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协网
首页时事政治协会要闻报业动态传媒聚焦报业人物专题报道文旅视界国际传媒视频直播中国报业网
党报头条网生态城市刊头故事摄影书画会员展厅无人机天下数字报业物流信息建设网
协会要闻 报业人物 生态城市 文旅视界 专题报道 特色小镇 摄影 中国报业网
即时新闻
559亿!中国电影迈上新台阶 银幕总数突破5万块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 以智库化媒体助力“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报业协会举行换届选举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当选会长 中国报业协会发贺电并到会祝贺 宁夏报业协会2020年度理事会圆满结束
中国报协网传媒>>报业动态

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纸端到智端破茧重生

杜一娜

2018年12月12日10:06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原标题: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纸端到智端破茧重生

  11月22日,封面传媒在北京发布了2019年战略,将以“视频传播、数据驱动、社群营销”为战略目标,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家互联网科技传媒企业。

  从传统纸质媒体《华西都市报》裂变而生的封面传媒在媒体融合路上快速行进。而回望封面传媒的母体华西都市报社,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记录历史,也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中书写自己。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报种——都市报,在中国报业发展史上风起云涌,其自身的变革与创新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发展轨迹中的一条重要曲线。

  西南黑马领军全国

  故事要从1993年说起。那一年,中国报业经济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全国出现了8家广告收入上亿元的报纸,除《海南日报》外,全都是城市报纸。《四川日报》的广告收入也被同区域的《成都晚报》超过。1993年12月8日,四川日报社党委召开党组会,做出要办一张城市晚报的决定,由时任四川日报社副总编辑席文举负责。

  “当时,全国报纸办晚报的形势已经走过10年的历史。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张红火的晚报,不要说去争夺他们的市场,就连晚报这个名字都不会让你取。”席文举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回忆当年的情形,仍然印象深刻。

  “那时候,我天天都在考虑,要办一张什么样的报纸?我想起了自己上数学课时的思维方法。要创造新的解题方法,需要有新的思路。其中一个思路就是演绎法,从已知推未知。”学数学专业的席文举的推算是这样的:第一步,都市报从哪里赚钱?1993年8张亿元大报经验告诉他,钱从广告中来。第二步,广告来自哪里?现实情况表明:房地产、日用品、商贸三大新崛起的市场热门广告,大多数的消费者都是城市的市民。第三步,既然市民是广告受众,报纸的读者必须是城市的广大市民。于是,席文举总结得出结论:办一张“市民生活报”。

  “《华西都市报》的读者定位是广大市民,市民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是他们的生活,所以《华西都市报》就把报道的内容对准市民的生活。我将其总结为‘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同时,我提出要办报与办事相结合,当群众出现困难时,《华西都市报》的记者就要出现在群众面前。”席文举说。

  演绎法推导出都市报“市民生活报”的定位,归纳法将《华西都市报》的读者群锁定城市市民。由《华西都市报》开始,中国报纸市场有了一个新品种——都市报。

  2012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的《21世纪全球记者》一书,将《华西都市报》及其开创的“都市报”概念首次写入国际学术专著。

  光荣岁月鼎盛发展

  2018年10月19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华西都市报社社长、封面传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鹏与华西都市报社常务副总编辑赵晓梦一起翻开了一本册子,册子的封面上赫然印着4个遒劲的字——黑马雄风。这不是一本武侠小说,却比武侠小说更让他们两人兴奋。这是《华西都市报》创刊3周年的纪念册。

  一幅幅照片仿佛就在昨日。

  其中一张照片上,一名下岗女工正在作报告。她叫刘素云,是《华西都市报》创办之初的发行“明星”。据称,她的成功来自她的勤奋、热心、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她用《华西都市报》创办的“敲门发行学”成为卖报纸最多的发行员。

  赵晓梦大学还没有毕业,就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华西都市报社工作。之后,他与《华西都市报》一起成长,也见证了这匹黑马的一马当先。他说,“敲门发行学”像一个神话,影响了《华西都市报》,还给全国的都市报发行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1995年至1996年,《华西都市报》的发行量以每月1万份的速度增长,当时就被认为是中国报业史上发行增长最快的报纸。1997年,该报又以每月2万—3万份的速度增长。到1997年10月,其总发行量飙升至50多万份,成为西部地区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日报。

  对于中国报业而言,从1998年开始进入了另一个“黄金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10年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和民众教育水平的提高等外在积极因素,以及后期信息匮乏后的惯性需求反弹、与广电媒体的差异化竞争、网络媒体刚起步等有利的媒体行业格局,都给中国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当年,在四川日报社楼下批发购买《华西都市报》的报商都是凌晨4点开始排队,一开门就蜂拥而上,抢着买报纸。”李鹏说,这种情形延续了10多年,用当下时髦的话说,成为一种“现象级”。

  读者们像当年追着听广播的评书连播一样,追着《华西都市报》的《新闻追踪》与《特别报道》争相购买报纸。

  《华西都市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辈”迅速在两三年内声名鹊起。1995年1月1日以230万元投资创办的《华西都市报》,从第10个月起开始盈利,之后年利润以每年1000万元的速度增长,9年以后每年1亿多元利润。《华西都市报》成为神话,也是代表中国报业“黄金十年”的一个神话。

  报业寒冬转型智媒

  在中国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一个叫做互联网的新生事物开始蓬勃生长。2005年,有远见的报业人士预见到了“报业寒冬”,在之后的10多年里,不少都市报读者流失,订阅量下降、广告增幅下降。

  2013年,《华西都市报》的广告额虽然达到10亿元,站到了“10亿元俱乐部”的行列,不过,令人窒息的危机也始于这一年。这一年《华西都市报》的利润继续下降,降幅达20%以上。

  李鹏说,这时候自己有些坐不住了。尤其是2014年依然是以20%的降幅下滑,大家都意识到了危机已经来临。“最开始,我们的努力也是基于传统意义上的改变,比如内容、版式、新兴广告市场等。不过,最后在抉择做一个网站还是一个客户端时,我们最终选择了客户端。”

  2014年,华西都市报社成立封面传媒公司。2015年5月4日,封面新闻客户端上线。“等死,也是死。找死,也许死得明白些。”李鹏调侃地说起当时面临移动互联网冲击时的心态。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华西都市报社逐渐从传统的一张纸转向了一个“端”。“我们的转型历程,其实是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轨迹相伴相生的。”李鹏说,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到传统媒体转型必须进行彻底的、颠覆性的变革。尤其在媒体融合上,从2014年简单的“互联网+”,到2017年的人工智能,再到2018年的平台化,华西都市报社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彻底的“相融”,纸端与指端彻底“相融”。《华西都市报》纸质版,如今是作为全产业链中一个环节、一种传播形态而存在。

  现年58岁的华西都市报社首席记者杜恩湖在《华西都市报》转型封面传媒的过程中态度非常积极。“新媒体的到来,让我感觉到自己重新开始做一名记者。”杜恩湖说,他每天写2—3篇新闻,优先发表在封面传媒的新媒体上。他学会了拍视频,也在学习剪辑,根据新闻报道的需要还会当出镜记者。

  从一纸风行的纸媒体,到一端在手的“智媒体”,这个历程,对于华西都市报社来说,是解放思想、勇于进取、破茧重生的蜕变,也是中国报业在转折期寻求持续发展的一个缩影。

(责编:戴靖、李秀梅)

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中国报协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协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业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业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公众号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公众号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APP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APP
电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APP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APP
电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国报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