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协网
首页时事政治协会要闻报业动态传媒聚焦报业人物专题报道文旅视界国际传媒视频直播中国报业网
党报头条网生态城市刊头故事摄影书画会员展厅无人机天下数字报业物流信息建设网
协会要闻 报业人物 生态城市 文旅视界 专题报道 特色小镇 摄影 中国报业网
即时新闻
559亿!中国电影迈上新台阶 银幕总数突破5万块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 以智库化媒体助力“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报业协会举行换届选举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当选会长 中国报业协会发贺电并到会祝贺 宁夏报业协会2020年度理事会圆满结束
中国报协网传媒>>协会要闻

【纪念中国报协成立30周年】中国报业四十年的改革发展之路(下)

2018年05月04日10:55    来源:中国报协网

中国报业四十年的改革发展之路

  第三个十年:

  中国报业的鼎盛时期(1998—2008)

  1998年至2008年是中国报业鼎盛的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和民众教育水平的提高等外在积极基础因素,以及长期信息匮乏后的惯性需求反弹、与广电媒体的差异化竞争以及网络媒体刚起步等有利的媒体行业格局,都给中国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区别于前一个十年,在过去十多年发展累积的基础,中国报业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一)扩版增期成势

  据中国报业协会数据显示,1999年中国公开发行的报纸有1995种,与1978年相比,成长近10倍。报业结构也由过去各级党委机关报的单一报业结构,发展成为以党的机关报为主,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内容的多元化报业结构。

  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政策框架下,新报种大量涌现、继而发展到大规模的“厚报时代”。我国报纸自2000年开始步入“厚报”时代。到2005年,全国平均每份报纸的印张数达到3.98印张,折合对开报纸平均每份15.9版(或4开报纸31.9版)。换言之,我国报纸厚度的平均水平达到对开16版或4开32版。报社通过扩版成“厚报”,以成本倒挂的方式,用发行量的大幅增加来获取丰厚广告回报。

  报纸的版面和刊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1995年以前,不少报纸是周一、周二和周三刊。这以后,大部分报纸已改为日报。各类报纸信息量增加,不断扩版。对开24版正逐步成为大多数大报的普遍形态,一些主要面向市场的日报版面普遍增加到数十版甚至上百版。除正刊外,许多报纸还办起了各种各样的副刊、特刊、星期刊、周末刊、月末刊、画刊等,报纸从过去的内容单一重复,形式单调呆板,变为现在的内容丰富,版面活泼。

  报纸的功能日趋完善,不仅及时提供新闻资讯,还指导经济,娱乐大众,进行舆论监督,由此“新闻纸”完成了向“实用纸”“情感纸”“专业纸”的转变,基本上满足了受众对多元化文化需求的使命,突破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中所造成的报业困境。

  (二)发行持续飙升

  报纸变厚、变丰富,可读性更强,但价格却基本不增,这成为报纸越趋受大众青睐的一大亮点。报纸的发行逐步改变过去单一的邮发合一方式,以降低成本,扩大发行量。邮发、自办发行及两者并行的多渠道发行格局已初步形成。各报社纷纷增加分印点、零售点,以提高报纸的投递质量。

  《华西都市报》的“敲门发行”,主动上门订报,推动了报业买方市场的到来,创新了中国报纸的发行方式。这种发行模式几乎是所有市民报发行的全新方式,很多报社不自觉间开始了发行的变革。1997年1月1日,“小红帽”开始全面代理《北京青年报》的发行工作。在广州,《南方都市报》则开始了“扫楼”战略,众多的发行人员及记者、编辑被组织起来,挨家挨户地上门推销报纸。1997年年初,《南方周末》开始向全国各地的代印点实施卫星传版,这种模式改变了以往靠火车运送报纸的发行方式,让读者在第一时间看到报纸。各地代理商迅速发展起来,变成以各大城市印点为核心的全国发行渠道。

  订报送奶、赠券等促销活动,成为这一时期诸多报纸持续飙升的动因。一批发行量超过百万的报纸,如《扬子晚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大河报》《新民快报》等不断涌现。

  1978年全国报纸种数仅为186种,印张数113.52亿,至1996年种数已达2202种,印张数达400亿左右。90年代以来,晚报异军突起,由最初的13家猛增至现在的130余家,增加了9倍以上;每期的发行量也由1980年初的365万份一跃而达到日前的1400万份。在1993—1997年全国新增的374家报纸中,以晚报为代表的都市报占了60%以上。

  (三)广告成主营收入

  在前十年期间,虽然越来越多的报纸开始借助广告来进行创收,但发行依然是大部分报纸的主营收入。进入1995年,报纸版面的越趋增多,厚度的越趋加大,发行收入已越来越不能支付它的成本,此消彼长,与此对比,广告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出现了一批广告收入在5亿元以上甚至高达10多亿元的报业巨人。广告收益不仅能填补发行的亏空,而且逐渐取代销售收入成为报业主要经济来源。

  在报业收入中,广告占据重要地位,发展迅速。1983年,我国报纸广告经营额为7330134万元,1992年超过10亿元,1999年达到120亿元。2007年底,我国报纸广告经营额达到了32212亿元,比1983年增长了45312倍。

  广告经营一方面为报纸带来大量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为企业宣传产品、塑造品牌、吸引消费者提供了平台,为市场经济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报业广告经营也带动了一大批专业的广告代理公司,广告制度设计公司。

  (四)集团化加速推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报业已经发展为国民经济中令人瞩目的新兴产业。报业市场大体完成,报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报社开始探索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以实现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报纸自身扩张的内在需求以及这一时期中国加入WTO前后国家对报纸做大做强的急切期待,成为这一时期报纸集团化加速推进的主因。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发展历程为中国报业提供了崭新的新闻理念:新闻是一种商品。报业必须采用现代化的产业经营方法。中国报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趋势已是不可逆转,任何报纸都必须参与市场竞争以确立自身在报业中的地位。自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十年期间陆续成立了南方日报集团、羊城晚报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等40多家报业集团。

  中国报业通过集团化实现由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经营性资产的转换,成为报业新型市场主体。集团化运作增强了我国报业的竞争力,也更好地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报业集团的出现,表明我国报业发展的主流开始由数量规模发展向质量效益转变。

  (五)市场改革成主调

  改革与创新能够释放巨大的生产力,只有体制不断改革,才能在与其他媒体竞争的过程中留住优势,为传统报业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创造新的优势。受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影响,我国报刊行业推行市场改革。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0世纪90年代初,报业开始出现结构失衡、重复建设、质量不高的情况。为了治理报业的“散滥”无序现象,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确定了“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具体思路,抓报纸兼并,组建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20多个省的内部报刊基本停办,一些公开发行的报刊被关停并转。

  2003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召开。各大报社努力学习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过渡,使用市场导向的管理方式。参加试点的八家报业集团基本取得了效果,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法人治理体系,完善了经营业务,开始尝试资本运作。2004年,北青传媒在香港H股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内地主流传媒香港上市第一股。2005年,《中国保险报》整体转企改制。这一系列事件无不印证着中国报业的市场改革在稳步深入推进。

  (六)触网布局新媒体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报纸纷纷触网,报纸开始介入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技术平台,以抢占未来报业发展的制高点。

  1997—1998年是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期。这一阶段,一些中央级报纸纷纷上网,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推出系列网络版,内容包括旗下的《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华东版》《市场报》《讽刺与幽默》《环球时报》《中国质量万里行》《大地》《时代潮》等。而且,《人民日报》网络版在短短10个月内就改版4次,不断改进内容与形式,以吸引读者。到11月底,访问量就超过了4000万人次,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998年1月1日,《光明日报》网站开通。1998年10月7日,《中国青年报》也创办了网络版。

  截至1998年,全国电子报刊总数是127家。到1999年底,全国上网报纸就达到1000多家。2000年底,有2000多家媒体上了网。即使到了现在,绝大部分的报纸仍然拥有PC端上的电子版。

  1999年初,报纸网络版还出现了更名的浪潮,原来的PDF电子版一般称为“网络版”或“电子报”,受新闻门户网站影响,这些网络版纷纷改成“某某网”或“某某在线”,浙江在线、四川在线、千龙网等,这实际上是电子版的进化,却是朝着内涵更丰富的方向。有人喊出:“媒体网站必须扩张,如果死守电子版领域,失去的可能就是整个未来。”大部分报社以电子版为基础,拓展成为新闻网站。但是,报纸的PDF电子版依然是报纸新闻网站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在的大部分报纸新闻网站依然留有PDF电子版的一块阵地,在形态上也没有太多的变化,依然是跟纸版一模一样,原封不动地把报纸搬上网站。即使是到了移动互联网下的新闻客户端,也大都留有PDF电子版的位置。

  1997年1月,《人民日报》推出网络版,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最著名的新闻网站。中国大报纷纷触网,把网络建设当成发展自身事业的重要手段。到2001年,全国至少有1400家报纸上网。此后,许多报纸网站设立了BBS论坛、博客和播客等综合性、多媒体业务,受到受众的欢迎。2004年7月,我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开通。到2005年为止,全国绝大部分报纸都已在网上安家落户,中央级、省级报纸上网已颇具影响力。

  2006年,《青年周末》将网络和媒体融合在一起,这不仅是形式上与网络结合,而且报纸的选题大多来自各大网站。这份报纸的出现意味着纸媒开始利用新的媒介渠道,来构建与读者的关系,赢得市场。

  多家报业集团创办的网站大部分改名为某网,如新华社网站于1999年全面改版,正式定名为新华网。名称的改变意味着一些有实力的报纸新闻网站已将今后的发展定位于大型综合网站,不仅仅是网络版、电子版的概念。这些举动反映出中国报业高度重视网络技术对报业发展的影响,抓住报业的发展机遇,跟上新技术革命的步伐,积极向电子媒体、网络媒体发展。

  (七)跨地区办报兴起

  21世纪初,中国报业的发展已逐步突破单一产业发展模式,随着媒体整合趋势的加快,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报业的跨媒体经营趋势也愈加明显。伴随跨媒体的发展,报业的跨区域经营也渐成趋势。

  2003年,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创刊《新京报》。此时的媒体的跨地域发展还被当作一个试点。2004年9月21日,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上海经济报》更名为《第一财经日报》,其主办单位由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变更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北京青年报社、广州日报报业集团3家合作。《北京青年报》称,这是“中国第一张集跨地区和跨媒体特色于一身的财经日报,完成了跨媒体财经资讯传播平台的初步搭建”。

  与此同时,其他的报业也纷纷效仿。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和法制日报社联合主办《世界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每日经济新闻》等都是跨地区办报的典型案例。跨地区的经营加强了报业集团之间的合作,这也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报业市场上报业集团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有利途径之一。通过地区间的合作可以开拓市场,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及节约运营资本,从而为报业的发展开拓更大的利润空间。

  第四个十年:

  中国报业的转折期(2008—2018)

  正当众多报业集团沉醉于快速发展成果的时候,互联网冲击带来的变化悄然而至。2005年,在互联网冲击下,报业广告增幅下降,“报业寒冬”出现。互联网带来了报纸读者的流失、广告增幅的下降。国外报业受灾更为严重,2008年末,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纸质版停刊,美国第二大报团论坛公司申请破产,世界报业普及率最高的国家瑞典出现纸媒广告低于数字媒体广告的现象。

  但是,网络媒体何时能替代纸媒,传统报业是否就此衰败下去,对于这样的问题,业内人士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舆论仍旧认为中国报业是尚未发掘的金矿。那么,中国报业还有没有寒冬后的春天?中国报业会不会迎来再一个新的黄金十年?这类问题的讨论在学界和业界之间广泛展开。

  (一)报纸发行大幅萎缩

  报业发行市场疲软,呈断崖式下滑。根据中国报协对全国65家用纸量大的报社2011年、2012年用纸量的统计数据来看,2012年比2011年用纸量下降了7%。报刊亭报纸销售量也呈下降趋势。据世纪华文对全国60个城市几千家报刊亭的持续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报刊亭报纸销售量同比下降11.51%,环比下降8.87%。诸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人口规模相对较大、读者数量众多的城市,报刊亭销售媒体数量最多的城市,报纸总销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2015年都市报零售发行下降幅度达50.8%,2015年的报纸订阅率下降幅度也达到50%,读者流失情况严重。

  从报纸种类来看,都市报虽然继续执行自办发行,市场相对稳定,但财经类报纸、都市类报纸、IT类报纸、时政类报纸同比均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而党政类报纸、城市生活服务类报纸出现一定的上升。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都市报的销量虽然仍保持着绝对领先的地位,但零售市场的份额从2012年的62%下降到58%左右。这一系列数据都说明着报纸的发行正在逐渐萎缩。

  (二)广告收入“断崖式”下滑

  我国报业受新千年和加入WTO等有利因素影响,报纸广告收入曾一度攀升。自2005年的“报业冬天”后,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不景气,中国报业又再次在2012年遭遇困境,表现为广告收入大幅下降。

  2012年中国传统媒体广告较上年增长4.5%,远低于2008—2011年13.5%的平均增长水平,创下近五年增幅最低。其中,报纸表现力不足,下降7.5%,成为唯一出现负增长的媒体。当年报纸广告刊例下降幅度创下我国广告恢复以来30多年最大降幅,表明我国报纸广告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而就报纸在广告市场地位上的变化,都市报在企业的营销策略中已经从核心媒体滑落为辅助媒体。2013年报纸广告刊登额下降8.1%;2014年报纸广告刊登额下降18.3%;2015年广告下降35.4%;2016年广告下降38.7%;2016年的中国报纸广告市场规模还不到6年前2011年的三成。广告和发行量双双折戟,报业步入衰退期已难挽颓势,甚至有专家称报业正遭遇“断崖式”滑落。

  (三)转企改制艰难推进

  1978年以来,我国报业组织形态不断创新。从纯粹的宣传事业单位,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双重属性,再引入市场机制,进而呈现出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趋势。报纸的数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党报、晚报、都市报、行业报等多种类型报纸形成多元竞争的格局。但在某些报业集团内部,非时政类和公益性不同类型的报刊混搭杂糅,既不利于党报舆论引导能力的发挥,也不利于非时政类报刊活力的释放。

  报业进行转企改制就是要打破行政壁垒,拓展市场空间,构建全国统一的报刊业大市场。

  2003年,包括报刊业在内的整个文化体制改革的帷幕渐次拉开。2006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把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提上文化体制改革议事日程。陆陆续续几年间,中央和政府不断出台相应政策为转企改制铺路。2011年5月,中央出台《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在这一年,报业转企改制的近十年蓝图终于落地,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工作在全国大规模火热进行,掀起高潮。

  然而改革的艰难远不止如此。此时大部分需要改革的非时政类报刊,长期作为事业单位运行,形成了“事业惰性”。大环境下,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尚未实施,导致一些业界领导对报业改革的目标、步骤、范围等尚未形成共识。有些列入第二批转企改制名单的行业报还停留在制定改革方案的阶段。有些报刊出版单位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报刊业市场体系远远没有发展和健全起来,行业整体产权结构单一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的大面积铺开和向深层次推进,在报刊业市场和报刊组织的不同层面,还有一系列重要问题有待解决。

  (四)媒体融合与转型的探索

  每一次基于新科技之上的新媒体的诞生,都对既有媒体构成巨大的挑战。传统报业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大抵呈现为四种,即报办网站、报网互动、全媒体战略和数字化平台。传统报业纷纷探索自己的融媒转型之路,但众多因素依旧使得报业融媒转型动力不足,最后成效不高。

  2014年,业界将其称为媒体融合元年。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出台《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于中国报业的媒体融合极具标志意义,预示着媒体融合成为一种国家战略,媒体融合不再只是一个行业行为,而是关涉到整个国家发展布局。于报业自身而言,自2006年网络媒体持续来势汹汹地侵蚀和报纸作为一种落后媒体不可逆地大幅下滑,已越发使“媒体融合是‘涅槃重生’根本出路”成为一种行业共识,该文件的出台则将这种共识正式合法化。在国家和行业的上下推动下,自2014年以来,媒体融合成为中国报业发展的主旋律,并且与2014年前相比,媒体融合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这个阶段,我国很多报业媒体还没有意识到新信息技术带给传媒行业的变化。报人往往不具备运营新媒体的能力和思维,对新媒体的地位认识不够到位。以手机报为例,报业经营者要将内容放到手机终端上传输,这就需要与移动通信商分成。报业经营者无法掌控新媒体渠道的主导权和控制权,使得其在变革转型中必然不能处于主动地位。很多报业集团实施的“报网互动”仍然把报纸居于核心地位,把新媒体居于服务和辅助地位,想通过新媒体为传统媒体提供更好、更多的延伸服务的方式实现转型。在集团内部层级上,新媒体部门处于从属地位,并没有被赋予更多的带有战略性的统筹整合的地位与功能。此阶段的报业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现有框架基础之上的简单添加或调整。

  技术力量是运营新媒体的重要基础。报业不像大型门户网站那样拥有专门的新媒体技术部门和人才,更不具备新媒体技术公司的技术开发能力。除报纸印刷以及新闻摄影以外,报业本身的技术含量十分有限。因此,报业转型在技术上显得动力不足。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报业经营者只能被动适应。

  此外,报业内部制度的滞后和企业文化的落伍也使得报业转型变得困难。干预过多的管制思路打压了人才的积极性。层级制替代了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人员管理不灵活,员工的想法和个性得不到尊重,积极性没有被很好调动起来。报业集团更多地表现为体制僵化的事业性机构。

  从外部环境看,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造成的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所导致的统一性的全国传媒业大市场难以形成。报业融合在这个阶段尚未找到稳定有效的盈利模式。

  综上,从观念、技术、制度以及整个环境上,报业存在种种障碍使得其融媒转型动力不足,很难深入进行媒体转型改革。

  结语:

  探索报业发展的未来之路

  媒体融合与报业转型发展是世界性的难题与课题。中国报业四十年来的发展之路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走的道路是有着本质差别的发展道路,如何将这两种不同媒体发展路径整合在一起,这对于作为媒体融合执行主体的报人来说极具挑战。“报业+”互联网,这符合报人推动媒体融合这一全新业务的惯性思维,然而这又恰恰与媒体融合发展规律相悖。报业媒体融合的应然媒体形态是新兴媒体,如果以报业思维为主体思维,那最终融合的媒体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兴媒体。“新兴媒体+”或“互联网+”已被行业公认为媒体融合的应然思维,然而,如何让报业媒体融合执行主体报人具备这样的思维,这需要报社与报人自我革命的魄力。

  (一)体制改革与创新是关键点

  从起步时间的角度看,与商业新媒体相比,报业涉足新兴媒体并不晚,但为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两者的差别如此之大?对此问题,学界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传媒体制是掣肘的关键,这也成为业界的一种共识。如何突破制度?学界也有不少探讨,如主张:树立由“传统媒体+”到“互联网+”的治理理念,加快改革,继续全力加速传统媒体的市场化改造,从国家层面继续推动并深化传统媒体的转企改制工作,以特殊管理股为突破口弥补单一国有产权的不足问题,以股权激励、公开选拔等方式留住和吸引高层次传媒人才,等等。业界已有一批传统媒体开始进行大胆的制度创新。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引入了互联网企业普遍采用的较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P序列岗位管理制,2016年9月19日东方明珠新媒体正式发布股权激励计划,成为率先在上市公司层面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传媒类企业,2017年1月5日,深圳ZAKER宣布完成C轮数亿元融资,深圳报业集团成为特殊管理股试点单位。

  (二)平台打造是核心

  与互联网媒体相比,报纸的落后关键体现在载体平台层面,而互联网媒体之间的竞争,平台同样是争夺的最主要领域。为此,如何打造在互联网市场具有竞争优势的平台,成为广大报业媒体融合的核心之所在。

  较长一段时期,自建平台和入驻平台成为报业打造平台的两条常见道路,前者如各报纸早期涉猎新媒体最常见的方式办纸媒网站,以及近几年各报社自办的APP,据统计,全国百强报纸中93%创办自有APP;后者如已成为各大报业融媒产品标配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据统计,百强报纸中,两微账号开通率均为100%,99%入驻聚合类客户端。综合来看,前一条道路的不足在于投入高、风险大且盈利方式不明,后一条道路的缺陷在于平台主导权掌握在平台商手里,内容如何传播、技术如何优化、利益如何分成等皆受制于平台商,并且最大的潜在风险在于,设若技术迭代,旧平台被淘汰了,那报纸在旧平台苦心经营的新媒体产品就可能付诸东流。

  近年来,以深圳ZAKER为代表的平台打造的“第三条道路”引起关注。该平台由《深圳晚报》和ZAKER公司合力打造。前者的优势在于具备新闻生产的资质、高品质内容生产的经验以及良好的政府资源等,短板在于缺乏高新媒体技术、运营新兴媒体的理念、经验以及具备相当规模的新媒体用户,后者的优势在于恰恰能弥补前者的不足,局限性在于缺乏前者在内容方面的优势。实践表明,两者取长补短,深度合作的平台打造模式已显示出了较好的成效并开始在全国推广,目前从全国来看,广州、武汉、南京、南昌、南宁、合肥等省会城市的“城市+ZAKER”平台纷纷上线,完全复制深圳ZAKER模式进行落地的各地传统主流媒体,已近30家。

  (三)内容融合是重中之重

  媒体融合的直观呈现是媒体载体或平台的融合,内容作为媒体存在之核心价值领域也应遵循新兴融媒载体的传播规律,与时俱进地进行融合。实践中,广大报业融媒时在内容融合环节发力最多的是,围绕内容的采、编、发环节进行流程再造,建立全媒体“中央厨房”,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国内规模最大、投入最多、技术含量最高、运营相对比较成熟的《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目前已成为国内报业同行参照借鉴的范本。该全媒体发布平台在全社范围内打通策划、采访、编辑、发布等过程,对跨部门、跨单位的采访力量进行统一调度,实现任务统一分配和绩效统一考核。同时还引入了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将新闻热点数据监测、用户精准推荐、传播效果追踪等合为一体,形成数据化、智能化的采编运营体系。截至2015年,在77家报社中,有11家建立了规模较大、整体运作良好的“中央厨房”,占比14.3%。

  除了以上的探索外,借助新兴的媒体技术制作符合新兴媒体用户需求的内容产品也成为报纸融合转型的重点,如“机器人新闻写作”;强调“以数据方式讲故事”的数据新闻作品的出现;利用VR、AR技术生产沉浸式新闻,如2016年3月两会期间,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国内多家媒体都采用VR技术对会议现场进行全景式报道,受众只需要打开手机就可以观看人民大会堂的各个方位场景体验。

  人类报业发展的历史已经走过了几百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中这几百年却不算短暂。报纸不仅及时地传递了大量丰富的新闻和信息,还留下了生动丰富的人类历史记忆和文献;即使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报纸的使命也并没有完结的迹象,纸张也仍然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最方便的媒介形态。互联网崛起,报业衰落已成大势所趋。全世界的报纸都面临着发行广告加速下滑的困境,全世界的报人们也都在探索报业转型创新的出路。报业的兴衰也是一个大时代的转型期的一个部分,还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下结论为时尚早;而报业的转型则需要我们在更宏大的思维视野中,进行更任重道远的探索和尝试。

  (作者:唐绪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崔保国,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戴靖、胡线勤)

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中国报协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协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业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业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公众号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公众号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APP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APP
电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APP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APP
电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国报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