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協網
首頁時事政治協會要聞報業動態傳媒聚焦報業人物專題報道文旅視界國際傳媒視頻直播中國報業網
黨報頭條網生態城市刊頭故事攝影書畫會員展廳無人機天下數字報業物流信息建設網
協會要聞 報業人物 生態城市 文旅視界 專題報道 特色小鎮 攝影 中國報業網
即時新聞
559億!中國電影邁上新台階 銀幕總數突破5萬塊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動主力軍挺進主戰場 以智庫化媒體助力“十四五”高質量發展 重慶市報業協會舉行換屆選舉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總裁向澤映當選會長 中國報業協會發賀電並到會祝賀 寧夏報業協會2020年度理事會圓滿結束
中國報協網傳媒>>經濟管理>>城市產業>>副省級城市

廣東省加快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成果凸顯

2018年01月11日14:56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我省加快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成果凸顯

先進印刷技術示意圖

傳統真空蒸鍍示意圖

  2017年底,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廣東廣州)、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湖北武漢)和機器人創新中心(遼寧沈陽)獲工業和信息化部批復同意組建。其中,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是我省首家獲批組建、由省級中心升級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1月9日,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啟動會在廣州舉行。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廣東已成為制造大省和有全球影響力的制造基地,但同時也面臨制造業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競爭力等挑戰。為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省加快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以制造業轉型升級、培育發展新動力的重大需求為導向,匯聚整合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的資源及優勢,全面提升我省制造業創新能力。

  “企業法人+聯盟”整合多家業內骨干

  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由廣東聚華印刷顯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華公司”)牽頭籌建,於2017年1月在廣州科學城正式挂牌成立。該創新中心以印刷及柔性顯示為建設領域,面向印刷顯示器件與材料創新發展的重大需求,以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供給、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為目標。

  創新中心採取“企業法人+聯盟”的形態,注冊資金1億元,目前由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華東電子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股東,華南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福州大學、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正辦理入股手續。中心的聯盟整合了22家業內的骨干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並與多家國外知名材料、設備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中心有效統籌了各單位研發分平台,解決創新資源碎片化問題。通過建立創新資源信息互聯互通、有償計費收費和開放共享制度,鼓勵參與單位充分利用其他單位已有研發條件,大幅提升現有創新資源的利用效率,保証多快好省地推進印刷顯示項目實施。

  同時,中心的股東單位和聯盟成員還可進行關鍵技術聯合開發,並逐步形成分工明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印刷顯示創新鏈,提升我國印刷顯示領域科技創新能力。成員單位可根據各自的優勢,向創新中心申請,由創新中心平台公司出資金,組織相關企業、高校形成聯合項目組,開展產業鏈共性技術或關鍵技術的開發。還將推進創新中心內項目信息的互聯互通,並在創新中心平台公司上實現系統集成。

  有關負責人透露,通過市場化運作,平台運行期每年營業收入約為1.06億—1.88億元,可達到收支平衡或微贏利狀態,運營贏利部分重新投入平台建設,實現自我造血功能。

  產業鏈協同創新充分激發市場活力

  印刷及柔性顯示制造業創新中心是我省在建設廣東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工作中,積極培養產業鏈協同創新重大載體的一個縮影。在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下,我省於2016年啟動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作。

  與以往的科研機構不同,廣東省制造業創新中心作為省級創新平台,聚焦產業創新,是獨立企業法人形式的新型創新載體,明確要緊緊圍繞我省新一代電子信息、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整合產業鏈上下游龍頭骨干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業組織等產業資源和創新資源,讓這些創新主體自願組合、自主結合,通過政府引導支持,企業市場化運作,自主決策、自我管理、自負盈虧,充分激發市場活力,打造跨界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

  據省經信委有關負責人介紹,這種新型創新載體具有多重優勢。首先,中心是制造業創新生態系統的網絡組織。在產業發展的重點戰略領域,建設以創新中心為核心節點的創新生態網絡,以支撐制造業創新體系建設。其次,中心是創新資源的整合樞紐,可以充分集聚包括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知識產權,以及人才、技術、資本等各類創新資源和要素,開展產業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突破產業鏈關鍵技術屏障。同時,通過促進技術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應用,打通技術研發、轉移擴散和產業化鏈條,通過孵化企業、種子項目融資等方式,以市場化手段將創新成果快速引入生產系統和市場,加快創新成果大規模商用進程。

  此外,創新中心還是制造業創新公共服務平台,可提供技術委托研發、試驗檢測、標准研制和試驗驗証、知識產權協同運用、人員培訓等公共服務,是制造業創新人才的培育基地,通過建立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集聚開展高水平領軍人才培育、創新團隊建設及國際化人才交流與合作培養工作。在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創新中心積極跟蹤國際發展前沿,通過項目合作、高水平技術和團隊引進、聯合研發、聯合共建等形式,促進行業共性技術水平提升和產業發展。

  繼續大力培育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隊伍

  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升級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后,將重點開展印刷顯示戰略制定與規劃部署、印刷顯示與器件研發創新平台開發、印刷顯示量產中試驗証、智能制造技術突破、生態圈及產業鏈建設、產業孵化器、專利池及標准與規范、人才培養、國際合作交流九大重點任務,建設印刷與柔性顯示技術集成與研發公共開放平台,打造印刷顯示產業生態聚集圈。

  未來,我省將認真總結省印刷及柔性顯示制造業創新中心升級為國家級中心的經驗,繼續大力培育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隊伍,為申報新一批國家中心打基礎。除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外,目前已在籌建輕量化高分子材料、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海洋工程、半導體智能裝備和系統集成5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以及深圳市石墨烯、太赫茲等多家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省經信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海洋工程、石墨烯等屬於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領域總體布局中的重點領域,牽頭單位具有較強的實力,並正在聯合國內相關龍頭企業共同組建創新中心。我省將重點推進以上創新中心建設,並在此基礎上全力爭取升級為國家創新中心。

  廣東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目標

  第一個階段:2016—2020年

  到2020年,我省制造業創新體系核心初具規模。在我省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等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創建15家左右創新中心,掌握一批重點領域前沿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行業共性關鍵技術供給機制初步形成,增強我省優勢領域競爭力,為進一步鞏固制造業大省提供有力支撐。

  第二個階段:2021—2025年

  到2025年,我省制造業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在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傳統優勢產業領域再創建一批創新中心。在創新中心支撐下,我省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公司和產業集群,在國內甚至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聚集優勢資源

  努力實現顯示產業跨越式發展

  印刷顯示技術是未來顯示技術發展的方向之一,可實現“像印報紙一樣制造顯示器”。通過使用可溶液加工的功能性材料,用高精度噴嘴將材料直接噴印在基板上面的發光區內,實現大面積、輕、薄、柔性的顯示應用。

  據聚華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相比於原有真空蒸鍍工藝制作顯示器的技術,印刷顯示技術具有巨大的優勢。首先,印刷顯示工藝能夠把墨水噴印在需要的特定位置,能將材料的利用率提高到95%,降低成本50%以上。同時,印刷顯示工藝不受設備與大尺寸高精度金屬掩模板的限制,可以制備大尺寸顯示屏。此外,器件結構簡單,隻需噴墨打印3—5層,可實現更高良率﹔另外,印刷顯示與柔性顯示是天然結合體,可實現Roll-Roll(卷對卷)的柔性印刷顯示技術,最終可達到“像印報紙一樣制造顯示器”。

  目前,我國平板顯示產業規模已經超過日本,預計2018年前后趕超韓國,在產量上成為顯示產業第一大國。但關鍵的上游材料和設備仍然掌握在日本、韓國、美國、歐洲企業手中。

  未來,我省將充分發揮在印刷及柔性顯示領域具有的產業優勢和基礎研發優勢。產業方面,印刷顯示材料以TCL集團、深圳天馬、華睿光電、廣州新視界等為代表,產業制程和工藝居國內領先地位﹔顯示面板產業有華星、LGD、深超光電、天馬、信利五大企業,總量排在國內首位﹔顯示有關的整機如電視、電腦、手機更是佔了全國的1/3以上。基礎研發方面,華南理工大學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山大學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均位於廣東。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省將依托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充分聚集優勢資源,把握當下顯示技術與產業變革轉型的機會,打造下一代顯示生態鏈,助力我國顯示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撰文 肖文舸

(責編:戴靖、胡線勤)

聯系我們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國報協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