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協網
首頁時事政治協會要聞報業動態傳媒聚焦報業人物專題報道文旅視界國際傳媒視頻直播中國報業網
黨報頭條網生態城市刊頭故事攝影書畫會員展廳無人機天下數字報業物流信息建設網
協會要聞 報業人物 生態城市 文旅視界 專題報道 特色小鎮 攝影 中國報業網
即時新聞
559億!中國電影邁上新台階 銀幕總數突破5萬塊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動主力軍挺進主戰場 以智庫化媒體助力“十四五”高質量發展 重慶市報業協會舉行換屆選舉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總裁向澤映當選會長 中國報業協會發賀電並到會祝賀 寧夏報業協會2020年度理事會圓滿結束
中國報協網傳媒>>傳媒聚焦

2017年七大"尬暖新聞"點評:警惕"假的真新聞"

曹林

2018年01月05日10:02    來源:中國青年網

原標題:2017“尬暖新聞”點評

  歲末年初,雜志都會評出去年的十大假新聞,但除了“真的假新聞”之外,還要警惕假的真新聞,即看起來像假的,其實是真的新聞,表象上違背常識,卻有一定真實性。傳播者覺得挺暖,公眾覺得很尷尬,我把這種新聞叫作“尬暖新聞”。

  我梳理出2017年引發爭議的七大“尬暖新聞”。出於批評的善意,梳理和點評時都隱去相關媒體身份和具體地點。

  啞巴說話

  報道:2017年1月10日,《某某晚報》刊載了一則題為《箭道街社區——蓋新被穿新衣31戶困難居民溫暖過冬》的新聞稿,導語寫道:“這新被子好暖和,晚上蓋著一定很舒服!”日前,市中區三八街46號居民趙全貴從社區網格員手中接過被子后滿意地說。而緊接著的正文第一段介紹,“據了解,今年62歲的趙全貴是一名啞巴”。啞巴怎麼可能說話呢?於是,“啞巴說話”成為公眾嘲諷和批評的新聞,網民習慣性覺得這一定是假新聞。

  事實:2017年1月18日下午,記者聯系到當地社區居委會,一名值班人員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趙全貴平時都是用紙和筆來跟人交流的,記者寫他‘說’了那些話其實並不矛盾。”

  點評:啞巴確實說了,但不是用嘴說,而是用紙和筆表達溫暖過冬的感謝。如果考慮到常識,預判到公眾可能的誤解,報道時多解釋一句,就不會引發誤解了。

  盲人訂報

  報道:某媒體大標題並且配圖:盲人牛志遠喜訂《某某報》。在標題黨泛濫的時代,這個違背常識、極富戲劇沖突的標題立刻成為眾議的焦點:盲人訂報,盲人怎麼可能看報呢?

  事實:其實文章裡說得很清楚,是訂報,不是看報。報道這樣描述:當事人說:我訂《某某報》,主要靠家人讀給我聽。每天,我讓妻子、侄子先讀標題,如果有喜歡的好文章,我會讓妻子下載到我的手機上,開通音頻,讓手機讀給我聽。

  點評:顯然,這是媒體在征訂季發行季自我宣傳的一條新聞,媒體是預期到這種與常識相悖的標題會引發爭議的,想借助爭議提升影響。有評論說,一些紙媒不該用這種讓人反感的炒作突圍“寒冬”。

  失明點燈

  報道:有媒體出現了這樣一條新聞:88歲的失明老人終於用上了電燈。將此當成精准扶貧的典型。失明,為什麼需要電燈?這種矛盾讓這個典型宣傳受到了輿論批評,被嘲諷為假典型。

  事實:新聞中有這樣一句:村支部書記等人一起告訴老人,准備給他免費裝表接電。原本以為老人會拒絕,沒想到老人一口答應了。“雖然我看不見,不需要電燈,但是,你們既然要幫我通電,那就在我的房檐下安一盞燈吧,夜裡亮起來給鄉親照路。”不是自己需要,是要為鄉親照路,事實是挺讓人感動的。

  點評:典型宣傳時千萬不要陷入“自拍美顏”的傻白甜幻覺,而要考慮到常識和公眾理解力,考慮到傳播效果,不要自己感動得熱淚盈眶,公眾卻覺得是假新聞。

  吃辣尋親

  報道:2017年4月,很多媒體官微都轉了這樣一個奇聞:一男子全家吃飯向來都很清淡,有天他第一次吃四川烤魚,瞬間被那麻椒、辣椒的味道所征服,覺得自己的人生都被改變了!於是他開始懷疑自己的父母為什麼從不吃這麼好吃的東西?自己是不是從四川被拐賣來的啊?他竟然上走失兒童網站發了自己照片,開始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最后,竟然找到了,他就是被拐賣的。吃辣尋親,這也太不可思議了!

  事實:確實有尋親這件事,但跟吃辣沒有什麼關系,是靠人工智能尋找到自己親人的。27年前,6歲的付貴被人拐賣,27年的尋找讓家人肝腸寸斷,沒想到人工智能創造了奇跡。當事人在受訪時確實提到過吃辣的細節,但被媒體以段子手的方式放大了,錯置了因果關系。

  點評:傳播如果刻意借助這種反常識的噱頭,把新聞當段子寫,消費公眾好奇心的同時,隻會消蝕媒體的公信力。

  丟5100返5600

  報道:2017年12月,不少媒體都轉發了一條暖新聞《天津老人去銀行取5100元后錢散落路邊好心人沿路撿回5600元》。好人讓人感動,可5100元是怎麼變成5600元的?

  事實:天津老人李振和於12月27日去銀行取錢,騎自行車到家才發現錢已散落一路,幾位阿姨拿著沿路撿到的5600元一直留守路邊等待民警的到來。老大爺至今有些迷糊稱自己隻丟失了5100元。

  點評:從媒體的描述來看,新聞應該是事實,有警察,有路人,有當事人証實。可新聞一直沒有說清楚,5100元到底是怎麼變成5600元的,這事實不說清楚,新聞就會讓人懷疑,畢竟,過去看到過太多這種所謂的正能量雞湯。媒體的責任是還原真相,可真相在這條新聞裡並沒有得到還原,讀者跟那個老人一樣陷入了迷糊,明明我隻丟了5100元。其實,如果記者多做點兒工作,去銀行做一下核實,到底取了多少錢,一下就能把事實說清楚了。用事實給一個清楚的解釋,這才叫完整的還原,而不能稀裡糊涂地感動,莫名其妙地熱淚盈眶。

  舍父救人

  報道:2017年10月,一則“老爸在搶救,兒子卻在隔壁救別人!”的新聞引發爭論,報道稱:在父親心肌梗死復發、生命岌岌可危時,“狠心”兒子讓父親自己去看醫生﹔巨大的痛苦讓老人以為自己瀕死,最后一個願望是再看一眼兒子,但作為兒子的就在一牆之隔的手術間為病人做手術,始終沒有出現在父親的病床前,這其中滋味幾人能懂……

  事實:報道引發爭議,網友評論兩邊倒,后來當事醫生接受採訪時談到了細節:在第一台手術的間隙,他去看了父親。父親沒有說什麼。於是,他又回到了手術室。

  “你做你的手術,其他不要多想,你爸的手術我會做好,有特殊情況再來和你說”。一會兒,主任走進手術室時,這樣輕聲告訴他。這天,他做完6台手術后,已經是晚上10點30分了。而做完每台手術的間隙,他都會去看一下父親。

  點評:如果報道把細節交代得清楚一些,寫作時不是爭於按套路制造戲劇沖突,不渲染父親與病人的兩難選擇,就不會產生那麼大的爭議。典型報道和人物宣傳切忌簡單化和模式化,粗暴地用“非此即彼”的方式塑造光輝形象,選擇這個放棄那個,讓人覺得違背人情人性人倫。

  政策取暖

  報道:“氣荒”和一些地方一刀切舉措,讓部分百姓冬天挨凍,沒有及時供暖。有評論稱:雖然暖氣暫時無法供應,但國家政策是溫暖。這種“暖氣房裡寫評論不怕冷”的調調引發輿論批評。

  事實:政策確實是好的,政府也在竭力解決問題,盡早給百姓供上暖,但站在雲端用心靈雞湯套路面對百姓挨凍問題的輕浮態度,讓人很不舒服。對待百姓冷暖,需要將心比心,需要設身處地,需要解決實際問題。

  點評:傳播忌諱用力過猛,要把握時度效。

  總結:這些“假的真新聞”,其傳播負效應有的甚至高於“真的假新聞”,自我感動,效果卻是尷尬。有的是宣傳時用力過猛變成高級黑,有的是刻意制造爭議效果消費眼球,有的是稀裡糊涂感動忽視真相,有的是傻白甜傳播者制造的自我感動。總之,結果都是尷尬,或者是誤解,或者是公眾抵觸。無論如何,越是暖新聞,越不能失去真實和真誠,不要透支人們的善良和溫情。2018年,我們需要純淨的暖。

(責編:戴靖、胡線勤)

聯系我們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國報協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