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人民网>>传媒>>传媒产业>>媒企互动

推进跨界融合  打造新型媒体

常新

2016年09月29日16:35    来源:中国报业

[打印][网摘][纠错][分享][推荐]

苏州日报副总编辑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中心总编辑常新在发言

  今年8月31日,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的"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评审中,苏州日报报业集团的融合创新项目"家在苏州"App获选20佳,进入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的第一方阵。

  自2014年9月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中心成立以来,作为苏报集团转型升级的尖刀连,全媒体中心在媒体融合创新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2014年10月,苏报集团荣获"中国报业融合创新10强";2015年7月,苏州日报社获全国第二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2016年6月,苏州新闻网晋升国家一类新闻网站。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媒体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是传统媒体转型的方向,更是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机遇。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同时还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作为党报、党刊、党台等传统主流媒体,不仅需要勇担重任,成为新时期舆论战场上的正规军和主力军,还需要积极主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充分借助新媒体手段,激发自身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这是一个没有经验可循、充满挑战的新课题。做好这一课题,也是党和政府赋予报业等传统媒体的历史重任,我们唯有勇往直前。和全国绝大多数报社一样,苏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媒体融合创新也没有现成的路径可依赖,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复制。一路走来,探索的道路曲折艰辛,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报媒在融合中所具备的一些优势,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进程中,苏州日报报业集团积累了相当宝贵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就构成了今天融合创新的战略优势。

  首先,我们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是主流新闻媒体最强有力的靠山和后盾,可谓血脉相连。第二,报媒所积淀的品牌资源和公信力资源非一朝一夕所能获得,苏州日报社60余年的发展铸就了在区域内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品牌和公信力的效应已在集团建设的"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产品上得到了充分显现。第三,在多年经营发展中,报业媒体基于原先的平台优势,已经形成了一个与政府、企业、商家以及其他社会主体强有力的关系资源链,为整合多种资源来发展新媒体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源。第四,内容生产是报业媒体的价值基础,优质的内容生产能力也是苏报集团的核心资产和核心竞争力,只有优质的内容才能贯穿媒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任何新的信息技术载体只有与优质内容相结合,才能形成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报业的传统优势之一就是拥有一支触角广、视野宽、洞察力强的记者队伍,能够持续不断地生产出真实、客观、理性、有思想、有价值的优质内容。

  2014年9月,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中心成立,集团各纸媒官方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网站、视频制作汇集结于中心,形成新媒体矩阵、全媒体集群。全媒体中心一方面整合集团新闻资源,实现多渠道立体分发的"中央厨房",在移动互联时代真正做到全媒体、全方位、全发布。另一方面,积极研发新产品,探索报业跨界融合的创新路径和盈利模式。

  这样的战略布局是因为,全媒体中心成立后面对的是两个"战场"的考验--

  一是舆论场。在当前舆论场中,源自一些自媒体、商业性新媒体的低质、虚假的内容大量出现,而用户对优质内容服务的渴求,却远远未得到满足。这样巨大的反差实际蕴藏着巨大机会--怎么满足用户对优质内容服务的需求,实现有效的产品供给,从而占领网络舆论主阵地?

  二是市场。随着互联网媒体对报业原有主要盈利模式的挤压,巨大的生存压力也迫使许多报业在自身资源范围内,尝试各种有可能创收的途径,而新媒体也是其中重要的一条通道。但是随着互联网的价值入口越来越少、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日渐缩水,报业自建的新媒体、全媒体该如何形成商业模式,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突围?

  移动互联时代,用户获取新闻资讯的入口众多,今日头条、网易新闻等全国性客户端加上一些自媒体大号近两年来快速发展,对地方报业打造的"两微一端"产品形成明显的挤压态势。在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资源不具备垄断优势的情况下,苏报全媒体中心决定"多腿并行",在继续精心做好"两微一端"新闻资讯产品的同时,借助报业品牌资源及深入社区的能力,深挖"护城河",重点打造以社区为入口,以提供家庭生活服务为核心功能的客户端--"家在苏州",构建一个"平台+社交+产品+服务+数据"的有机系统,通过跨界来整合多类型的生活服务资源、将用户聚合在一起,在创造新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连接用户的新型方式。

  在"家在苏州"App规划之初,全媒体中心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本着"打通社区最后一公里"的核心目的,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市场调研,深入社区,探询民意,准确把握了苏城百姓生活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把服务居民的理念根植于App的开发之中。

  "家在苏州"App立足居民生活需求,重点打造与居民生活相关的模块。如生鲜配送、智能家政、医疗健康、社区政务、资讯推送、社区交友等综合服务功能,同时结合平台上的服务模块,深入社区开展丰富的线下活动,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在二期工程的开发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增加了房产交易、网上商城等模块,将家在苏州App打造成集生活、购物、交友、资讯为一体的平台,

  "家在苏州"App是一个功能下沉的项目,它充分借助报业的品牌、公信力和渠道等优势,扎实做好社区生活服务,通过新的方式连接起移动互联时代的用户。我们认为,这个产品的亮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1、报业优质内容与受众的新融合

  互联网时代同样需要优质的内容,内容生产也一直是报业的优势所在,但随着人们阅读方式的转变、传统读者逐渐迁移,报纸生产的优质内容迫切需要扩大到新的传播阵地。但是,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媒体巨头逐渐对大众新闻资讯入口的布局,地方主流媒体不论是打造微信号还是客户端,都面临着争夺用户的短兵相接的竞争,在技术、人才、资金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其难度也很大。如何应对这一局面?一种是与互联网媒体进行合作,类似封面、大燕网、深圳ZAKER等;另一种就是另辟蹊径,用服务性平台融合新闻资讯,将新闻资讯化作服务用户的重要功能之一。"家在苏州"App在首屏专门设置了新闻模块,每日发布集团四报的精彩新闻,没有订阅报纸的市民,可以通过"家在苏州"App免费阅读。此外,首屏上每日还会更新与社区居民相关的各类生活服务资讯,更好地贴近用户所需。通过打通社区入口,在新的平台上聚合老读者和新用户,我们旨在构建社区传播新生态、实现移动互联时代与受众的新融合。我们相信,当产品拥有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后,就等于开辟了新的影响力阵地,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扩大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场,从而有效地传递"好声音""正能量"。

  2、报业品牌与互联网生活的融合

  社区的场景应用特别多元,只有建立一个平台将尽可能多的场景集社合起来,形成场景网络,才能系统化地为居民用户提供增值服务。以"家在苏州"平台上的生鲜项目为例,2015年初,报社与苏州本地发展最好的一家互联网生鲜电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强强联手共同进军社区生鲜市场,到今年7月,该项目已经覆盖苏州5个行政区域的400多个小区、近十万个家庭用户,并且以超募资近5000万完成了2.49亿元的C轮融资。通过在小区设置智能冷柜,"家在苏州"APP的用户在线上完成预订、次日便可在线下社区冷柜自助提货,这种C2B2F商业模式通过预定制消费,一手牵农民,一手牵市民,减少中间环节,为市民打造安全、便捷、新鲜、实惠的"社区智慧微菜场"。

  3、产品与资本的融合

  在融合创新,打造新媒体产品的过程中,积极规划"产品+资本"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好的产品是前提条件,而资本驱动是迅速发展壮大、占领市场的催化剂。"家在苏州"App正联合一些优秀的互联网创新企业,共同开发基于社区家庭生活的新服务项目及功能,比如互联网家装、品牌商贸云城等项目。

  我们认为,与互联网创新企业、与产业资本相融相合的过程,是今后报业良性进阶和适应更高维市场生态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报业媒体不仅是一个嵌入互联网基因的良好契机,而且还可以掌握资本运作的规则,借助资本的力量将好的产品、项目做大做强,为报业集团融合创新、转型升级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为各家媒体的基础、自身条件、可运用的资源各不相同,所以融合创新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来进行,而且融合不是简单地做一两个平台,其核心是真正地创造出新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产生"虹吸效应",让越来越多的用户成为你忠实的"粉丝",让报业在移动互联时代的自我"造血"机能更加强大,从而构建起未来报业融合发展、整体转型的坚实基础。

    (作者系苏州日报副总编辑、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中心总编辑)

(责编:陈永和、胡线勤)

传媒产业更多

经 营

投 资

广 告

发 行

媒企互动

图说天下更多>

访谈﹒直播更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从网络大国迈进向网络强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从网络大国迈进向网络强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友情链接

| 信息产业部 | 文化部 | 国家广电总局 | 新闻出版总署 | 国家版权局 | 新华传媒 | 中国记者网 | CNNIC | 中国新闻出版网 | 上海报网 | 传媒 | 中国广告网 | 北京大学新媒体 | 新闻记者 | 中国记者 | 青年记者 | 中国网联网 | 今传媒 | 新闻与写作 | 湖北传媒 |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 传媒培训网 | 中国出版网 | 华夏记者网 | 新闻实践 | 国务院新闻办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 | 中国日报 | 国际在线 | 中青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台湾网 | 文明网 | 中国记协 | 中广网 | 中新网 | 光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东方网 | 千龙网 | 浙江报业网 | 龙源期刊网 | 传媒网论坛 | 新民网 | 新华月报网 | 艾瑞咨询 |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新华网互联网频道 | 中国产业报协会网 | 中国产业网 | 中国电视批评论坛 | 中广互联 | 山西出版传媒网 | 广播电视信息 | 新浪传媒| 网易传媒 | 龙新网 | 搜狐传媒 | 天津在线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摄影报摄影大展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