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人民网>>传媒>>中国报协网>>中国报业>>2013年9月

科学思维优化人才建设工程

2013年09月22日09:58    来源:中国报业

[打印][网摘][纠错][分享][推荐]

    □ 琚平和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的今天,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层出不穷,知识增长呈几何级数上升。面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我国人才建设已明显滞后。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创新人力资源工作,加快培养具备科学思维能力、善于遵循科学规律的人才工作者。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根据事物发展的递补性原理,当某一局部领域发生剧变时,无法在短期内提供适当的人才是有可能的。重要的是,能不能顺应时势,采取科学手段、按照科学方法加快培养造就这类人才,使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尽快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对不同时代和环境的人才与人才建设的本质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首先,人才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

  在内涵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作用由市场说了算,哪怕暂时用非所长,人才的知识储备只要客观存在,就很少会被外界的武断评价所抹杀,总会有适合的岗位在等待人才的选择。在外延方面,今天的人才总量不仅较过去庞大,而且分布领域更广,流动更加频繁,人才管理的开放程度也更高。

  其次,人才培养趋向复合型

  “一招鲜,吃遍天”曾经为世人所崇尚,然而在当今社会,市场更加需要复合型创新人才。人才建设要满足这种现实需求,就必须在人才培养各阶段加强多专业的综合教育,努力突破局部领域和专业能力的限制。因此,人才培养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也要应时而变。

  再次,人才市场配置的理念主流化

  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会衍生一些难以预测、不易把握的形势变迁,人才工作无论怎样加强前期研究,也不易做到事事临机有备、操控自如。实践证明,在人才配置流向随外部环境演化的过程中,调整方向的有效手段是市场。增强市场配置的作用,使人才市场配置理念居于主流化地位,应该成为人才建设的基本思路。

  人才建设必须获得足够的保障

  人才建设的动力体系需由社会系统来提供,反过来,人才建设也容易受到社会系统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条件双重性。人力资源工作要尊重客观实际,正确判断机遇,巧妙挖掘资源,果断求新突破,并在实践中赢得时间、空间和物质上的足够保障。

  一是要懂得创造条件,赢取发展先机

  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因基础水平不同,对待人才工作的态度和发展人才事业的条件也有较大区别。人才工作者必须对当地社情民情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懂得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赢得有利的发展先机。

  二是要学会依据形势,科学分配时间

  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是一种动态的统一,既不能过缓过慢,与未来趋势长期脱节,也不能操之过急,一味超越现实需要。因此,要加强预测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研究,科学分析形势发展,安排好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进度与层次,提高人才建设的质量。

  三是要善于协调不同部门,全面推动人才建设

  人才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其他行业或部门的支持,协调不同部门,加强资源整合,推动整体改革创新,将人才建设当作“一盘棋”来作通盘考虑和谋划,这不仅是人才部门一家之职,也应成为社会大系统共同的责任。唯此,才能为人才的开发、使用和管理工作开辟空间,使人才建设工程获得全面的社会保障。

  健全完善人才资源调控系统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人才工程建设的核心。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资源开发、有利于人才使用管理的环境,就必须按照市场规律、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健全完善人才资源调控系统,推进人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这个调控系统的优化过程,充分体现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上。

  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要加大解决人才体系中结构性矛盾的力度,包括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职务等级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等。年龄结构应趋于合理,老中青三代比例配置适当;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的预测性研究和信息发布,引导专业结构趋向合理;采取有效手段调整初中高级职务结构比例,引导人才流向,促进地区人才分布结构的进一步改善。其次,改革管理制度体系,重点在健全完善法规管理和探索分类管理等制度的创新。一是健全人才管理的法规体系,根据形势发展及时调整制度管人才的方法和手段;二是大胆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建立相应制度,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三是推进管理方法创新,由单一的行政管理向以市场管理为主转变。

  运行机制创新要强化五大机制:一是竞争机制。要真正体现优胜劣汰,使“鲶鱼效应”发挥实效;二是激励机制。用事业凝聚人,用条件吸引人,用精神鼓舞人,用物质回报人;三是约束机制。除注意发挥激励机制本身具备的约束作用外,依照劳动法规,重视合同关系的建立,是人才管理不可缺少的一环;四是交流机制。打破“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局面,积极引导人才自由流动;五是信息反馈机制。加强市场调研,开拓反馈通道,让人才发挥更大效应。

  建立人才工作绩效预测检测系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方法被广泛运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已经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人们不再满足于表层的印象,而是敢于触及被分析对象的本质,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开展调查研究,从中得出结论。

  要科学评价人才工程建设的质量,仅仅依据外部评价,不仅手段陈旧,结论也未必正确。在参考外部评价的基础上,运用调查分析和数学方法,可以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比如,以人才建设成果和建设成本的比值大小作为标准,当成果/成本>1时,就可以说明人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才的开发、使用和管理必然伴随着用人机构的成本支出,这个支出包括资金支出、人员流失、机构部分功能丧失或被重新分配、机构形象受损、社会压力加大等;成果包括经济效益增长、社会声望提高、机构功能增强、工效上升、人力资源活跃等。这些因素,有的直接体现为有形的数字,有的则完全是无形的项目。做好成本核算和质量评估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要以对照表、变量图等形式,把有形数字之间的增减变化和比值作为计算依据,把无形项目的强弱、消长等变化作为比较性参考,通过综合分析,得出人才工程建设是否取得成果。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基础条件不同,其经济发展层次、公众受教育程度、社会认识水平等也存在区别,要探索建立因地而异的人才工作绩效的预测检测系统。其主要手段是运用调查分析和数理统计法,做详细精确的统计分析工作。比如,在一项人才建设改革前后,可以借助调查问卷形式,将改革支持者与反对者比率的变化、公众信心与怀疑指数的变化、人员流动的变化、工作效率的变化、工作压力与动力的变化,个体分配收入与机构经济效益的变化,个体与群体归属感的变化等进行分析,并结合人力资源主动性发挥的程度等数值和因素,形成初步结论。

  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在作出预测和检测的初步结论后,还要根据需要,定期作进一步的测试,以得出准确的结论。这不仅有利于对人才工程建设做出正确预估或评判,还能及时反馈信息,检验预测和评估系统功能的有效性,从而促进系统的自我修正。

  (作者:人民日报社人事局原局长;此文与骆旭冰合作)

  原载于2013年9月《中国报业》杂志

(责编:陈晓、胡线勤)

传媒产业更多

经 营

投 资

广 告

发 行

媒企互动

图说天下更多>

访谈﹒直播更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从网络大国迈进向网络强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从网络大国迈进向网络强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友情链接

| 信息产业部 | 文化部 | 国家广电总局 | 新闻出版总署 | 国家版权局 | 新华传媒 | 中国记者网 | CNNIC | 中国新闻出版网 | 上海报网 | 传媒 | 中国广告网 | 北京大学新媒体 | 新闻记者 | 中国记者 | 青年记者 | 中国网联网 | 今传媒 | 新闻与写作 | 湖北传媒 |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 传媒培训网 | 中国出版网 | 华夏记者网 | 新闻实践 | 国务院新闻办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 | 中国日报 | 国际在线 | 中青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台湾网 | 文明网 | 中国记协 | 中广网 | 中新网 | 光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东方网 | 千龙网 | 浙江报业网 | 龙源期刊网 | 传媒网论坛 | 新民网 | 新华月报网 | 艾瑞咨询 |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新华网互联网频道 | 中国产业报协会网 | 中国产业网 | 中国电视批评论坛 | 中广互联 | 山西出版传媒网 | 广播电视信息 | 新浪传媒| 网易传媒 | 龙新网 | 搜狐传媒 | 天津在线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摄影报摄影大展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