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人民网>>传媒>>传媒观察>>新媒体

"网红"辈出各领风骚 新媒体时代的"平民造星"运动

2016年06月27日10:47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网摘][纠错][分享][推荐]

  新媒体给普通人带来的“自由发展”的可能,恰恰让我们朝着马克思的说法前进了一步:你在现实中有一个角色,但是这并不妨碍你在网上做一个“网红”,充分展示自己。然而,新媒体环境下网民“自由表现”的精神和“资本增值”的冲动,到底谁能战胜谁?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诗人赵翼的名句,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可以改为“月月网络出红人,各领风骚三两天”。

  日常化审美不应变成“审丑”

  “网红”频出是大众审美活动转向日常化与生活化的一个结果。在我们这个时代,大量普通人变成“网红”,个人以为,首先应该得到理解和认可。

  英国文化研究大师威廉斯曾经给文化下过一个定义,大意为“文化是平常的,它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今天,网民愿意去花时间看一个人直播自己做美食,愿意购买一个网络达人推荐的商品,愿意点击一部“网红”拍摄的短剧,甚至愿意把自己变成一个”网红”,这本身意味着过去整齐划一的审美行为和审美风格被打破了。

  传统媒体时代,媒介内容的生产一直处于国家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主导之下,媒介关注谁,宣传谁,都有一套规制。当年的“电影红人”“报纸红人”“电视红人”,他们的影响力同样很大,只不过对这些“红人”的塑造更多与社会政治、经济建设、艺术价值、文化传承等概念联系在一起。我们把今天的“网红”与过去的媒体名人放在一起,则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如果把“网红”与穿越剧、电子竞技、视频网站、微博微信放在一起看,你会发现,他们本身就是新媒体光谱中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多元与新媒体发展的产物。

  但值得警醒的是,“日常化的审美”绝不能变成“审丑”。随着“网红”的涌现,一些人为了让自己迅速成名而剑走偏锋,用低俗的内容、出位的语言甚至违法的行为去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今年以来,已经有多个网络平台出现了这种把“肉麻当有趣”的做法,这是需要全网络、全社会共同抵制的。

  协调“内容生产”与“利益生产”

  这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时代,我们可以自己创造文化内容并将它广为传播,“用户生产内容”(UGC)同样是“网红”和“网红经济”的核心。然而,今天的“网红”已经和5年、10年前的“网红”不一样了。

  稍微做点梳理可以发现,当年“竹影青瞳”(2004年)、“芙蓉姐姐”(2004年)、“后舍男生”(2005年)、“励志哥”(2009年)等名噪一时的人物,基本上偏重于吸引网民的眼球,基本不产出直接经济利益;与之不同的是,近两年来的“网红”在为网站提供抢眼内容的同时,更多地将网民的注意力直接转化为了真金白银,实现了O2O(线上到线下)交易的闭环。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做主播打广告,还是玩电商做代言,整个“网红经济”创造价值的速度格外地快。

  目前,国内专门为“网红”配套的商业模式比其他国家都多,因为要快速变现,所以很多模式并不太考虑内容的质量。以热门的网络直播为例,网络直播催生了一大批“网红”,一个人、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一个话筒就是“造星”的工作台,大量网民通过围观、送虚拟礼物、语言互动等方式“捧场”,一阵欢乐之后,什么有意义的内容都没有留下。对于网站来说,最重要的是流量:没有什么比让你沉浸其中、延长页面逗留时间更重要的事情了。逗留时间越长,网站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广告和更多的投资。从这个角度说,看起来各种网络媒介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普通人自己生产内容,通过PK产生“网红”,但是网络平台是最大的赢家,一大批“网红”为其提供了廉价内容,吸引并且黏住了更多的网民。

  因为商业机制的存在,个人为了出名而“博出位”的冲动,会系统性地被商业力量利用。“网红”的大量出现,直接和网络上的商业需求有关。“网红”们说什么,做什么,尺度如何拿捏,都包含着商业策略。伴随着娱乐化的风潮,“网红”的“过度商业化”需要警惕。如何既尊重“网红”的创造性、真正体现其价值,又能让网站在内容选择的过程中起到把关的作用,这对于“网红”和“网红经济”来说,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

  新媒体时代的“变与不变”

  追捧“网红”的主要人群是80后与90后,与他们父辈年轻时集体读报、集体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单位组织包场看电影不同,当下的年轻人更习惯于一个人的“人机对话”。有了新媒体技术之后,人心里的某些东西就像打开瓶盖的汽水一样被激发出来了。

  这个东西就叫“欲望”,新媒体技术不仅满足了欲望的实现,而且又激发了新的欲望。在淘宝上,“网红”代言的服装可以一天内卖掉上万件,买方和卖方都获得了满足感,在网络直播平台上,为了讨某个“网红”的欢心,两个用户会比着“烧钱”。当我们发现陪伴自己一路走来的“网红”,竟然有很多都是“精心策划的意外”,都是相关网络推手包装出来的时候,你有没有幻灭感?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就是这样,以“网红”为卖点的运作模式,永远比普通人的感觉和意识“领先一步”,当你身临其境时欲罢不能,当你蓦然回首时只能哑然失笑。

  值得注意的是,“网红”中女性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性。中国文化观念中,女性是温婉而内敛的,但是在近年来的“网红”案例中,无论故事以何种方式展开,但是“身体”“漂亮”“敢爱敢恨”等关键词常常贯穿其中,女性“网红”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使用了自己的身体从而获得了关注。这到底是女性个性的解放,还是女性再次被束缚?

  在理想状态下,新媒体技术不仅应该带来青年女性的解放,而应该是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在预想人类未来生活时曾经说过:“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新媒体给普通人带来的“自由发展”的可能,恰恰让我们朝着马克思的说法前进了一步:你在现实中有一个角色,但是这并不妨碍你在网上做一个“网红”,充分展示自己。不过,新媒体环境下网民“自由表现”的精神和“资本增值”的冲动,到底谁能战胜谁?(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陈一)

(责编:陈永和、胡线勤)

传媒产业更多

经 营

投 资

广 告

发 行

媒企互动

图说天下更多>

访谈﹒直播更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从网络大国迈进向网络强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从网络大国迈进向网络强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友情链接

| 信息产业部 | 文化部 | 国家广电总局 | 新闻出版总署 | 国家版权局 | 新华传媒 | 中国记者网 | CNNIC | 中国新闻出版网 | 上海报网 | 传媒 | 中国广告网 | 北京大学新媒体 | 新闻记者 | 中国记者 | 青年记者 | 中国网联网 | 今传媒 | 新闻与写作 | 湖北传媒 |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 传媒培训网 | 中国出版网 | 华夏记者网 | 新闻实践 | 国务院新闻办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 | 中国日报 | 国际在线 | 中青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台湾网 | 文明网 | 中国记协 | 中广网 | 中新网 | 光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东方网 | 千龙网 | 浙江报业网 | 龙源期刊网 | 传媒网论坛 | 新民网 | 新华月报网 | 艾瑞咨询 |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新华网互联网频道 | 中国产业报协会网 | 中国产业网 | 中国电视批评论坛 | 中广互联 | 山西出版传媒网 | 广播电视信息 | 新浪传媒| 网易传媒 | 龙新网 | 搜狐传媒 | 天津在线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摄影报摄影大展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