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协网
首页时事政治协会要闻报业动态传媒聚焦报业人物专题报道文旅视界国际传媒视频直播中国报业网
党报头条网生态城市刊头故事摄影书画会员展厅无人机天下数字报业物流信息建设网
协会要闻 报业人物 生态城市 文旅视界 专题报道 特色小镇 摄影 中国报业网
即时新闻
559亿!中国电影迈上新台阶 银幕总数突破5万块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 以智库化媒体助力“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报业协会举行换届选举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当选会长 中国报业协会发贺电并到会祝贺 宁夏报业协会2020年度理事会圆满结束
中国报协网传媒>>传媒聚焦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好记者是苦出来的

——光明日报记者王瑟访谈录

杨芳秀

2019年11月28日10:06    来源:人民网-新闻战线

  因为热爱新闻事业,25年前,他放弃国家公务员身份,成为一名记者。他几乎跑遍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有地州市县和绝大部分乡镇。

  9年前,他第一次参与“新春走基层”。9年来,总行程近十万公里。他视现场为生命,“不在现场,就在去现场的路上”,带着读者去现场。

  他率先发现并报道了孟二冬、汪克忠、代江生、托乎提·艾力尼亚孜、米吉提·巴克、阿不力孜·买买提尼亚孜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典型人物;5次登上海拔4300米的帕米尔高原,挖掘出红旗拉甫口岸海关、边防连等一批先进集体;撰写的《三个年轻的知识分子和沙漠红枣林》,促进了新疆和田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他多年跟随考古队深入现场报道,颇有现场感的著作《拂去尘沙——丝绸之路新疆段的历史印迹》,受到广泛赞誉。他就是光明日报驻新疆记者站站长、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劳模)王瑟。

  数载基层展脚力 大爱故事暖新春

  ——在行走中,我常常被采访对象平凡而又朴实的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他们是新闻的富矿,我要发掘、放大,感染、激励更多人。9年“新春走基层”,行驶的车上、等候的车站,都是我写稿的地方。

  记者:听说您今年在新春期间走了8000多公里,都去了哪些地方?

  王瑟:1月19日通知由我采写第一篇报道,1月21日刊发。任务很急!接到通知,我立即飞到离乌鲁木齐市700公里外的伊宁市,再坐近2个小时的汽车到达霍尔果斯铁路口岸。这次的任务是报道由一对维吾尔族夫妻养大的孩子热依汗古丽·热合曼,去年大学毕业后到新疆铁路工作,实现了立下的誓言:毕业后回新疆工作,照顾养育她的父母。

  我到达时是1月20日凌晨1点,休息不到6个小时,就跟着热依汗古丽·热合曼的班组上班。待采访结束,已是下午1点,立即动身赶往伊宁机场,回到乌鲁木齐市已经是下午5点半了。19个小时,奔波1500公里,写就了光明日报今年“新春走基层”的开篇稿件《“汗汗”的第一个春运》。

  2月4日农历大年三十,我一大早又坐上了开往和田的民族团结号列车忙着采访。这天列车上将有一场春晚上演。待车到库尔勒时,我顾不上观看节目,下车往回赶,并在路上写稿。当我回到乌鲁木齐时,稿件已发回报社,除夕夜的街上鞭炮四起,我心情很放松。第二天一早,也就是大年初一,我前往乌鲁木齐铁路“五种精神”的诞生地——大步车站采访,因为要坐8个小时通勤车,我一路上都在采访,待到达大步车站时,大部分素材已经到手,在对车站工作人员采访后,立马写出稿件发回报社。紧接着,我又奔赴下一个采访目标——和田地区洛浦县,那里将举行一场庙会,这是认同中华文化的表现,在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地区很少见。随后又去了塔城地区,与全国道德模范、被誉为边境线上“活地图”的魏德友一起巡了边。

  9年的“新春走基层”,我就这样一路走一路写,走了近10万公里。其中有五六年被报社确定为首发稿件的记者,从接受采访任务到完成稿件,尽管时间都很紧,但每次我都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行驶的车上、候车的车站,都是我写稿的地方。

  记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1/6,拥有47个民族成分。很多地方地广人稀,语言各异。行走在新疆大地上深入采访,很不容易。是怎样的动力支撑着您走下去的?

  王瑟:在行走中,我常常会为采访对象平凡而又朴实的故事感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恰恰是新闻最大的富矿。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要讲出他们的故事,让更多读者了解他们、学习他们。

  9年间,我一直坚持走边防和报道春运。春运是春节期间普遍关注的重点,忙碌在春运一线的职工舍小家为大家的事迹常常感动着我。选择走边防,是因为春节期间部队不休息,通过报道他们,可以告诉读者:幸福和平的生活、欢乐祥和的春节是战士们放弃自己的团圆换来的!

  没想到的是,走着走着,我就走完了5800公里的边境线。

  2017年“新春走基层”采访时我差点把命丢在了边境线上。那次是和阿勒泰地区喀纳斯边防派出所战士们一起巡逻,路途遥远,气温在零下35摄氏度。与战士们骑马路过一个山口时,我的马突然失去平衡,嘶鸣声中,我向后倒去。关键时刻,跟随我的巴尔斯警官一把抓住马的缰绳,才得以让一只马蹄已悬空的马重新恢复平衡,慢慢走过几百米的山路。

  去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别跌里山口巡逻时,我们先要坐两个多小时汽车到达巡逻点,再去海拔4264米的中国吉尔吉斯斯坦3号界碑处。一路酷寒,刚开始我还能跟上,不久就掉队了。这是一条几乎在直上直下的山体上开凿出来的盘山沙石路,险峻超过想象。巡边官兵艾合买提·买买提说他在这里执勤巡逻过50多次,每次走这种遍布浮石、积雪的路,都需要特别小心。当我们终于接近3号界碑时,巡逻官兵的脚印很快就被雪覆盖了,这群军人就这样不惧艰苦地坚守着。

  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作为,但他们的默默付出却深深地感动着我。在采访中有时严重感冒、高烧不退,我仍满怀激情地跋涉、写作。我要发掘、放大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感染、激励更多人。

  记者:您每年参与“新春走基层”,报道怎样才能跳出窠臼,写出新意来?

  王瑟:从大的方向上看,的确有很多同质化内容,但是深入采访后会发现,感人的事迹各不相同,报道的方式也就各不相同。绿皮车保温员是专门为绿皮车夜间进库后保证车厢温暖的工种。得到新闻线索后,我跟踪采访了一个晚上,把他们的敬业精神写了出来,感动了不少读者!

  78岁的柴妈妈老伴是乌鲁木齐铁路局第一代列车员,4个儿女都是列车员。因此,柴妈妈家50年没有吃过一顿团圆饭。2015年春节前,4个孩子中只有一个值勤,其余都能回家团聚。得知消息的我准备去采访,却被告知采访对象因为过度高兴突然病倒。听到这个消息,我赶紧赶到柴妈妈家,记录下病中的柴妈妈走出卧室与孩子们吃这顿难得的团圆饭的感人场景,写成报道《期盼50年的团圆饭》,感动了很多人。

  这种发现每年都有,吸引着我不断去发掘。

  非凡眼力推典型 善抓活鱼引共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不缺新闻和典型,缺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在生活中保持高度好奇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近几年大部分获得“道德模范奖”的人都与我有关。采访最考验眼力,我会仔细观察,全方位思考。

  记者:您发现并挖掘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典型人物与事迹,如30多年坚持播放广播的新疆奇台县西北湾镇农民汪克忠、石河子大学3位模范教师、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的村党支部书记托乎提·艾力尼亚孜、全国道德模范阿不力孜·买买提尼亚孜等。怎么做到的?

  王瑟:这些人物典型都是我在深入基层中偶然发现的。比如,几年前,我从乌鲁木齐去奇台县采访路上,有人问陪同我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那个老告状的老头还在不在?”部长说:“还在,老找我,有些烦。”我问为什么?原来是老人多年为放广播需要维修费奔走。我觉得有故事,便决定去他家看看。

  汪克忠说的方言不易听懂,我决定住在他家深度了解。晚上,发现他家人住的房间都黑乎乎的。进去一拉灯绳,灯亮了。我刚想问为何不开灯时,他老婆过来一拉把灯关了。说她家因为放广播欠了两万多块钱电费,能省点省点,平时家里用的是蜡烛。一位没有多少文化的老人,坚持放了30多年广播,让党的声音牢牢占领主阵地,这样的典型打动了我。稿件刊登后时任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作长段批示,汪克忠被树为了全国广电系统的典型。

  全国宣传系统的重大典型米吉提·巴克是在一次会议上捕捉到的。当时新疆召开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表彰了一批获奖单位,和田地委宣传部成为全国基层理论宣传先进单位之一。这是为何?于是我找和田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米吉提·巴克聊,一聊发现他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和田到乌鲁木齐,2000公里的路程,我来回跑了4趟,20多天时间,采访他身边人,跟他一起去乡下宣讲,把他宣讲党的方针政策的一幕幕记录了下来,前后共刊发了14篇稿件。

  刚认识阿不力孜·买买提尼亚孜时,大家都认为他只是个从火场和车祸现场救人的“傻子”,自己被烧伤多次,成了残疾人,仍然还去火场和车祸现场。我得知他的事迹后,与他深入交流,发现他并不“傻”,他是一个把雷锋当成自己人生目标追求的高尚的人,所以最后我写他时用的标题就是《追着雷锋跑的人》,2015年他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新疆不缺新闻,不缺典型,关键是缺一双会发现、能发现的眼睛。记者不能虚构或拔高采访对象的事迹,但可以提炼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典型事迹,怎么放大,如何塑造,这考验记者的脑力。

  记者:不到10年间,您从石河子大学发现3位全国教书育人的楷模——孟二冬、代江生、曹连莆,被誉为“三部曲”。为何能在同一所大学发现3个全国重大典型?

  王瑟:孟二冬、代江生、曹连莆3位老师能被树为全国重大典型,是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令人动容。推孟二冬教授时,正面临全国高校扩招、本科生教学质量急剧下降的情况。孟教授在嗓子都说不出话来的情况下坚持上完最后一节课,一出教室便被紧急送进医院。他是一个认认真真为高校教学做出贡献的典型代表。

  代江生是畜牧系的一个育种专家。有一次我去石河子大学采访,他跑到我房间反映问题,说一年中有6到8个月的时间是在给牛和羊配种,做品种改良,没核心期刊的论文,几年评不上高级职称。我深入了解后,发现他正是高校的三大任务之一——服务社会的典型代表,于是从这个角度着力报道他。

  作为小麦育种专家的曹连莆,为了找准他的特点,我年年去石河子大学找他聊天。有一次,我们正聊着,进来一位中年妇女,我问她是谁?他说这是刚从国外回来的一个博士,尽管读博士期间孩子爱人都陪她一起到了国外,当地有单位要她,但她还是回来了。我突然联想到“孔雀东南飞”现象,都说西部高校留不住人才,曹老师身边却恰恰相反。

  从这3个典型的采写实践,我领悟到当脚力到达后,脑力和眼力必须跟上来,要学会精辟分析、准确判断,才能找出典型人物身上的典型意义来。

  记者:记者要想具备独到眼力,就需要做一个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

  王瑟:是的,我在生活中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处处留心哪些可以成为报道的题材。去年底去和田采访,在一家餐厅吃饭时发现墙上写有“墙上便饭”,还贴了很多小标签。细看,这是帮助人吃饱饭的公益活动,由一个大学老师发起,让有爱心的人方便伸出援手,接受帮助的人能体面被助。我看这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于是就采访写成稿子发表。处处留心皆新闻啊。

  采访最考验眼力。采访中,我往往会很细致地观察,进行全方位思考。

  看人和事,不能仅看表面,要看内在。这需要眼力的“毒辣”。这种“毒辣”需要长期思考与实践才能形成。现在许多记者采访前不做案头准备工作,到现场不知怎么提问,不知道什么是新闻点。案头准备工作看似无用,其实用处很大。这么多年来,做好充足的案头准备是我的重要工作。

  增强脑力勤积累,独到见解服人心

  ——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不是单向掘取,而是信息互给。只有与采访对象互动起来,双方才有深入对话的基础,关系才可以维系很久。

  记者:最近,您的专著《拂去尘沙——丝绸之路新疆段的历史印迹》一书颇受关注,有“专业人士看了不失专业性,普通读者看了不失可读性”的评价。考古报道是一件枯燥且辛苦的活儿,您却以苦为乐,对考古为何有如此浓的兴趣?

  王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有些人不认可,我就想通过有说服力的报道来证明。涉足考古报道后,喜欢上了考古。记得多年前,一位前辈建议我说,要向一个方向钻研,成为专家型记者。我记住了,并加以实践。我看完了厚厚4大本《和田史志》。作为驻站记者,我有必要了解驻站地的历史状况、文化传承、发展现状,以便采访的时候,能很快把局面打开。

  记者:做专家型记者,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储备,有对某一领域深入研究后的深厚积累,更要有质疑精神,使真相在记者冷静客观地层层剥茧下呈现出来。

  王瑟: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不是单向度地掘取,而是彼此对等的信息互给。对于他们所说,不盲目相信。比如,在考古报道中,我就尽可能做到与专家们共同探讨,甚至与他们形成互补。如在《拂去尘沙》一书中,我写汉代疏勒城耿恭和疏勒保卫战的一些细节,是从《汉书》里找来补充的。我还讲到了历代文人对耿恭的颂扬,这些都让我增加了与考古专家对话的资本。因为只有与采访对象相互补充,不断完善,双方才有深入对话的基础,双方关系才可以维系很久。

  这次采访《壮美70年 奋进新时代》的稿件,给我的关于石河子大学的报道方向是“教育移民闯出一条新路来”。我觉得这是10年前石河子大学的特色,现在有了新变化。于是我把重心落在该校70年来一直没有忘记办学初衷这一主题上,抓住老中青三代人心里都装着“为谁办学、办什么样的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股内心的“一团火”来写。对八师石河子市的报道,给我们定的主题是“从戈壁荒漠到宜居城市”。深入采访后发现,该市不仅宜居,更让市民感到“幸福”。所以,我在报道时,紧紧抓住“幸福”两字,写出了与别人不同的报道,受到好评。

  激情笔力“快刀手” 胸有成竹琢精品

  ——写稿快,与案头准备工作做得扎实有关。采访一结束,稿件就在脑海中了,回来写作就是坐在电脑前对脑中文字进行排列组合。深入的采访,感人的细节,能让写作情感饱满,一泻千里。要有“带着读者去现场”的本领。

  记者:您写稿很快,而且有质量保障。这“快刀手”本领是如何练就的?

  王瑟:我是一个“快手”,最多时一个月写了50多篇公开报道,还有几篇内参,其中一篇稿件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关注,获评“五个一工程”奖。

  大家都说我写稿快,这与案头准备工作做得扎实有关。采访之前我会搜集大量跟采访有关的材料,新闻点在哪儿心中大体有数。当然,写出高质量的稿件,还得肯吃苦。我参加100个记者驻100个村活动,是所有记者中年龄最大的,去的却是最艰苦的村子。我在那儿整整住了一个月,就村里如何进行精准扶贫发表了20多篇稿子。那里没有网络,发稿得跑几十公里到一个高速路服务站去,网速很慢,4张照片用去我3个多小时,有时都差点崩溃,但我就这么坚持着。

  把自己的感动写出来感动更多人,这是我一直在做的工作。我认为这是记者的天职,所以不敢有丝毫松懈和怠慢。

  记者:您秉承一个信念:写有温度的新闻,讲有灵魂的故事。好人让新闻有温度,榜样让故事有灵魂。新闻如何才能写出温度并引人共鸣、给人力量?

  王瑟:好的记者就要书写人民,讲好故事。怎么才能把故事写得更感人?我的办法就是把读者带入新闻现场,让读者与我一起感受、体会当时新闻发生时现场的情景。

  比如在稿件《站台上的4分钟团聚》中,我完全用白描的手法,还原了当时的场景: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

  “妈 ——” “ 唉 —— ”“ 妈 ——”“唉——”

  列车门打开的瞬间,站台上响起温馨的喊声,融化了所有人的心。只见何艳艳紧跑几步,一把把儿子抱在怀里,狠命地亲着。

  完全还原了当时的场景,给读者一种带入感。文章要多打磨,有时间一定要多改。我一采访完毕,趁热打铁先写稿子。不然时间一久,感动的点就忘记或者淡了。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在您看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王瑟:脚力是记者的基本功,不是说天天跑基层就脚力到位了。跑到不是目的,要写出有深度有温度的稿件才行。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好记者是苦出来的。脚底板下出新闻——汗水永远是写作最好的墨汁。只有与采访对象深聊,才能体味真挚的感情,发现感人的细节。写作才可能情感饱满。因此,要有“带着读者去现场”的本领。

  处处留心皆新闻。如果不深思深想,即便新闻摆在面前,也会视而不见。而发现需要脑力来支撑。看到的是静态表象,只有把它放在更大的范围去思考,才可以获得新闻全貌和变化全程。

  内心的情感最难捕获,也最难呈现。记者必须有热情、爱心和激情,与采访对象真诚交友打开他的心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冒出来时,要紧紧抓住并深挖。采访一结束,稿件就出现在脑海中,回来只是对脑海中的文字进行排列组合而已,排列中要学会含而不露,用内在的力量来打动人。

  所以说,不到基层发现不了新闻,不动脑子分析不透新闻,不找好的角度写不好新闻,不发现生动细节写不活新闻。做到这些没有捷径,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记者是个苦差事,因为热爱,我并不觉得苦,而觉得值!

(责编:金春妮、戴靖)

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中国报协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协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业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业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公众号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公众号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APP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APP
电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APP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APP
电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国报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