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人民网>>传媒>>中国报协网>>传媒论坛>>报业研究

试论我国传媒智库发展的优势和策略

傅 琰

2013年03月26日09:46    来源:《中国记者》杂志

[打印][网摘][纠错][分享][推荐]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智库在政府决策中的影响力和作用愈益彰显。我国传媒机构自身具备的渠道优势、传播优势以及相对的独立性使得其建构外向型智库具有较大优势。传媒机构要建立完善的智库必须要建立与重要智库的合作机制,独特的研究人才库,并且要发挥其贴近实际的调研优势,还要有健全的筹资机制。

  文/傅 琰

  传媒智库发展现状

  在国外,传媒主要是智库表达思想观点的平台,本身并不具备对重大政策的分析能力,传媒并不是生产思想的工厂,只是传输思想的管道。正如加拿大学者阿贝尔森(Abelson) 指出,媒体已经成为思想库宣传其政策思想并影响外交政策的可以借助的新工具。①

  从国内传媒智库的发展情况来看,一些传媒不仅能够积极传播其他智库的思想观点,更重要的是自己本身具备了生产思想的功能。新华社利用人才和网络优势,以参考新闻编辑部为依托,建设了以国际问题和国内要情研究为重点、以实证和比较研究为特点、以服务中央决策为目的、具有新华社特色的“中国智库”,发挥着中央和各级政府决策“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如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有将近20年的运作经验与人脉积累,该中心的研究员已在国内各种论坛上建立了声誉,他们经常被邀请参加各类会议,并作为主讲嘉宾。《世界问题研究》作为该中心的公开刊物,阅读对象主要为中央有关部门决策层及国际问题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新华社系列刊物更是中央和各级政府领导层了解国情,进行决策参考的重要资料。

  近年来,一些地方传媒机构也在积极探索建立智库。如《羊城晚报》从1999年起就致力于打造“羊城晚报财富沙龙”,其“外脑库”,即“羊城晚报财富沙龙专家委员会和企业家委员会”,由300多位海内外知名经济学者、社会学家和1000多位企业家组成。每期沙龙选取财经界的焦点热点为话题,邀请3到5名“主讲嘉宾”(“外脑库”专家)——通常由“知名专家/ 学者”+ “政府智囊/ 官员/ 协会”+ “知名代表性企业家”三方组成,从各自角度阐述,起到影响社会舆论、影响政府决策的作用。②

  不过,我国传媒机构虽然在智库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目前发展仍然很不成熟。比如传媒机构的大多数研究人员仍然以记者编辑为主,外聘专业研究人员严重不足,造成研究队伍缺乏专业训练。研究成果虽然时效性强,但是权威性远远不够,大多以调研稿件的形式上报,缺乏深度加工,更鲜有研究成果以公开或内部出版物的形式汇总刊出。

    我国传媒机构建设智库的优势

  渠道优势。影响政府决策是任何智库存在的根本目的。在我国,虽然媒体和政府之间没有国外智库的“旋转门”机制,但是许多媒体通过参考报道的形式和政府部门建立了直接上达的渠道,对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传播优势。通过引导公众舆论,形成影响公共决策的氛围,是国外智库的重要运作方式,因此他们十分重视研究成果的宣传。目前我国一些传播机构定期发表的本报特约评论员、特约专家文章就是一种带有自身智库色彩的主动选择。同时,媒体因为具有传播优势,也较为容易举办相关热点话题的论坛、会议,组织讨论文章将各类专家、智库的观点进行再加工成为具有自己特色的思想产品进而进行广泛传播。

  相对超脱的独立性。独立性是智库能够客观、公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相对于国外智库而言,我国的智库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还比较低。在现代决策过程中,决策系统与咨询系统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的两个系统,不能合二为一,这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结构性基础之一。而我国决策咨询机构绝大部分设立在政府机关内部,与决策中枢系统呈直接或间接的隶属关系,其经费来源大部分由国家财政负担。这种决策咨询体系的最大弊端,就是缺乏必要的独立自主性,容易受长官意志左右。我国智库的结构性缺陷给予传媒发展独立、客观的智库提供了可能性。传媒组建智库可以拥有各个层面的专家,所作出的分析报告和决策建议可以不代表任何部门利益。

  传媒智库的发展策略

  一是着重建立与国内重要智库的合作机制,吸纳国内重要智库有参考价值的重要研究成果,利用上达渠道和传播平台,发挥好影响中央和各级政府决策、正确引导舆论、促成社会氛围的作用。传媒机构构建智库首先应通过调查研判,对各类重要“智库”进行遴选,选择有影响的政府和民间“智库”建立合作机制,使得这些智库研究成果能够定期与传媒机构交流,并以有效方式上传下达。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自己的人才库。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诸方面的发展,任何一个公共政策问题都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仅靠单一专业领域或单一部门的专家研究远远不够。传媒因为没有专门行业的研究人才,没有门第之见,因而可以邀请各个行业顶级专家加入研究队伍,发挥智力集成的优势作用,通过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聚集所产生的集体智慧为决策服务。目前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组建的专家库网络和新华社信息部构建的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制度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三是发挥传媒机构采编人员的调研优势,使得智库研究成果更具备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如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就积累了大量国际问题研究专家,他们对国际问题的分析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参考性,受到决策层的高度赞赏。因此,传媒机构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鼓励采编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体制机制,鼓励记者掌握第一手材料,准确分析研判,提出真知灼见,更好地为中央和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四是健全筹资机制。国外经验表明,智库办得如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要看它的筹资能力。媒体构建智库必须将筹资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有资金保障才能开展广泛的课题研究,才能有第一流的人才加入传媒智库,才能保证研究成果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筹资要从多渠道考虑,要争取政府投入;要从传媒本身的经营性收入中支出;要争取企业和基金会的赞助。等到建立完善的智力服务渠道后,媒体智库应能够依靠自己向社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来生存和发展。(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新华社参编部主任编辑)

  【注释】

  ① 朱旭峰,“思想库”研究:西方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②龚周方,羊城晚报“外脑库”:当代传媒影响力模式的产物 ,青年记者 2008 年2月上

    来源:中国记者

(责编:陈晓、胡线勤)

传媒产业更多

经 营

投 资

广 告

发 行

媒企互动

图说天下更多>

访谈﹒直播更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从网络大国迈进向网络强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中国从网络大国迈进向网络强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强国梦

友情链接

| 信息产业部 | 文化部 | 国家广电总局 | 新闻出版总署 | 国家版权局 | 新华传媒 | 中国记者网 | CNNIC | 中国新闻出版网 | 上海报网 | 传媒 | 中国广告网 | 北京大学新媒体 | 新闻记者 | 中国记者 | 青年记者 | 中国网联网 | 今传媒 | 新闻与写作 | 湖北传媒 |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 传媒培训网 | 中国出版网 | 华夏记者网 | 新闻实践 | 国务院新闻办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 | 中国日报 | 国际在线 | 中青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台湾网 | 文明网 | 中国记协 | 中广网 | 中新网 | 光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东方网 | 千龙网 | 浙江报业网 | 龙源期刊网 | 传媒网论坛 | 新民网 | 新华月报网 | 艾瑞咨询 |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新华网互联网频道 | 中国产业报协会网 | 中国产业网 | 中国电视批评论坛 | 中广互联 | 山西出版传媒网 | 广播电视信息 | 新浪传媒| 网易传媒 | 龙新网 | 搜狐传媒 | 天津在线 | 中国青年网 | 中国摄影报摄影大展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