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协网
首页时事政治协会要闻报业动态传媒聚焦报业人物专题报道文旅视界国际传媒视频直播中国报业网
党报头条网生态城市刊头故事摄影书画会员展厅无人机天下数字报业物流信息建设网
协会要闻 报业人物 生态城市 文旅视界 专题报道 特色小镇 摄影 中国报业网
即时新闻
559亿!中国电影迈上新台阶 银幕总数突破5万块 全国多地联动!建党百年大型融媒采访丽水行活动拉开序幕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 以智库化媒体助力“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报业协会举行换届选举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当选会长 中国报业协会发贺电并到会祝贺 宁夏报业协会2020年度理事会圆满结束
中国报协网传媒

做媒体融合的拓荒者——访毕书清

2015年10月15日16:19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从2005年中国传统媒体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至今已整整十年。十年间,与传统媒体联手进行数字化转型探索的公司不知道有多少,大浪淘沙后,毕书清带领的联合通讯依然坚挺在数字化转型一线。是什么力量让联合通讯能够坚持到今天?

  作为联合通讯公司的创始人,毕书清和他的公司几乎经历了报纸数字化转型的整个过程,不断探索实践,付出了多少心血,经历了多少曲折,相信只有毕书清本人有最深切的感受。毕书清说自己骨子里是一名传统媒体人,但他又不仅仅满足于此,在2008年,报纸刚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萌芽期,毕书清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成立了联合通讯。伴随着报纸数字化转型之路,联合通讯越走越远。

  与毕书清畅聊报纸的数字化转型,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在他看来,传统报纸的未来一定在数字化转型,传统的印刷出版方式会被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难以想象的革新。记者请毕书清定义联合通讯的核心竞争力,他用"原版解析"来概括。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毕书清的阐述。

  奔着梦想前进

  记者:您2008年开始从事报纸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在这之前您一直在纸媒任职,是什么原因让您走上数字化转型之路?

  毕书清:2007年下半年,我担任《健康导报》主编,当时全球报纸的发行量增长几近停滞。报纸如何扩大发行量,生存发展的新出路在哪里,两大现实问题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报纸的经营。

  在营收不见起色的背景下,降低报纸的印刷成本和发行成本,减轻经营压力,是我首先考虑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也是当时所有纸质媒体领导之痛。2008年,我得知美国的《纽约时报》已在PC端实现无纸化传播,再加上多年的媒体工作经验,让我坚定了纸质报纸的未来是数字化转型这一理念。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报刊数量也最多的国家,每年报刊印刷消耗的资源相当巨大,高消耗、不环保的报纸产业链终究不可能长远。如果国内报纸实现无纸化传播,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是支撑我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一大动力。

  记者:去年中央明确提出"媒体融合"这个概念,但您早在前景并不明朗的2008年就进行探索和实践,应该经历了很多波折。

  毕书清: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2008年底我开始技术研发。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的研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试错,才能找出正确的前进方向。然而,试错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时间成本、人员成本、资金成本,缺乏资金是我们当时面临的最大难题。

  在技术方面,当时并不像现在这样由安卓和苹果两大系统主导手机市场,当时仅诺基亚的手机型号就有60多种,如果想在手机上实现报纸的原版阅读,我们的软件必须对每一种机型进行适配,这是相当大的工作量。另外,受限于当时的2G网络,我们的原版呈现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用户每次点击新闻都需要等待20多秒。出现了3G特别是4G网络之后,软件读取新闻的速度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

  记者:从2008年至今,已经有7个年头,在这期间,您及您的团队在报纸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毕书清:2008年,当时的手机主要是Java、Symbian系统,我们研发的"报讯通1.0"成功应用在诺基亚、摩托罗拉等2G系列手机上,率先实现了纸质报纸在手机终端的原版展示。这一技术后来被鉴定为"国际领先、国内唯一",并被媒体争相报道,引起强烈反响。

  随着技术研发及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迎来了3G时代。在3G网速的助推下,数字化报刊疾速发展。至2010年5月27日,我们迎来了第二代产品"联讯毕读2.0"上线,成功实现了近200家报刊的数字化原版呈现。

  2011年8月6日,我们召开了中国第五媒体合作战略发展峰会暨第三代产品"联讯读报3.0"上线发布会,人民日报以《联讯读报打造第五媒体引领未来传播方向》为题作了报道,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全国几百家媒体都报道了这一成果。

  2012年7月15日,在"中国媒体数字化转型发展峰会"上我们发布了"联讯读报4.0"。这一平台成功实现了在多平台上的无纸化阅读,并在阅读中实现多种互动功能。同时,该技术支持ios、Android等多种移动终端,可以将报纸、杂志、新闻、图片、视频等内容,按照个人意愿聚合在一起,实现深度的个性化定制。另外,用户还可通过微博、短信等方式进行分享和评论。

  2014年12月7日,"联合通讯5.0"正式上线。相比前几代产品,"联合通讯5.0"集数字通话功能、即时新闻传播、报刊原版阅读、图书数字发行、历史资料查询、大数据分析应用于一体,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至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联合通讯技术在先进性和实用性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目前国内能真正解决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数字化传播的关键技术。

  再过不久,"联合通讯6.0"也即将上线。除了"报讯通1.0"到"联合通讯5.0"这个系列产品外,我们还取得了多项国家技术专利和著作权专利,这对于一个技术型公司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核心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

  记者:您是联合通讯每一代产品的亲历者,请您用几句话分别概括一下这几代产品。

  毕书清:"报讯通1.0"就是媒体管理端实现了纸媒PDF源文件的解析,实现报纸在手机上的原版呈现。"联讯毕读2.0"在媒体管理端增加了PS格式源文件的解析,并实现了看、读、听、评、存等数字化功能。"联讯读报3.0"在媒体管理端优化解析方法,实现百分百、零误差解析;首次采用媒体库概念在客户端展示媒体内容,通过评论与反馈等功能打通读者与媒体之间的联系,实现互动分享。"联讯读报4.0"用户在客户端中可自行添加感兴趣的媒体到首页,实现一键直达访问内容,并实现语音读报功能,同时有了自己的广告位,广告客户可在媒体平台投放广告,实现客户端多种广告效果。"联合通讯5.0"上线即时新闻,合作媒体的报刊数据也收入数据库,用户可以随时查阅,大数据的开发也将为媒体云平台精准推送与广告精准投放打下基础。

  产品虽然几经更新换代,但无论怎么变,我们都是以"报讯通1.0"版本的纸媒PDF源文件的解析为技术原型。

  记者: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您区别于其他同行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毕书清:其实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PDF的解析与反解析。具体来说,就是报纸在手机上原版呈现后,用户读报的体验与读纸质报纸一样。用户点击新闻后,进入文本阅读模式,并不是其他公司呈现的图片格式。

  原版呈现是报刊在排版结束后,只需在我们提供的接口一键上传,设备自动完成解析与反解析,并在手机客户端上自动生成原版报纸,整个过程只需要几秒钟,比传统纸质报纸至少提前五到十二个小时到达用户手中,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目前,市场上能够实现原版百分之百、零误差解析的只有我们一家公司。另外,在压缩技术方面,目前与我们合作的上千家报刊从合作之日至今所有数据,我们都收录在库,下一步将实现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到现在的每期报刊都可以数字化呈现。这么庞大的数据实际占用的内存空间很小,这也是其他公司用图片呈现报纸方式所无法企及的。

  记者:随着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的兴起,我们获取新闻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原版解析的意义在哪里?产品的定位和未来又是怎样的?

  毕书清:就原版解析的意义来说,报纸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在公信力上比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更胜一筹。我们不可否认,新兴媒体的兴起大大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了新闻信息的时效性。但是由于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时刻充斥着假新闻和谣言等负能量的内容,所以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或是谣言四起时,人们会更多去看传统纸媒的报道和解读,而报纸在手机上的原版呈现,既满足了人们获取权威信息的需求,也符合人们随时随地使用新媒体的习惯。

  产品定位方面,从"报讯通1.0"到现在的"联合通讯5.0",我们在坚持数字化转型道路的前提下,也一直致力于"红色"正能量的传播。除了原版呈现的报纸是党报以外,从"联合通讯5.0"加入的即时新闻也可以看出,我们在中央政策解读、反腐以及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都及时跟进,第一时间为用户提供权威、可信度高的新闻。随着经济转型步伐加快,日益增多的意识形态杂音、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缺位,都对我们联合通讯提出了"红色"传播、正能量传播的要求。

  记者: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更多时候习惯碎片化阅读,报纸原版解析带有纸媒的严肃性和专业性,会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吗?

  毕书清: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这两代人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远远超出传统媒体,但如果他们从新媒体获取的信息是低俗而非高端的、混乱而非权威的,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也正因此,媒体融合战略部署的关键点是,传统媒体的改革步伐远没有跟上媒体环境发展的脚步。解决之道就要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更好地建立与受众的沟通渠道,从而让主流声音占据传播阵地制高点。我们对纸质报纸的原版解析,就是致力于国家主流信息、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希望在多元的舆论场中激浊扬清。

  记者:当下网络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传统媒体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可以从您的切身体验给我们谈谈这些变化吗?

  毕书清:事实证明,移动新媒体正在逐渐成为主流媒体,移动互联网在新闻传播领域引发大变革,带领市场和消费者进入智能化、数字化、互动化的新媒体时代。在受众反馈方面,移动新媒体平台拓展了用户多渠道反馈的可能性,丰富了新闻评论的内容和形式,通过整合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使得有影响力的观点迅速传播,从而构建全方位、跨媒体的互动平台。

  以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预演为例,联合通讯于8月22日10:30正式发布《中国9·3阅兵总体安排》,到19:00阅读人数已突破100万,到8月23日10:30预演结束时,阅读量已达3200万。这是新闻史上"红色新闻类题材"无论是在传播速度还是数量上,绝无仅有的飞跃。而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目前为5.7亿,此次新闻数字传播的受众率为5.6%,每小时受众133.3万人,每分钟受众2.2万人,每秒钟受众370人。这次实践是典型的新闻数字传播,短短24小时受众人数达3200万人次,30万人分享。

  当前,网络和数字技术呈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新兴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从媒体发展的角度看,传统纸质媒体的受众规模不断缩小,市场份额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青年一代更是将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从舆论生态变化看,新兴媒体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大量社会热点在网上迅速生成、发酵、扩散,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面临挑战。从意识形态看,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稳定。可以说,传统媒体已经到了一个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口。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刻不容缓。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加快融合发展进程,这是联合通讯应肩负起的历史责任。

  记者:在媒体格局深刻剧变的背景下,新闻版权的归属和纷争也愈演愈烈,联合通讯与合作媒体存在版权争议吗?

  毕书清:其实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也好,发展也罢,除了技术因素外,最重要的发展基础就是版权。截至2013年年底,联合通讯客户端已与全国千余家主流报刊社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媒体涉及全国主要城市和地区,涵盖党政、财经、IT、娱乐等多方面内容,从而有效规避了媒体融合过程中的版权风险。

  注重版权是新媒体长远发展的基础。传统媒体所生产的内容是其媒体人劳动的成果,如果新媒体以推广为名,窃取其劳动成果显然是不合法的。其中也凸显了传统媒体的无奈,毕竟,影响力的下降让传统媒体有时不得不放下身段。但放弃版权,对传统媒体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因此,在合作之初我们就争取让合作媒体清楚,媒体融合是将各自优势不断放大的过程,是平等合作共赢的过程,而非传统媒体的无奈之举。

  打造中国的"联合通讯社"

  记者:目前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毕书清:当前,我国媒体融合已经获得良好的开端,传统媒体探索数字化转型取得了一定进展,全球范围的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但是,我国的报刊还没有真正实现数字化,因此联合通讯技术的发展应用空间潜力巨大。也正是看好数字化转型的红利空间,联合通讯一直坚持从扩大主流媒体、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全球纸质媒体边缘化倾向不断加剧,利用新技术进行数字化融合是唯一出路。

  记者:您认为媒体融合最终的走向和目标是什么?

  毕书清:未来,我们的媒体也会像国外一样,将成立几大传媒集团,集团中既有广播、电视、报纸,也有网络。但是最终将会实现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分离,专业化的新闻团队负责内容生产,而内容的传播则交由专业的文化传播公司,新闻生产部门和传播部门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记者:请问联合通讯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毕书清:联合通讯引领中国媒体数字传播方向。自2009年以来,公司始终以报纸、杂志数字化传播为核心,以加快推进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为宗旨,以实现党和国家的主流媒体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为己任。我们将把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广告投放上来,通过大数据对用户属性进行细分,让广告实现按时间、地区、用户喜好等特性精准投放,进而实现广告利益最大化的效果营销。联合通讯以全国报刊媒体数字化转型融合为依托,以即时新闻为主体,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以数据为支撑的集团化公司,打造中国的"联合通讯社"。

(责编:李金霞、胡线勤)

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中国报协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协

电话:(010)65363816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协
电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业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中国报业

电话:(010)65363857
微信公众号:中国报业
电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公众号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公众号

电话:(010)65363822
微信公众号:党报头条
电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APP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APP
电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欢迎关注党报头条APP

电话:(010)65363857/3004
欢迎关注扫码下载党报头条APP
电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国报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