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人民网>>传媒>>传媒观察>>期刊

中国审计报周末特刊:做好选题策划 讲好审计故事

2016年06月15日17:1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打印][网摘][纠错][分享][推荐]

  新闻精品是打造媒体形象的金字招牌。随着我国新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新闻媒介产业化的推进,新闻媒体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纸媒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生存空间压缩,对于行业报来说更是巨大的冲击。怎样在泛媒体化大潮下抓住读者,做出精品,提升传播效果,成为行业报发展的必然选择。

  而近年来,在审计重大新闻全部由新闻版完成的设定下,《中国审计报》利用《周末特刊》,转换报道思路和落点,密切联系基层审计机关实际,从审计视角反映社会、记录民生,关注重大经济社会中的审计身影,多角度、多层面展现审计人风采,拓展了报道内容,以更加生动的报道形式得到了读者的关注。

  立意:更近一些更活一些

  对本行业领域的深入报道既是行业媒体的优势,也是行业媒体的生存之道。《中国审计报》的主要受众是全国9万余审计人员,以及关心审计的各界人士,受众对象相对集中。专刊作为新闻版功能、内容、状态和方式的延伸,有力度、有深度的报道越多,个性、特点也就越突出。《周末特刊》每周一期,给了该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挖掘新闻背后的细节与深度。

  《中国审计报》努力使新闻在专刊沉淀下来,要求内容距离受众更近一些,报道形式更活一些,做出具有审计特色的独家新闻。一方面,鼓励编辑关注行业内部,深挖细掘,将选题的落脚点向审计靠拢,贴近审计实际,关注受众身边的,和其密切关联的,令其感兴趣的事件;另一方面,把“硬新闻”软化,重视发掘新闻中最具人性、人情的因素,强调鲜活的情节和丰富的情感,使报道内容更有人情味,更贴近普通人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同时,不断挖掘、建立作者队伍,让审计人写审计故事,增强与受众的互动,使其成为编辑部的眼睛与触角,产生更强的宣传功能。

  总的来看,《中国审计报》在内容上,立足于行业,坚持以人为本,从身边人、身边理、身边事说起,抓典型、找亮点,突出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拉近行业报与受众的距离。而在报道的叙事方式上,追求新闻的可读性与故事化,尊重读者的阅读感受,有意识地突出叙事过程中的美感和风格。

  如与“走转改”要求相结合,该报开办了《近距离》栏目,紧跟审计工作实践,走基层,写民生,从审计视角记录当下,近距离反映中国社会实际。整个栏目选题强调宏观着眼,微观入手;高立意,小角度;大背景,小故事。2016年,结合“精准扶贫”的大背景,该栏目刊发了《为了孩子们的朗朗书声》,讲述云南省审计厅派驻到曲靖市会泽县拖落村的“第一书记”代家龙,如何与驻村工作队一起找出该村积贫的“穷根”,又如何帮助该村建桥、建学校,扶贫又扶智的故事。栏目开办5年来,这些来自一线的鲜活事例生动、活泼,既拓宽了《周末特刊》的报道领域和内容,又受到读者好评。

  落脚:让大题材更具吸引力

  《中国审计报》作为全国性行业报,必须对党和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发声。对于重大主题的报道,应该如何表现,尤其是如何发挥专刊优势,规避大而空、全面却枯燥的窠臼,做出有专刊特色的、有人情味的、从审计角度切入的作品,这也是《周末特刊》一直不断探索的内容。

  如今的新闻竞争很难做到信息源的独家垄断,只有在报道方式上追求个性以寻找出路。故事化新闻以其独特的讲述新闻的方式,让新闻更具个性,是纸质媒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手段之一。而行业媒体立足于某一行业,钻研于某一领域,可以通过深入剖析行业内事件,对受众产生有效阅读。因此,《中国审计报》在选题策划中,着重突出故事性这一特点,要求记者深入基层,沉淀下去,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鲜活性。

  首先,其以特稿形式,记录重大经济社会中的审计身影。如“非典”10年后,组织记者采访并撰写《对“非典”的审计记忆》。对审计机关而言,2003年的“非典”捐赠款物跟踪审计,既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一次审计经验的积累。此次审计结束后,审计署首次发布了审计结果公告,此后,审计结果公告成为一种常态。如此,一个重大的公共事件便与审计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该篇报道通过部分审计人员的回忆,再现了10年前的过往:伤痛与抗争,牺牲与收获,以及审计的探索与发展。

  其次,从人物新闻的视角反映国家审计发展。讲好中国审计故事,离不开对人的记录。今年年初,该报创办《人物》栏目,以整版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展现审计人风采,从不同视角记录审计人工作生活状态,通过个人在大行业发展中的人生经历,展现审计事业发展,弘扬审计精神,提高报纸引导力。在对人物的采访中,其记者对小的切入点进行深度挖掘,描述故事但并不停留于故事,而是挖掘故事背后的思想内涵,赋予报道以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比如对南京审计大学党委书记王家新的采访。作为全国唯一以审计命名的院校,南审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审计的基因。报道从他在南审官微上刚刚开办的一个每日更新的诗歌专栏说起,通过若干小故事,讲述了这个南审的负责人对这个校园、学子以及教育事业的深深热爱,报道通过他的“诗人情怀”,再现了审计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不断探索。

  呈现:让报道发挥合力效应

  审计作为一个专业性较强的经济监督部门,相关新闻相对比较枯燥,要给受众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就要发挥专刊的优势,多角度、多层面、多领域,形成报道的整体合力。

  一方面,与新闻版紧密配合,结合重要主题,开辟形式活泼的专栏。专刊要办得生动,一定要增强与读者的互动。《中国审计报》通过建立通讯员微信群等方式,培养能够动用的作者队伍,不断开拓稿源渠道。如去年,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周末特刊》开辟《书记讲故事》栏目,请“书记们”结合身边人、身边事,讲一个能够体现审计人员、审计工作“严”“实”精神的故事,上一堂生动、有趣的党课。这个专栏得到了审计系统“书记们”的大力支持,《从一颗鹅卵石说起》等文章,均从点滴事件说起,记录平凡人平凡事中体现出的闪光点。在几个月的报道中,新闻版以“严肃新闻”加强舆论引导与宣传,专刊则以“趣味阅读”配合补充,使主题更加入脑入心。

  另一方面,推动文学创作,用艺术形式讲好中国审计故事。《周末特刊》中的《沃野》版是创作园地,同时也是审计系统文学爱好者的交流平台。文学作品因其独有的魅力与艺术特色,易得到读者的广泛接受。而《周末特刊》推出“审计小小说”有奖征文活动及同名专栏,在半年间,共收到作品百余篇。该栏目作者全部是来自一线的审计干部,赋予小说创作以鲜活的生命力。如今,《审计小小说》已成《中国审计报》品牌栏目之一,挖掘并吸引了大批作者参与到创作中来。

  此外,还要借助新媒体力量,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传播效果和质量。新媒体因其使用上的便捷,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为了加强纸媒的传播效果,《中国审计报》与审计署官网、官微合作,实现重要专栏与报道的同步推出。如去年9月,配合审计署开展“审计优良传统作风与精神”大型访谈活动,通过走访部分老同志,听他们“讲人、讲事、讲史”,再现审计机关成立前10年的重大历史。自当年10月至2016年1月,《周末特刊》用10期共11个专版对访谈活动进行了连续报道,审计署官网、官微同步推出。行业内纸媒与新媒体的同步互动,既覆盖了习惯手机轻阅读的群体,也覆盖了习惯报纸深阅读的群体,在系统内引起广泛关注,达到了很好的传播预期。

  (魏小题作者系《中国审计报》专刊部副主任)

(责编:陈永和、胡线勤)

传媒产业更多

经 营

投 资

广 告

发 行

媒企互动

图说天下更多>

访谈﹒直播更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从网络大国迈进向网络强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从网络大国迈进向网络强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友情链接

| 信息产业部 | 文化部 | 国家广电总局 | 新闻出版总署 | 国家版权局 | 新华传媒 | 中国记者网 | CNNIC | 中国新闻出版网 | 上海报网 | 传媒 | 中国广告网 | 北京大学新媒体 | 新闻记者 | 中国记者 | 青年记者 | 中国网联网 | 今传媒 | 新闻与写作 | 湖北传媒 |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 传媒培训网 | 中国出版网 | 华夏记者网 | 新闻实践 | 国务院新闻办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 | 中国日报 | 国际在线 | 中青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台湾网 | 文明网 | 中国记协 | 中广网 | 中新网 | 光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东方网 | 千龙网 | 浙江报业网 | 龙源期刊网 | 传媒网论坛 | 新民网 | 新华月报网 | 艾瑞咨询 |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新华网互联网频道 | 中国产业报协会网 | 中国产业网 | 中国电视批评论坛 | 中广互联 | 山西出版传媒网 | 广播电视信息 | 新浪传媒| 网易传媒 | 龙新网 | 搜狐传媒 | 天津在线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摄影报摄影大展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