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平
2016年11月14日15:10 來源:中國報業
林耀平近照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在傳播渠道和傳播速度上都有顛覆性的重大變革。但是,新媒體時代並不意味著新聞的本質不存在,更不証明新聞的基本要素可以隨意改變,真實,始終是新聞最本質的要素。觀察近年來新媒體中傳播力最廣的微信,信息的"移花接木"現象愈演愈烈,但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也是微信謠言的一種表現形式,對新媒體業態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發端:網絡謠言的變種
所謂微信"落地",指的是將異地或缺乏地點要素的內容和新聞信息,冠以本地名目推送。這種不負責任的"落地"方式,在傳統媒體時代是十分罕見的,假設報紙的記者將其他地方發生的事情冠以"昨日本地"的名目發表,一經發現肯定會被視為假新聞,記者也會被嚴肅處理。在自媒體出現的微博時代,問題開始發端,一些不負責任的博主不自覺地在轉發時"落地化",使之成為網絡謠言的一種形式。但由於來源可查,這些不負責任的博主往往也因此聲名狼藉,信譽受損,后來很少再故伎重演。而到了微信時代,因為朋友圈信息傳播的衍散性,"落地"現象才愈演愈烈。
早期的微信"落地"現象多見於朋友圈或群內私聊,有明顯的"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個人傳播色彩。傳播者為了吸引關注度,把朋友發過來的視頻等信息,不加分辨地轉發出去,並加上"發生於本地"的注語。報社記者也經常碰到這類問題。如前陣子筆者朋友圈有人轉發一個讓人很不舒服的視頻,一中年男子疑似當著孩子的面,暴打白發蒼蒼的母親。傳播者聲稱就發生於本地某郊區,向其私信詢問地點是否確認,對方就開始閃爍其詞,一再追問下隻得承認視頻來自網上,因為是當地的朋友轉發,以為就是當地發生的事情。
對個人轉發行為來說,各類事件的"本地躺槍"已屬司空見慣。嚴重的是,不少自媒體也會跟進,並在微信公眾號推送,成為一波"網絡謠言"。如前陣子網警辟謠的"石獅虐童視頻",就是石獅當地的自媒體未經核實地點直接推送相關視頻所致。
現象:漸成自媒體潛規則
值得警惕的是,當前許多不負責任的微信"落地",並非對網絡謠言的不明就裡,而是因為"落地"能博眼球、博轉發的效果明顯,使公眾號運營者有意趨之若鹜,不但不以為恥,還有成潛規則之勢。無論好事壞事,標題先強調一個"本地"再說。
比如一些奇葩事件,其實大家並不希望就發生在自己身邊,但網絡傳播過程中,很容易被加上自家的地名。不止自媒體,很多官媒也未能免俗。近期有一段欠債不還的微信聊天視頻很火爆,筆者留意到,它在被各個公號轉載,從"一男子真實微信聊天記錄",到"福建一男子真實微信聊天記錄",再到"泉州一男子真實微信聊天記錄",直至"永春一男子……""湖頭一男子……",隻要當地有公號存在,在轉載時都習慣性地換上本地地名。
而好事,自然大家更樂意搶著"落地"。有個熱門題材,使用百度就能發現問題。原文標題是《最適合養老的城市排名,排第一的竟然是……》,現在筆者都找不到原創是誰了。排第2到第20的,是固定的一些城市,連圖片都一樣,排第一的到底是哪個,版本就多了。隨便翻幾頁,至少找到30多個版本,大到沈陽、西安,小到仙居、貴溪一類的縣級市,到底哪個是正宗,已經真偽莫辨了。說白了就是當地公號把第一名換成自家的,其余照抄,就算"落地"了。這樣的排名,其真實性、權威性、說服力隻能淪為笑談。
事實上,筆者所在的全國微信公眾號交流群,經常有群友推薦一些好的內容,然后其他自媒體紛紛加以轉載,隻要來源並不明確,內容又有一定普適性,轉載時往往冠以"本地"的由頭,大家習以為常,並不認為這一做法有什麼不妥。這類微信"落地",已漸成自媒體潛規則,並開始浸染到不少官方媒體。像筆者前面舉的兩個例子,不少"落地"轉載來自本地權威媒體的官微。
原因:新媒體的行業規范缺失
對一家傳統媒體來說,新聞的五要素是"鐵律",五要素齊全,是新聞真實性的保証,但這一最基本的行業規范,在新媒體上似乎並不適用。
業界甚至曾有過辯論,新媒體推送的內容算不算新聞,是不是需要符合傳統新聞定義。筆者認為這是不需要爭論的,新聞涵蓋的范圍本身就廣,新聞網站、提供新聞內容的公眾號,甚至一些原創自媒體,隻要以"媒體"自居,你所提供的內容,當然就必須符合新聞性。而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不管以什麼作為傳播渠道,沒有一家媒體,可以不對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經歷了自媒體的野蠻生長,特別是新媒體的媒體屬性被廣泛認可后,越來越多的非職業人士進入了媒體領域,甚至成為主導行業標准的主流。這也導致了一些對傳統媒體來說非常不規范的做法,如抄襲、內容剪拼等,在新媒體大行其道。微信"落地",正是其中一個特征。
從專業角度來看,所謂微信"落地"亂象,實質就是五要素中地點要素的缺失。但這作為對內容的要求標准,抵不過新媒體從業者對"傳播規律"的認識。眾所周知,"接近性"是傳播的重要屬性,一般情況下,離讀者身邊越近、關系越密切的事情,就越容易為讀者所關注,新聞價值也就越大。這是因為,受眾在接受新聞信息強度、對比差異、時新、趣味等因素刺激外,求近也是一種重要的心理定式。新媒體從業者從閱讀量上就可以輕易掌握和總結這一傳播規律,從而通過簡單的"落地",實現傳播價值的提升。大家並不覺得這一做法欠妥,是因為並不學習和遵從傳統媒體的規范,而新媒體,在行業規范上卻是一個空白。
微信"落地"泛濫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地域性新媒體原創能力不足。新媒體所依托的互聯網,是一個跨地域的內容共享平台。而主打地域特征的新媒體,又不得不突出其本地特點。事實上,由於部分新媒體自身原創能力的限制,他們並不能每天提供足夠多的達到互聯網標准的本地題材。這就迫使運營者搜索更多同業題材,而簡單落地化。從傳統媒體角度來看,"落地"是一個正常的新聞操作手法,完全可以通過本地採訪,補充信息,實現"原創性落地"。但許多新媒體從業者並沒有這樣的意識、能力及採訪資質,隻能簡單地在標題上修改地點,從而造成了微信"落地"區別於傳統媒體的落地,淪為徹底的"亂象"。
危害:對媒體公信力的自戕
許多人特別是新媒體從業者,並沒有充分認識到微信"落地"的危害,甚至對上述問題覺得是小題大作,因為他們遵循的市場規律,在眼球經濟和閱讀量提升上,確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殊不知,信息閱讀者對真實性的需求,是亙古不變的。一家媒體,放鬆了對真實性的要求,損害的是自身的公信力。而當一個媒體行業,集體弱化對真實性的要求,將影響到整個行業的生態。現在大家習慣說,"微信的內容不靠譜",很大程度就在於微信的內容系統監管不足。
新媒體野蠻生長,造成的信息不嚴謹,謠言紛飛,在互聯網上留下的錯亂記錄,恐怕也將是我們這一時期的重要特征。國外早有學者提出,現在網絡發達了,大家對網絡檢索太過依賴,但試著做一些嚴肅的文字或是考証,就會發現網絡的信息爆炸方式,會給研究帶來極大的誤導和困擾,這種現象被稱為"信息病"。無疑,微信"落地"亂象,正是新媒體自戕公信力的典型行為,也為"信息病"的泛濫推波助瀾。
此外,微信"落地"還是一種赤裸裸的抄襲行為,修改地點並不能提供實質性的本地內容,不利於促進新媒體對原創內容的開發。
對策:市場調節和信息監管相結合
騰訊公司年初的一份報告指出,今年將迎來微信公號的大洗牌,關注度將向優質、權威的內容集中。業內就有人預言,接下來會是一個"傳統媒體復興年"。這並不是說紙媒這種媒質將重整旗鼓,而是傳統媒體長期積澱的嚴謹性、客觀性、公正性和公信力,會延展到新媒體陣地並大有可為。
可以明顯發現,今年傳統媒體建設"融媒體"的步伐大大加快了,將自身業務延展到微信、APP等新媒體領域,已成為不少傳統媒體集團的共識,他們在新媒體扮演了愈來愈多"輿論領袖"的作用,逐漸改善了自媒體"野蠻生長"的格局。可見,通過市場調節,新媒體領域的"內部淨化"並非不可能。但是,借鑒傳統媒體優秀的行業標准,能否成為業內共識,還有待觀察。從一些傳統媒體對內部公眾號和客戶端的內容要求和審核漸趨嚴格來看,網絡信息的"潔度"正向好的方向發展。
此外,外部的信息監管,行業標准的及早確立,也不能忽視。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的講話中指出,"特別是面對傳播快、影響大、覆蓋廣、社會動員能力強的微博客、微信等社交網絡和即時通信工具用戶的快速增長,如何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和輿論引導,確保網絡信息傳播秩序和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突出問題。"
事實上,許多惡意的微信"落地",已經成為謠言的類型,網信管理部門應該毫不猶豫予以打擊,以儆效尤。近日,泉州舉辦了一場環泉州灣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不料,比賽期間竟有人把今年環青海湖自行車賽的事故視頻發到微信裡,聲稱是泉州賽事出現的事故,幸好網警處置及時,當天就對當事人以發布虛假信息造成不良影響為由,處以行政拘留五日。這一雷霆行動,是對謠言性質的微信"落地"一次快速反擊。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加強法制建設,信息監管不缺位,必能對信息淨化起到積極正面的引導作用。
(作者:泉州晚報社總編輯)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國報協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