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人民网>>传媒>>中国报协网>>中国报业>>2013年9月

以“好声音”的经验选出“好人才”

陈 钢

2013年09月22日10:00    来源:中国报业

[打印][网摘][纠错][分享][推荐]

    □ 陈 钢

  一夜之间,中国大地上突然出现了这么多会唱歌的人,歌迷们如痴如醉,评委们无法割舍;广告纷涌至电视台,观众们茶余饭后讨论的尽是“好声音”……浙江卫视的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有好的歌声,也有全新的娱乐模式和电视营销模式。而从自身报业人事部门工作的层面,笔者认为,这档节目可以启发我们从全新的角度思考组织人事模式。

  “海选”制——

  选拔体系的再变革

  在观看《中国好声音》时,笔者脑海里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这么多“好声音”,是从哪里找来的?

  尽管前几年湖南台的“超女”冲击了中国音乐市场,但以往歌手“出山”的途径依然集中在如下几条:音乐学院的正统模式、唱片公司的偶像模式、网络平台的草根模式。虽然近几年电视选秀等形式的平台层出不穷,但中国底层歌手的上升通道其实一直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好声音》能涌现出那么多优秀歌手,已经证明一大批有实力的歌手被埋没是不争的事实。

  “好声音”采用的是“海选”模式,“海”不仅指的是四海之内--只要是中国的就全部包容,没有文凭高低要求,没有年龄和专业的限制。这样的“海选”能够让所有想参加节目的都能参加,至于你能不能脱颖而出,只看你是否有实力。

  我们的人才招聘和干部选拔体系与其有很多相似之处。人才招聘和干部选拔要求更高、程序更严格,但是我们能从“好声音”中学到一些看似简单的经验:把眼光尽量放得更宽广些,让更多不同类型的人进入组织人事工作的视野。如果从一开始就盯死年龄、专业、文凭,那么我们很有可能错过更适合这一岗位的人。

  我们的实际工作其实与唱歌的道理是一样的,需要会唱高音的人,也需要唱低音的;需要传统风格的,也需要前卫流派的。而这样的人才,并不一定就在研究生人群里,说不定就在只有初中文凭的人中间。这里强调的并不是文凭,更多的是指人才的适合性,所谓“不拘一格'选'人才”。

  “转身”制——

  公平原则的再加强

  为了避免评委对选手先入为主的印象干扰评判,“好声音”让四位评委在选手出场时全部背对舞台,在听到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声音时,才能按键转身。

  “好声音”的这一规则,为那些不是帅哥靓女却有着好声音的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当然,我们可以信任评委的人格力量,相信他们一定会对自己的眼光和声誉负责,但是从制度层面来保证选秀更加公平,这是“好声音”对公平原则的再加强。

  在组织人事的招聘工作中,也有一些类似“转身”的环节。比如我们在招聘面试时,为避免评委徇私,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绍兴日报社2010年面向全国的招聘为例,在考生进入面试环节后,报社即制定了更加严格的程序来规范评委的行为。评委名单在面试前一天晚上才确定,并于当晚11点通知,第二天上午现场宣布评委的分组,同时收缴所有评委的手机;所有考生按报到顺序确定号码,在面试时,只向评委报告号码,不得透露自身情况,包括姓名、年龄和以往经历,如有违反一律取消资格;面试题全部统一,评委按标准提问,严禁评委发表对某考生的“观感”或互相交流,以免“引导”评分方向。如此严格的程序,为报社挑选出优秀的人才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环境。目前,2010年招聘的人员中,已经有相当部分成为采编队伍的主力军。

  “导师”制——

  培训方法的再探索

  对于人才的培训,一直是组织人事工作的一大课题。报社在2010年的招聘工作结束后,对新进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一是让新进员工进行“上山下乡”的锻炼,接受最基层的信息;二是新进员工在第一年不分配正式岗位,而是在报社各部门中轮换岗位,每次为期3个月左右,既让员工了解报社各部门的情况,同时也给组织人事部门、各用人部门观察员工提供了机会。

  “好声音”节目,让人看到了一种更先进的培训机制,这里暂且称其为“导师”制。“好声音”的“导师”制很有特点:学员和导师是一种互相“对眼”的关系,不仅仅是老师可以挑学生,学生也可以挑老师。对于这种方法,个人的理解是“崇拜产生力量”。在新员工初期的培训中,这种力量能让学员感兴趣、易接受。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在“好声音”后几期的淘汰环节中,入选的学员水准都有了大幅提高,而且个个风格迥异、特色鲜明,这是导师因材施教的成果,也是“导师”制带给这档节目的又一亮点。

  报社是一个业务单位,有相当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有知名度的专业人才,如何从这样的培训方式中汲取经验,值得深入探讨。

  组织人事工作是一项动态化的工作,不断总结成败得失,或从其他模式的工作中吸取为我所用的经验和方法,是组织人事工作的重要课题。“好声音”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模式,希望这样的总结梳理,也能为我们带来“好方法”以及随之而来的“好人才”和“好干部”。

  (作者单位:绍兴日报社组织人事中心)

  原载于2013年9月《中国报业》杂志

(责编:陈晓、胡线勤)

传媒产业更多

经 营

投 资

广 告

发 行

媒企互动

图说天下更多>

访谈﹒直播更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从网络大国迈进向网络强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从网络大国迈进向网络强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友情链接

| 信息产业部 | 文化部 | 国家广电总局 | 新闻出版总署 | 国家版权局 | 新华传媒 | 中国记者网 | CNNIC | 中国新闻出版网 | 上海报网 | 传媒 | 中国广告网 | 北京大学新媒体 | 新闻记者 | 中国记者 | 青年记者 | 中国网联网 | 今传媒 | 新闻与写作 | 湖北传媒 |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 传媒培训网 | 中国出版网 | 华夏记者网 | 新闻实践 | 国务院新闻办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 | 中国日报 | 国际在线 | 中青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台湾网 | 文明网 | 中国记协 | 中广网 | 中新网 | 光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东方网 | 千龙网 | 浙江报业网 | 龙源期刊网 | 传媒网论坛 | 新民网 | 新华月报网 | 艾瑞咨询 |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新华网互联网频道 | 中国产业报协会网 | 中国产业网 | 中国电视批评论坛 | 中广互联 | 山西出版传媒网 | 广播电视信息 | 新浪传媒| 网易传媒 | 龙新网 | 搜狐传媒 | 天津在线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摄影报摄影大展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