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05日14:2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IP光環消退,影視業回歸理性
近年來在影視娛樂行業,IP改編從嶄露頭角發展到了瘋搶囤積階段,不論是制片人還是導演,拿到一個大IP就猶如吃了一顆“定心丸”。IP究竟有怎樣的魔力?難道擁有一個好IP就可以天下無敵嗎?
在近日舉行的2016中國泛娛樂創新峰會上,編劇張志成直言:“現在並不是IP時代,而是IP沉澱出品牌的時代。”這個觀點得到了與會人員的一致認同。東方夢工廠的許鵬翀也表示:“IP最重要的是品牌化和長期化,把它打造成長期的品牌,這個IP就成功了。”
熱門IP遇冷
不可否認,一些被寄予厚望的“大IP”,最終得到的市場回饋令人失望。在電影領域,由郭敬明同名小說改編的《爵跡》,作為粉絲電影曾被一致看好,但其票房不到4億元,據悉最后以虧損4億元告終。《爵跡》僅依靠粉絲的力量支撐票房,不夠充實的內容本身卻無法吸引更多普通觀眾的關注和認可。在電視劇領域,被視為暑期檔熱劇的《青雲志》《九州天空城》《幻城》等熱門IP劇目,收視率也沒有預想那般火熱。“雖然通過IP轉化的影視作品扎堆,但現象級作品依然缺失,歸根結底還是品質不夠。”制片人何弦對記者說。IP常常讓業界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直以來,影視行業把IP當成“成功寶典”。然而,殘酷的現實在今年開年,如一盆冷水潑向了一大批制片人和制作公司。電影《美人魚》沒有任何IP“加持”,卻用9天突破了20億元票房。有IP的玩不過沒IP的,IP的“神話”逐漸被擊破,業內人士紛紛開始質疑,“盡信IP,不如無IP”。在本次論壇中,大多數業界人士認為,購入優質大IP只是起點,絕不代表產品的必然成功。
IP內容精品化是趨勢
許多人垂涎IP,是因為IP自帶的粉絲,能夠成為影視作品的基礎觀眾,對於變幻莫測的市場,這無疑是一個安全的“保底”。IP之所以成為IP,是因為優質內容經反復沉澱,積累了大量粉絲願意為其買單。影視團隊拿來優質IP后稍作宣傳,也能夠輕鬆將該IP的粉絲吸引過來。在擁有巨大粉絲量的基礎上,失敗的風險就會降低,收獲高回報也較容易。
擁有一個好的IP,若是不用心將其轉化,就算原本再成功的構架,最終的作品也會被詬病。“從IP到品牌,要經歷一個艱辛的過程,需要沉澱,需要市場的殘酷檢驗。品牌需要用戶認知度和知名度。”香港編劇張志成認為,好的IP需要好好打造。若森數字的CEO張軼弢也表示,做IP和做企業是一樣的,對作品要有匠心、恆心和良心,對自己的觀眾、玩家和粉絲要有誠意和敬意。
慈文傳媒首席品牌官趙斌表示,搶佔用戶也要從內容入手,因此內容必須要走精品化路線,才能彌補之前瘋狂囤積IP的損失。
行業需要回歸理性
近幾年來,網劇與網絡大電影發展迅速,內容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粉絲經濟已經成型,伴隨著移動支付方式的發展,“網生代”的消費能力不容小覷。但快速發展中的影視行業令人擔憂。面對如此火熱的市場,騰訊網副總編輯楊瑞春認為:“當我們去看娛樂產業的時候,就會覺得它非常的魔幻,繁榮與泡沫共存,行業發展過於迅速,而所謂的秩序、規則還未能完全建立起來。”在制片人朱振華看來,現在很多非專業影視人花高價買IP,然后在這個行業中不停炒IP概念來賺快錢,導致現在整個IP市場泡沫越來越大。
泡沫之后,行業需要回歸理性,擠掉原本不屬於它的泡沫。今年以來,電影票房增速呈放緩態勢,資深傳媒人蔣為民呼吁業界應當理性看待這一現象:“在3到5年內的市場環境下,比較好的結果是影片不要拍那麼多,讓更好的電影出來,無論票房怎麼預測,隻有大量的企業能賺到錢,行業才會進入有序的軌跡。如果大部分人都是在玩票,行業不會進入持續性階段。”
狂歡過后,影視行業終究要回歸理性,精耕細作。中國電影股份公司董事長喇培康認為:“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業界不用恐慌。”隻有好的內容才能受到觀眾與市場的喜愛和認可。再好的IP也隻能在優質內容的支撐下光彩奪目,無論怎樣,隻有內容至上,才能贏得掌聲。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國報協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