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协网
首页时事政治协会要闻报业动态传媒聚焦报业人物专题报道文旅视界国际传媒视频直播中国报业网
党报头条网生态城市刊头故事摄影书画会员展厅无人机天下数字报业物流信息建设网
协会要闻 报业人物 生态城市 文旅视界 专题报道 特色小镇 摄影 中国报业网
即时新闻
559亿!中国电影迈上新台阶 银幕总数突破5万块 全国多地联动!建党百年大型融媒采访丽水行活动拉开序幕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 以智库化媒体助力“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报业协会举行换届选举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当选会长 中国报业协会发贺电并到会祝贺 宁夏报业协会2020年度理事会圆满结束
中国报协网传媒>>传媒产业>>媒企互动

汲取精髓 延续文脉
勇于承担历史文化传承媒体职责
——在中国报业融合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研讨会上的发言

范建峰

2016年09月29日16:39    来源:中国报业

常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常熟日报社总编辑范建峰在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嘉宾:

  今天,群英荟萃,少长咸集,我们相聚在常熟,共同研讨中国报业融合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首先,作为东道主,我谨代表常熟日报社,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常熟日报》复刊于1984年,原名《常熟市报》,1995年更名为《常熟日报》,发行量一直位居江苏省县市报之首。2013年,经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推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专家严格评审,《常熟日报》被评定为"全国百强报刊",是目前入选的全国唯一一家县级报。2008年以来,常熟日报社积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着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目前全媒体架构已基本形成,构建了包括《常熟日报》纸媒、《常熟日报》数字报、《常熟日报》数字报手机客户端(APP)、常熟新闻网、"常熟在线"手机客户端(APP)、"常熟民情在线"(包括手机触屏版)、户外电子阅报栏以及常熟日报"生活家"、微报、民情在线等微信矩阵,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式传播。

  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具有独一无二的基因特征。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定位为中国报业融合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对媒体如何借力文化推动发展很有现实意义。今年正是常熟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0周年,30年来,常熟不断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其中常熟日报在这方面有一些做法,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学习到更多的经验。

  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一起讨论:

  一、媒体需做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者

  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赋予了常熟无限的魅力,在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已成为《常熟日报》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每位报人深知的责任所在。纸媒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首先要发挥副刊版面的第一窗口作用。常熟日报从复刊以来就重视副刊版面的编辑出版,近五年来有20多件作品获得江苏省报纸副刊好作品奖,其中一等奖作品3件。主要做法一是结合常熟历史特色,将副刊名定位《虞山副刊》,刊登各类优秀文化作品,不断打响这一副刊品牌;二是坚持名家领班,副刊版先后由常熟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担任编辑,确保版面质量,亮出文化特色;三是深挖文化资源,广泛联系全市文化界人士和读者,一方面撰写反映乡土气息、具有常熟文化基因的优秀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加大对传统民俗、民间文化、风土人情、名人故事、掌故轶事、珍闻传奇等有关常熟文化方面的文章约稿,使更多优秀文化元素得以在文章中体现,在报纸上呈现,让更多优秀文化传统在媒介中传播,在阅读中传承。

  在发挥副刊第一窗口作用的基础上,我们努力拓展在新闻版上的文化追求。近年来,《常熟日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常熟"的总体要求,积极组织策划,开展了一系列有深度、有力度的重大主题报道。

  开展"走进"系列大型新闻行动,多角度展示常熟历史文化风貌。《常熟日报》在2011年度刊发《走进虞山》系列报道,整组报道分七大篇章,29篇稿件,5.6万余字。随后在2013年组织策划《走进尚湖》系列报道,发表了近20篇报道。2015年3月,我们开展"走进沙家浜"新闻行动,共刊发6个篇章近30篇报道,从多角度对沙家浜的亮点作全景式展示,并深入思考红色历史文化的传承,向读者展示一个更加全面的沙家浜。今年是常熟港开港20周年,《常熟日报》联合常熟港口岸办(港口局)开展"走进常熟港"大型新闻行动,分6个篇章共30余篇报道,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对开港20年来的亮点作一次系统的梳理,并深入思考如何营造常熟港新一轮的发展优势和特色。为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名牌,每次"走进"系列报道完成后,我们都会策划出版同名图书,收入"常熟日报文库"。

  二、媒体要做先进文化弘扬的引航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原人民日报社邵华泽社长为《常熟日报》的题词,它镌刻在常熟日报的进门大厅,也铭记在报社所有员工的心中。

  值得思考的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普及,当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自媒体时代来临。于是,海量的信息鱼龙混杂,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主流媒体担负起责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为弘扬传统文化,打造"江南文化"品牌,常熟日报社近年来组织了一系列文化寻访活动,其中《寻访文化传人,弘扬虞山之风》异地采访活动中我们派出记者赴西安、上海、杭州等地,对虞山派文化传人进行专访,采写了《总理"故事"引发常熟文化热》、《矢志寻真"虞山门"》等20多篇报道,全面展示了常熟文化薪火相传、厚重博大的特质,增强了"本地人"和"新常熟人"对常熟文化的自豪感。

  今年是常熟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0周年,常熟日报社在9月中旬将联合广播电视开展一次异地采访活动,在全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选取10多个典型城市,采访该城市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做法经验,在发挥文化名城效应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进举措,为常熟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发展提供借鉴。

  三、媒体应是文化事业壮大的拓展者

  近年来,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常熟日报社努力构建报业经营多元化格局,凭借公信力与品牌优势,大力拓展文化产业,扩大常熟日报品牌影响力,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一是大力推进文化培训事业。2010年,成立常熟日报文化培训中心,投入近300万元打造常熟市青少年阅读体验中心,培训基地位于古城区,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集书报刊阅读与销售、益智游戏、教育培训、各类讲座展览于一体,是青少年课外活动的极佳场所。常熟日报文化培训中心目前拥有小记者6000名,常年开设小记者各类培训班,同时,依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少年新闻学院、中国小作家协会等优势资源,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儿童教育理念和文化教育项目。目前,正在计划实施培训中心拓展项目,全力打造全市少儿优质文化教育培训基地。

  二是大力推进文化出版事业。新闻媒体是文化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思想引领、以文化人的重要职责。媒体出版的优秀作品本身也是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当好传承载体的同时,媒体如何把自身所刊发和传播的优秀作品汇集起来,通过结集出版等方式,整合零散的文化作品为集成式的文化精品,同时开展好优秀文化作品的二次传播,这也是媒体在推动文化传承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常熟日报作出了一些探索。我们注重副刊文化作品的整理出版,将长期散落在副刊版面上的文章予以分类汇总,分批编辑出版。2011年,我们编辑出版"常熟日报文库"首部作品《江南记忆--常熟的那些人和事》,开始拓展出版领域。2014年,常熟日报社与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强强联手,挂牌成立古吴轩出版社常熟办事处,常熟日报社以此次合作为契机,利用报社策划出版优势,依托常熟历史文化资源,大胆探索,借力而行,跨出了媒体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一步。两年来,已出版了30多部常熟文化题材的优秀书籍。

  三是大力推进文化会展事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又相互依存,新闻媒体要实现文化事业的更好发展必须做到依托媒体文化事业的基础平台,加快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实现以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反哺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长期以来,我们积极探索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双赢,一方面大力争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关政策支持,2014年,常熟日报"全媒体建设和历史报纸数字化工程"项目入选当年度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补助项目,获得省级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拓展相关文化产业项目。2015年,常熟房地产博览会和婚育婚庆博览会期间,由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市文广新局、常熟日报社共同指导策划的首次两岸文创展正式举行。活动展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市民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获得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今年3月,由常熟日报社策划的"东方之魂"《富春山居图》红木雕刻两岸合璧台湾特展在苗栗县三义木雕博物馆开幕,再现了元代画坛宗师黄公望的旷世杰作,此次活动也成为新春后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

  当然,报业融合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瓶颈和问题,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学习,不断探索,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加快推进融合发展,提高新闻舆论引导力和媒体文化影响力,真正担负起新时期新闻媒体的职责和使命。希望各位同仁给予大力指导,共同推动媒体在文化传承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谢谢大家!

(责编:陈永和、胡线勤)

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中国报协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协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业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业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公众号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公众号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APP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APP
电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APP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APP
电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国报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