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人民网>>传媒

融合,是内容共享协同工作

陈娇利

2017年03月15日16:43    来源:中国报业

[打印][网摘][纠错][分享][推荐]

  读此文前,小编先来考考你,媒体融合的概念是什么?做到什么状态才叫"相融"而不是"相加"?事先言明,答案小编也不知道。不过,近期小编采访到了为新闻集团、《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中国日报》……搭建过融合平台的服务商意巅科技,在这些问题上他们或许有自己的独到看法。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媒体集团之一的新闻集团,旗下业务众多,采编部门几乎遍布全球,最初各个频道的内容发布需要71个步骤才能完成,在引进了意巅科技(英文名称为EidosMedia)的Méthode(中文名为墨素,下文通称为墨素)系统,并经过一年的改造后,成功精简了流程,目前仅需14个步骤就可实现全球编辑部的全媒体采编发。

 

  当前,我国报媒集团经过3年多融合发展,几乎家家有一套自己的融合系统,两微一端是标配,"中央厨房"是目标。科技如何助力媒体在更深层次上实现相融?就此,本刊记者采访了意巅科技--一家具有18年媒体融合经验,在全球助力各大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意大利公司。

"融合,就是内容共享"

  据意巅科技中国区总经理徐维介绍,1999年成立的EidosMedia,公司总部位于意大利米兰,客户遍及五大洲,其中包括世界知名媒体用户《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中国日报》《南华早报》,以及默多克的新闻集团等。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客户,去年3月份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分公司。

  经过2016年对中国媒体融合转型实践的考察和调研,意巅科技调研组发现,在中国,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习惯以渠道来纵向分割,而这恰恰阻碍了媒体真正融合的最佳实践。"特别是大的报媒集团,下面的融合系统还是很分散的,报社的每种报纸都在用自己的系统,纸媒、网站、新媒体也都在叠加,这在短期之内可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要做到'大家都有,我也要有',但是机械叠加就会造成'两张皮'或者'多张皮',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融合。"

  

意巅科技中国区总经理徐维

  谈到融合的概念,徐维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融合,首先就是共享,所有的内容都要共享,一个大的融合平台要支撑所有的媒体形态,并且具有开放性,无论新技术发展到哪里,都可以以新渠道的增加实现融合,就算是现在的AR/VR也可以与核心系统无缝对接,成为新的发布渠道。"而这种集成绝不是简单叠加,"我们要做的就是搭建一套最核心的融合平台,让内容共享,具有符合国际标准化的接口,能够集成各种媒体形态,只是增加一些内容生产渠道而已。"举例说,微博微信在国外并不是主流媒体,但在中国很普遍,这种情况下,墨素在中国就可以实现将微博微信内容融合到现有媒体平台。

  意巅科技负责人进一步指出,"信息资源的共享是融合的核心,必须做到各个频道资源共享,才能推动真正的融合。"这也契合了媒体人对"内容为王"的认识。

  同时,内容可以选择性刊载(相同内容不同渠道)或根据不同渠道的特点做相应变更,无论纸媒、网站、移动端APP或者新兴社交媒体,每个频道可以有自己不同的内容版本。一个统一的平台,不仅能让编辑知道内容被哪个频道使用,还可以"所见即所得"的方式预览,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每个频道每个版本的管理,包括详尽的变更及发布的历史追踪,都是一个成熟的融合平台必不可少的功能。

流程再造,协同工作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离不开技术的更新换代,但在意巅科技看来,技术改造的目的还是为了流程再造,协同工作。"融合虽然主要是技术平台的改造,但一定要牵涉到业务的改造。做一个融合项目,仅靠技术的更新是没有办法顺利推动且完成的,技术只能做一个支撑。现在每家报业集团都在建自己的融合平台,但是最终融合的目标定位还比较分散。"

  融合项目的突破与关键是业务流程的改造,而一个成熟的融合平台正是为业务流程的改造做支撑,业务流程的改造也不是一次性的,好的平台能够支持流程的不断改进,不需要重新开发。成熟的融合平台可以根据业务的实际需求灵活配置,以做好对融合业务改造的技术支持。稿件从策划到采集再到发布,均可在一个平台上完成,真正达到协同工作。

  对于协同工作,意巅科技客户经理毕晓辉举例说,一个记者采访完成后,还在写稿,并且没有写完,因为是在一个平台上,美编看到这篇稿子的完成进度和主题,就可以设计版面,这就是协同工作。虽然编辑没法去更改设计的版面,美编也没法去改变编辑的文字,但是他们却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同时工作。对于日报来说,发版时间甚至可以提早几个小时。所有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协同工作,内容都是共享的,从而减少多个系统间集成所带来的负担。

  过去几年,国际上的媒体集团在致力协同工作上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意巅科技用两个图来演示,图1是变革前,图2是变革后。

 

图1

图2

  可以看出,目前国际知名新闻机构都致力于创建融合编辑部,将记者、编辑、设计、开发人员等聚集在同一平台上高效地协同工作。"任何时间走进这个开放式的编辑部,都会知道这个编辑部目前的工作内容、工作进度到哪里了,会用不同的颜色来传达进度,一目了然。"徐维介绍道。

"编辑就是做内容,无需学习H5制作"

  在意巅科技的调研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网络编辑人员除了网站、新媒体的内容发布,甚至需要培训学习网站的技术背景。"采编人员就应该把精力放在内容上,这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意巅科技的看法是,"在一个优秀的融合平台上,可以让编辑们所见即所得,不需要再把精力花费在除内容以外的地方,说到底,就是把编辑的力量都放在内容上,而不是学习其他新的技术,比如H5制作技术。"

  当前一些媒体微博微信发布,基本都是专门人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直接发布、管理,"这只是一个临时的解决方案。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当今媒体内容的重要传播渠道,其内容应该与其他频道的内容在一个融合的平台上共享以及管理。"中国有相当多的媒体,发展步伐走得快,内容也很好,但要真正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依然任重道远。

  "最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大家各司其职。"徐维介绍,对于内容创作的编辑来说,他不需要到另外一套系统里去学习如何发布,采编人员在同一个系统里生产内容,根据不同发布频道的特色,丰富、改编内容,预览并发布稿件。一个融合平台不仅支持编辑按需发布内容,亦可灵活实现与客户现有发布系统无缝集成。

精简系统,降低成本

  正如开篇提及的新闻集团的案例,引入墨素系统完成改造后,新闻集团从原来的71个步骤减少到14个步骤,在精简系统、减少流程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响应速度,同时又降低了成本。

  前文说过,这个融合平台,绝不是机械叠加的系统,而是"底层被打通、集成到一个系统上"的,因此,对报业集团来说,相当于几个叠加系统的整合、融通、精简。

  徐维举例说,比如一些突发新闻,刚发生时是在社交媒体上发一条消息,接着在网站与社交媒体上有跟踪报道,再后来纸媒上可能会有更加详细的深度报道。设想一下,纸媒编辑在做这篇深度报道时,他可以很容易在这个平台上得到该事件之前的所有追踪报道,以及读者的反馈(点赞、转发、评论、阅读量等),这样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更能精准及时地帮助编辑获取有效信息。"一个已经发布的某个频道的内容,可以被另一个频道再次利用,融合平台具有一个开放式的基于标准技术(XML/CSS/Restful)的功能,能够让集成工作量最小化,以控制集成的技术成本。"

  再者,"让采编人员只做内容,把内容产品化"本身就在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和人力成本。编辑们"所见即所得",突破一个编辑局限于一个发布频道的内容制作,给编辑带来发展空间、精简流程的同时,减少人力资源浪费。平台只是一个传播途径,只有真正实现融合,新的运营和盈利模式才会出现。

  整个融合平台是"标准化基础上的客制化","对于较小的媒体,有很多复杂的功能用不到,就会有简化版"。"我们的系统支持很多模块,对客户来说,他可以选择要哪些模块,并且,新的技术新的发布频道在不断更新,墨素的技术与架构一直为未来做好准备。"意巅科技资深技术顾问高德宝强调。

  在意巅科技人眼里,一个优秀的融合平台,不仅可以推进融合业务的流程改造,亦需要能够灵活配置变化流程,以适应业务不定期的变更。如果随着移动设备增加或者其他新技术的更新,系统也需要不断重新开发,人力资源也要培训等,那么这个融合平台就有待改进。

  在今天大数据时代,一个完善的企业级解决方案,一定能够同时处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信息。一个成熟的融合平台,不仅是一个强大的内容管理平台,并且需要开放性和灵活性,极强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以实现与部分现有产品的无缝集成。

  刘奇葆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主流媒体的移动新闻生产,重点要在"准""新""微""快"上下功夫。意巅科技公司的理解是这样的:准--内容采集,权限控制,审核工作流程是做到"准"的基础。新--需要一个开放系统为未来各个新技术做好准备,在采集与发布上能够做到快速集成,以保障加快各个新产品的及时推出,为媒体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提供保障。微--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媒体的一个重要渠道,不仅是信息发布的渠道,也是信息收集/捕捉的重要渠道,而对于一个成熟的融合平台,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快--融合平台可以缩短新闻生产到发布的周期,协同工作,为"快"提供技术支撑。

(责编:陈永和、胡线勤)

传媒产业更多

经 营

投 资

广 告

发 行

媒企互动

图说天下更多>

访谈﹒直播更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从网络大国迈进向网络强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从网络大国迈进向网络强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友情链接

| 信息产业部 | 文化部 | 国家广电总局 | 新闻出版总署 | 国家版权局 | 新华传媒 | 中国记者网 | CNNIC | 中国新闻出版网 | 上海报网 | 传媒 | 中国广告网 | 北京大学新媒体 | 新闻记者 | 中国记者 | 青年记者 | 中国网联网 | 今传媒 | 新闻与写作 | 湖北传媒 |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 传媒培训网 | 中国出版网 | 华夏记者网 | 新闻实践 | 国务院新闻办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 | 中国日报 | 国际在线 | 中青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台湾网 | 文明网 | 中国记协 | 中广网 | 中新网 | 光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东方网 | 千龙网 | 浙江报业网 | 龙源期刊网 | 传媒网论坛 | 新民网 | 新华月报网 | 艾瑞咨询 |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新华网互联网频道 | 中国产业报协会网 | 中国产业网 | 中国电视批评论坛 | 中广互联 | 山西出版传媒网 | 广播电视信息 | 新浪传媒| 网易传媒 | 龙新网 | 搜狐传媒 | 天津在线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摄影报摄影大展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