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協網
首頁時事政治協會要聞報業動態傳媒聚焦報業人物專題報道文旅視界國際傳媒視頻直播中國報業網
黨報頭條網生態城市刊頭故事攝影書畫會員展廳無人機天下數字報業物流信息建設網
協會要聞 報業人物 生態城市 文旅視界 專題報道 特色小鎮 攝影 中國報業網
即時新聞
559億!中國電影邁上新台階 銀幕總數突破5萬塊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動主力軍挺進主戰場 以智庫化媒體助力“十四五”高質量發展 重慶市報業協會舉行換屆選舉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總裁向澤映當選會長 中國報業協會發賀電並到會祝賀 寧夏報業協會2020年度理事會圓滿結束
中國報協網傳媒>>報業動態

從“三個變與不變”看《報章裡的改革史》

人民日報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

2019年02月22日10:17    來源:人民網-中國報業

  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人們從各種角度回顧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包括各類出版物。但讀到劉昆主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報章裡的改革史》,仍然感到非常欣喜,作為一名報人,更是倍感親切。

  重溫歷史對審視現實、謀劃未來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我們的先輩強調“鑒往而知來”。西哲也有言:“歷史孕育著真理,它能和時間相抗衡,把佚聞舊事保藏下來,它是往古的跡象、當代的鑒戒、后世的教訓。”而報紙,就是保存歷史、探究歷史最重要的載體之一。作為“新聞紙”的報章,記錄的往往是最能反映時代觀念激蕩和社會變遷的典型事件與人物,凝聚歷史精華,彰顯時代印記。時代雖已消逝,但報章上的記錄,就是時代留下的長長的影子,是歷史的延長線。今天的我們,站在這條延長線上去回顧、去思考,尤其是像《文摘報》專欄“舊報新讀”這樣深入挖掘,就更能讀懂、看清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變與不變、傳統報章的變與不變,從而更加准確地把握社會變革的脈搏和報業發展的規律,思考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的挑戰,更好地謀劃未來的改革發展。

  讀懂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變與不變

  “你如今看見的日常,來得並不尋常”,印在《報章裡的改革史》扉頁上的這句話,可以說很有情懷,也非常准確地概括了通讀全書后給人的整體感受。

  改革開放四十年波濤洶涌,滌蕩了多少固有傳統、陳舊觀念和僵化體制,才形成了今天聚焦發展、生動活潑的新局面。四十年中,幾乎每一次觀念和體制上的突破,都充滿著矛盾沖突,這些矛盾和沖突形成了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一個個新聞事件。《報章裡的改革史》所精心擷取的“舊報”篇章,都是反映風雲際會、影響深遠的重大新聞事件的力作,雖然篇目不多,卻極具典型性地連綴起四十年重大變化的脈絡。同時與之相應的“新讀”,連接起今天與昨天,又對曾經影響時代走向的新聞報道做了更為充分的解讀。

  比如,反映農村經濟體制變革的“小崗大包干”與《莫把“開頭”當“過頭”》﹔政治變革方面的“解決知識分子入黨難”“韓琨事件”與人才兼職及人才流動、“六安農校事件”與《就是要徹底否定“文革”》﹔文化與意識形態變革方面的“李谷一與《鄉戀》”“崔健與《一無所有》”以及朦朧詩﹔社會變化方面的“集市貿易存廢之爭”與后來頗有爭議的“少年班”等等。更不用說開解放思想之風的“真理標准討論”以及與“姓社姓資”有關的“關廣梅現象”等。每一起事件的“舊報”,都讓人感受到變遷的不易、變化發生的歷史邏輯。這對於今天個別地方的改革停滯、個別人的思想回潮,都是很好的“清醒藥”與“解毒劑”。

  當然這四十年也有不少至今未變、也不應改變的事物,比如人們對知識的追求、對正義的堅守、青年人對人生道路的思考。比如屠呦呦、陳景潤、王選以及蔣筑英等,他們的精神后繼有人。而楊小民殺人案中媒體的作用,則讓人想起聶樹斌案平反的艱難。一方面,我們為記者的鐵肩擔道義點贊﹔另一方面,也感受到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仍然任重道遠。

  讀懂傳統報章四十年的變與不變

  新聞媒體是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証者、記錄者、報道者,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建設者、參與者、推動者。讀《報章裡的改革史》不難發現,改革開放四十年,新聞媒體同樣也有許多的變與不變。

《報章裡的改革史》

  “舊報新讀”,這一“舊”一“新”的文章本身變化就很大。同一事件、同一人物,標題風格迥然不同,表述方式更有差異。這種變化不僅反映了與報道對象的時空間隔以及報道目的的不同,更反映了四十年間新聞觀念與新聞實踐的深刻變化。比如“舊報”描寫人物,比較注重完美性,有時甚至要結合當時的政治形勢,專門加上如何與對立面“斗爭”的內容,以彌補人物斗爭性的“不足”。而“新讀”語言平實,更注重講述人性化的一面,在標題制作上,也照顧到了新媒體時代受眾的閱讀習慣。

  盡管有以往時代的印記,但這些由《文摘報》精心選出的、反映改革開放四十年重大事件與人物的精品力作,在今天仍有許多傳統和精神值得我們新聞人認真學習、虛心揣摩、虔敬堅持。1978年6月17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刊出的《治瘧新藥“青蒿素”研制成功》和翌日刊出的長篇通訊《深入寶庫採明珠——記抗瘧新藥“青蒿素”的研制歷程》,不得不讓人贊嘆改革開放初期新聞人的新聞敏感性,以及深厚的採訪功力和勁道有力的筆下功夫。記者在採訪中抓住了一個事關試驗成敗的細節:時任實習研究員的屠呦呦通過發掘祖國醫學寶庫,從東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的一段話得到啟發,進而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取得了摘下諾貝爾獎桂冠的重大科研成果。

  人們都說“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這句話讓許多新聞人引以為傲,但實際情況卻是不少新聞沉入了歷史,從此便湮沒無聲。新聞是“易碎品”“速朽品”,是不少新聞人不得不面對的殘酷現實。如果多年以后,寫出的新聞作品還可以被提起、被關注、被品味,那才是一位新聞人最為欣慰和自豪的事情。通過“舊報新讀”,我們可以從那些變與不變中,體味出哪些新聞承載著歷史規律,哪些是歷經變遷而保持不變的優良傳統。

  找回報紙的價值:探索紙媒在新媒體時代的變與不變

  新媒體時代,如何擺脫困境、找回自身價值,是傳統媒體特別是報業面臨的一大難題。人民網曾與研究部一起,做了一檔視頻節目,最初叫《歷史上今天的人民日報》,后來改名為《國家日歷》。節目通過讀舊報、說新聞的方式,連接歷史與現實,挖掘舊報中的新聞價值,提升報紙在新媒體時代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雖然這檔節目僅做了一年,但卻是我們利用互聯網直接展示和找回報紙價值的初步嘗試。

  這次讀到《報章裡的改革史》,又給了我們許多新的啟發。紙媒要在新媒體時代更好地生存與發展下去,找回並凸顯自身價值,也要努力平衡好變與不變。

  新媒體時代,紙媒在新聞時效性上已經失去了優勢,搶新聞已無可能,再想同改革開放初期乃至前互聯網時代那樣,不聲不響刊發獨家大新聞,已經越來越難。因此,紙媒的發力點應該越來越多地轉向新聞的深度,見人之所未見,讓更多人感受到報紙獨有的內容厚重感與思想深刻性。這裡的新聞,“對於讀者來說,未知而欲知的事實的信息就是新聞,包括歷史上的舊人舊事”。實際上,不少新媒體就是靠對舊人舊事的不同解讀而風靡網絡的,比如知乎、悟空問答等。這說明在信息冗余的新媒體時代,人們更看重看待事物的視角。

  這是一種變化,但對報紙來說,這種變化本應是報紙在內容深耕方面的優勢,只是目前報紙的這一優勢在新媒體的沖擊下有所消減。現在,借助新興媒體的傳播渠道和平台,報紙上的內容已經可以通過互聯網廣泛傳播。在這種背景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競爭的關鍵便是看誰能生產出優質內容。所以說,媒體融合,融到深處回歸內容。在新聞的眾多表現方式中,文字是最簡潔、最清晰、最耐人尋味和最具精神升華力的。所以,紙媒特別是黨報,要利用好自身的政治資源、權威地位、專業隊伍、運行機制等優勢,在做好更多原創新聞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內容的深加工,賦予內容更多的情感、思想與知識等價值,以寫歷史的虔敬感書寫新聞,留下更多無愧於改革開放大時代的新聞精品、歷史篇章。(作者:人民日報社研究部主任) 

(責編:戴靖、李秀梅)

聯系我們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國報協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