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28日17:16 來源:中國網
中醫科學院首席榮譽研究員孫桂芝為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生、博士后導師、教授、第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導師,第二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博士后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並於2017年獲得中醫科學院岐黃獎、中醫科學院唐氏獎。
勤奮好學,勵志從醫
孫桂芝的少女時代無憂無慮,但家鄉的女孩子很少念書,她少而聰敏,極力與父母爭取,獲得了上學機會,但在上高中時父親突然去世,使她失去了生活來源,在那時,她與母親的生活都難於維持,哪有上學的錢,但靠頑強的意志,她勤工儉學和親朋好友的接濟,艱難讀完高中。受老師的影響和看到家鄉百姓被病痛折磨的淒慘狀況,孫桂芝遂勵志從醫,以解百姓病痛之苦。1959年8月順利考入山東醫學院(后更名為山東醫科大學,現名山東大學醫學院)醫療系學習。大學期間僅靠國家每月16元的助學金上學,其艱難的程度不言而喻,盡管生活艱難,但她心中有個夢——成為一名醫生。心中的志向和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使她幾乎發狂的讀書,孫桂芝在上學時沒有任何偏科,所有的功課,從課本的第一個字到最后一個字都力爭記住。廣泛的閱讀開啟了她智慧的大門,為后來的工作與深造奠定了基礎。
中西結合,勇於探索
孫桂芝是西醫院校畢業,自調入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始終堅持對中醫經典的學習,她體會到:中醫藥學博大精深,歷代的醫學論著浩如煙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營養素。她利用一切機會給院內的名老中醫抄方學習,向老一輩各科專家討教,在學習過程中,她被中醫藥學的無窮奧妙所吸引,如飢似渴地摘錄歷代名醫有關類似腫瘤的論述,查閱中醫醫學期刊,有案必錄,有論必記,見到名老中醫療效之好,方法之異,選藥之奇,識見之穎,常常入勝。向名老中醫學習的每一點都要認真消化,把從各科老前輩那裡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融匯貫通,夯實了中西醫結合的理論基礎。在臨床治療中她堅持以辨病在先,辨証為主的原則,在科研中堅持將臨床發現,通過實驗研究,給予驗証和理論上的升華。她發揮自己實驗技能強的優勢,積極探索中藥抗腫瘤的實驗研究,將行之有效的方劑在動物實驗中進行研究和驗証,勇於探索。孫桂芝先后對臨床有明顯療效的16個方劑進行了系統的實驗研究,率先開展了中醫藥防治放化療毒副作用的實驗研究,經過大量的實驗研究,篩選並建立了健脾益腎法防治胃癌腫瘤化療毒副反應的研究體系,並形成了臨床新藥,這也是健脾益腎沖劑的由來,目前健脾益腎法已經成為腫瘤臨床防治化療的重要治療法則,在全國得到了廣泛應用。
“七五”期間在延伸健脾益腎法為扶正培本法防治各種腫瘤放化療毒副作用的同時,針對胃腸癌術后容易轉移復發的臨床問題,又提出:胃腸癌術后屬於氣血虧虛、邪毒未盡,因此在健脾益腎的基礎上,增加了解毒抗癌的力量,研究出了扶正解毒口服液,經過大量的臨床研究,確立了腫瘤術后,扶正解毒為主防治腫瘤轉移的新思路,這一點也越來越被現代研究的一些最新資料所証實,近年來的一些美國的科學家研究發現:炎症是促進腫瘤術后轉移復發的一個重要因素,中藥中一些清熱解毒藥物,如白花蛇舌草、黃芩等均有很好的消除炎症的作用,這一點也經過正在進行的一些實驗研究得到了逐步的証實。
“八五”期間針對晚期胃癌,孫桂芝提出“益氣活血解毒法治療晚期胃癌”的研究思路,並研究出了“養胃抗瘤”沖劑,經過了八五期間的臨床驗証,取得配合化療,延長腫瘤患者生存期的想法,提高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孫桂芝無償地把“養胃抗瘤”沖劑獻給了中國中醫科學院(原叫中國中醫研究院)。
從國家“六五”期間放化療毒副作用的防治,到“八五”期間晚期胃癌的中西醫結合治療,以及近年來孫桂芝指導學生完成和正在進行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健脾益腎法、益氣活血法對腫瘤轉移的影響及分子機制的研究,始終貫穿了中西醫結合以及臨床與實驗結合的抗癌歷程。孫桂芝真正成為了一個臨床、科研並重的腫瘤中西醫結合治療大家。
患者至上,無私奉獻
孫桂芝為人謙和,對患者親切,看病認真負責,療效確切,在病人中有很高的威望和影響。她堅持中西醫功底必須同樣扎實,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許多患者來診時已經被“判了死刑”,抱著一線希望請孫桂芝診治,孫主任總是首先應用西醫所學進行診斷,耐心細致地對患者解釋其目前存在的問題,鼓勵患者的求生意志,然后盡其所能從中醫、西醫兩個方面提出治療方案,通過中西結合治療為患者解除痛苦。孫桂芝在醫院和同行中有較高的威望,她的同事、學生的眼中,孫桂芝永遠是一個精力充沛過人,對病人耐心入微,她有問必答,以自己樂觀的情緒感染病人,給患者帶來歡樂,難怪病人常說“見到了孫主任不吃藥,病就好了一半。”孫桂芝認為:“人的一生,就是奮斗的一生,奉獻的一生。”所以隻要病人滿意,再累也高興。她的工作是超負荷的,從早晨6點到下午1點多連續出診。在醫療工作中病人的需要重於一切,寧願自己累一點,也要多看幾個病人,從醫以來,診治了80余萬人次,她說:我們應感謝病人,因為每看一個病人,都會從病人那裡得到溫故知新,增長才干,所以在工作中要努力把獲得的知識奉獻給所有需要的人,不讓病人失望,體諒病人的困難。正是這種對腫瘤臨床工作的獻身精神,四十年來診治的腫瘤患者遍及世界各地,也成為了國內腫瘤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著名專家,積累了豐富的腫瘤中西醫診治經驗。
患者1996年在友誼醫院行左乳腺癌切除術。那年手術還沒拆線,經友誼醫院的醫生的介紹,找到孫桂芝吃中藥,這一吃就是25年。記者在孫桂芝腫瘤研究所見到了已經行左乳根治術后25年的乳腺癌患者駱燕意。駱燕意今年75歲,現在身體很好,精力充沛,性格開朗。提到孫桂芝的醫術,真叫贊不絕口,直樹大拇指:“蒼生大師,無冕之王”。
醫術精專,注重療效
辨証論治是中醫臨床的特色,也是中醫診治疾病的主要方法。孫桂芝十分重視腫瘤治療過程中的辨証論治,針對不同的病種,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辨証分型和特色用藥。如食管癌,認為屬於中醫“噎膈”的范疇,依據疾病不同的發展階段分為痰氣交阻、津虧熱結、瘀血阻膈、氣虛陽微等四型,依據不同証型辨証用藥。針對瘀血阻膈型,二術玉靈丹(白術、莪術、玉金、威靈仙、丹參)是孫桂芝的經驗方,臨床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在辨証論治的同時,孫主任也很注重辨病論治以及辨証與辨病相結合。她所指的辨病是西醫的病,辨病論治是在尋找病源、明確診斷的基礎上,針對病源辨証用藥。証是疾病反映出的現象,病是証產生的根源。因此,証和病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惡性腫瘤是在當今社會、自然環境下發生、發展的一種疾病,它的發生、發展不同於古代的社會、自然環境,因此,採用既往的單純辨証論治用藥很難達到預期的良好效果。辨証與辨病相結合則顯的更加重要,尤其在腫瘤患者術后防轉移、復發作用意義更加顯著。腫瘤術后經過一段時間的體質恢復,臨床上可能無任何症狀,單純的宏觀辨証可能是無証可辨,但結合現代研究進展,腫瘤患者術后免疫功能多有一定下降,體內可能殘存的腫瘤細胞處於休眠或緩慢增殖時期,當殘存腫瘤細胞增殖到一定數量或機體受到外界一些惡性刺激,機體的內環境失衡,腫瘤細胞則會出現再次惡性增殖。針對該種情況,孫桂芝認為腫瘤術后應屬於氣血虧虛、余毒未盡,証為氣虛血瘀,治療當以採用益氣活血解毒之法。胃癌術后,孫主任多採用異功散合當歸補血湯及藤虎湯加減。肺癌術后多屬於氣陰兩虛,治療多採用百合固金湯加減。此外,孫桂芝辨病用藥的另一特點是在現代研究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病種某些特殊藥物的辨証應用。古時辨証用藥多依據臨床經驗,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現代醫學研究成果為臨床辨証用藥奠定了一定物質基礎,孫桂芝十分注重隨時汲取現代研究成果,經過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獨特的辨証用藥特色。虫類藥是祖國醫學中具有獨特功效的一類中藥,食管癌患者出現格拒、瘀毒阻滯時,多加入虫類搜剔有情之品,如天龍、干蟾皮、水蛭等。現代研究表明:天龍、干蟾皮體外具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臨床應用經常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辨証論治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研究結果,孫主任對一些常見腫瘤均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經驗方,如腸癌術后防治肝轉移採用紅藤、凌霄花、八月扎﹔乳腺癌採用山慈菇、蒲公英、穿山甲軟結散結、清熱解毒防治腫瘤轉移等。整體辨証與微觀辨病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研究相結合,為促進中醫藥治療腫瘤辨証新體系向前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辨証與辨病相結合,許多醫學大家早有論述,但辨証與辨病如何有機結合則是一直困惑臨床工作者的一個重要課題,孫桂芝患者眾多、臨床療效顯著的重要原因就是在繼承祖國醫學強調辨証論治的同時,又密切結合現代醫學研究成果,整體辨証與微觀辨病相結合,促進了中醫腫瘤學辨証新體系的形成、臨床療效的提高,值得廣大醫務工作者學習和借鑒。
治學嚴謹,教書育人
孫桂芝要求研究生除了堅持跟師完成日常的臨床工作之外,基礎實驗研究和臨床科研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從課題的選題、設計和研究的進展、總結每一個環節都閃現著她的心血。她面對每一個學生,都會無私地把自己多年的臨床和科研經驗進行傳授,但是要求每一個實驗,都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
孫桂芝的以身作則、忘我工作的精神,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弟子。孫主任總是說:人的一生,就是奮斗的一生,隻有奮斗,才能成功﹔切莫被困難嚇倒,最困難之時往往就是離成功不遠之日。她要求學生們既要保持昂揚的斗志,又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時刻等待著機會的來臨。她希望所有的弟子,作為年輕的一代,能夠勇於付出,敢於探索,樹立強烈的求知欲,具有攀登、涉獵、征服的信念,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同時希望已經畢業走上工作崗位的弟子們,進一步努力,為比他們更年輕的一代樹立好榜樣。這樣也會對孫主任新招收的學生以及每個弟子的學生產生引導作用,使新的一代看到未來的希望,能夠踏踏實實做人,老老實實做事,最終得到社會的認可。
學術思想
腫瘤是威脅人類生命健康嚴重疾病之一,手術后復發轉移是導致治療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減少或防止復發轉移,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是目前腫瘤研究領域中最迫切的課題。孫桂芝教授是工作在中醫藥防治腫瘤戰線著名的專家,近50年治療腫瘤患者達80余萬人次。她的學術思想體現在:
診斷與辨証
整體觀:中醫認為“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及機體內部各臟腑器官之間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自然的變化與人的生長發育及疾病息息相關,孫桂芝教授認為這種整體觀在中醫腫瘤學中體現尤為突出。孫主任認為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其發生、發展是機體內、外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因此,特別強調“整體觀”在腫瘤發生、發展、治療中的意義。對於一個癌症患者,治療前必須了解患得的全身機能狀況、精神情緒、體質強弱、飲食好壞、各臟腑氣血功能失調狀態,作為整體衡量的內容。同時,也要詳細掌握腫瘤局部情況,如腫瘤大小、性質等,以便考慮如何消除病灶。
動態觀:腫瘤發病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腫瘤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了不同的臨床特點和病機特點。因此,孫主任強調腫瘤臨床治療過程中的“動態觀”,注重分析腫瘤不同階段的動態變化特點,把握每個階段的病機變化關鍵,從而准確、合理地應用中醫的各種治療方法。在整體尚未達到衰竭時,應攻補並重。故有初期偏攻,晚期偏補,中期宜攻補兼施之原則。
辨証與辨病觀:不同部位的腫瘤,不同病理性質的腫瘤,臨床表現各不相同。因此,孫主任在臨床治療腫瘤中,不僅強調辨証,亦強調辨病,注意辨証與辨病的有機結合,突出在辨病基礎上進行辨証治療。因為腫瘤是一類疾病,而每一種癌症都有它固有的生物學特性,大致相同的發生、發展規律及形態學、病理學的共同規律,因此單靠辨証顯然是不夠的。在臨床中,孫老強調應該弄清癌腫發生的具體部位,病理細胞類型,有無轉移、浸潤等。在辨病的基礎上,進一步結合中醫辨証,才能更好地辨証論治,取得更好的療效。辨証與辨病結合起來,不但可以綜觀全局,診斷清楚哪種癌症,病理性質如何,了解機體陰陽、氣血、臟腑功能變化,判斷預后,而且在治療中可在辨証用藥基礎上,針對不同類型的腫瘤細胞加入對癌細胞有抑制作用的藥物,收到更佳的效果,充分體現“同病異治,異病同治”頗具中醫特色的治療經驗。
“綜合以治”觀:由於腫瘤的復雜性、特殊性,孫主任強調腫瘤治療中需“綜合以治”。所謂“綜合以治”,與現代腫瘤“綜合治療”十分相似,主要是根據不同腫瘤不同階段的臨床特點,運用中醫辨証觀和整體觀,有計劃地、合理地應用中醫各種治療手段,改善患者體內臟腑陰陽失調的狀態,提高腫瘤患者生存質量,最大限度延長生存期,並且提高治愈率。
強調病因,尤重“內因”: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而不是局部性疾病,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現。腫瘤作為一類病而非一個病,其致病因素比較復雜。祖國醫學對腫瘤病因的認識,歸納起來不外乎外因和內因。所謂外因者,主要指外界特別是大自然中的一切致病因素,如四時不正之氣,飲食不節等。內因則主要指機體本身所具有的致病因素,特別是不良精神因素、先天不足及臟腑功能失調等。
孫主任在強調外因的同時,尤重內因。她認為腫瘤的致病因素與機體的正氣強弱與否有很大關系:
正氣內虛:《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一精辟的論述,對腫瘤的認識具有指導性意義,當機體健康、免疫功能良好,即正氣存內,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時,即使有致癌因素,也難以發生癌瘤﹔若機體不健或虛,則是誘發腫瘤的重要條件。正如《內經》亦曰:“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孫主任強調在腫瘤的發病過程自始存在著“正氣內虛”的基本因素。“正氣內虛”是防癌治癌的著眼點,臨床証明,隻有積極扶正才能起到良好的防治腫瘤的效果。
七情內傷: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屬於人體正常的情志活動,與臟腑、氣血有著密切關系。七情太過或不及均可引起體內氣血運行失常及臟腑功能失調,為引發腫瘤奠定了內在的基礎。正如《內經》:“內傷於憂怒……而積聚成矣。”孫主任在分析腫瘤病因時,十分重視情志因素,認為七情內傷尤其是憂思不能自拔在腫瘤的發病及發展上有著重要的作用。七情內傷不僅可以直接引起氣血臟腑功能失調而致氣滯血瘀,日久而成瘤,而且由於七情內傷,又易致外邪侵襲,通過“正虛”內外合邪,多因素綜合作用而產生癌瘤。現代研究認為,社會心理的緊張刺激會降低或抑制機體的免疫能力,誘發內分泌的失調。說明精神刺激引起的惡劣情緒,可能是癌症的“活化劑”。
謹守病機,突出“正虛邪實”:通過對有關腫瘤中醫理論的深入探討和長期臨床實踐體會,孫老認為腫瘤的基本病機在於“正虛”和“邪實”兩個方面。腫瘤是一個全身性疾病,為全身屬虛,局部屬實的病變,其特點在於因虛致實,又因實致虛,病機復雜變化多端。在疾病的變化過程中,每個患者的病情又不盡相同,所以上述病機並非單獨存在,而是相互關聯或復合在一起。雙方力量對比處於動態變化中,疾病初期,正的抗邪能力尚強於邪氣的致病能力,邪氣深伏,擴散趨勢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臨床常無明顯症狀和體征﹔隨著正氣的耗散,正虛進一步加重,邪氣的致病力超過正氣的抗病力,疾病進展,出現臨床症狀和體征,邪氣發生擴散,形成轉移,進入中期﹔腫瘤晚期,邪毒淫溢,流散四方,正氣大虛,逐漸出現陽虛陰竭,陰陽離決而死亡。
針對病機特色,孫老提出扶正祛邪攻補兼施的治療大法。
治療精要
①治則遵循“扶正祛邪”和“三因制宜”:
扶正與祛邪:扶正即是調動機體的抗病能力,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免疫系統的作用,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祛邪就是抑制、排除、消滅致病因素。《素問·通評虛實論》中的“精氣奪則虛”和《素問·三部九候論》中的“虛則補之”,即是確立扶正治則的主要理論依據。而《素問·通評虛實論》中的“邪氣盛則實”和《素問·三部九候論》中的“實則瀉之”,即是確立祛邪治則的主要理論依據。孫老強調臨床應用扶正與祛邪法則時,應認真細致觀察的分析邪正雙方力量對比情況、邪盛與正衰之間輕重緩急,然后決定扶正與祛邪兩者的主次和先后。
三因制宜:“三因”即指因人、因地、因時。“三因制宜”是指治療疾病,必須從實際出發,即必須依當時的季節、環境、人的體質、年齡等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和確定適當的治療方法。三因制宜從多個角度體現了中醫的辨証觀和整體觀,臨床中隻有注意到這些問題才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②以“扶正培本”為主,配伍“活血化瘀”和“清熱解毒”
扶正培本法:腫瘤屬慢性消耗性疾病,多為虛証。用扶正培本法,扶助人體正氣,平衡陰陽。補益人體虛弱狀態,調整機體內環境,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加強抵御和祛除病邪的能力,抑制癌細胞的生長,為進一步治療創造條件。正如中醫所言“養正積自除”。扶正培本的方法很多,如益氣養陰、健脾益腎、補益氣血等。臨床應用時,首先應辨清陰陽氣血盛衰,然后辨別五臟虛損及臟腑間相互關系,不同情況下運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才能真正發揮補益作用。其目的在於增強人體正氣的抗病能力,達到“正勝而邪卻”的目的。孫老在運用補益劑時,時時照顧脾胃,重視“胃氣”的恢復,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活血化瘀法:瘀血是腫瘤的病因之一,針對瘀血而採用的活血化瘀法是腫瘤臨床常用治法。活血化瘀不但能祛邪消瘤,亦可配伍其它法對瘀血引起的發熱、瘀血阻絡引起的出血、血瘀經絡所致的疼痛等証起到一定的效果。應用活血化瘀法,使用活血化瘀類藥物時應根據辨証與辨病相結合的原則,按腫瘤性質和部位不同選擇適當的藥物。同時,正確掌握其劑量是使用活血化瘀藥發揮最大效用而避免或減少其副作用的一個重要手段。
清熱解毒法:熱毒是腫瘤的主要病因病理之一。特別是中、晚期患者,常常有毒熱內蘊或邪熱瘀毒表現,故應以清熱解毒為大法治療。清熱解毒藥具有較強的抗腫瘤活性,所以清熱解毒法是腫瘤治療中較常用的治療法則之一。臨床應用時,應根據疾病的性質,辨清正邪之盛衰,與其它法則和藥物相合應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附:
孫桂芝,女,生於1937山東淄博市人,中共黨員,1964年畢業於山東醫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榮譽首席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現兼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評審專家、中央保健局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癌症康復會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北京分會委員、全國中醫藥學會中醫康復會理事、中醫疑難病研究委員會委員、中國癌症康復會顧問等。主持的《六五》《七五》《八五》國家中醫腫瘤攻關課題獲院級、部級和國家級科研成果獎12項,被評為中國中醫藥文化博覽會百名中醫專家和在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工作者。撰寫《常見腫瘤診治指南》等五部專著,發表科研論文50余篇。培養碩士生12名,博士生10名。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國報協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