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协网
首页时事政治协会要闻报业动态传媒聚焦报业人物专题报道文旅视界国际传媒视频直播中国报业网
党报头条网生态城市刊头故事摄影书画会员展厅无人机天下数字报业物流信息建设网
协会要闻 报业人物 生态城市 文旅视界 专题报道 特色小镇 摄影 中国报业网
即时新闻
559亿!中国电影迈上新台阶 银幕总数突破5万块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 以智库化媒体助力“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报业协会举行换届选举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当选会长 中国报业协会发贺电并到会祝贺 宁夏报业协会2020年度理事会圆满结束
中国报协网传媒

深挖基层 勿忘人民 用文化自信创作时代精品

2017年04月13日14:00    来源:中国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方针之下,对于当代艺术家创作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两会上,记者专访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几位艺术家委员,他们是:王文章、冯远、吴为山、田黎明。

  他们每一位都是各自艺术领域里响当当的名字,他们不仅仅创作丰盛,引领时代,也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心系民生、关怀百姓,有着深刻的文化自觉,关心文艺发展的方方面面,与记者畅谈艺术创作、公关文化服务、美术教育等话题,在这个春天里,给书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剂强心针,一抹抹新色彩,如春茶之韵,余香袅袅,历久弥新。

  那么,艺术家委员们在今年两会上关注了哪些问题?历年两会的提案与建议又得到了一个怎样的解决?我们本期专题将为您奉上一桌饕餮盛宴,来吧,请跟随我们的文稿一起享用。

王文章

  王文章:一辈子情系非遗 传承人年度补贴应提高到3万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遗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主席王文章,虽然从文化部副部长的任上退休了,但他没有放弃对非遗保护的努力与践行。

  王文章的工作轨迹,与非遗息息相关,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十多年来,他曾主管文化部非遗司,制定法规、完成申报、成就专家……王文章的血脉中,已与非遗保护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国非遗保护的名录上,也必须写上王文章的大名。今年两会,他就非遗保护提出了两个提案,内容扎实,实践性很强。

  记者:您常年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今年两会上,您建议将非遗传承人培养纳入国家现代教育体系,是基于哪些考虑?

  王文章:现在非遗传承人是以口传的传统方式来培养,像大师的工作室带徒弟,我建议一方面这些继续保留,像国家的一些大专院校应该设置这样的专业,包括现在国家正在调整的艺术专业教育这方面也可以。

  关于非遗传承人培养的学校,可参照日本很多传统技艺手工艺的传承方式,把一些项目放到大学培养。这样就更开阔了、层次更高一些。

  记者:在非遗的“教”与“学”方面,具体该如何去做?怎样把中华民族原汁原味的宝贝传承未来,走向世界?

  王文章:现在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即使是国家级传承人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师带徒,“教”和“学”得再好,学生也没有学历,这是年轻人不愿学的一个重要原因。非遗不仅表现为精湛的技艺,而且要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是一门极具实用性的学问。它作为“学问”的广博性、深厚性及实用性,其人才培养纳入现代教育体系,应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

  非遗人才培养纳入现代教育体系,注意不要用西方审美体系或创作法则改造我国自成体系的非遗传承、发展方式和法则,要审慎杜绝此类倾向。

  在专业设置上,要体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在师资选用上,要选用有教学能力的优秀传承人作为教学主体。近年来,有大批优秀的传承人如陶艺家朱乐耕、篆刻家骆芃芃、木版水印艺术家魏立中等,在中外不少大学的教学中产生影响。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已涌现出雄厚的师资力量。

  就此,建议相关部门在院校调整特别是中等专业技术职业院校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筹建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等教育机构或在现有大学创设特色专业,在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教学大纲。如此,我国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将会通过方式创新逐步较快改善后继乏人的问题。

  记者:如何把握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内容,逐步建立健全以传承人为核心的传承体系?

  王文章:目前来看,在非遗传承的整个系统工程中,传承人的扶持仍是薄弱环节。已经公布的1986名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中已有250余人去世;70岁以上的传承人也占了较大比例,他们身上精湛技艺的传承已显得尤为急迫。而不少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或因其作品传播的局限,或因其无力购买制作生产材料,或因待遇过低而无年轻人学习等原因,传承难以为继。

  在此情况下,建议中央财政对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的补贴标准,在每人每年2万元的基础上提高到3万元。据了解,目前日本对其国家级“人间国宝”每人年度补贴折合人民币约为17万元,韩国约为7.5万元。就此,对我国国家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年度补贴标准提高到3万元是适宜的。

  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对省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补贴也应相应提高。国家相关部门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传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按照办法对传承人传习情况进行考核,并加强对补贴资金的监管,保证全部落实到传承人身上,防止移作它用。这些增加补贴不仅是经济上的支持,同时对价值的认定和身份的提升的一个象征,尊重传承人的地位承认的他们的价值,对非遗的保护至关重要。

  记者:目前,非遗保护与传承中遇到的难点有哪些?该如何去解决?

  王文章:虽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共识,但也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有些地方在保护往往选择具有短期可以产生经济价值的项目。特别是地方上,反而需要投入资金抢救维修往往会被忽视,其中蕴含的文化和精神价值就流失了。

  记者:在非遗保护方面,您一直在发挥余热,也出了很多著作。目前,还有哪些新书正在做?

  王文章:非遗保护也有它的规律,我认为是恒定性和活态灵便型,所谓恒定性是一辈一辈传承积淀下来,被广泛接受的。到今天我们看到项目和几百年前又不太一样,也是在慢慢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缓慢的变化,这就是活态灵便型。这两个是对立统一的,所以非遗保护要尊重它自身演变的规律,既不是一成不变的凝固它,也不是人为的去改变它演变的进程。

  最近,我刚接了一个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约稿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我最近正在做前期论证、搭建框架,大概需要三年时间去完成。由于做《昆曲大全》,我们在实践和理论概括方面有一定经验。这对于我国非物质项目名录的推出,包括国家传承人的评选都打下扎实基础。

冯远

  冯远:应扩大艺术品免税对象 用扎实的好作品说话

  冯远实在太忙了,这位横跨画家与艺术教育家的践行者,除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及去年新任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还担任着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这更是一位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画家,其笔墨语言从传统的疏淡飘逸、逸笔草草中抽离出形态美、黑白构成关系及可变性。冯远风骨清奇,目光坚毅,面对记者时,他的谈吐才含于内,淳朴挚诚,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与艺术家的装腔。

  记者:去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成立,您作为馆长,曾提出应做成一个以今天的眼光来说,能够达到世界一流水准的艺术博物馆,跟清华大学的国际声誉相匹配,也能跟国际一流高校的博物馆相媲美。半年多过去,在今年两会上,是否为艺术馆运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建议?

  冯远:今年,我的建议希望国家出台相关的收藏艺术品能够在原有的规章制度上突破一下,增加一点免税的对象。主要是指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新开馆以来,有大量的捐赠收藏的海外作品,也有回流捐赠的。但是,国家名单之外的艺术品收藏免税政策无法照顾到他们。就此,我希望国家文物局修订完善国家税收艺术品税收政策,能够更具有覆盖面,惠及让更多相关专业单位。

  关于此问题,我呼吁多年没有反应,今年第一次提案上去,希望相关免税政策不局限于国家名单,局限于政府办的博物馆艺术馆,让更多的专业机构、特别是民营博物馆也能享受到。

  记者:“美育代替宗教”贯穿我们的艺术教育,您觉得在今天,这句话应该如何去理解,如何体现其重要性?

  冯远:作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中国人,国民素质具有相应的艺术修养人文素养和鉴赏美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对人全面素养的提升和未来人生走的更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年,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国内各种矛盾尖锐的动荡期,今天的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对国民的素质提升也会越来越重视。我认为,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在今天,美育应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艺术教育、美育,对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中国当代国民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努力做到使13亿人都能有机会接受到平等的艺术教育和美育,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的那些边远地区失学的孩子不是少数,在大城市里奢谈艺术美育,有时真让人难为情,因为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人都达不到相应的条件。我觉得全社会都要来关心美育,而不仅仅是多几个艺术家就代表美育的普及了。

  美育在我们今天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小康社会以后显得特别重要,人在没有饭吃时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什么时候能够吃饱饭?但吃饱了以后,会生出无数烦恼,高一层次的就业、购房、医疗、受教育等一系列问题都会接踵而来。在现代都市中如果仅仅偏重于某一科、某一专业,缺乏相应的人文知识和综合素养,是难以应对社会需求的。

  我觉得文化艺术工作者,要关心时事、政治、哲学、历史和数学、物理的知识,从事理、工科专业的人,应该更多地掌握、了解甚至爱好一门文化艺术,这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极有助益。这样才会具有健全人应有的品质,不容易走偏。当然,人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然后是择业、就业,有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和能力,才能谈美育,如果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美育呢?

  记者:今年清华大学特别提出了全部学科的人文性教育,这也符合世界名校教育潮流。您除了执掌清华美院,做为多个美术院校的专家教授,在美育传播与人文性培养过程中,有何心得?如何去做好“技”与“艺”的平衡?

  冯远:在传授“技”的同时一定要注重“道”的传播。现在大学生家长舍得投入社会也关注,希望他们能成为有用的人,但不仅仅是一个手艺人,应是一个高素质同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才能品德高尚的人,这才是我们应有的美育教育。

  美育,不光丰富了自身生活,更重要的因为有了发现和鉴赏美的眼光,你会在一片树叶、在一泓清澈的池水中、在秋天的一片金色桦林中,感受到某种动人心扉的东西。这种司空见惯的美的东西,并不是人人都能感觉到。

  而你能发现,从中体悟到愉悦快乐,这就是丰富自我生活的审美方式,并不是人人都具备这个眼光和能力。基于此,传播美和美育最大的功能,在于给社会进步和文明带来助力之外,对每个个体来说,是培养人们一颗高尚的心、陶冶灵魂和丰富生活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记者:我们知道您在担任大量行政与教学工作的同时,依然把创作放在首位,最近有哪些计划?

  冯远:没做就说这不是我的风格,刚完成了是国家博物馆“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那批历史画。除了自身创作,我们又在推动一个新的系列,也正好应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理念。

  中华家园有四海一家,五十六个民族,以这些历史文化传说和当代风貌作作为基调去创作。另外还有“中华风物”系列创作,把中国的人文历史名山大川,包括“国树、国鸟”等去作为艺术作品的创作题材。

  这系列创作,计划在建国70周年完成,我现在没想那么多,先得抓一批优秀的创作人员,静下心来去创作。这个时代大话不能说了,艺术家就要靠扎扎实实的好作品说话。

吴为山

  吴为山:让“功夫”作为传统文化代表词助力中国梦

  一席长发飘飘,诗意洒脱的艺术家气质中融入着中国式的内敛与沉稳,一开口便是参政议政的责任与担当。

  他力倡“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他的作品,具有其“诗风荡漾、文气堂堂”、“形神兼备、气象万千”的独特意象风格;他年少成名,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雕塑艺术家;他为此热心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多次奔走呼吁——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记者:我们获悉,您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议把“功夫”确立为中国文化代表词。对此,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好大外宣层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吴为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符号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外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2015年,一项针对美、英、法、日、韩、澳等六国普通民众进行的调研表明,目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整体偏低;二是中国文化产品供给与国外民众兴趣点脱节;三是文化传播渠道与外国民众媒介使用习惯存在偏差。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进一步提炼既能反映当代中国形象,又能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深受中外民众认可和喜爱的中国文化符号。

  记者:基于“功夫”为代表的文脉相承,您认为作为中国文化对外宣传的符号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吴为山:第一,源于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二,生命力强,群众基础广泛;第三,便于传播,能够被普通民众所接受;第四,具有国际影响力,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熟悉;第五,内涵丰富,各个阶层的民众都能从中体会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在众多文化符号中,功夫是最符合以上五个标准的中国文化符号。

  此外,“武术”是最符合文化传播规律的符号。武术作为大众文化产品,其表演功能最易被普通外国民众所接受。通过武术吸引尽可能多的国外民众关注中国文化,是对外宣传的第一步。

  记者:“制止侵袭”的和平思想阐述和平崛起理念、助力中国品牌的转型升级、宣传中国道路的重要支柱等方面,“功夫”起到哪些作用?

  吴为山:中国功夫的发达,与我国战乱频繁的特殊历史有关。中国功夫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倡导的是消停战事、维护和平。随着功夫文化在国际上不断深入人心,中国人爱好和平、维护正义的精神追求将被更多的国外民众所认可,中国倡导的“和平崛起”将在国际社会赢得越来越多的支持者。

  在助力中国品牌的转型升级方面,功夫具有时间、精力、造诣等多重含义。文化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中国制造的品牌升级,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文化支撑。国内企业借助功夫文化的深入传播,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产品的关联营销,将有力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

  功夫有“本领”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伟大胜利,其中的一大法宝就是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可表述为党的群众工作能力强、功夫深。但是,中国的道路与西方的道路尤其是政治体制有着巨大的差别,不易被国外民众所理解。借助中国功夫文化的传播,功夫所具有的“本领”内涵将被国外民众所熟知。

  记者:您作为中国美术馆馆长,对于大师作品的传承与保护,有哪些举措?

  吴为山:首先这些馆藏作品时间很长,历年来存在馆里,尽管有些是大师的作品,但是放在库房里,很难散发他们的精神,所以需要拿出来梳理一下。

  现在有很多作品年久失修,像油画开裂国画发霉雕塑发朽,这些都是物质状态,就像人一样,物质状态影响精神状态。所以,一方面需要通过梳理整体对它们进行研究修复,另一方面把它们的内容题材、精神面貌、思想性等要进行梳理展览。

  在此基础上,各个美术馆博物馆需要认识到这一点,不仅仅是本单位的收藏更是国家的财富,各个美术馆要互通藏品。从而,使全国的藏品整合起来,为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现代的创作来作出贡献。

  这些作品是人民艺术家创造的,它包含了时代的精神和历代艺术家在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伟大的创造,实际上是时代的精品,要让这些作品发挥作用,就必须拿出来展览。我想从这些精典的作品当中,看到时代面貌、看到当时的人的精神面貌、看到艺术家的创作风向……这些,都可以跃然纸上。

  记者:如何把中国美术馆的优秀馆藏与大众美术教育相融合?

  吴为山:要抓一些重要的点,比如说低龄儿童和老龄人的教育。公共教育不仅要利用本地本馆的资源,还要利用社会整体的资源,比如说用好媒体。我们做新媒体,通过微信平台把优秀的馆藏作品去放大及推广。

  我们有微信平台和官网,但这是不够的,因为关心美术馆网站的毕竟是少数人,所以希望公共媒体多加入。做大众美术教育,需要有为人民服务为大众服务的心理,只有普及到大众当中去,它才算真正的存在。

田黎明

  田黎明:从乡村博览室入手深挖民间艺术资源

  坐在记者面前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田黎明,他对创作非常认真,在艺术思考与探索上亦不乏科学的严谨态度,他是一位有责任感的艺术家。田黎明在艺术语言的取向与他人生程度是一致的,有评论认为:“将生活作为一种气象而不只是一种形象,是田黎明中国画艺术中整体性的来源,”;“他用`体天下之物`的情怀去回归自然,在自然中感受自己的人生境况,在自然中自由地呼吸成长。”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一直在关注美丽乡村建设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并去湖北、广东、广西等地调研过。这次两会,您是否提出了相关提案与建议?

  田黎明:我做了关于乡村体系化建设方面的建言。国家建设美丽中国,乡村也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体系化建设是在机制上怎样更加完善化,应从体系角度,完善乡村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自然资源、自然保护、人文资源保护、人文古迹、人文景观等……在这其中,加强文化领域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突出公共文化服务和乡村本体文化性。因为中国文化的渊源是从乡村生发,这种传统渊源的文脉,要代代相传。

  记者: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如何深挖民间艺术资源,继承好中华传统文化?

  田黎明:公共文化服务应融合乡村本体文化建设,现在乡村文化应纳入规划机制,去继承,去建设,去整合。比如说,多数乡村面临壮年人口进城务工,许多乡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多。乡村文化内涵着中国文化传承的理念,传统的仁、义、礼、智、信,通过长老、父辈等,一辈一辈地传承给下一代,这种言传身教靠老人,靠父母,靠教育,靠每一个人自觉地践行。

  记者:在实地调研中,您提出了建立乡村图书馆和博物馆,这次两会上,您是如何建言,把乡村文化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相融合?

  田黎明:提出乡村博览室建议,可能比图书馆概念要好。实际上,乡村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从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层面,从绘画中美学、审美层面,如用复制品陈列在博览室,以图像方式展开,图文搭配,农民看了便于接受理解。

  中央提出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到革命文化,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与外来侵略者浴血奋战、流血牺牲的革命文化,还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从这三个大层面来建构乡村的公共文化体系。以此,使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尤其让青少年要从信念层面,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自觉生发为对文化的自信。

  我们做了一些调研,还需要做进一步工作去了解。虽然很多乡村做到了,但是从全国乡村来看还需要下大力气,任重而道远。希望当地政府拿出一批经费,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同时发挥艺术家与院校学生下乡体验与写生课的作用,在深入生活中帮助乡村建立相应机制,包括乡村博览室、助学、扶贫等。

  记者:您去年与十八位艺术家在国博做的精品展很棒,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标志着中国艺术研究院在绘画领域、学术承建、艺术探索、艺术语言、深入生活等方面和时代都是同步的、正能量的。那么,在此基础上,您怎样在今后的创作中多出精品?

  田黎明:在今后创作中,仍然是在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方面还是要不断下功夫锤炼,还是要更加扎实地去深入生活,在深入生活过程中把自己悟到传统文化方面元素和生活碰撞形成创作想法,表现出来,力求出好作品,精品不是画家自己说出来的,而是要通过你的艰辛创作方式,去慢慢体悟,要有一个过程。

  精品需要好几个条件,如果你没有艺术理想,没有传统文化积淀,没有时代人文精神的支撑,你的精品从哪里来?精品一定是一个艺术家全身心的在生活中,在时代文化发展格局中形成的。尤其对艺术理想,应该把属于时代最美好的人文精神表现出来,体现最美好的人文思想、人文境界。他们就贮存在普普通通劳动者身上,就在普普通通生活中,你要去找到闪光点,要把它们汇聚起来,通过作品放射出光芒,我觉得这是精品的一个立足点。必须要在这个层面上下功夫,才能找到精品的位置。

  记者:目前,您艺术创作方面有哪些新计划?主要在画什么作品?

  田黎明:这几年我在画历史史诗中的“陶渊明”,画这幅创作我反复多次深入生活,创作一幅画还是希望在作品深度和厚度上下点儿功夫。画陶渊明,从选题开始先后五年,要去读书、领悟、到生活中搜集创作素材、画写生,还要有艺术语言形式锤炼,是一个综合体。所以不太容易,但出来以后还得进行反省、总结,为下一步创作再做好一些铺垫。这都是很重要的,一个作品一环一环的衔接,作品创作出来后还需要社会来判断,需要大众、社会的反馈,再总结不足,继续前行。所以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来讲,需要静下心来,在文化修养上要多下功夫,尤其对时代人文精神的领悟和体验,自己要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学问,这个过程对艺术家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作者:浦奕安)

(责编:李金霞、胡线勤)

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中国报协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协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业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业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公众号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公众号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APP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APP
电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APP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APP
电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国报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