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協網
首頁時事政治協會要聞報業動態傳媒聚焦報業人物專題報道文旅視界國際傳媒視頻直播中國報業網
黨報頭條網生態城市刊頭故事攝影書畫會員展廳無人機天下數字報業物流信息建設網
協會要聞 報業人物 生態城市 文旅視界 專題報道 特色小鎮 攝影 中國報業網
即時新聞
559億!中國電影邁上新台階 銀幕總數突破5萬塊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動主力軍挺進主戰場 以智庫化媒體助力“十四五”高質量發展 重慶市報業協會舉行換屆選舉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總裁向澤映當選會長 中國報業協會發賀電並到會祝賀 寧夏報業協會2020年度理事會圓滿結束
中國報協網傳媒>>傳媒聚焦

移動優先 主動融合 垂直發展 內容為王

——成都傳媒行業實踐經驗

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課題組

2020年04月28日14:51    來源:中國報業

  [摘要]2014年,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傳媒業由過去的資源驅動逐漸向創新驅動過渡,這其中,既包括思想的轉換,也面臨體制機制的改革。5年來,成都傳媒行業從一開始的如履薄冰,到如今逐漸走上正軌,並不斷用生動的實踐詮釋媒體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自我特色的探索未來之路。

  2014年8月18日,黨中央印發《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將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2017年起,中央和省級地方主流媒體融合轉型速度加快,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從“相加”走向“相融”。2018年,隨著縣級融媒體工作的全面啟動,媒體融合自上而下的變革有序進行,城市媒體融合戰略在集團融合、媒體融合和產品融合三個層面逐步開展。中國媒體融合實踐,正處於從起步變為起跑、從勢能轉化成動能的重要歷史階段。

  成都傳媒行業經過數年的努力,改革逐漸向深層次突破,“新聞+政務+服務”的雲平台逐漸完善,角色逐漸向“黨和人民的多功能服務提供者”轉變。在科技賦能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成都主流媒體隻有持續貫徹“移動優先”策略,在垂直領域深耕細作,才能牢牢佔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

  成都傳媒行業媒體融合現狀

  2019年2月28日,成都市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座談會召開,成都日報社、成都傳媒集團、成都廣播電視台等媒體單位均提出了改革方案,在現有新媒體產品的基礎上,積極構建傳播平台,打造傳播矩陣,拓展融合內涵,逐漸把傳統媒體的優勢與新媒體技術嫁接,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聯互通,共享共建。

  1.建立矩陣傳播體系,打造開放性內容平台

  傳播時空的廣泛性、受眾的復雜性、傳播渠道的多元化,造就了一個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為復雜的媒體圖景。在全媒體時代,媒體在內容、渠道、功能三個層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要求新聞產品必須實現數字化、移動化﹔新聞手段必須覆蓋圖文、視頻、音頻等各種媒介形式,以滿足用戶不斷增長的感官需求。媒體的邊界逐漸消失,且日益平台化,融合了服務、娛樂、社交媒體的多維屬性,形成自成一體的內容生態鏈,通過生產、經營、推廣等不同環節,在不同場景下觸達用戶。2014年,成都市委宣傳部和成都廣播電視台共建看度APP,經過5年的發展,“一個核心,多個平台”的傳播矩陣已初步形成。截至2019年12月10日,看度APP及矩陣號的下載量及粉絲總數達1100萬,已在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頻等中央媒體以及今日頭條、抖音等互聯網平台布局了自己的新媒體矩陣,目前“看度直播”和“看度新聞”兩個頭條號擁有粉絲約600萬。

  2.突出網絡直播,踐行移動優先策略

  5G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為網絡直播提供了技術基礎和發展契機,新聞直播逐漸常態化,及時、准確、生動的報道手段,為用戶營造沉浸式體驗。2019年4月,看度客戶端全新改版上線,成都電視台公共頻道(CDTV-5)將現有的採編力量全部投入看度,形成了集視頻直播部、融媒編輯部、SNG活動部、報料部為一體的融媒採編組。除了形成專業的內容團隊,CDTV-5還將原旗下所有微信公眾號、直播號、微博號全部更名為“看度”。改版后的看度專注新聞直播,下載量、注冊量和日活躍用戶數均有30%~40%的提升。

  3.強調內容為本,搶佔專業評論的輿論高地

  紙媒在圖文時代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盡管當下人們的閱讀朝著淺表化、碎片化方向改變,但對於事實真相和報道深度的追求依然沒有被取代。成都商報社於2017年1月創立紅星新聞,主打“原創深度評論”,上線后憑借一系列獨家原創報道迅速成為現象級產品,影響力覆蓋全國。2019年2月25日,紅星新聞APP≠6.0上線,頻道制改革正式啟動。改制后的紅星新聞放眼全國,建立了北京、上海、深圳、武漢四大國內新聞中心和歐洲、東南亞和東亞三大海外新聞中心,為用戶提供24小時全天候生產、全網直播的優質內容。2019年7月,全平台閱讀量取得明顯突破,從3月的3000萬躍升至3億。2019年12月,紅星新聞打造評論頻道,同步啟動“星辰計劃”,設置“雙百萬”稿酬獎勵和紅星評論年度大獎,召集意見領袖,吸納優質觀點。

  成都傳媒行業媒體融合的困境

  1.媒體融合轉型力度不夠

  目前,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深化,傳統媒體在廣告收入斷崖式下跌的今天,完全依靠政府資金扶持顯然不是長久之策。站在歷史的拐點,不少傳統媒體依舊彷徨,未能充分解放思想,一些新媒體產品依然還停留在網絡化呈現。在傳播手段日益豐富、用戶至上、流量為王的傳播格局中,傳統媒體應充分接納新媒體,在思維模式、產品架構、內容形式等方面向新媒體靠攏,增強融合發展的力度和決心。融合不僅是物理上的相加,更是化學上的相融﹔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主動求新求變的勇氣。

  2.專業人才培養不足

  “跨界融合,連接一切”代表互聯網思維的特質,一方面,隨著媒體界限逐漸消失,當下的全媒體記者需要一專多能,既是圖文記者,又是廣播、視頻記者﹔另一方面,傳統的新聞制作生產流程、內容採寫方式都在發生改變,真正實現了多媒體採集、多平台共享、多渠道分發。在媒體融合時代,需要一批既懂新聞專業、又能把握互聯網規律的管理人員和內容生產團隊,實行PGC+UGC的生產方式。需要警惕的是,一些自媒體逐漸在新聞跟蹤、深度評論等方面擔起了新聞媒體的職責,而一些主流媒體反而在往一味取悅受眾的方向偏移,喪失了輿論引領能力和話語權。專業化的內容生產和職業道德應該始終是新聞人的准入門檻和發展命脈。

  3.對新媒體規律認識尚淺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在內容資訊極其豐富的時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維模式已不再受用,新聞人不僅要做內容,還要會推廣,讓用戶對“老品牌”產生“新認知”。首先,傳統媒體人在思想態度上應該積極擁抱變化,充分意識到在這個“彎道超車”的時代,如果不在調整和變革中抓住發展機遇,傳統媒體將舉步維艱。其次,媒體人要打破傳統思維,努力挖掘資源優勢,將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為“最大增量”,與新興媒體“融為一體,合而為一”。最后,在去中心化的網絡時代,傳播主體和受眾的身份可以隨時互換,媒體人要建立“用戶”思維,在不同的垂直細分市場,為受眾提供精准化小眾化服務。

  成都媒體融合發展對策

  1.充分發掘傳統媒體的資源優勢

  媒體融合時代,紙媒、廣播、電視都要充分挖掘各自的優勢和特點,才能立足當下,破局未來。近年來,隨著廣告收入的下滑,報業開始試水多元化經營模式。創刊於1994年的成都商報,將多年的口碑和資源移植到垂直細分市場,打造了如YOU成都、談資、蓉城政事、四川名醫、成都兒童團等新媒體品牌,為特定群體提供服務,在行業內獲得了影響力和知名度。在2018年報紙融合傳播力百強榜中,從紙報、網站、微博、微信、入駐聚合新聞客戶端、報紙自有APP等6個方面對媒體融合情況進行綜合評估,成都商報位列第27位﹔憑借1378萬粉絲數,每日發博近50條,每日閱讀量平均100萬以上,成都商報微博影響力挺進全國十強。

  2.建立一體化傳播和經營平台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促使城市傳播格局發生深刻變革,社交媒體的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與主流媒體相媲美,通過新媒體平台和各大矩陣號的搭建,增強與受眾的連接,擴大在不同場景下觸達用戶的概率,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2019年8月19日,紅星新聞開通“紅星號”,吸引首批20多家成都政府部門和機構入駐,目標是在一年內實現500家用戶注冊。

  3.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和考評機制

  在媒體融合的進程中,人才隊伍建設是核心。隨著傳播手段的變化,成都日報對部門業務劃分、生產流程和考評辦法進行了重新梳理,將以往按報紙版面劃分的方式,轉變為按照客戶端頻道進行劃分。在生產流程上,傳統內容採寫方式按天計算,內容抓取速度慢,現在按照“前方採集,后方編寫”的協作生產流程,大大提高了寫稿效率。此外,記者不僅要對稿件的文字內容負責,還要承擔內容的推廣和互動工作,對員工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執筆:鄧瑤,成都大學傳媒研究院副研究員)

  參考文獻

  [1]崔保國,劉金河.中國傳媒產業回顧與展望[J].新聞戰線,2019(01).

  [2]朱鴻軍.顛覆性創新:大型傳統媒體的融媒轉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08).

(責編:戴靖、趙光霞)

聯系我們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國報協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