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协网
首页时事政治协会要闻报业动态传媒聚焦报业人物专题报道文旅视界国际传媒视频直播中国报业网
党报头条网生态城市刊头故事摄影书画会员展厅无人机天下数字报业物流信息建设网
协会要闻 报业人物 生态城市 文旅视界 专题报道 特色小镇 摄影 中国报业网
即时新闻
559亿!中国电影迈上新台阶 银幕总数突破5万块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 以智库化媒体助力“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报业协会举行换届选举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当选会长 中国报业协会发贺电并到会祝贺 宁夏报业协会2020年度理事会圆满结束
中国报协网传媒>>传媒聚焦

对传播现象深刻变化的思考

——新闻理念创新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势

甄言

2019年02月11日10:27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对传播现象深刻变化的思考

  ●只有承认并正视传播现象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解放思想,自觉更新理念,才能赢得全媒体时代传播领域的主动权。

  ●解决新闻传播领域出现的“底线失守”等突出问题,就要求我们对新闻传播规律必须有新的认识和把握,并且根据新闻舆论实践的新特点、新要求进行新闻理论和理念创新。

  ●“守正创新”,要求我们破除那些不符合新的传播现象和传播规律的陈旧理念和错误教条,旗帜鲜明地把“守正创新”确立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基点。

  当今全媒体时代,一些曾经占据主导主流地位的西方传统新闻理念和新闻思想,事实上已无法解释和引导新闻传播现象和媒体发展,新闻传播领域亟须基于新技术变革实践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这些创新中,“理念创新”具有思想先导作用。所谓理念创新,就是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创造出新的思想理念。而打破对西方“新闻自由”的定势和迷思,则是新媒体传播格局下新闻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先决条件。

  “新闻自由”是陈旧的思维定势

  “新闻自由”是西方新闻界很早确立的概念性提法,是西方新闻学的基石。长期以来,“新闻自由”一直被西方新闻理论和新闻界奉为“终极价值”和“神主牌”。具体来说,这种对“新闻自由”的神化定势和迷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片面地认为“新闻自由”比新闻伦理重要。长期以来,在西方新闻观中,往往认为“新闻自由”比新闻伦理更重要,为了实现“新闻自由”,新闻伦理、道德规范统统可以让位;也就是说,只能在实现“新闻自由”的前提下有条件地遵守伦理道德。在这种新闻理念的支配和影响下,所谓“揭露真相”的负面新闻大行其道,报道负面新闻成为西方新闻界长期奉行的主要模式和样本,无论是在新闻学界还是在新闻业界,都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新闻报道理应如此。这其实并不科学,甚至违背新闻规律。

  二是盲目地以为“新闻自由”就是新闻基本规律。“新闻自由”这种理念的产生和流行,从根本上说是基于西方社会政治需要而非源自新闻本身的基本规律。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兴起的历史进程中,西方社会产生的多党制政治结构,决定了不同政党和利益集团对话语权的争夺互不相让。在这种社会政治条件下,谁拥有话语权谁就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地位和制高点,所谓“新闻自由”,是我的自由而非你的自由或他人的自由。因此,从西方“新闻自由”的产生过程和实际功能来看,“新闻自由”与新闻本质——真实性并没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新闻自由”并非新闻的本质属性,只不过是新闻在社会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操作性、机制性的理念,并非新闻基本规律。

  三是没有认识到“新闻自由”不过是争夺话语权的口号。从“新闻自由”理念在西方社会产生的媒体生态来看,这个理念是伴随着报刊等传统媒体而产生并流行开来的。在传统媒体时代,有话语权的媒体门槛高、成本大,无论是开办报刊还是广播电视,都需要较大资本支持;同时,由于社会上的媒体数量有限,所以监管也相对简单。在这种传媒形态下,打破对自己不利的媒体监管,争取在各个媒体平台的话语权就成为传统媒体时代新闻领域的主要现象。而利用“新闻自由”这样的口号,有助于达到各自的政治目的,这样一来,“新闻自由”自然而然成为西方新闻领域的主要现象或主要矛盾,并逐渐被奉为新闻报道的核心价值理念。

  四是看不清西方国家标榜“新闻自由”的虚伪性。在西方国家,所谓的“新闻自由”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和资本财团的“新闻自由”,是为维护其政治利益服务的,其虚伪性集中体现在标榜者极力掩盖和抹杀新闻的政治属性。在西方社会中,掌握话语权或为掌握话语权的各方,都声称自己没有政治倾向,是客观公正的,声称在媒体上说什么、怎么说都可以。这当然不是事实,西方媒体各自的政治倾向都十分鲜明,在维护利己主义价值观、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资本利益等根本性问题上,他们从不含糊。其实,任何自由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任何一个国家中都不存在绝对的毫无限制的“新闻自由”。

  需要强调的是,“新闻自由”作为由西方社会早期传媒现象及政治结构催生出来的理念,虽是虚伪的口号,但也有当时条件下的若干实用价值。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及广泛应用,舆论生态和传播现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理念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已不再具有传统媒体时代那样的作用,而且“新闻自由”与新闻伦理在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中始终处于某种冲突和矛盾状态,使新闻真实性受到严重冲击。因此,若固执地抱着这具“神主牌”不放,坚持陈旧新闻理念,则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条件下的新闻传播规律,更不可能在新闻事业上有所提升。

  深刻认识传播现象发生的重大变化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围绕“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发表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新形势下新闻理念创新的深刻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段论述鲜明反映了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态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传播现象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新技术催生出新的传播平台,新闻传媒的形态和传播现象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另一方面,新闻采编和传播方式以及受众依赖特定媒介的状况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其一,舆论生态呈现新特征。概括来说:一是传播主体的分散性和自由性。基于互联网的传播平台崛起后,媒体传播方式进入大众化、自由化的全媒体时代,在新闻舆论场中出现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现象;传播工具不再由特定人掌握,传播主体不再限于专业工作者。二是传播速度的即时性和快捷性。新闻舆论的传播时效和传播范围,让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相比新媒体的便捷性,传统媒体的传播效能处于下风。近年来,那些吸引受众眼球、引起轰动效应的被称为现象级产品的作品,大多发端于网络新媒体,传统媒体则往往成为跟风者或旁观者。三是传播内容的自发性和难控性。在当今舆论场中,议题设置的主导权正转向新媒体,由传统媒体特别是大型媒体设置议题的情况受到挑战,基于互联网技术产生的传播平台成为超级媒体,其传播优势以强大传播力和用户主导议题为特征。新技术传播平台的市场化属性,决定了其对热点话题的辨识能力更为敏锐,这既造成了传播内容的自发性,也加大了对传播内容进行管控的难度。

  其二,新闻舆论中的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化。新媒体的出现使话语权不再是传统媒体或所谓专业群体的专利,特别是在传播大众化、便捷化的冲击下,西方传统媒体时代形成的以掌握话语权为核心的许多传播理念和传播规则,已经无法适应今天新闻传播的新形势和解释当今现实社会的新闻现象。因此,所谓争夺话语权已不再是全媒体时代人们关注和看重的主要议题。这意味着在新技术条件下,争取所谓言论自由的权力已不是新闻舆论中的主要矛盾;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和传播平台市场化的状况下,能不能坚守新闻伦理,守住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底线,杜绝和防止假新闻,已成为新闻舆论中的主要现象或突出问题。

  其三,全媒体时代给我国新闻理论建设带来历史性机遇。在新闻理论领域,由于西方是近代新闻业的发源地,通过新闻实践和长期积累形成了一套基于西方新闻观的理论,这套理论流行了几百年,影响力很大,影响面很广。我国新闻事业起步较晚,社会政治条件与西方国家根本不同,在很长时期里都是新闻理论建设上的后发者。但是,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现象和传播规则,使我国在认识和把握传播规律方面与西方处于同一起点。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普及度高,使用者众,更新换代快,使我国处于新媒体发展的前沿,这虽然给我们认识新的传播规律带来一定压力,但更多的则是提供必要条件的历史性机遇。

  从根本上说,全媒体时代传播现象的深刻变化是传播规律变化的深刻反映。只有承认并正视传播现象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解放思想,自觉更新理念,才能赢得全媒体时代传播领域的主动权。

  认清当今传播现象中的主要倾向和突出问题

  当前,我们在看到新技术和新媒体使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手段更加多样化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传播现象中的主要倾向和突出问题,深刻把握新闻舆论生态的复杂性和失控状况,特别是密切关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和最大舆论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新媒体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谣言丑闻,真伪难辨,从一定程度上说面临着“底线失守”的危机。从近年来新闻传播领域发生的一些热点新闻事件和新闻爆款现象来看,“底线失守”的危机并非危言耸听。从以下几个具体表现,可以看出这种危机的端倪:

  一是利益格局导致的“底线失守”。当今的互联网平台大多为商业机构或为商业集团所操纵,这些网络平台为争夺流量和用户,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不择手段制造“爆款”,热炒低俗话题甚至自己主动设置热点事件的议题。这种情况从根本上看是利益驱动的结果。

  二是新闻生产流程失效导致的“底线失守”。传统媒体有长期形成的新闻生产流程,不论政治倾向为何,都对新闻质量有严格规范。而在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媒体基于大V或个体的传播方式,大多规范缺失,“说什么”和“怎么说”只能取决于个人的好恶和认知水平,甚至有的为一夜成名不惜出格。

  三是监控不到位导致的“底线失守”。对传统媒体监控相对容易,在长期新闻实践中传统媒体也形成了一套自律机制以保护自身声誉。而新媒体处于平台提供者的角色地位,大多不是新闻生产者,因此对使用者难以约束。这也使得监管方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困难,特别是体量巨大的网络平台,用户动辄数以亿计。同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白纸黑字的留痕特点不同,新媒体可以凭借先进技术手段规避监管,这给传播虚假信息提供了空间。

  近来,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要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要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因此,净化网络空间,守住新闻真实性这一传播底线,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国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已成为我国新闻界和全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和严峻挑战。而解决新闻传播领域出现的“底线失守”等突出问题,就要求我们对新闻传播规律必须有新的认识和把握,并且根据新闻舆论实践的新特点、新要求进行新闻理论和理念创新。

  “守正创新”是符合全媒体时代传播规律的科学理念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新闻传播新格局和舆论生态新变化出发,在新闻舆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要论断,形成了体系完整、科学系统的新闻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技术条件下传播现象发生的深刻变化,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深刻把握当今新闻传播规律基础上提出的科学理念,对全媒体时代新闻理论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一,“守正创新”体现了党的新闻事业的职责使命。我们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使命,是推动社会进步,而不是制造社会纷争;是建设积极向上的氛围,而不是诱发消极沉沦;是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而不是助长错误虚假的东西流行。新技术条件下,传播领域的主要倾向和突出问题自发难控,新闻真实性底线和新闻伦理受到严重冲击。因此,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成为新闻舆论工作的生命线。导向正确,舆论走向正面积极;导向错误,舆论走向负面消极。因此,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有效发挥新闻舆论的积极引领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

  第二,“守正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从根本上说,“守正创新”扭转了长期以来对新闻舆论性质作用的模糊认识,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性。坚持“守正创新”,首先要守住根本,坚持党媒姓党,党管媒体不动摇,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等基本原则。在新闻舆论工作实践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被西方新闻观所迷惑。“守正创新”,要求我们破除那些不符合新的传播现象和传播规律的陈旧理念和错误教条,旗帜鲜明地把“守正创新”确立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基点。

  第三,“守正创新”反映了全媒体时代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虽增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但却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就是创新,这是新闻工作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所面临的环境已大不一样,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不日新者必日退。”创新是新闻事业开创新局面、实现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全方位的创新,才能使我国的新闻事业履行好职责和使命,更符合人民的期待。

  总之,做好全媒体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自觉顺应新技术催生的媒体生态和传播方式的新形势,坚决打破旧有新闻理念的禁锢束缚,勇于探索和把握新闻传播的新规律,坚持以新的新闻理念指导新闻实践,切实提高驾驭新闻舆论工作的能力水平,从而使我国新闻事业不断实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展现新气象。 

(责编:金春妮、李秀梅)

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中国报协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协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业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业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公众号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公众号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APP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APP
电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APP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APP
电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国报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