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協網
首頁時事政治協會要聞報業動態傳媒聚焦報業人物專題報道文旅視界國際傳媒視頻直播中國報業網
黨報頭條網生態城市刊頭故事攝影書畫會員展廳無人機天下數字報業物流信息建設網
協會要聞 報業人物 生態城市 文旅視界 專題報道 特色小鎮 攝影 中國報業網
即時新聞
559億!中國電影邁上新台階 銀幕總數突破5萬塊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動主力軍挺進主戰場 以智庫化媒體助力“十四五”高質量發展 重慶市報業協會舉行換屆選舉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總裁向澤映當選會長 中國報業協會發賀電並到會祝賀 寧夏報業協會2020年度理事會圓滿結束
中國報協網傳媒>>傳媒觀察>>新媒體

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動機的心理探析

2017年04月07日09:47    

  摘要:本文通過對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的理論、動機及心理機制的探究,進一步了解社會個體在以強化關系為主的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表露行為,為規范微信的信息傳播行為以及強化微信輿論監管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微信朋友圈 自我表露 表露動機 心理機制

  自我表露,就是個體將個人化較強的信息告知目標對象的過程,包括性別特征、興趣愛好、生活方式等相關信息,主要劃分為人格特質型、社會交往型、自我描述型、自我評價型、社會現實型、網絡虛擬型等自我表露等類型。目前,在微信朋友圈進行自我表露,向目標對象傳達相關信息,成為一種十分普遍的生活方式。

  作為自我表露的主陣地和人際傳播的起點,微信已經成為重要的輿論策源地,再加上圈子交際的崛起,使得輿論環境變得更加復雜,並進一步增加了輿情研判與監管的難度。因此,加強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的理論、動機及心理機制研究,對規范微信的信息傳播行為,強化微信輿論監管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價值。

  一、自我決定論下的基本心理需要

  自我決定論是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萊恩提出的,屬於人類認知動機理論范疇,認為“自我決定是一種關十經驗選擇的潛能,是在充分認識個人需要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個體對行動所做出自由的選擇”。自我決定論的核心思想與自我表露動機的概念有著較高的契合度,所以本研究以該理論為主要的指導理論。

  自我決定論主要分為基本心理需要、認知評價、有機整合和因果定向四個分支性理論。以基本心理需要理論來講,不管是出於獲取他人的安慰,還是出於展示正向自我,微信朋友圈都是獲得個體自我滿足的有效途徑。以認知評價理論來講,當個體在獲得較強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時,會出現較多由內在心理動機引發的外在行為。微信朋友圈是基於人際關系的圈子社區,這種安全的氛圍能夠促使人們形成自我表露的動機,而以因果定向理論觀點來講,個體在有助於自我決定的環境中,會出現明顯的正向的定向發展傾向。在微信朋友圈中,部分自我表露是為了獲取有利於自我決定環境而展開的,而這種環境則是利用一定的優越感來達成的。

  此外,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會強化個體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而從需求層次理論來講,個體基本心理需要主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愛與歸屬感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因此可以說,個體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表露是一種自我決定下的基本自我心理需要的獲取行為,尤其是個體存在感自我實現的需要。

  基於上述理論闡述,以及相關的理論研究成果借鑒,本文將從自我傾訴、自我滿足和社會交往三方面入手,探討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的動機及心理機制。

  二、自我表露的動機

  誠如上文所述,自我表露的根本動機是要滿足基本心理需要,尤其是自我傾訴、自我滿足和社會交往三方面的需求。

  1.自我傾訴。在高壓力、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煩惱,但很少有人去主動傾訴或聆聽,微信朋友圈無疑是有效的傾訴平台,其非常巧妙地將個體心理需求與訴求渴望進行了統一。許多人表示,夜深人靜懷念過去、追憶往昔的時候,或者是忽然想念某個朋友的時候,或者是某些負面情緒壓抑自己無法釋懷的時候,或者聽到某首歌曲而有所感悟的時候,微信就成為分享與傾訴的平台,可以任意地表達自我情感,碎片化的輿論語態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話語空間。在自我傾訴動機下的自我表露就如同以往的博客,但不同的是,博客需要長篇大論,而微信朋友圈短小精悍的特征符合了碎片化閱讀以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能夠充分滿足個體的情感與心理需求。

  2.自我滿足。美國一家調查機構曾經做過一個名為《為何轉播,為何在線》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讓人們感到他人會關注自己並產生興趣,所有人都有機會成為名人。而通過訪談發現,很多人這樣描述使用微信的滿足感:“舉例來講,我非常喜歡旅行,然后將旅行中的美麗風景或獨特經歷分享到朋友圈,每當有人評論或點贊時,都會生成一股成就感和滿足感。但放在現實社會,根本沒有人在乎我去過哪裡,拍過哪些美景,這也是為何我不願意加入旅行社團或攝影協會原因,或許是自欺欺人,但微博也好,微信也罷,很大程度上講,就是虛擬出來讓人們獲得滿足感的工具。”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表露能夠充分滿足個體的被關注欲望,如微信朋友圈中充斥的各種自拍,若是沒有得到他人的評論或點贊,失落感就會油然而生。

  3.社會交往。在現實生活中,個體都有與他們建立聯系的渴望或訴求,而本質上來講,這是個體自我認知、自我表露的過程。以戈夫曼自我呈現論來講,要想達成有效的社會交往,最為關鍵的是要通過自我表露向目標對象傳達美好印象,社會個體通過自我表露過程中的特殊形象塑造,來達到在一定社會場景中給目標對象留下預期印象的社交目的。自我表露社會交往動機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維護現有人際關系﹔另一方面是拓展交際范圍。就維護現有人際關系來講,個體若是長時間不在朋友圈發表相關信息時,就會擔心朋友們淡忘自我的存在,因此會有意無意地在朋友圈中展開互動交流,或者通過@某人來維系或強化感情。而就拓展交際范圍來講,在微信中認識的陌生人,大部分都是與以往交際圈有存在交叉的人,或者與自身利益有聯系的人,這種現象能夠與“六度”法則加以闡釋。具體來講,就是通過6個人就能夠與以前根本不認識的陌生人發生聯系。在微信朋友圈中,有朋友的朋友,有因購物認識的商家等,每個人的人際交往范圍都得到了拓展,並可以通過刻意地加強形成全新社交圈。

  三、自我表露動機的心理機制

  1.內在表達欲求的釋放。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微信朋友圈表達自我情感,因為那些無處訴說、無人聆聽的內在心聲,隻有在朋友圈中才能得到充分表達,才能達到釋放的欲求。導致現實社會自我表達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讓人們更容易產生孤獨感,互動交流熱情淡化,進而尋求在虛擬世界的精神安慰,原本存在落差的心靈因朋友圈中的點贊與評論會進一步加大落差,長此以往,朋友圈就成為釋放內在表達欲求的良好渠道與平台。另一方面是在朋友圈中訴說不會有太大的壓迫感,會覺得輕鬆自在,碎片化的圖文呈現有利於充分呈現內在情感。人們真實性格會通過朋友圈的動態發布更加清晰地呈現在朋友圈的社交群中,如果有位智者站在朋友圈的最高處客觀審視某人發表的動態,其真實情感性格就會躍然紙上,而這也是為何心情情感類信息在朋友圈中佔有極大數量的原因。

  2.真實自我的后台尋求。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可能是現實生活中永遠都不會出現的另一個自己,這是一個處於“后台”令人難以察覺的自我。朋友圈通過碎片化圖文以及情感色彩濃厚的語言環境營造出獨特“后台”氛圍,將有效激發個體敞開心扉,讓“后台”自我勇敢出現。可以說,微信朋友圈的語言環境模糊了內在與外在自我的界線,有利於尋求更加真實的自我。在一個較長時間段內,通過對某一個體微信朋友圈情感類或敘事類文本的研究,能夠很容易地尋求到他們最真實的一面,通過朋友圈數量的累積,就算可以隱藏,都無法將真我痕跡全部抹除。本質來講,微信朋友圈具有受眾分層機制,所有受眾都能夠自發地或無意地“跟隨”他人,而自己也是他人“跟隨”的對象,在這個獨特的圈子社區內,每個人都是人際互動鏈上的重要節點。因此,個體的真實自我人格表征能夠通過朋友圈的具體動態進行反映,而這種人格縮影不僅能夠反映個體心理,而且還會對現實人格產生影響。

  3.自我認知的精神滿足。后現代社會語境下,精神荒蕪的問題日益普遍,大部分人缺乏他人的認同感,並因此生成了身份認同的心理焦慮。而微信朋友圈能夠通過自我表達獲得別樣的人生體驗,並引起圈內好友的關注,進而獲得社會認同感,達到心理補償的目的,這樣不僅能夠維系和強化人際關系,而且實現了自我認知的精神滿足,同時也為他人提供了自我認知的渠道。

  微信朋友圈一對多的傳播模式使得朋友圈中的人際互動要作為多面鏡交互反射,進而引發話題參與者的廣泛共鳴,進而促發他人認同和自我認知的發生。例如,當我們處於極度自卑狀態而發表一些消極言論進行情感表達時,像“不想再如此這般懦弱,求解脫”“根本無法直視這個無能的自己,請自行忽略我的存在”等,當圈內好友看到這類動態后會紛紛評論加以關心、開導,這樣就會讓我們逐漸認知到自我並非想象中那麼無能、懦弱,並逐步樹立自信,找回自我。這種自我認知的過程就是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動機的心理機制。

  四、結論:警惕微信朋友圈對人際交往的負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微信朋友圈的大量使用或過度依賴,將會對人與人的關系帶來進一步異化,就如同無形之門將個體隔離開,在微信朋友圈環境下成長與生存的個體,或多或少地會造成現實社交功能的退化,這是需要我們高度注意和警惕的。因此,有必要加強微信朋友圈自我表露心理動機的研究,以明確微信信息傳播機制的內在規律,進而為微信輿論監管策略的調整提供可靠依據,提高微信使用的規范性,充分發揮微信朋友圈的正面效應。(作者單位 湖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侯顆,李夢冉.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自我表露情況探究——對比分析人人網、微信[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10).

  [2]申琦.自我表露與社交網絡隱私保護行為研究——以上海市大學生的微信移動社交應用(APP)為例[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04).

  [3]姜利波.大學生使用自媒體的心理動機及引導——以微信為例[J].青年記者,2016(29).

  [4]張恆軍.微博在公共領域建構中的言論特征與管理[J].傳播與版權,2016(01).

(責編:李金霞、胡線勤)

聯系我們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國報協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