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8日10:22 來源:南方日報
倪萍、孔德墉、齊慧娟合力作畫《鬆鶴延年》
3日,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在央視綜藝頻道首次與觀眾見面。這檔講述27件國寶故事的紀錄式綜藝節目播出后迅速走紅,很多年輕觀眾都自發宣傳這檔文化綜藝節目。借此勢頭,央視還會繼續深耕文化節目領域。5日,由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CCTV-4)打造的全球華人家庭文化傳承節目《謝謝了,我的家》在北京宣布啟動,節目將從2018年1月6日起,每周六19時30分在央視四套播出。據悉,節目將為觀眾展現不同的中國人家庭故事,為中華家風“代言”。
今年以來,《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兩檔不同類型的文化節目先后熱播,加上《謝謝了,我的家》也即將推出,可以看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在形式和題材上百花齊放。
廣邀嘉賓講述家風故事
家庭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個人的發展也與家庭文化有著深切聯系。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總監李欣雁在接受採訪時介紹,《謝謝了,我的家》將以家風為展示主體,以家族人物為承載對象,旨在通過家風文化價值的發現,對民俗文化尋根,重塑家庭觀念。
在節目形式上,《謝謝了,我的家》將以訪談為基本形態,廣邀形形色色的嘉賓人物在節目中講述的真實家庭故事,折射華人群體的心靈世界。李欣雁透露,節目組從幾百位候選人中挑選出了近50位嘉賓,他們中既有取得重大成就、作出突出貢獻的名人或他們的后代,也有閃耀著道德的力量、帶給我們平凡感動的普通人。而部分嘉賓所代表的,則是孔子、魯迅、齊白石、徐志摩、錢學森等一串具有深刻文化記憶的名字。
當天,節目主持人敬一丹與倪萍、魯健與孔子第77代孫孔德墉、魯迅長孫周令飛、徐志摩長孫徐善曾、齊白石孫女齊慧娟等節目嘉賓,一同分享了各自有關家風的故事。今年91歲高齡的孔德墉老先生,精神矍鑠地笑稱自己是“90后”,給大家分享了孔家傳世千年的家風“詩禮傳家”的由來。
敬一丹有關家風印象最深的細節來自於自己的母親。“母親從未和我說大道理,但是身教勝於言傳。”
敬一丹說,每個家庭其實都有故事,都有老話,都有規矩,這些東西就是我們不斷傳承的寶貝,就是每個家庭的家風。《謝謝了,我的家》節目正是選取家風傳承中最朴素真實的方式:以長輩的言傳身教作為切入點,展開每一位嘉賓的“家風傳承”。此外,還將用“時光瓶”這一獨創的概念載體,喻意家庭文化可以穿越時光,影響到世代家人。
文化節目提升原創能力
日前在北京發布的《2017騰訊視頻年度指數》報告指出,2017年的綜藝節目,一大特點是“慢綜藝”類型節目的崛起。而“慢綜藝”的概念中,就包含了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的文化類綜藝。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騰訊視頻綜藝運營中心總監李楊分析:“游戲類節目太多,讓觀眾失去了新鮮感,‘慢綜藝’所呈現的正是大家所缺失的情感部分。”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他說,“慢綜藝”通過節目本身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內涵打動人心,從文化或生活的角度出發,帶有一種娓娓道來的治愈感。他舉例說,江蘇衛視的《閱讀閱美》選取的文章並非名家之作,而是閱讀量眾多的普通網文,並伴隨鄭重的儀式感去閱讀,更能讓觀眾產生“與生俱來”的共鳴。
與此同時,范周指出,文化節目的制作仍處於摸索節目,目前面臨著后勁不足、同質化嚴重的困境。“從節目設計來說,文化節目形式簡單、不刻意制造戲劇沖突吸引眼球,主要通過節目的人情味兒打動觀眾,策劃難度很高,更面臨觀眾審美的日漸提升、版權的限制等瓶頸。”范周認為,以文化節目為首的“慢綜藝”,要提升原創能力,進行更新升級,豐富節目模式,從而延長節目的生命周期,避免“曇花一現”。
某種程度上,《國家寶藏》的走紅,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創新採取了“紀錄式綜藝”的模式,讓“國寶”以更為鮮活的姿態呈現在觀眾面前。而《謝謝了,我的家》則用“感恩”喚起大眾的情感共鳴,在眾多文化節目中形成一股獨特的“暖流”。
“真正能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精品節目,應該關照人們心靈、反映人們生活。”范周對南方日報記者說,例如《我在故宮修文物》聚焦大背景下的人物和文物的故事,這些內容更加強調觸及真實生活的內核。“生活體驗和人文素養類的電視節目,是符合行業生態和觀眾需求的,期待更多的內容創造者多一些對人文關懷的關照。”(記者劉長欣)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國報協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