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人民网>>传媒>>中国报协网>>传媒论坛>>报业研究

《参考消息》对美国大选报道的框架分析

2013年05月20日09:12    来源:人民网

[打印][网摘][纠错][分享][推荐]

  摘 要:

  本文运用框架分析法,选取《参考消息》美国大选报道为样本,从报道体裁、稿件来源、版面设置、报道主题四个方面分析其新闻构架。通过分析,认为其为公众呈现了存在严重缺陷的美式民主,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和期盼以合作为基础的中美关系图景。《参考消息》对美国大选的报道立足于中美关系,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于美国的态度以及国家利益诉求,十分到位地扮演了党和政府喉舌的角色。

  关键词:《参考消息》;美国大选;框架分析

  2012年美国大选已经尘埃落定,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总统选举必然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中国媒体更是对美国大选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参考消息》作为中国主流媒体,密切关注并大量报道美国大选,且在其间体现出主流的声音。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方法

  框架的概念源自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贝特森,由戈夫曼将这个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来被引入到传播学。框架概念经历了从柏特森的人类学到戈夫曼的符号互动理论,再到传播学的历程。

  戈夫曼为框架做出了这样一个定义:“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1]”从框架理论视角对新闻可以作这样的理解:新闻生产者通过选择、强调和重组新闻事实的框架模式来进行新闻报道,在新闻文本中隐藏着新闻框架,这种框架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和诠释。

  目前,由戈夫曼发展而来的框架分析同时出现在三个传播学研究领域:1.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来研究媒体框架如何被建构;2.从内容研究的角度来考虑媒体框架是什么;3.从效果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受众如何接受和处理媒介信息,即受众框架。本文属于第二个研究领域,通过对《参考消息》对美国大选报道的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其中的新闻框架[2]。

  在新闻文本的新闻框架研究中,坦卡特设计出的11个指标组成的“框架列表”是经典的研究模式,分别是:新闻标题、新闻图片、图片说明、新闻导语、消息来源、引语的选择、引语的强调、文章所属的系列的标识、数据和图表、文章的结论[3]。本研究借鉴这一模式,并根据本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进行修改,设置的主要研究变量为:报道体裁、稿件来源、版面设置、报道主题。

  (二)研究对象

  1.《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由新华社主办,创刊于1931年,是一份独特的报纸,与环球时报同为中国大陆唯有的两家能够合法刊载外电的报纸。主要刊载外国及台湾、澳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通讯社和报刊的文章与消息。

  《参考消息》是一份以提供“境外的声音”为特色的国际国内时政报纸。对外电、外报的翻译讲究“原汁原味”,力求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地报道国际新闻,突出“参考”特色,为国人提供了一个用“外人”眼光看世界、看中国的窗口。《参考消息》每天及时选载世界各国(地区)通讯社、报刊及因特网上的最新消息、评论的精华,全面报道世界各国以及香港、澳门特区、台湾等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体育、文化及对华反应等各方面的最新情况[4]。

  2.样本选择

  美国大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12年1月3日至2012年8月26日,共和党党内预选;第二阶段从2012年8月27日至2012年11月19日,两党候选人逐鹿白宫,期间事件包括两党大会最后确定候选人、三次电视辩论、大选以及大选的后续事件。本文选择事件较为集中的第二阶段,选取2012年8月27日至2012年11月19日《参考消息》对美国大选的所有报道作为样本。

  二、研究内容

  (一)报道体裁分析

  《参考消息》的版面设置较少,自从2011年起,《参考消息》周一至周五每天16版,周六、周日则是8版,但是对于美国大选却进行了相当多的报道。据研究者调查统计,2012年8月27日至2012年11月19日,《参考消息》关于美国大选的报道高达163篇,在大选的白热化阶段,甚至是占据了其版面的主要位置。由此可见,《参考消息》对于美国大选相当重视。本文将《参考消息》转载的外媒新闻的体裁分为消息、通讯、综合报道、新闻评论以及新闻述评5个体裁。根据研究者的数据调查统计,消息、通讯和综合报道共108篇,占66.2%,新闻评论以及新闻述评共55篇,占33.8%。

  通过分析,得出以下表格:

  消息、通讯和综合报道这样的事实类信息相对较多的报道体裁占到了66.2%的最大比重,这说明《参考消息》致力于为受众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事实信息,力求用事实说话,迎合受众对信息的渴求,从而给受众营造客观真实感。但是研究者也发现信息虽然多,但重复率很高,同质性明显,并且呈现的基本上都是负面事实,说明《参考消息》试图通过重复报道同种负面性质的新闻事实的方式,引导受众形成对美国大选的负面印象。在《参考消息》对美国大选的报道中,新闻评论和新闻述评等评论类文章占了总量的33.8%,所占比重还是比较大的。说明《参考消息》给予美国大选充分地评论,具体地传达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分析《参考消息》关于美国大选的评论性文章可以发现,《参考消息》希望传达以下两个方面的态度:

  1.美国大选是赤裸裸的金钱交易

  评论中多次提及美国大选参选经费巨大,而富人是经费的主要来源,富人们不仅为总统候选人提供经费,也为参议员们提供经费。富人们通过供给政客,来实现对美国的统治。美国式的民主实际上是一种“富豪民主”。

  2.美国大选对华指控源于政治功利没有实际意义

  美国大选辩论中充斥着抨击中国的言论,《参考消息》也刊载了多篇评论文章指责这一行为,通过专家的分析指出这种指控“很愚蠢”、“不符合事实”。并且认为这种现象“源于政治功利”,“只待选后修复”。

  (二)稿件来源分析

  以外电、外报为主要稿源的《参考消息》,素有“万报之报”的美誉。《参考消息》的新闻来源非常广泛,涉及世界各地的包括通讯社、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杂志等多种媒体,体现了《参考消息》竭力追求“多种声音”的努力。《参考消息》对美国大选的报道的稿件来源同样比较多元,通过统计,研究者选取《参考消息》引用次数前十位的媒体,根据其引用次数,绘制如下图表。

  从《参考消息》稿件来源媒体所在的国家来看,引用次数前十位的媒体中,法国、英国和美国媒体占据了绝大多数比例,占总次数的88%。由此可见,《参考消息》倾向于选择在国际关系中与中国关系紧密的西方大国的媒体。

  从《参考消息》稿件来源媒体的立场和倾向来看,《参考消息》一方面倾向于选择在国际关系中与美国有利益分歧的西方大国的媒体,主要呈现负面批评的声音。例如引用次数最多的法新社名义上是独立的报业联营企业,实际上是法国官方通讯社,其报道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法国政府的立场。美法两国在一些国际问题上存在矛盾,因此法新社对于美国大选会有较多负面报道。英国的《金融时报》是全球性财经报纸,主要报道商业和财经新闻,《参考消息》多次引用其对美国金融危机、美国政府财政悬崖的报道,意在批评美国政府对经济问题处理不当。另一方面,《参考消息》选择的媒体有着一定的社会主义色彩和亲华态度。西班牙《国家报》是一份全球性的西班牙语报纸,是西班牙最大的报纸之一,其立场偏向社会主义。《联合早报》是新加坡主要华文综合性日报,在中国大陆是唯一获准在中国大城市发行的海外华文报纸。它对中国的发展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华人世界里享有崇高的信誉。

  由此得出结论,在美国大选报道的新闻来源上,《参考消息》力争展现“多种声音”,但最终展现的是“利益休戚国的声音”、“批评美国的声音”和“倾向中国的声音”。

  (三)版面设置分析

  《参考消息》对于美国大选进行了长时间、大幅度的报道,但报道篇幅和重视程度根据时间差异有所变化,研究者根据版面设置的数据分析,得出下表:

  1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参考消息》报道美国大选时,版面的分布呈现明显的时间性。从第一场辩论开始有头版头条,且之后占据的版面明显增多,直到大选结果即将出炉的时间段,版面篇幅达到峰值,大选结果出来后,版面篇幅明显减少。在一定时间内报道什么样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受众对事件发展过程的了解和关注。《参考消息》对美国大选的报道基本上是和事件的发展同步的,这反应了《参考消息》对事件报道时效性的要求,同时也呈现了《参考消息》报道美国大选的时间框架。

  进一步分析《参考消息》头版对于美国大选报道的稿件配置,发现《参考消息》通过凸显反面报道和及时配发评论的方式传达主观态度,表明立场。例如,2012年9月14日的头版头条是“美国战舰急赴利比亚保使馆”,报道了一系列美国使馆遭袭击的事件,下面就配上了“奥巴马罗姆尼为袭馆事件打嘴仗”的报道,凸显了在国家危机时刻,美国大选的候选人不以国家利益为中心,仍然只顾自身政治利益,玩弄政治手段。又如,10月15日的头版头条是“人民币汇率再成美大选"热词",引用多家媒体的文章,综合报道了美国大选辩论中的人民币升值和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两个涉华言论,下面就配上了一篇评论“美报文章:不要把美国衰落归罪中国”。文章分析了中美贸易关系,认为中美之间最好成为贸易伙伴,并且提出美国经济衰退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简单的归罪于中国。

  (四)报道主题分析

  研究者在通读8月27日到11月19日这段时间内《参考消息》对于美国大选的所有报道的基础上,提炼出四个报道主题,通过统计每个主题的篇数得出以下表格:

  1.大选辩论的政治功利性太强

  在美国大选的辩论这一块,通过《参考消息》的报道,我们看到的是:

  (1)竞选者言语前后矛盾,立场不明确,心口不一,见风使舵;

  (2)辩论主题无关当前紧要问题,竞选双方致力于推行自己的政党纲领,埋头于高谈阔论;

  (3)双方见缝插针,互相指责,打嘴仗。

  在一篇叫“美大选怠慢对外政策”的评论中认为:“辩论所呈现出的这种情况源于政治功利和短期目标,而双方在辩论中所宣扬的政策主张会在选后重新修正”。

  2.美国大选没有理性对待中国崛起

  根据《参考消息》的报道:本次美国大选频繁谈论中国话题,并且话题聚焦中美经济以及更广泛领域的竞争关系。美国似乎对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尤为恐慌,尤其是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美国构成巨大威胁,美国已将中国“妖魔化”了。《参考消息》在报道美国大选中的中国话题上,有自己的视角,选取的稿件主要呈现如下观点:

  (1)竞选双方打“中国牌”是一种竞选策略,大选结束之后对华态度又会重新调整;

  (2)美国对中国崛起所表现出的紧张和恐慌完全是杞人忧天,中国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

  (3)中美之间和则双赢,不和则两败俱伤。

  在大选结果出来之后,《参考消息》持续关注奥巴马访问亚洲的相关报道,而分析的视角是:美国此行体现重视亚洲的战略,意欲对抗中国影响。

  3.美国大选投票格局不合理

  《参考消息》在报道美国大选选情时,一方面呈现竞选双方的战况战绩,竞选态势,一方面选择很有倾向性的事实来突出大选投票格局的不合理,而这方面的报道占了大多数。比如“四成选民不投票” 、“数以百万计选民被阻投票” 、“俄亥俄州成决战关键”等标题。具体总结起来有三点:

  (1)竞选双方支持者某些属性落差明显,奥巴马的支持者大多为少数族裔、女性、年轻人,而罗姆尼的主要是男性、富人阶层、白人。

  (2)投票规模不合理,选举并不是全民参与:其实真正参加投票的选民并不是生活在美国领土上的所有人,监狱里的犯人,在美国土地上居住的外来移民等没有投票资格。

  (3)地域格局上的不合理:选举在全国展开,但决定选举结果的却只有关键的几个摇摆州,本次选举俄亥俄州最为关键。

  4.美国大选耗资60亿成史上最贵选举

  《参考消息》报道2012年美国大选很明显地一点就是突出大选的金钱性质。多篇报道提到美国大选的“烧钱”性质,“60亿”、“巨额耗资”、“最贵选举”等关键词频繁出现,选后还盘点了在美大选中的最大赔家。并有相关述评和评论文章称美国大选是“资本家的战场”、“大选在商业利益中沉沦”,认为企业、工会、利益集团和大富翁等是美国大选背后的操纵者,因为他们的捐款数额是决定谁将成为下一届总统的关键因素。

  三、结 论

  本文通过分析《参考消息》报道美国大选的新闻框架,发现其为公众呈现了存在严重缺陷的美式民主,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和期盼以合作为基础的中美关系的图景。

  首先,《参考消息》从商业和利益、功利和恶斗、民主的丧失和人权的践踏等角度来看待美国大选,从报道主题的数据分析来看,除了涉华报道和少数篇幅的选情报道之外,《参考消息》对美国大选的金钱性,党派纷争和种族歧视等的诟病占了绝大多数。不难看出《参考消息》对美国大选机制是一种明显的质疑态度。

  其次,对于美国大选所涉及的中国话题,《参考消息》给与了充分地关注,所占比重为20.9%。值得提出的是,《参考消息》在报道这一方面的新闻时,给受众呈现了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对于美国大选辩论中出现的中国威胁论,《参考消息》有目的的登载外媒报道,巧妙地借他人之口驳斥中国威胁论: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也会推动世界的发展,中国威胁论并不成立,接触对话是中美关系的必由之路。

  《参考消息》以国家对外政策为方向标,报道中多次强调中美高层已在“创建和平相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上达成共识,从“期盼合作”的角度定义中美关系框架。

  综上所述,《参考消息》对美国大选的报道立足于中美关系,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于美国的态度以及国家利益诉求,十分到位地扮演了党和政府喉舌的角色。

  (作者简介:干逸恬,女,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采编研究;董彤彤,女,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采编研究。)

  参考文献:

  [1] E.Goffman,Farming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4,p21.

  [2] 陈阳.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J].国际新闻界,2007(4).

  [3] 范明献.对境外灾难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以《中国青年报》海地、智利地震报道为例[J].当代传播,2011(2).

  [4] 参考消息[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23230.htm.来源今传媒)

(责编:陈晓、胡线勤)

传媒产业更多

经 营

投 资

广 告

发 行

媒企互动

图说天下更多>

访谈﹒直播更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从网络大国迈进向网络强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从网络大国迈进向网络强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友情链接

| 信息产业部 | 文化部 | 国家广电总局 | 新闻出版总署 | 国家版权局 | 新华传媒 | 中国记者网 | CNNIC | 中国新闻出版网 | 上海报网 | 传媒 | 中国广告网 | 北京大学新媒体 | 新闻记者 | 中国记者 | 青年记者 | 中国网联网 | 今传媒 | 新闻与写作 | 湖北传媒 |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 传媒培训网 | 中国出版网 | 华夏记者网 | 新闻实践 | 国务院新闻办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 | 中国日报 | 国际在线 | 中青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台湾网 | 文明网 | 中国记协 | 中广网 | 中新网 | 光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东方网 | 千龙网 | 浙江报业网 | 龙源期刊网 | 传媒网论坛 | 新民网 | 新华月报网 | 艾瑞咨询 |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新华网互联网频道 | 中国产业报协会网 | 中国产业网 | 中国电视批评论坛 | 中广互联 | 山西出版传媒网 | 广播电视信息 | 新浪传媒| 网易传媒 | 龙新网 | 搜狐传媒 | 天津在线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摄影报摄影大展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