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协网
首页时事政治协会要闻报业动态传媒聚焦报业人物专题报道文旅视界国际传媒视频直播中国报业网
党报头条网生态城市刊头故事摄影书画会员展厅无人机天下数字报业物流信息建设网
协会要闻 报业人物 生态城市 文旅视界 专题报道 特色小镇 摄影 中国报业网
即时新闻
559亿!中国电影迈上新台阶 银幕总数突破5万块 全国多地联动!建党百年大型融媒采访丽水行活动拉开序幕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 以智库化媒体助力“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报业协会举行换届选举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当选会长 中国报业协会发贺电并到会祝贺 宁夏报业协会2020年度理事会圆满结束
中国报协网传媒

优质内容仍具有高关注度——访张仁华

魏艳华

2016年07月14日11:01    来源:中国报业

陕西日报传媒集团社长、董事长、党委书记张仁华

  《陕西日报》前身为《边区群众报》,这份有着70多年历史的党报,在历史的洪流中激流勇进,从最初承担党中央以及陕甘宁边区的宣传任务,到讲好陕西故事、积极占领舆论新高地,再到积极转企改制、成立陕西日报传媒集团……无不显示着其在舆论宣传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和对报业发展走向的掌控能力。

  2014年年初,张仁华担任陕西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给陕报集团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在报业发展遭遇寒冬的大背景下,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以努力建设拥有强大实力的新兴主流媒体集团为目标,在全媒体建设与影响力建设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作为集团的领路人,张仁华积极参与其中,用自己的努力带领集团朝着既定目标奋进。

  面对困难激流勇进

  记者:张社长从政府部门调任党报集团,最大感受是什么?您认为新闻工作跟您以前所从事工作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张仁华:我最早在西安交通大学任教,后来先后在陕西省经贸委、省国资委、省政府研究室任职,从事的都是经济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作。2014年初调任陕西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2015年任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

  在新闻媒体任职后,我有两个感觉,一是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二是这项工作和我以前的工作经历,尤其是在省政府研究室的工作,有高度的关联性,二者对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涉猎的广度和高度很一致。在政府部门工作,必须从全局的层次把握,研究全省的经济社会文化,同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这就要求我必须把纯粹的理论研究和方向性的把握,转化为服务于现实工作的决策依据和参考。同样,新闻业务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要深入研究全省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现状与特点。这些经历能让我更好地理解重大经济社会新闻的价值。所以,二者是相通的。

  新闻工作最大的不同在于,以前我要静下心来深入研究问题,而新闻工作节奏很快,需要迅速对新闻事件和经济社会活动的价值作出判断,按照新闻规律,第一时间制作并传播出去,容不得反复研究。

  记者:您2014年到陕报集团,这时报业发展遭遇困难,这个时候履职应该会面临压力,您当时犹豫过吗?

  张仁华:2014年初,按照省委的安排,我担任陕西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当时确实感觉压力很大,主要因为我没有从事宣传工作的经验。但作为党员干部,我必须服从组织安排,勇于承担责任。到陕报后,我和我的同事们狠抓报纸的内容生产,按照要把陕西日报办成宣传纸、新闻纸、思想纸、文化纸的思路,强化读者导向、加强策划,突出冲击力,深度解读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反映群众呼声,报纸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受到各界好评。

  记者:作为一名管理学博士,您的学科背景对于您从事报业管理工作有哪些优势?

  张仁华:管理学学科背景,尤其是长期从事经济管理及研究的工作经历,主要优势在于对经济工作比较熟悉,对管理与经营决策的基本规律有一些了解,这对宣传报道工作,对推动集团发展很有帮助。面对的问题是,对新闻传播规律还需要更深入认识,对新闻编采改革还需要逐步深入研究与推进。

  记者:您执掌陕西日报传媒集团已经两年有余,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您给自己这两年多来的工作打多少分?

  张仁华:在陕西日报传媒集团工作的两年中,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对报业发展和新闻业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这个行业慢慢熟悉,掌握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于集团未来的发展也有了逐渐深入的思考。

  对自己这两年工作的评价,只能说经受住了初期的考验,有了初步的成绩,但还不能说完全及格。说有了初步成绩,是因为集团新闻宣传等各项工作有了进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说不完全及格,是因为集团离建设具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一流主流媒体集团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确保新闻精品生产、打造一流报纸的制度性保障还没有完全形成。

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

  "四网合一"建设新型网站

  记者:现在媒介技术突飞猛进,在媒体融合方面陕报集团也做了很多努力,请张社长给我们介绍一下集团在新媒体建设和媒体融合方面取得的成果。

  张仁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多年来,陕报集团也在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索。

  在加强网站建设方面,1998年,陕西日报开设了电子版网站;2012年,陕西日报传媒集团建设了区域门户网站--陕西传媒网,并于2013年获得国家一类新闻网站资质;2013年,我们尝试通过在报纸上印刷二维码,链接到网站视频的形式,探索媒体融合和党报呈现形式多元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示下,我们对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建设提出了"对标一流、跨越发展"的要求。在不断加强所属陕西传媒网、三秦网、陕西农村网、当代网、西部法制报网等"五网"建设的同时,三秦都市报探索实行纸媒各部门一岗双职,对应承担新媒体传播工作;陕西农村报推出了"金口碑商城网",拓展信息服务领域,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提升移动互联网传播能力方面,集团推出了以时政新闻传播为主要方向的"掌中陕西"手机客户端。与此同时,集团根据"一带一路"建设对资讯平台的需要,又建设了"新丝路"客户端。三秦都市报还推出了面向都市受众的"三秦快播"客户端。

  在探索媒体融合内部机制方面,陕西传媒网的业务负责人参加陕西日报每周的编前会、每天的编前会,确保报网导向一致;以考核制度鼓励日报记者为客户端和网站供稿;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陕西传媒网的重大报道新闻资源共享。这些为媒体融合积累了具有操作性的实践经验。

  目前,陕西日报传媒集团各报刊网都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微信传播平台。集团新媒体粉丝、用户总数突破100万,陕西日报微博、微信的粉丝用户总数接近20万,几乎与报纸发行量等同,成为党报传播的新平台。三秦都市报秦人矩阵新媒体平台的公益记者微信公众号上线一年来,粉丝量突破30万,阅读访问量1500万,汇聚善款550万元,是陕西乃至全国省级都市报最大的媒体公益公众号。

  记者:2012年陕西传媒网建成,这在报业集团建设网站的进程中算是"迟来者"了吧。

  张仁华:确实如此。不过辩证地看,由电子版网站转型门户网站的滞后,却让我们拥有了后发优势,在同类省级网站中,我们网站的视频建设属于高点定位,100多平方米的演播室、四讯道直播,让报纸的视频短板得到了有效弥补,为媒体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平台基础。

  记者: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您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仁华:我认为,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内容为王"是成功的关键。当前,传统媒体在发展移动客户端时,不能忘记自己是内容提供商这一角色,在精品内容生产上还要下功夫,以内容取胜。所以,我们对集团所属新媒体提出,把网站建设成宣传网、新闻网、思想网、文化网的要求,"四网合一"确保内容质量。

  另外,传统媒体还要充分运用微信群、朋友圈、QQ群等入口和平台。随着技术发展拉低移动互联网准入门槛,优质内容是稀缺资源的特点凸显,这是传统媒体优势发挥的契机。以陈忠实先生逝世这一新闻事件报道为例,与省内乃至全国媒体报道相比,大家公认陕西日报的报道既有深度又有厚度,相关内容在我们自己的纸媒、PC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平台上得到广泛传播,尤其在两微平台上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这充分证明了优质的内容具有非常高的关注度。

  记者:一些报业所办的客户端发展不景气,有人说是媒体转型没有找对出路,您的看法是什么?您认为传统媒体的出路在哪里?新媒体建设的出路又在哪里?

  张仁华:传统媒体要转型,是因为传播技术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受众获取资讯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变化与分化。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目前有哪些受众,哪些受众会流失,哪些受众会加入进来,只有明确受众,才能更有针对性地传播,更有针对性地巩固和拓展。

  毋庸置疑,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从大众传播时代进入了分众传播、个性化传播的时代。对传统媒体而言,在承担既有使命的同时,我们还要适应受众信息接收习惯的变化。传统媒体的出路在于充分发挥内容生产优势,拓展现有的传播平台和渠道。新媒体建设的出路在于守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新闻媒体而言,还是内容生产的专业性和竞争力。技术只是支撑和平台,没有内容,再好的平台也不过是空架子。

  记者:媒体融合可以说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那么,我们该如何用互联网思维走好传媒融合之路呢?

  张仁华:互联网思维具有跨时代的基因,在凸显互联网信息高速传递的同时,核心还是要做好各类新闻内容的建设工作。

  传统媒体具备丰富的内容生产经验,拥有优秀的新闻从业人员,这些是媒体发展的根本。可以在用好人才、出好作品的基础上,用数字新媒体技术、云端服务技术等先进互联网技术,从新闻信息的采集、制作和发布等元素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多类新闻平台无缝连接,为不同阶层、不同喜好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优质信息产品和服务。比如,陕西日报对一些重大新闻只发布消息,在报纸头版导读标明"详见陕西传媒网"。陕西传媒网积极尝试"门户+"的报道方式,以网站为基础平台,实现了"客户端+微博""视频+图文""微信号+头条号"等多元融合报道形式,效果就很好。

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

  赋予延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记者:陕西日报作为成立最早的党报集团之一,在弘扬社会正能量、发挥媒体舆论引导功能等方面颇有建树,能跟我们具体谈谈吗?

  张仁华:陕西日报创刊于延安时期,7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忠实记录陕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的奋斗历程。近年来,我们适应新形势对党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强化读者导向,坚持选题策划到位、稿件整合到位、版面保障到位的"三到位"思路,按照宣传纸、新闻纸、思想纸、文化纸的定位,建立完善各项采编制度,深入开展了"创优争先出精品"工作。

  在以上工作思路和办法的落实运用中,我们的新闻报道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5年,中宣部四次阅评表扬陕西日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报道得到省委高度肯定,在家乡接待印度总理莫迪的报道被中宣部阅评称赞"对全国有示范作用";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的报道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山阳山体滑坡救灾报道被称为发挥了"定海神针"作用;经济发展形势报道充分发挥了凝心聚力、提气鼓劲的作用;国测一大队、汪勇、贠恩凤等典型人物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记者: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正确导向,做好新闻舆论工作。陕报集团如何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

  张仁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今后做好新形势下的党报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我们将继续担当职责使命、传承延安精神,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新传播方法手段,对标一流、稳中求进,把陕西省委对我们提出的"办人民群众喜爱的党报"的要求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记者:陕报集团的新媒体龙头产品"掌中陕西"的定位是讲好陕西故事、唱响陕西声音、传播陕西正能量。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坚守这一定位?

  张仁华:"掌中陕西"明确立足陕西、深耕三秦,是我们提升党报传播力的具体实践。依托陕西日报传媒集团新闻资源优势,我们的新闻产品针对客户端进行了适合移动端的二次传播和编辑,让内容更适合移动传播。

  客户端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入口,但不是唯一入口。所以,在实践中,客户端好的内容会在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的员工微信群推荐,通过人际传播,扩大影响力。

  我们也不断对客户端进行升级,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无论是陕西日报数字报的集成,还是报料功能的开通、便民服务功能的增加,都旨在满足用户的刚需,打造"讲好陕西故事、唱响陕西声音、传播陕西正能量"的移动平台。

  记者:由于新媒体的崛起以及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出现了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主流舆论场和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网络舆论场。在您看来,两大舆论场的关系是怎样的?

  张仁华:"两个舆论场"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两个舆论场绝不是简单的竞争博弈关系,即便博弈,也是一种非零和博弈。两个舆论场所依存的社会背景、文化历史、时代特征等都是相同的,只是话语体系和思维逻辑上存在差异,实质上是互融互通的,应当共同协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新闻产品。

  对媒体而言,两个舆论场的重叠程度,决定了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影响力。无论是传统媒体开展"走转改"活动,还是发展新媒体、推动媒体融合,都是打通两个舆论场的积极实践。应该说,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会让两个舆论场的重叠程度不断提升,比如微博微信,让大家首先都处在同一话语平台,有了打通舆论场的渠道。

  记者:您认为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应该如何提高自身公信力?

  张仁华:谣言不是伴随着网络产生的,从人际传播到组织传播,再到大众传播、分众传播,有传播就会有谣言。只是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门槛越来越低、影响力越来越大。反转新闻背后,既有片面追求新闻时效的原因,也有信息不够公开的因素,当然媒体审核把关也是重要环节。

  真实准确是新闻的生命,无论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坚守这条底线是公信力的基础。网络媒体要提高公信力,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首先要确保信息源准确,原创内容必须坚持"三审三校",转发新闻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网信办划定的范围转载。同时,应该积极发挥媒体功能,针对谣言及时回应,对自身新闻报道出现的问题要坦诚布公地告知受众。

(责编:陈永和、胡线勤)

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中国报协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协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业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业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公众号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公众号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APP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APP
电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APP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APP
电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国报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