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07日09: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你會關閉朋友圈嗎?
最近流行關閉朋友圈。無意中打開某個朋友的主頁,隻看到一張精美的朋友圈封面圖赫然出現在面前,下面一句10字“真言”:該朋友暫未開啟朋友圈。接下來的情節是,很多關閉朋友圈的人因此被親朋好友興師問罪而百口莫辯,最終在壓力之下不得不重啟朋友圈,還要先發一條說明情況以求原諒。還有人關了朋友圈沒幾天,就忍不住重新打開,默默潛水點贊。
一個典型中國人的社交生活,由無數圈子組成。朋友圈完美地復制和放大了現實中的熟人社區。然而,年輕的互聯網使用者越來越厭惡熟人關系的24小時“綁架”。騰訊2016年的一項調查指出,“95后”最常用的社交工具是QQ,而微信的用戶大多是成年人。“95后”認為,微信就像是“一個氣氛尷尬的家庭派對”,但是“又不能真的走開”。據《“95后”新生代社交網絡喜好報告》顯示,高達48.2%的“95后”會屏蔽自己的父母。
豆瓣用戶“三鮮”的看法很有代表性:微信朋友圈越來越有那麼點兒情感綁架的味道,哪個朋友生個娃你忘記給點贊,沒准就暗暗結下了梁子。就像若干年前QQ給人帶來的社交壓力,隱身容易得罪人,不隱身又受不了別人的煩,似乎隻能一關了之了……
部分關閉派
█ 鮑文鋒 遼寧大連 媒體人
屏蔽三種人的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結構並不復雜,但林林總總五花八門,也是一個大千世界。相對於微博這種傳播廣泛的大眾新媒體,朋友圈屬於小眾。但是,大到世界風雲變幻,小到每日喜怒哀樂,人們都可以在朋友圈盡情地表達或抒發,“小”中見大。
對於傳謠者,我會提出忠告﹔對於在朋友圈裡罵人者“斬無赦”。至於朋友圈裡的廣告,我可以一滑而過,不那麼反感,因為我本人也發過廣告。
與那些朋友圈裡辛勞的“小蜜蜂”比較,我慵懶許多,發得少,但每天翻看微信時,還是會關注朋友圈,基本屬於淺閱讀,也會與親朋好友在朋友圈裡互動。使用微信幾年了,我微信通訊錄有300多人,常發朋友圈的也就那幾十個人。我隻對4個朋友採取了措施,即忠告、屏蔽或刪除。你有你發布的權利,我有看或不看的權利。
大約一年前,一經商朋友發布的一個類似疫情的謠言。稍有頭腦的人便可知這是謠言,但她仍然繼續傳播。我沒有選擇沉默,而是在微信對話框裡對她提出了忠告。不知道她是否有不滿情緒,但她真的沒再發此類信息。一男性朋友每次帶著兒子或女兒出游,發朋友圈無視他人感受地“霸”屏,即一張圖片佔據一個屏幕,並且連續幾十張。實在難以忍受的我,隻好對他的朋友圈給予屏蔽。朋友仍然是朋友,仍可微信聯系,但無法忍受被“情感綁架”,隻好無視。另一女性朋友形象實在不敢恭維,但每天執迷不悟、自我感覺“優秀”地在朋友圈晒自己的的大頭照,我為了心情好些,也隻好忍痛屏蔽,敬而遠之。
還有一女性朋友,是通過群友加成好友的,我與其並不熟悉,平時溝通得也不多,但有次發現她在朋友圈裡無任何原由地罵大街。我果斷地直接在通訊錄裡將其刪除。
盡管在朋友圈裡發布信息是每個個體的權利,但我不想讓我的朋友圈為罵大街提供平台。無論如何,朋友圈都是一個新型媒介,有話好好說,要照顧別人的觀感。我們需要共同維護好這一媒介平台,使其更好地發揮團結、溝通、增進友情的功能。
堅決關閉派
█ 白祁杰 西部戰區某部 下士
不能打擾別人的生活
現在部隊管理很人性化,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在遵章守紀的前提下,官兵可以自由使用智能手機。
身為一名“95后”,跟同齡人一樣,我最初也常常在朋友圈晒心情狀態,晒日常生活,晒自拍或美食圖片,轉發各種“雞湯”文,爆料娛樂八卦,而且每天必發十來條,以刷“存在感”。
隨著學習生活日漸緊張,我漸漸有些不大想發朋友圈了。翻看自己之前的朋友圈內容,無聊文字、噱頭話題、自拍丑照和吃貨形象居多。其實我也清楚,有的微友早已屏蔽不看我的朋友圈,避免視覺和思維被污染,極個別人甚至一氣之下把我刪除了。
后來,我高中畢業后入伍參軍,痛定思痛,就把之前在朋友圈發布的內容全部清空了。
但是漸漸地,我又被另一個問題所困擾:雖然我在朋友圈裡沒有發布任何內容,但每打開微信,朋友圈裡就會噴涌而出數十條微友們原創和分享的內容,依然是各種八卦新聞、各種自拍和生活秀圖片,還有幫人拉票刷訪問量,更有各類自我廣告推銷以及贊助商的廣告推銷……應接不暇,讓人心煩。
入伍前,我是一家健身俱樂部的會員,一直跟幾個教練和健康顧問有微信聯系。我私下跟他們關系甚好,但他們的朋友圈日常內容大多是日常訓練和健身房的各種商業活動,千篇一律。於是我隻保留了一個教練的朋友圈資格,把其他幾位都屏蔽了。
有一次,一健康顧問在對話框發來一家新開快餐店的鏈接,請我轉發到朋友圈。截圖給她后,她居然給我發來一個微信紅包。我頓覺無語,於是婉言拒絕。沒想到好幾周她都對我耿耿於懷。
對此,我自己倒很坦然: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是起碼的交友之道,同時更應該保持自己健康有序的生活秩序。這就是我對微信朋友圈的態度:我不打擾你,你也別來煩我。
堅決不關派
█ 凌 波 煙台大學新聞學專業大四學生
自己生活的“發言人”
朋友圈是我重要的信息接收與發布平台,隻要有時間,我就會“刷刷”朋友圈裡的新內容。在朋友圈看到許久不見或是相隔很遠的朋友的動態時,我會很開心,會給他點贊、評論,敘敘感情。除了關注朋友圈動態,我差不多每天都會發一條朋友圈,所發的內容不僅包括自己關注的新聞和喜歡的文章,還包括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受。
去年9月23日,我一天之內發了11條朋友圈,內容包括“新聞信息”“專業文章”“記錄生活” 三類。其中“新聞信息”是學校裡的社團活動預告,“專業文章”是轉發的新聞學專業方面的文章,“記錄生活”是我的理發經歷和觀看煙台大劇院《京劇名家名段演唱會》的圖文直播,后者也是全天的重頭戲,總共發了7條。前兩類獲得的點贊、評論比較少,最后一類獲得的點贊、評論比較多,其中動態裡配有本人近照的那一條反響更為突出。
可能跟我所學的新聞學專業有關系,我對自己手上的傳播媒介格外重視,朋友圈已成為我分享生活、傳播感想的重要陣地。越來越便利的傳播條件讓我的生活體驗不僅停留在現場,而且通過朋友圈傳播到了更廣更遠的地方,從而增加了自己生活體驗的快感。
在朋友圈裡分享傳播,我也有自己的心得。過於情緒化的表述會讓朋友圈裡的人感到不適,因此要避免情緒的“狂轟亂炸”,而情景帶入式的表述更具吸引力。比如我自己的一條“肚子嘰裡咕嚕,大便湯湯水水”的朋友圈,內容不直接表達自己的“肚子疼、跑肚難受”,而是用形象的聲音、畫面傳達。朋友的評論也保持在同一頻率,“這是一條有聲音和味道的朋友圈”。
我在經營自己的朋友圈,就像自己的“新聞發言人制度”。我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熱誠地向外界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 費 燕 北京 創業者
絕不關閉朋友圈
朋友問我:你會關閉朋友圈嗎?我回答,不會關閉朋友圈,因為朋友圈裡還有你——那些傳播正能量和努力、精進的人。
從15年前做銷售開始,通訊錄的長度就呈幾何數量增長。
在大家開始使用微信之前,一度很多像我這樣辛苦的銷售員需要每天用將近10個小時的手機,把自己的耳朵挂在手機上。陽光之下,不是接聽電話聆聽客戶的抱怨和咆哮,就是喋喋不休地在潛在客戶那裡獻殷勤,不停尋找除見面之外,再次同頻的機會。
於是,安靜的世界被無情地打斷了。
后來,有了QQ。再后來,有了微信朋友圈。突然發現,我和朋友、客戶、事業潛在合作伙伴、投資人的關系突然變得如此之近,而且電話越來越少,工作效率卻快速提高。
世界各地的朋友,即使很多年沒見面,但隻要加了微信,彼此就可以知道對方昨天去了雲南的陽光裡,也可以和他一起沉浸在一首歌聲裡。世界一下子變得如此之小如此熱鬧。
你與新朋友可以在第一次見面之后,加個微信。然后相望於江湖,彼此通過各自的朋友圈尋找共同的頻率和溝通的契機。一旦達成同頻,接下來成為朋友乃至至交的溝通成本快速下降。所有人都可以通過微信找到我,通過留言和我溝通,我也可以根據每個人在他朋友圈的表現,清楚地知道彼此之間能再次溝通合作的概率。
不僅如此,通過在朋友圈裡留下那些傳播正能力、知識和時刻保持進取心的人,我的朋友圈的整體素質在提升。因為你們的存在,世界變得溫暖安靜,越來越美好。(黃自宏整理)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國報協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