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協網
首頁時事政治協會要聞報業動態傳媒聚焦報業人物專題報道文旅視界國際傳媒視頻直播中國報業網
黨報頭條網生態城市刊頭故事攝影書畫會員展廳無人機天下數字報業物流信息建設網
協會要聞 報業人物 生態城市 文旅視界 專題報道 特色小鎮 攝影 中國報業網
即時新聞
559億!中國電影邁上新台階 銀幕總數突破5萬塊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動主力軍挺進主戰場 以智庫化媒體助力“十四五”高質量發展 重慶市報業協會舉行換屆選舉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總裁向澤映當選會長 中國報業協會發賀電並到會祝賀 寧夏報業協會2020年度理事會圓滿結束
中國報協網傳媒>>區域經濟

福建漳州:集體經濟旺起來 農民增收樂開懷

詹托榮

2018年11月26日09:38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漳州市詔安縣美麗鄉村一角。孫先鵬攝

  清晨,在一曲曲高亢的雞鳴報曉聲中,福建漳州市詔安縣的雄雞村在祥和中開啟嶄新的一天。張財木如同往常,早早地吃完早餐,再喝上一兩自釀的青梅酒,就上山做一件讓他擺脫貧困的事。

  這件事情,就是在合作社上班,說簡單點就是喂雞。作為老農民,這份工作得心應手,再加上在合作社有股份,張財木去年就有27000元的收入。每每想起如今的生活,這位“五保”老人喜笑顏開。

  窮,一度是雄雞村的代名詞,村集體經濟長期為零,甚至還欠下了30多萬元的外債。而現在,雄雞村會下“金蛋”,成為遠近聞名的“聚寶盆”,從“負”到“富”,全部貧困戶實現脫貧。

  這是怎樣的一個村集體經濟增收、村民脫貧致富的故事呢?人民網記者前往該村探個究竟。

  “雄雞”下“金蛋”“空殼村”破殼

  漳州市詔安縣,地處福建南端、閩粵交界處,是福建省2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

  雄雞村在詔安縣的一座大山深處,距離詔安縣城約30公裡,全村2000余人口分散在5個相距甚遠的自然村。早幾年,由於交通滯后,信息閉塞,村民文化水平不高,缺乏謀事創業熱情,村集體經濟長期為零,甚至還欠下了30多萬元的外債。

  2002年,張海樂從外地返鄉當村干部,面對這“爛攤子”,甚至自己舉債來維持村裡的正常運轉,“村兩委想辦事卻沒錢,在村民面前就沒了威信,村集體想幫幫貧困戶、孤寡老人,也總是有心無力……”當年的情形深深印在現任雄雞村黨支部書記張海樂的腦海中。

在雄雞村,“‘雄雞’下蛋窮根拔”標語很顯眼。詹托榮 攝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這時候,雄雞村黨支部委員張鬆波站了出來。

  “一開始鼓勵村民加入養雞隊伍,但是大家都持觀望態度,因為這麼多年來,也從沒見過誰家養雞能致富的。”張鬆波當過兵,有個江西的退伍戰友開養雞場,這讓他敢於擔當的同時,又增加了自信。

  學習取經“走出去”,經驗方法“引進來”。張鬆波最開始投入的1700隻黑羽烏雞養殖成功,一斤雞蛋能賣到45元錢,比普通雞蛋價格高出好幾倍,這讓雄雞村兩委班子帶領大家發展養殖業的信心倍增。於是,步伐加快了,村裡對荒蕪山地進行開墾,擴大養殖場規模。

  “雄雞”下“金蛋”,雄雞村隸屬的太平鎮黨委政府大力扶持村黨支部建設示范基地,由合作社負責經營管理,帶動貧困戶參與,為貧困戶免費提供雞苗,無償提供技術援助。

  雄雞村上洋自然村的張財木年屆六旬,至今沒有成家,自己一人過日子。2016年下半年,張財木免費領到了200隻雞苗,沒有場地、沒有啟動資金、沒有技術,他就把雞苗放在合作社養,轉身變成了股東。而在合作社養養雞、做做雜活,一個月還有1500元的工資。

  “很好的,之前想都不敢想。”加入合作社半年,就拿到了3328元的分紅,再加上合作社發的工資,還有做村衛生管理員每月400元的工資,張財木在2016年就脫貧了。

  脫貧了,不再為衣食住行而發愁,張財木對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向往。“有錢了,他現在想找老伴了,讓媒人在幫他打聽。”張海樂向記者說道,一旁的張財木樂呵呵地笑了,點頭應和。

張財木領到分紅樂開懷。張鬆波 攝

  像張財木這樣,加入合作社的有30戶貧困戶。雄雞村村民張春福算了一筆賬:自家5畝土地租賃給村裡的合作社,每年收取租金1000多元﹔他本人又在合作社上班,每月工資1000多元﹔加上每年分紅5000元,3項合一起每年收入近20000元。

  “雄雞”下蛋窮根拔,不僅全部貧困戶實現脫貧,雄雞村的村集體經濟也從無到有,實現“空殼村”破殼。

  數據顯示,2016年,雄雞村實現37戶貧困戶108人脫貧,村財收入達到11.6萬元,成功摘掉貧困村帽子,村集體經濟脫“空”,201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5.61萬元,全部貧困戶實現脫貧。

  張海樂深有感觸地說,村集體有了收入,這兩年就加大了村道拓寬、村容村貌整改、文化公園建設等,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更強了。

  在雄雞村的輻射帶動下,太平鎮的榕城、河邊、太平、科下等8個建制村相繼成立養雞專業合作社,全鎮累計籌集230多萬元投建集中養殖基地,吸納帶動225戶貧困戶,累計飼養規模達6.86萬羽。

  太平鎮黨委副書記陳鵬輝介紹說,通過林下養殖“富硒蛋雞”,2017年,太平鎮增加貧困戶收入近200萬元,有6個村集體脫掉“空殼村”的帽子,探索出了一條突破村財零收入的有效途徑。

  在扶貧進程中,太平鎮創新產業扶貧模式,採取“企業+村集體+貧困戶”模式,以土地入股、土地流轉的形式與企業合作,要求企業在聘請務工方面,80%以上為合作村的貧困戶,且每年不得少於規定的工時。除了土地租金,企業還需支付與租金等額的專項扶貧發展基金給村集體,或者實行成本統一核算后以一定比例讓貧困戶、村集體參與公司分紅。這一扶貧模式實現了勞動力工資、土地租金和分紅三項收入疊加,可謂“一箭三雕”。

  雄雞村發展林下富硒蛋雞養殖,大力實施產業扶貧,也少不了“企業+村集體+貧困戶”模式,按照這一模式引進的天硒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利用600畝拋荒山地種植桑葚、艾草、南非葉、金銀花等中藥材,每年村集體可收入租金2.5萬元。村裡積極引導貧困戶參與閑置山地流轉,除租金收入外,貧困戶務工人員人均務工月收入2000多元。

  產業扶貧,要有金融支持。

  為了解決貧困戶發展產業缺少資金的問題,目前,詔安縣成立了支農信貸協會,採取“涉農金融機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貧困戶”模式,為貧困戶提供貸款服務。詔安縣還設立扶貧小額信貸風險擔保金,為扶貧開發對象發展生產提供5萬元以下、3年以內無抵押擔保貸款。

  “近年來,詔安縣發揮自然資源條件優勢,大力扶持富硒蛋雞、青梅等產業發展。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廣大黨員發揮了積極的模范先鋒作用,我們已經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扶貧模式。”詔安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斌表示,有產業、有模式、有方法、有成效,當貧困群眾對發展前景有預期、實際增收有保障時,全面脫貧不再是夢想。

  閉塞山村“破繭”村財大增收

  “現在,我們村老年活動中心有三層樓,一層有200多平方米,室外還有20多畝的活動場所。”張春粒老人告訴記者,“以前,我們老年人隻能在村裡的祠堂打打牌,聊聊天,路又都是泥巴路,沒地方去。”

  今昔對比,從76歲的張春粒的神情中,看到的是滿滿的幸福感、獲得感。

  張春粒是漳州市雲霄縣馬山村人,村裡有土地3500畝,2006年劃歸現在的雲霄經濟開發區管轄。324國道貫穿全村,沈海(沈陽-海口)高速公路常山出口距村100米,滬深(上海-深圳)鐵路雲霄客運、貨運站埠設在村內﹔村西北面坐落著林太史公陵園,前來觀光游客絡繹不絕。

馬山村安置房小區。張榮蝦 攝

  馬山村之前有座大山,叫大伯山,村民出行都必須繞行。馬山村黨支部書記張文龍介紹說,過去,馬山土壤貧瘠、村子閉塞,村民主要收入靠山上種荔枝、龍眼、枇杷,“村子沒有活力,家家戶戶住著低矮的瓦房,晚上8點不到就熄燈睡覺。”

  2006年7月,對馬山村發展史來說,是一個分水嶺。當時,全村劃歸現在的雲霄經濟開發區管轄,隨后按照規劃,推平了大伯山,連接上國道324線,不僅打通了馬山村的發展瓶頸,更是開打了馬山人的發展視野。

  隨著雲霄光電產業的興起,馬山村也瞄上一個LED支架項目,2009年,全村籌集了800萬元,創辦了村裡首家企業——七星光電公司,村工業經濟實現了零的突破。不少村民在公司上班,入股的村民年年有分紅,村集體收入也有了穩定來源。

  在2010年,雲霄縣出台了《關於扶持鼓勵村(社區)領辦引辦工業企業的若干意見》,把村級領辦引辦企業納入光電支柱產業鏈條,並提出村級稅收分成的措施:企業投產之日起,企業生產環節繳納稅收地方級留成部分,扣除收入成本10%后,100萬元以下分成30%﹔100萬-200萬元的分成40%﹔200萬元以上的分成50%。這一改革,為村級發展帶來活水。

  在政策的激勵下,馬山大力引辦光電、鋼構等新興工業,村裡有一半以上的主要勞力在村辦企業或村附近企業打工,徹底改變了村民種水果創收的單一收入方式,村經濟也活躍起來。

  目前,馬山村將閑置的舊村兩委辦公樓出租,年收入3.3萬元﹔將安置宅基地部分出售、部分建房作為店面房出租,實現年收入約20萬元﹔將閑置的回扣地出租,年收入2.4萬元。盤活村部閑置資產也為馬山村的集體經濟增加了收入。

  張文龍高興地告訴記者,2014年,馬山村擺脫了“薄弱村”帽子,2017年,村財增收實現“三級跳”,截至2018年8月,村財收入達78.6萬元,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富美鄉村”之路。

馬山村水上公園。張榮蝦 攝

  馬山村是周邊多個行政村的交匯處,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了農貿市場雛形。記者到訪時,馬山村新建的農貿市場已完工,擁有固定攤位20個,每個攤位每月租金200元﹔自由攤位30個,每個攤位每天租金3元﹔店面房10個,每個店面每年租金1200元。由此,馬山村今后每年還可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近4萬元。

  村集體有錢了,馬山村就在便民利民為民的事上做足了功夫,首先是鋪好村道,其次是建好公共設施。

  在馬山村四處逛逛,隨處可見便民利民的公共基礎設施:景色優美的水上公園、別具匠心的新村部暨文化科技中心、寬敞美麗的馬山小學、新穎別致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干淨方便的農貿市場……良好齊全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暖和了村民們的心窩。

  馬山這一閉塞的山村“破繭”了,通過發展光電等新興工業,強化村財“造血功能”,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美麗嬗變,也生動講述著從弱到強的蛻變故事。

  馬山村是雲霄縣走新興工業之路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有益探索。

  雲霄縣是福建省2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近年來,雲霄縣因村制宜,全面拓寬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渠道,增強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有效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難題。

  “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確實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我們雲霄縣剛剛研究出台了《村財增收三年規劃》。”雲霄縣委組織部組織科科長朱銅彬表示,根據《村財增收三年規劃》,雲霄縣將實行一村一策,明確增收項目、具體措施和責任人,全縣158個村共精准謀劃發展項目399個,涉及產業帶動、資源開發、資產經營、配套服務、休閑旅游、物業經濟等多種形式,為破解村財增收找准路徑。

   “百花”爭艷幸福來農民“腰包鼓”

  百花齊放的盛景,難得一見,而在漳州市龍海市九湖鎮長福村,天天如此。

  行走在長福村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花店,盆花、樹苗錯落有序地擺放在店門口,放眼望去,百花齊放,萬紫千紅,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百花村家家戶戶經營花卉產業。許佳聆 攝

  “今天來了好幾撥游客,有台灣的,有馬來西亞的。”說到店裡的生意,頤園園藝店老板邵翠玲充滿了喜悅,她經營高端的盆景、微型盆栽,還有當下比較受寵的三角梅,“百花村每天的客流都很大,有人流了,生意自然就會好。”

  其實,客商更喜歡把長福村叫做“百花村”。長福村黨支部書記朱子露介紹說,該村的種花歷史其實可以追溯到明朝永樂年間,當時,宋代理學家朱熹的后裔遷居至此,以種花為業,以后代代相傳,至今已有600多年。

  “1963年3月,朱德委員長到我們村視察,見繁花爛漫、綠色蔥蘢、絢麗多彩,贊嘆說真是個‘百花村’。”朱子露一進步介紹說,1980年,時任中宣部部長陸定一到長福村視察時揮毫題詞“百花村”,從此“百花村”名揚四方,百花村花卉交易市場也隨之迅速發展。

  目前,百花村花卉交易市場有花卉及其配套產業商鋪約1500個、共計10萬平方米,花卉大棚約1000個、共計5萬平方米,大型苗木基地約300場、佔地1萬畝,物流倉儲點1處、佔地1.2萬平方米。每年吸引著大量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商前來購買,產品不僅賣到全國,更遠銷東南亞、日本、西歐等地,續寫著勤勞致富的美麗傳奇。

  “市場經過整治變漂亮了,保潔員一天來清掃好幾次,逛花市就像逛公園一樣,客人都夸環境好。”邵翠玲很是欣喜,“環境好了,我們生意也更好了。”

  現在的百花村花卉市場,不僅能欣賞到各色花卉品種,還能感受到蘇州園林的騎樓韻味,又可觀賞歐式風格的店面裝飾、休閑文化的長廊書畫以及中國古典的大紅燈籠等景色,吸引著無數的海內外客商。

  11月18日-22日,第二十屆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在漳州東南花都舉行,百花村曾是第一屆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的分會場。

  “2017年,我們花卉市場的年交易額達20多億元,出口貨櫃超3000個,出口交易額將近10億元,並帶動周邊花卉產業產值超30億元,是繼廣東順德陳村花卉市場之后的全國第二大花卉生產交易市場。”朱子露說。

  更讓朱子露自豪的,還有即將投入使用的百花村花卉綜合展館。“這裡將成為漳州市花卉集散中心,到時花卉銷售、技術培訓、產品展示、商務洽談都可在這裡進行。”

即將投入使用的百花村花卉綜合展館。許佳聆 攝

  百花村花卉綜合展館,總投資1億元,其中村集體資金投入8200萬元。佔地面積10畝,地面以上共16層,總建筑面積2.2萬平方米。展館1層主要為商鋪店面,2層規劃展廳用於承辦大型展覽等,3層作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4層及以上作商業服務用。目前,展館建筑已通過驗收,預計明年初投入使用,明年底可見收益。據測算,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500至600萬元。

  百花村的發展路徑僅僅是一個產業發展的縮影。花卉產業已是漳州重要的產業,不僅成為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的新的增長點,更是部分地區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作為“魚米花果之鄉”,漳州注定與花卉有一場美麗的邂逅。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讓鄉村振興落到實處

  上述的詔安縣、雲霄縣、龍海市在發展村集體經濟方面積極探索,紛紛走出了各自的模式,傳遞出提高村民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的強烈信號。事實上,在漳州,因地制宜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做法,已遍地開花。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要堅持市、縣、鄉三級聯動,整合政策、資金、項目等資源,分類施策,努力消除‘空殼村’,逐步提升‘薄弱村’,做大做強‘示范村’,讓鄉村振興落到實處。”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漳州市委書記檀雲坤如是說。

11月3日,檀雲坤(中)到平和縣崎嶺鄉頂寨調研扶貧工作。林忠攝

  福建明確,到今年年底,全面消除收入1萬元以下的空殼村﹔2020年底基本消除年經營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年經營收入達20萬元以上的佔到50%。

  今年以來,漳州市認真貫徹中央和福建省委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部署要求,抓住被確定為全國2018年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的契機,出台了《關於扶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若干意見》,堅持全市“一盤棋”原則,布局“破殼、消薄、領跑”三大行動,因“村”制宜、分層施策、壓茬推進,消除“空殼村”240個、“薄弱村”175個,確定“示范村”500個,有效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有力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要發展村集體經濟,助推鄉村振興,第一步便是“破殼”,打破“空殼村”。“空殼村”資源資產匱乏,位置偏遠,全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收入低於1萬元(含1萬元),這些“老大難”的問題,怎樣才能攻破?

  “扶資”是打破空殼,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有力保障。漳州市財政從今年起連續三年,每年安排1000萬元的專項扶持資金,市委組織部還從補交黨費中安排500萬元扶持“空殼村”發展集體經濟﹔11個縣(市、區)財政共配套設立村級集體發展專項扶持資金1.1億元,用於項目發展、以獎代補。

  此外,資源的導入更注重引導“以地生財”,規定舊村復墾新增耕地,並形成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指標的,可用於交易,指標交易資金按照不低於總額60%的比例返還給復墾項目村集體。如,今年初以來,南靖縣13個村通過“舊村復墾”“旱改水”等政策增加村集體收入1350萬元,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注入新動能。

  其實,早在2013年,漳州市委、市政府就率先制定出台《關於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若干意見》,提出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村財“薄弱村”比例大幅下降,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水平明顯提高,村級集體經濟活力得到有效增強。

  今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檀雲坤表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慢不得,也急不得,漳州要堅持長計劃短安排,細化每年工作目標任務,一步一腳印、一年一進步,“要全面推廣‘養雞生蛋’工程,助推精准脫貧,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新時代,新作為。爭當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先鋒的漳州,蓄勢的力量正在迸發。

(責編:戴靖、李秀梅)

聯系我們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國報協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