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托荣
2018年11月26日09:38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漳州市诏安县美丽乡村一角。孙先鹏摄
清晨,在一曲曲高亢的鸡鸣报晓声中,福建漳州市诏安县的雄鸡村在祥和中开启崭新的一天。张财木如同往常,早早地吃完早餐,再喝上一两自酿的青梅酒,就上山做一件让他摆脱贫困的事。
这件事情,就是在合作社上班,说简单点就是喂鸡。作为老农民,这份工作得心应手,再加上在合作社有股份,张财木去年就有27000元的收入。每每想起如今的生活,这位“五保”老人喜笑颜开。
穷,一度是雄鸡村的代名词,村集体经济长期为零,甚至还欠下了30多万元的外债。而现在,雄鸡村会下“金蛋”,成为远近闻名的“聚宝盆”,从“负”到“富”,全部贫困户实现脱贫。
这是怎样的一个村集体经济增收、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呢?人民网记者前往该村探个究竟。
“雄鸡”下“金蛋”“空壳村”破壳
漳州市诏安县,地处福建南端、闽粤交界处,是福建省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雄鸡村在诏安县的一座大山深处,距离诏安县城约30公里,全村2000余人口分散在5个相距甚远的自然村。早几年,由于交通滞后,信息闭塞,村民文化水平不高,缺乏谋事创业热情,村集体经济长期为零,甚至还欠下了30多万元的外债。
2002年,张海乐从外地返乡当村干部,面对这“烂摊子”,甚至自己举债来维持村里的正常运转,“村两委想办事却没钱,在村民面前就没了威信,村集体想帮帮贫困户、孤寡老人,也总是有心无力……”当年的情形深深印在现任雄鸡村党支部书记张海乐的脑海中。
在雄鸡村,“‘雄鸡’下蛋穷根拔”标语很显眼。詹托荣 摄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这时候,雄鸡村党支部委员张松波站了出来。
“一开始鼓励村民加入养鸡队伍,但是大家都持观望态度,因为这么多年来,也从没见过谁家养鸡能致富的。”张松波当过兵,有个江西的退伍战友开养鸡场,这让他敢于担当的同时,又增加了自信。
学习取经“走出去”,经验方法“引进来”。张松波最开始投入的1700只黑羽乌鸡养殖成功,一斤鸡蛋能卖到45元钱,比普通鸡蛋价格高出好几倍,这让雄鸡村两委班子带领大家发展养殖业的信心倍增。于是,步伐加快了,村里对荒芜山地进行开垦,扩大养殖场规模。
“雄鸡”下“金蛋”,雄鸡村隶属的太平镇党委政府大力扶持村党支部建设示范基地,由合作社负责经营管理,带动贫困户参与,为贫困户免费提供鸡苗,无偿提供技术援助。
雄鸡村上洋自然村的张财木年届六旬,至今没有成家,自己一人过日子。2016年下半年,张财木免费领到了200只鸡苗,没有场地、没有启动资金、没有技术,他就把鸡苗放在合作社养,转身变成了股东。而在合作社养养鸡、做做杂活,一个月还有1500元的工资。
“很好的,之前想都不敢想。”加入合作社半年,就拿到了3328元的分红,再加上合作社发的工资,还有做村卫生管理员每月400元的工资,张财木在2016年就脱贫了。
脱贫了,不再为衣食住行而发愁,张财木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向往。“有钱了,他现在想找老伴了,让媒人在帮他打听。”张海乐向记者说道,一旁的张财木乐呵呵地笑了,点头应和。
张财木领到分红乐开怀。张松波 摄
像张财木这样,加入合作社的有30户贫困户。雄鸡村村民张春福算了一笔账:自家5亩土地租赁给村里的合作社,每年收取租金1000多元;他本人又在合作社上班,每月工资1000多元;加上每年分红5000元,3项合一起每年收入近20000元。
“雄鸡”下蛋穷根拔,不仅全部贫困户实现脱贫,雄鸡村的村集体经济也从无到有,实现“空壳村”破壳。
数据显示,2016年,雄鸡村实现37户贫困户108人脱贫,村财收入达到11.6万元,成功摘掉贫困村帽子,村集体经济脱“空”,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5.61万元,全部贫困户实现脱贫。
张海乐深有感触地说,村集体有了收入,这两年就加大了村道拓宽、村容村貌整改、文化公园建设等,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更强了。
在雄鸡村的辐射带动下,太平镇的榕城、河边、太平、科下等8个建制村相继成立养鸡专业合作社,全镇累计筹集230多万元投建集中养殖基地,吸纳带动225户贫困户,累计饲养规模达6.86万羽。
太平镇党委副书记陈鹏辉介绍说,通过林下养殖“富硒蛋鸡”,2017年,太平镇增加贫困户收入近200万元,有6个村集体脱掉“空壳村”的帽子,探索出了一条突破村财零收入的有效途径。
在扶贫进程中,太平镇创新产业扶贫模式,采取“企业+村集体+贫困户”模式,以土地入股、土地流转的形式与企业合作,要求企业在聘请务工方面,80%以上为合作村的贫困户,且每年不得少于规定的工时。除了土地租金,企业还需支付与租金等额的专项扶贫发展基金给村集体,或者实行成本统一核算后以一定比例让贫困户、村集体参与公司分红。这一扶贫模式实现了劳动力工资、土地租金和分红三项收入叠加,可谓“一箭三雕”。
雄鸡村发展林下富硒蛋鸡养殖,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也少不了“企业+村集体+贫困户”模式,按照这一模式引进的天硒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利用600亩抛荒山地种植桑葚、艾草、南非叶、金银花等中药材,每年村集体可收入租金2.5万元。村里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闲置山地流转,除租金收入外,贫困户务工人员人均务工月收入2000多元。
产业扶贫,要有金融支持。
为了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缺少资金的问题,目前,诏安县成立了支农信贷协会,采取“涉农金融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模式,为贫困户提供贷款服务。诏安县还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金,为扶贫开发对象发展生产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无抵押担保贷款。
“近年来,诏安县发挥自然资源条件优势,大力扶持富硒蛋鸡、青梅等产业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广大党员发挥了积极的模范先锋作用,我们已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诏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斌表示,有产业、有模式、有方法、有成效,当贫困群众对发展前景有预期、实际增收有保障时,全面脱贫不再是梦想。
闭塞山村“破茧”村财大增收
“现在,我们村老年活动中心有三层楼,一层有200多平方米,室外还有20多亩的活动场所。”张春粒老人告诉记者,“以前,我们老年人只能在村里的祠堂打打牌,聊聊天,路又都是泥巴路,没地方去。”
今昔对比,从76岁的张春粒的神情中,看到的是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
张春粒是漳州市云霄县马山村人,村里有土地3500亩,2006年划归现在的云霄经济开发区管辖。324国道贯穿全村,沈海(沈阳-海口)高速公路常山出口距村100米,沪深(上海-深圳)铁路云霄客运、货运站埠设在村内;村西北面坐落着林太史公陵园,前来观光游客络绎不绝。
马山村安置房小区。张荣虾 摄
马山村之前有座大山,叫大伯山,村民出行都必须绕行。马山村党支部书记张文龙介绍说,过去,马山土壤贫瘠、村子闭塞,村民主要收入靠山上种荔枝、龙眼、枇杷,“村子没有活力,家家户户住着低矮的瓦房,晚上8点不到就熄灯睡觉。”
2006年7月,对马山村发展史来说,是一个分水岭。当时,全村划归现在的云霄经济开发区管辖,随后按照规划,推平了大伯山,连接上国道324线,不仅打通了马山村的发展瓶颈,更是开打了马山人的发展视野。
随着云霄光电产业的兴起,马山村也瞄上一个LED支架项目,2009年,全村筹集了800万元,创办了村里首家企业——七星光电公司,村工业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不少村民在公司上班,入股的村民年年有分红,村集体收入也有了稳定来源。
在2010年,云霄县出台了《关于扶持鼓励村(社区)领办引办工业企业的若干意见》,把村级领办引办企业纳入光电支柱产业链条,并提出村级税收分成的措施:企业投产之日起,企业生产环节缴纳税收地方级留成部分,扣除收入成本10%后,100万元以下分成30%;100万-200万元的分成40%;200万元以上的分成50%。这一改革,为村级发展带来活水。
在政策的激励下,马山大力引办光电、钢构等新兴工业,村里有一半以上的主要劳力在村办企业或村附近企业打工,彻底改变了村民种水果创收的单一收入方式,村经济也活跃起来。
目前,马山村将闲置的旧村两委办公楼出租,年收入3.3万元;将安置宅基地部分出售、部分建房作为店面房出租,实现年收入约20万元;将闲置的回扣地出租,年收入2.4万元。盘活村部闲置资产也为马山村的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
张文龙高兴地告诉记者,2014年,马山村摆脱了“薄弱村”帽子,2017年,村财增收实现“三级跳”,截至2018年8月,村财收入达78.6万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富美乡村”之路。
马山村水上公园。张荣虾 摄
马山村是周边多个行政村的交汇处,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农贸市场雏形。记者到访时,马山村新建的农贸市场已完工,拥有固定摊位20个,每个摊位每月租金200元;自由摊位30个,每个摊位每天租金3元;店面房10个,每个店面每年租金1200元。由此,马山村今后每年还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近4万元。
村集体有钱了,马山村就在便民利民为民的事上做足了功夫,首先是铺好村道,其次是建好公共设施。
在马山村四处逛逛,随处可见便民利民的公共基础设施:景色优美的水上公园、别具匠心的新村部暨文化科技中心、宽敞美丽的马山小学、新颖别致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干净方便的农贸市场……良好齐全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暖和了村民们的心窝。
马山这一闭塞的山村“破茧”了,通过发展光电等新兴工业,强化村财“造血功能”,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美丽嬗变,也生动讲述着从弱到强的蜕变故事。
马山村是云霄县走新兴工业之路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益探索。
云霄县是福建省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近年来,云霄县因村制宜,全面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有效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难题。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确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我们云霄县刚刚研究出台了《村财增收三年规划》。”云霄县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朱铜彬表示,根据《村财增收三年规划》,云霄县将实行一村一策,明确增收项目、具体措施和责任人,全县158个村共精准谋划发展项目399个,涉及产业带动、资源开发、资产经营、配套服务、休闲旅游、物业经济等多种形式,为破解村财增收找准路径。
“百花”争艳幸福来农民“腰包鼓”
百花齐放的盛景,难得一见,而在漳州市龙海市九湖镇长福村,天天如此。
行走在长福村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花店,盆花、树苗错落有序地摆放在店门口,放眼望去,百花齐放,万紫千红,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百花村家家户户经营花卉产业。许佳聆 摄
“今天来了好几拨游客,有台湾的,有马来西亚的。”说到店里的生意,颐园园艺店老板邵翠玲充满了喜悦,她经营高端的盆景、微型盆栽,还有当下比较受宠的三角梅,“百花村每天的客流都很大,有人流了,生意自然就会好。”
其实,客商更喜欢把长福村叫做“百花村”。长福村党支部书记朱子露介绍说,该村的种花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当时,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后裔迁居至此,以种花为业,以后代代相传,至今已有600多年。
“1963年3月,朱德委员长到我们村视察,见繁花烂漫、绿色葱茏、绚丽多彩,赞叹说真是个‘百花村’。”朱子露一进步介绍说,1980年,时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到长福村视察时挥毫题词“百花村”,从此“百花村”名扬四方,百花村花卉交易市场也随之迅速发展。
目前,百花村花卉交易市场有花卉及其配套产业商铺约1500个、共计10万平方米,花卉大棚约1000个、共计5万平方米,大型苗木基地约300场、占地1万亩,物流仓储点1处、占地1.2万平方米。每年吸引着大量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商前来购买,产品不仅卖到全国,更远销东南亚、日本、西欧等地,续写着勤劳致富的美丽传奇。
“市场经过整治变漂亮了,保洁员一天来清扫好几次,逛花市就像逛公园一样,客人都夸环境好。”邵翠玲很是欣喜,“环境好了,我们生意也更好了。”
现在的百花村花卉市场,不仅能欣赏到各色花卉品种,还能感受到苏州园林的骑楼韵味,又可观赏欧式风格的店面装饰、休闲文化的长廊书画以及中国古典的大红灯笼等景色,吸引着无数的海内外客商。
11月18日-22日,第二十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在漳州东南花都举行,百花村曾是第一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的分会场。
“2017年,我们花卉市场的年交易额达20多亿元,出口货柜超3000个,出口交易额将近10亿元,并带动周边花卉产业产值超30亿元,是继广东顺德陈村花卉市场之后的全国第二大花卉生产交易市场。”朱子露说。
更让朱子露自豪的,还有即将投入使用的百花村花卉综合展馆。“这里将成为漳州市花卉集散中心,到时花卉销售、技术培训、产品展示、商务洽谈都可在这里进行。”
即将投入使用的百花村花卉综合展馆。许佳聆 摄
百花村花卉综合展馆,总投资1亿元,其中村集体资金投入8200万元。占地面积10亩,地面以上共16层,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展馆1层主要为商铺店面,2层规划展厅用于承办大型展览等,3层作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4层及以上作商业服务用。目前,展馆建筑已通过验收,预计明年初投入使用,明年底可见收益。据测算,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500至600万元。
百花村的发展路径仅仅是一个产业发展的缩影。花卉产业已是漳州重要的产业,不仅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更是部分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作为“鱼米花果之乡”,漳州注定与花卉有一场美丽的邂逅。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让乡村振兴落到实处
上述的诏安县、云霄县、龙海市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积极探索,纷纷走出了各自的模式,传递出提高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的强烈信号。事实上,在漳州,因地制宜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做法,已遍地开花。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坚持市、县、乡三级联动,整合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分类施策,努力消除‘空壳村’,逐步提升‘薄弱村’,做大做强‘示范村’,让乡村振兴落到实处。”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漳州市委书记檀云坤如是说。
11月3日,檀云坤(中)到平和县崎岭乡顶寨调研扶贫工作。林忠摄
福建明确,到今年年底,全面消除收入1万元以下的空壳村;2020年底基本消除年经营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年经营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占到50%。
今年以来,漳州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福建省委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部署要求,抓住被确定为全国2018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的契机,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坚持全市“一盘棋”原则,布局“破壳、消薄、领跑”三大行动,因“村”制宜、分层施策、压茬推进,消除“空壳村”240个、“薄弱村”175个,确定“示范村”500个,有效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有力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要发展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第一步便是“破壳”,打破“空壳村”。“空壳村”资源资产匮乏,位置偏远,全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收入低于1万元(含1万元),这些“老大难”的问题,怎样才能攻破?
“扶资”是打破空壳,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力保障。漳州市财政从今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市委组织部还从补交党费中安排500万元扶持“空壳村”发展集体经济;11个县(市、区)财政共配套设立村级集体发展专项扶持资金1.1亿元,用于项目发展、以奖代补。
此外,资源的导入更注重引导“以地生财”,规定旧村复垦新增耕地,并形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的,可用于交易,指标交易资金按照不低于总额60%的比例返还给复垦项目村集体。如,今年初以来,南靖县13个村通过“旧村复垦”“旱改水”等政策增加村集体收入1350万元,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注入新动能。
其实,早在2013年,漳州市委、市政府就率先制定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村财“薄弱村”比例大幅下降,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活力得到有效增强。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檀云坤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慢不得,也急不得,漳州要坚持长计划短安排,细化每年工作目标任务,一步一脚印、一年一进步,“要全面推广‘养鸡生蛋’工程,助推精准脱贫,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新时代,新作为。争当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先锋的漳州,蓄势的力量正在迸发。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qq.com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qq.com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APP
电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国报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