得清晰可感,他們脫下臉譜化的標簽,在生命的畫卷中成為有血有肉的鮮活個人。

  聽取了年度十大口述歷史項目分享后,哥倫比亞大學的口述歷史碩士項目主任,美國口述歷史協會副主席Amy Starecheski對分享項目做點評時指出,口述歷史非常有力量,影響也非常廣泛,她看到平凡的工人和戰士經由口述歷史在人們面前活生生地呈現出來、讓隱藏在幕后的布袋木偶戲藝人得以發出自己的聲音、使一種被人忽略的藝術成為舉世公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給她印象最深的,還是“口述歷史能夠在不同社群和個體之間建立一種連結感”,“口述歷史通過當下的講述,記錄過去的故事,並且影響和引領著我們的未來” 。

  作為“口述歷史國際周”的鐵杆嘉賓,著名電視主持人敬一丹身體力行,通過《我遇到你》《我:末代工農兵學員》《那年 那信》的寫作,叩問時間,溫情回首來時路,以口述、書信、故事等方式見証了一個人與幾代人的成長。她依據自己數十年的主持與採訪生涯,總結了口述採訪中個人與時間、與時代的關系:“一個人在某一個事件當中發揮了作用,但是整個人生與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個時代有並存的時間,這種採訪可以獲取很多信息,可以彌補甚至修改我們的歷史。”

  拉近距離:一門跨越鴻溝的“世界語”

  從年度優秀口述歷史項目短片展映,到“口述歷史在中國”組委會集體亮相,整整四個小時的時間裡,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曾志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Gerry Albarelli,國網浙江省電力公司劉艷珂,中國傳媒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張新,深圳越眾公益基金會羅亞君,美國威廉姆斯學院Magnus T.Bernhardson,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高舒,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院陸遠,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王立,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的陳芊竹,加拿大華人移民口述史中心余海,北京青雲嘉惠文化發展公司張露,以及著名書畫藝術家都本基、電視主持人敬一丹、王雪純、胡紫薇,作家阿憶等人就橫跨洲際、縱連古今的中外口述歷史項目、自身對口述歷史的理解進行了形式多元、內容廣闊的分享與交流。

  口述歷史,為天南地北匯聚一堂的人們,提供了一門跨越鴻溝的“世界語”,使得不同語言、文化、膚色、種族、階層的世界各國公民,在彼此的生命故事中發現自我、認知世界這種富有烏托邦色彩的“對話”成為了可能,為商業氣息濃郁的“全球化”賦予了和諧共生的人文內涵,拉近“你”“ 我”之間的距離,擴展了人類認知的邊界。在同一個舞台,二戰的老兵、中東的難民,他們的故事讓戰爭與暴力帶來的創痛與苦難觸手可及、動人心魄,使人對和平的珍惜與向往油然而生﹔東北民間二人轉、漳州布袋木偶戲,沖破南北地域的阻隔,以極為現代和新媒體的姿態打了一次閃亮的“照面”,讓文化傳承有了載體﹔口述項目中深陷毒癮的美國人,在吸毒與康復中的掙扎,與移民加拿大的華人在異國與故鄉抉擇時的沉重,給人生沉浮的復雜境遇提供了無需多言的腳注。

  資深口述歷史學者、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人陳墨為第二天舉行的“2019年度‘口述歷史在中國’國際研討會”做主旨發言。他在發言中提出,“口述歷史可以撫慰我們的鄉愁,賦予人類尊嚴,留住我們既往的歷史,對抗我們的遺忘,並且激活我們的生活熱情,增強我們的社會文化創造的活力,而且提供我們社會上人與人交流的渠道,能夠讓社會的正能量得到更好的發掘和傳播”。陳墨2007年起參加 “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採訪工作,至今已採訪近百人、採訪時間超過1000小時,並參與了“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叢書”的編審工作。在2019年問世的《口述史學與心靈考古》中,陳默提出“人類個體記憶庫”的概念,對口述歷史具備的人類心靈共性做了有益的思考。

  考察人類文明史進程以及口述歷史自身的發展沿革,不難發現,口述傳統一直是不同文明之間文化傳承時共同選擇的重要方式,是一門名副其實的“世界語”。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希伯來人的《舊約》,中國的《詩經》《史記》,印度的《摩訶婆羅多》,日本的《古事記》……都印証了口述傳統對民族記憶同構與傳承的價值。1948年美國歷史教授艾倫·內文斯在哥倫比亞大學成立口述歷史工作室,標志著現代意義上口述歷史的誕生。近些年,口述歷史方興未艾的勢頭,表明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這門跨越鴻溝的世界語言。

  描繪藍圖:做口述歷史的“黃埔軍校”

  “相對口述歷史國際研習營、‘口述歷史在中國’國際研討會而言,口述歷史之夜不是學術活動,也不是學術成果。但是,就像人到中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有朋友和你抱團取暖,口述歷史之夜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我期望這個‘之夜’,在每一位口述歷史人的心裡帶來點點溫暖,希望可以陪大家一起走下去。”在著名演員胡歌發來視頻祝福“彩蛋”引起的陣陣尖叫聲中,“口述歷史國際周”組委會執行主席、總策劃林卉女士述說起“口述歷史之夜”背后的故事與溫情。

  據中國傳媒大學黨委書記陳文申介紹,2019年口述歷史國際周期間,30名口述歷史國際研習營成員順利結業﹔《大河唱》《我們的赫德》《大英圖書館——口述歷史的人和事兒》三部紀錄片亮相展映現場,主創人員在放映結束后與觀眾近距離交流,圍繞口述影像的制作與傳播展開討論﹔集項目海報、視頻、圖書、宣傳頁及其他衍生作品於一體的國際口述歷史項目展覽展示了口述歷史研究和實踐的新成果,以直觀的音影圖文方式讓更多的口述歷史項目、機構、書籍和影視作品為大眾所知﹔“口述歷史在中國”項目扶植計劃資助了多個口述歷史項目﹔以 “見証?回望——口述歷史視域下的時代記憶” 為主題的第五屆“口述歷史在中國”國際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秘書長左玉河,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定宜庄,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員陳墨,溫州大學教授、學術集刊《口述史研究》主編楊祥銀,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王宇英,中國傳媒大學口述歷史訪員張明巍、郭曉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碩士項目主任、美國口述歷史協會副主席Amy Starecheski,新加坡國家檔案館外聘研究員賴素春,美國作家、口述歷史學者和教育工作者Gerry Albarelli等專家與論文投稿者一起深入探討和交流口述歷史在各學科、各領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等問題。

  陳文申書記表示,中國傳媒大學會“長期地、一如既往地繼續支持中心的發展,支持口述歷史的學科建設”,在大家的努力下,“今天的口述歷史中心會成長為明天的口述歷史學院,今天的口述歷史課程在不遠的將來可以發展成為口述歷史學科”。

中國傳媒大學黨委書記 陳文申

  據悉,自2002年借鑒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有益經驗起步,摸索著進入口述歷史領域,2012年成立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以來,歷經17年的努力,崔永元口述歷史團隊業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口述歷史研究機構,也是唯一一個集收藏、學術、出版、教學、展映、影像、公益、周邊、交流於一體的口述歷史交流平台,並與國內人文社科出版領域具有較高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合作,推出國內首個口述歷史類MOOK叢書《述林》以及中心口述歷史國際周項目成果《口述歷史在中國》系列學術論文集,佔據口述歷史學術高地。2015年起舉辦的國際周,吸引了來自中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澳大利亞、伊朗、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印度、蒙古等十余個國家和地區數千位口述歷史同人的參與,線上線下百萬人次的互動,成為中國口述歷史界的重要年度活動。

  (易劍雄 黎金飛 圖片:口述歷史國際周組委會提供)

(責編:金春妮、戴靖)

聯系我們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國報協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