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协网
首页时事政治协会要闻报业动态传媒聚焦报业人物专题报道文旅视界国际传媒视频直播中国报业网
党报头条网生态城市刊头故事摄影书画会员展厅无人机天下数字报业物流信息建设网
协会要闻 报业人物 生态城市 文旅视界 专题报道 特色小镇 摄影 中国报业网
即时新闻
559亿!中国电影迈上新台阶 银幕总数突破5万块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 以智库化媒体助力“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报业协会举行换届选举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当选会长 中国报业协会发贺电并到会祝贺 宁夏报业协会2020年度理事会圆满结束
中国报协网传媒

论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

——以“陆地诗词”公众号的传播为例

2017年12月06日09:17    来源:人民网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更好地将二者的优势进行融合,实现多媒体与传统文化的共同繁荣,这是学界和业界共同的期待。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陆地教授创办的公众号“陆地诗词”,就是陆地教授以学者的身份对新媒体传播内容的一次探索,也是寻找新媒体与传统文化实现互动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陆地诗词”;媒介融合;互动关系

  唐诗宋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往今来,滋养着无数知识分子的精神空间。历代先贤在诗词的濡养中,诗意地栖居于审美的世界,享受着灵魂的自由。这虽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但不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均不乏执着的追求者。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快餐式文本铺天盖地地袭来,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开始推崇技术,越来越多的前沿和热点都聚焦在新媒体的石榴裙下,而传统文化似乎与这个时代渐行渐远。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人能够抹杀传统文化曾与日月争辉的光华。因此,在媒体不断商业化的现实境遇中,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一统天下的趋势中绽放出绚丽之花,如何让新媒体在传统文化的涵养中永葆青春,这是学界和业界应该共同思考的重要议题。换言之,如何实现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共赢与互动,这是每一个学者和媒体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陆地与“陆地诗词”

  众所周知,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陆地教授,早年先后就读于安徽大学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到高校任教,亦是先清华后北大。这种丰富的经历,注定让陆地成为不一样的媒体人。故而,当他“阴差阳错地进入媒体行当后,不知是因为新闻的管制太多太严,还是因为觉得新闻的写实无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语言能力”[1],于是只对人物专访、纪录片和专题片等能够允许想象和发挥的领域感兴趣。而这种兴趣,多半源于陆地对文学的钟情。虽然他大学毕业时没有去成文学杂志社,但“文学的梦像云一样始终在心灵的天空时散时聚,时浓时淡”,这就为陆地成为一个有情怀的学人和有温度的媒体人打下了基础。童兵先生在《陆地诗词三百首》的序中也曾说:“陆地是‘一不小心’跨过文学当了记者。”

  现在看来,也许正是当年的“一不小心”,成就了今天这样一个才华横溢、视野开阔的业界精英和学界专家。也正是当年那个“一不小心”带来的遗憾,让至今不能以文学为业的陆地,将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情愫和大行其道的新媒体这两大新旧更迭的领域交融在了一起。基于自身起步于业界,行走于学界的双重身份,凭借着多年来对诗词的热爱,2017年1月,陆地以“走遍千山万水,书尽画意诗情;茶煮春花秋月,笑看云淡风轻”[2]的雅士情怀,推出了个人公众号——“陆地诗词”。相较于2015年出版的《陆地诗词三百首》,可谓经历了一次从旧媒体向新媒体的变革。但无论传播形式怎样改变,陆地用诗歌来绘制中国版图,用文学讲述中国文化的初心依稀可见。而且,用新媒体的思维助推传统文化,这既是陆地以学者的身份对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做的一次探索,也是他找寻新媒体与传统文化实现互动的有益尝试。

  综观“陆地诗词”这一公众号,自推送第一首《临江仙》以来,截至目前已有百余篇。该公众号集原创诗词、中英文朗诵、背景音乐、漂亮插图、名人书法于一体,可谓综合调用了多种媒介和资源。作者的风神、诗词的意境、画面的生动,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诵和原汁原味的英文翻译,在新媒体的综合运用之下,让诗词这一典型的传统文化,瞬间从对纸质媒介的完全依赖与单向传播中解脱出来,且摇身一变为集诗、乐、画、书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的双语视听盛宴。这一精神领地的打造,不仅为广大热爱诗词的受众营造了栩栩如生的鉴赏情境和如在眼前的接受语境,而且为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走向与新媒体的融合做了一次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显然,这种尝试离不开作者的深厚学养和专业素养,同时也离不开“陆地诗词”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辛苦付出。素有“神还原”美誉的赵彦春教授,负责图文统筹的惠东坡教授,承担朗诵工作的马宗武先生、邬建军先生、凌晓军女士,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宋华平先生和中国隶书第一人张惠臣先生的挥毫泼墨,无不为公众号的成功运营付出了艰辛劳动。当然还有陆地老师自己的硕士、博士们。他们每个人都是义务参与这个传播中国人文地理的团队,极具奉献精神和使命意识。正是这些充满智慧和才情的团队成员,为“陆地诗词”迎来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二、“陆地诗词”中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早已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集体无意识之中。然而究竟何为传统文化,它的内涵和外延至今都无法完整界定。但琴棋书画和诗词歌赋一定位列其中,因为这是古已有之的高雅文化。如果说前者较为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那么,后者则是每一个怀揣文学梦的人共同的雅兴。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纸质为媒介的单向传播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这不仅仅因为传统媒体总体的文化特质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庙堂式”文化,而且“它是集权的、唯我独尊的,而对受众,是俯视的、教化的。而新媒体,特别是在其进入社会化媒体的时代后,其文化更多的是建立在以‘人’为核心的基础上”[3]。正是这种鲜明的对比,使得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逐渐落寞,甚至在快餐式文化和碎片化阅读中逐渐失尊。

  也许正是这种落寞的境遇,让有着丰富经验的业界精英和具备担当精神的学界专家,开始思考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下的复杂语境中,陆地从传统文化体系中选择了“诗言志”,而且师法唐宋,以律诗、绝句的形式去摹写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且每到一处,作者都特别注重将当地风俗和原生态风光融入诗文之中。不言而喻,律诗、绝句作为古体诗中要求最高的艺术样式,若无格律方面的精深造诣,想做到押韵、合律实属不易,更遑论情景交融、追求意境之空灵了。正如陆地所言:“写古体诗词最难的不是形式上的对仗合仄押韵,而是另外三难:一是对语言文字得心应手的驾驭,二是营造古体诗词高妙的意境;三是赋予古体诗词深刻的哲理或高贵的灵魂。”[4]

  但正是这样一种艺术追求,使得“陆地的诗歌读起来往往一唱三叹,抑扬顿挫,韵味十足”。除此之外,他的不少诗作还大量融合了文学典故和历史故事,彰显了诗人的古今情怀。在他的公众号中,不仅推送精雕细刻的原创诗词,而且注重作品自身的文化内涵和传播效果。且以《咏荆州》为例:

  “江腰汉腹楚文头,几度得失意未休。浪打洪湖云梦远,风催渔鼓动莲舟。”该诗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所在地荆州这一楚文化的源头和三国文化的中心为题眼,首句用拟人手法生动地道出了荆州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地位,接着用“大意失荆州”这一典故突出了荆州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融入了历史视角。最后两句则让人天然地联想到“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波澜壮阔,以及“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清新活泼。只不过陆诗重点还是以写实的笔法,记录湖北的壮丽风景和民俗风情。

  而这一系列的创作,无不以传统文化为传播主体。因此,古体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陆地诗词”中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传播内容。但作为新媒体的研究专家,作者不可能以单纯的诗词推送为旨归。因此,琴、棋、书、画、诗、酒、茶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在“陆地诗词”中频繁出现。只不过这些文化,或以诗词的形式表达,或以音乐的形态出现,或以朗诵的情感传递,或以拓展延伸的注释存在。虽然形态各异,但“陆地诗词”整体上浸润着传统文化的基因,焕发着新媒体的活力。尤其是微信公众号这一传播平台,它就像一个媒介的万花筒,“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几乎都可以‘装’进来”。正因为如此,微信平台上的“陆地诗词”显然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多媒体,而且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喜爱。

  三、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新常态

  在几乎已经到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这一传播平台已经“进一步聚合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服务的关系,创造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新平台,如何利用这个平台进行信息传播,成为传统媒体的新挑战”。而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并加以新的传承,则必须从正视这一挑战开始。因为新媒体在社会的变革中已经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它们“自身也超越了单纯的媒体而演变为新的社会形态。这个社会形态与现实社会形态的交互,也进一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状态”。对于陆地而言,也许正是看到了新媒体时代的势不可挡,才试图将原创的诗词做成微信公众号,并以新媒体的思维加以运营,以期开创传统文化与新媒体和谐共融的新常态。

  当然,这种新常态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并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新媒体的传播,以此酝酿一场新媒体文化。而所谓的新媒体文化,本质上则“是一种竞争性的‘江湖式’文化,表现出较强的开放、分权、共享、容错、戏谑、多元等特点。开放性不仅带来了内容的多元,也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更改变了整个传播的格局”。这也是传统文化之所以在新媒体时代落寞的软肋。当内容不再是唯一的“王”时,媒体人就必须用更加开放的姿态和眼光去寻求业界之中可能的合作伙伴,形成共谋,实现共赢。在这样的形势下,陆地探索了诗词传播的新模式,在微信上实现了诗词、朗诵、书画等多种媒介的融合。对于“会写诗中最懂自媒体的,玩自媒体中最会写诗的”两栖精英而言,当然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兼容。因为他“既有出色诗才,又是杰出的媒体学者”。这种得天独厚的跨界优势,恐怕非陆地莫属。

  然而,想要让新媒体真正为我所用,首先就必须清楚何为新媒体。实际上,它主要是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的,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在现阶段,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及其两者融合形成的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形式”[5]。从这一概念的界定来看,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就是数字化、融合性、网络化和互动性。而且“互动性成为区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主要特征之一”,这是因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比,前者的受众反馈机制较为被动和微弱。而且,纸质媒介的传播范围十分有限,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相当遥远。相较之下,利用微信进行的诗词传播就有了受传双方“面对面”的感觉。尤其是线上精选留言的发布,不仅有利于作者能够及时地看到作品的传播效果,也有利于读者之间的互相交流。总之,新媒体传播的双向性传统媒体无法企及。

  这就启示我们,在网络无处不在的社会生活中,要想让信息实现更持久、更广泛的传播,就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更何况,国家所大力倡导的“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去中心、去垄断的时代,是一个参与、互动与分享的时代”[6]。这样一种时代既是新媒体文化应运而生的大环境,也是传统文化走向新常态的时代契机。这是因为“新媒体文化具有一定的平民性与非主流性,对过去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正是这种冲击,使得传统文化的主流特质和精英气质遭到冷遇。但“陆地诗词”的成功运营,却充分说明了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依然可以保留贵族气派和精英气质,只是一定要以一种平民化和非主流的方式,并辅之以新媒体的思维加以传播。这就要求“媒体人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要利用好自身的经验。尤其是在如火如荼的自媒体时代,“人的经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力量,关键是要珍惜、充分运用并聚合这些宝贵的经验”[7]。如此,才能在新媒体时代让传统文化重出江湖。

  简言之,公众号“陆地诗词”的运营,是乘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装着传统文化的博雅,穿着新媒体的花衣,听着意见领袖的高歌,走向大众、走向精英、走向主流文化的非主流尝试。它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读者的多感官参与,使得“诗好、翻译好、朗诵好、书法好、配图珍贵”的好评不断。而这种精心设计的多感官体验,既是媒介融合的典型体现,也是传统文化走向新常态的可行性借鉴。此外,公众号惊人的订阅数量和热情的用户反馈已经证明: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的传播下,同样可以拥有巨大的威力和无限的魅力。当然,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多级性和复合性等特点,也在为传统文化的新常态传播保驾护航。

  四、结语

  面对传统文化和个人兴趣,陆地以媒体人的担当做着思想者的功业。公众号“陆地诗词”作为一种新媒体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顺应了传播的趋势,并借助微信平台,探索出了与传统文化互动的路。而这一探索正是学术理论自信、拥有理论创新思维且不乏“跨界的学术眼光与深厚的知识积淀”[8]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陆地.陆地诗词三百首[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2.

  [2]陆地.滴水观沧海:一个微信公众号的能力和魅力[J].新闻论坛,2017(1).

  [3]彭兰.新媒体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46.

  [4]陆地.陆地诗词三百首[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3.

  [5]彭兰.“新媒体”概念界定的三条线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3).

  [6]陈昌凤.“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创新与产业融合[J].新闻与写作,2017(7).

  [7]陈昌凤.人机大战时代,媒体人价值何在[J].新闻与写作,2016(4).

  [8]陆地.周边传播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7(2).

  (彭翠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东东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

(责编:戴靖、胡线勤)

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中国报协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协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业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业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公众号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公众号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APP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APP
电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APP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APP
电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国报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