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協網
首頁時事政治協會要聞報業動態傳媒聚焦報業人物專題報道文旅視界國際傳媒視頻直播中國報業網
黨報頭條網生態城市刊頭故事攝影書畫會員展廳無人機天下數字報業物流信息建設網
協會要聞 報業人物 生態城市 文旅視界 專題報道 特色小鎮 攝影 中國報業網
即時新聞
559億!中國電影邁上新台階 銀幕總數突破5萬塊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動主力軍挺進主戰場 以智庫化媒體助力“十四五”高質量發展 重慶市報業協會舉行換屆選舉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總裁向澤映當選會長 中國報業協會發賀電並到會祝賀 寧夏報業協會2020年度理事會圓滿結束
中國報協網傳媒>>報業動態

推出18個融媒工作室,揚州報業這樣推動採編人員“IP”化打造

趙 鋼

2020年04月13日14:39    來源:中國報業

  2019年,揚州報業傳媒集團啟動了大中心制的內部融合改革,當地最強都市報《揚州晚報》和第一新媒體平台“揚州發布客戶端”開啟了融合元年,並確立了“移動優先”的導向。這一場融合,放在全國報業發展的大背景下,是順應時勢之舉﹔在揚州當地的傳媒市場上,又有自身的特色。

  “移動優先”已經從意識成為行動,在這條路上,紙媒目前基本有三種模式:

  徹底以客戶端為主陣地,離開紙媒全員轉型,比如新京報、澎湃﹔

  兩套人馬分別運作,主力堅守報紙、突擊隊去做新媒體,這是目前大部分傳統紙媒的模式﹔

  大中心制,流水線操作,採編資源高度集成集約,統一生產,然后在報、端、微、抖等不同的平台分發。

  三種模式各有優劣,也各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但幾十年身處媒體第一線,我們在實踐中發現,轉型也好、融合也罷,迷信某一種模式,其實是走不通的,所有的成功都離不開特定的天時地利,尤其是對受到多重夾擊的地級市媒體來說,沒有一種成功可以簡單復制。

  具體到《揚州晚報》和“揚州發布”的融合,它有特定的地域特色:紙媒確實在衰弱,但晚報在當地依然保持堅挺,有穩如磐石的基本盤﹔新媒體“揚州發布”正強勢崛起,市場表現証明了它的空間和前景。當它們在一艘船上時,兩把大槳怎麼劃?以誰為主導?主攻什麼方向?如何能讓穩定的保持穩定、成長的加速成長?

  我們決定在最重要的內容生產上破局,以內生動力的激發來驅動融合。我們嘗試打造一種節約的、普適的、提升生產能力的、又能精准匹配不同平台特性的內容生產方式,在這樣的考量下,“融媒工作室”破土而出。

  融媒工作室的現實模樣

  目前,《揚州晚報》和“揚州發布”團隊合作,推出了18個融媒工作室。是傳統媒體中比較少見的以“主理人”制形式大規模推出,專注於內容生產的融媒工作室。它有如下的三個特點:

  實現了人員和資源的自由流動。融媒工作室跨部門運營,不僅打通報紙和客戶端的文字採訪團隊、還打通記者中心、編輯中心、視頻團隊甚至運營團隊﹔

  提出了“主理人”的核心概念。每個工作室名稱都盡量嵌入“主理人”的姓名,由“主理人”跨媒體形態和部門挑選成員組隊,申請多介質、跨部門的資源調配﹔

  推動了採編人員“IP”化打造。融媒工作室幾乎覆蓋了全部採編骨干,以做產品的概念來打磨內容,推動採編骨干向全媒體產品生產者的轉變,以“IP”化的開發倒逼採編人員提升技能釋放產能,去帶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雙雙實現價值提升。

  18個融媒工作室每周生產數十條產品,報、端、網同步發布,跨越媒體介質交互,融合圖文、音視頻、AR、VR、動漫、手繪等全媒體手段。比如客戶端、網站和報紙三個平台同步互動的民聲爆料工作室“馬上辦”(主理記者姓馬),探索政務新聞新媒體表達的“說政事”,養心美文誦讀的“周末FM”,關注交通安全的“祝寧平安”(祝是交警通訊員的姓,寧是條口記者的名),主打AR、VR、MG動漫創作的“一起玩R”工作室,大數據動圖工作室“美數課”,人文類談話視頻工作室“鑫雯聯播”(鑫和雯分別是兩位出鏡記者的人名),掃清網絡謠言的“照謠鏡”工作室、吃喝玩樂深度體驗的短視頻工作室“我戴著你”(主理記者姓戴),專注於原創手繪產品的“心領沈繪”工作室(主理美編姓沈),專注於醫衛健康新聞的“萍安健康”工作室(主理記者名字為萍)……這些融媒工作室激發了傳統媒體深厚的內容生產能力、提升了報紙、網站、客戶端的價值含量﹔產品形態上高度融媒化、適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同步展現。融媒工作室推出的第一個月,當月產品的閱讀量總和就突破百萬。

  融媒工作室的探索實踐

  融媒體工作室運行近一年,我們在解決媒體深融的四大痛點“新舊之爭、轉型之惑、人事之困、成長之難”上,有了一些嘗試。

  彌合新舊之爭,互為支點畫個圓。

  新與舊,是否一定是對立?是否隻能是迭代?是否必須有先后?新和舊,如果把它們看成是一條鴻溝的彼岸,那很難相互抵達﹔如果把它們看成一支圓規的兩個支點,那就能畫成最圓滿的圈。

  所以,我們在融媒體工作室啟動之時,就定下一個原則:新和舊絕非對立、不分高下﹔不強調新舊之別、要彌合新舊之爭。

  “舊”的積累反哺“新”的成長:某種程度上,舊是新的底氣。沒有傳統媒體強大的採編團隊和深厚的內容積澱,融媒工作室這種新的生產形態無法取得成功﹔

  “舊”的平台注入“新”的動力:以“馬上辦”為例,這個工作室在揚州發布客戶端上線之初就已成形、隨后又和揚州網形成雙平台互動,它在和用戶的關聯度、服務性上都有成效,也獲得過江蘇新聞獎。但“馬上辦”真正破壁出圈、“火”到家喻戶曉的,還是在2019年拓展到《揚州晚報》的版面上,這種輿論監督、民聲關注的產品,無論是對受眾,還是對職能部門、被監督對象,白紙黑字帶來的震撼和震懾,是其他平台無法達到的。所以平台不分新舊、隻看是否合適,舊的平台也能為新的產品注入動力。

  “新”的抓手改造“舊”的形態:新媒體的生產方式是24小時不打烊,像高速運轉的機器齒輪不停轉﹔傳統媒體的生產方式像鐘擺、到點敲響。兩種形態彼此觀望:新媒體團隊有疑惑,傳統媒體“按部就班、歲月靜好”的現狀還能持續多久?傳統媒體團隊有擔憂,貿然插進高速運轉的機器,可能會夾傷手。融媒工作室就成了一個很好的契合點和抓手,以小組建制打破新舊媒體團隊的界限、打破採編分離的界限,綱舉目張,工作室是一根線,牽引起整個項目、團隊、流程、形態的改造和革新。

  “新”的產品做大“舊”的市場:好的內容產品,首先是創造社會效益、但同時也要能帶動經濟效益。融媒工作室是帶著這樣的期許出發的。傳統媒體多年開墾,積累了很豐厚的政務、商務資源,傳統媒體的市場還在,新聞宣傳的需求還在,隻不過傳統的產品滿足不了新的需求﹔新媒體在產品推陳出新上有自己的優勢,但在政務和商務資源上存在短腿。當以“工作室”來粘合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時,我們發現,除了內容上的提升外,在運營和經濟效益上,還能深度開發傳統媒體原有的市場,因為它找到了市場和產品之間的對接點。無論是圖解、動圖、視頻、VR、沙畫、H5、動漫、手繪,甚至是多種形態的疊加,我們相應的工作室都能提供“私房菜”滿足任何需求。簡單以“美數課”工作室為例,年底各單位總結全年工作之時,我們負責制作的大數據長動圖“一圖讀懂XXX”大受歡迎,甚至很多單位提前預約排隊。

  解答轉型之惑,以小群拉動大軍

  媒體轉型,高屋建瓴、大開大合固然好。但結合我們地市一級媒體的實際狀況,在資金、技術、人員、體制、理念等方方面面都受掣肘時,也許“春風化雨”不失為一條腳踏實地的道路。融媒工作室的推出,其實是選擇了這樣的路徑,以小群帶動大軍,至少在一部分程度上,或者說是在實際操作層面上,“潤物細無聲”地推動了轉型:

  正如前面提到的,融媒工作室實現了人員和資源的靈活流動:工作室的人員組合上,隻看工作室定位和產品生產方向需要。以產品和項目牽頭,由“主理人”召集,不管你是新媒體團隊或是傳統媒體團隊,也不管你是編輯、記者、技術人員、視頻人員甚至是運營人員,跨介質、跨形態、跨部門組合﹔資源也是按需調配、有求必應,絕不會因為部門設置而形成壁壘﹔生產出的產品全網全平台推送。舉個例子,以我們“故視會”工作室為例,這個工作室定位是“尋找舊風景裡的新秘密”,主理人是客戶端的一位普通編輯,某天他編輯到一條稿件:揚州的標志性古建筑文昌閣將大修,他立刻敏銳想到了要做一條工作室的產品,隨即根據自己的積累寫成了“再也藏不住了,文昌閣的十個秘密曝光……”,同時交代晚報條口記者找專家核對文章細節,同步安排美編設計人員根據文本進行手繪創作,安排視頻人員全程拍攝手繪過程並后期特效加工制作成原創手繪短視頻。兩個小時,一個深度圖文加原創手繪視頻的融媒產品就出爐了,全城唯一、全城最快。客戶端和微信公眾號同步發送長圖文+短視頻﹔微博和抖音發布精剪短視頻﹔深度長圖文和視頻二維碼同步推送給報紙、作為重點稿件上深度報道版面。這個流程可以看到,隻要選題過審,哪怕是普通編輯,當他作為工作室主理人時,是可以調用採訪、設計、視頻等不同部門的人員和資源﹔同時,推薦同一個產品的不同形態去分發到所有平台。這是人員和資源的靈活流動、這種靈活也帶來了效率的極大提升。

  更為重要的,融媒工作室找到了新媒和紙媒的共振區間:我們都知道,新媒體強調快,傳統紙媒強調深。快和深確實體現了不同媒體平台的特點,但快和深都並不等同於品質。紙媒和新媒最大的共振區間,恰恰是內容的品質。品質可以細化成四個字:悅、情、趣、用,無論紙媒讀者還是新媒用戶,他們的需求一定離不開這四個字。融媒工作室正是圍繞這些精准發力,“照謠鏡”、“祝寧平安”、“馬上辦”、“生活實驗室”等工作室強調有用﹔“說政事”、“故視會”、“美數課”、“鑫雯聯播”等工作室強調內容品質帶來的“悅”,“自然之家”、“周末FM”、“一起玩R”、“我戴著你”等強調尋找和發現生活中的情與趣……這種精准發力,粘合住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兩個平台,實現它們的共振和價值的同步提升。

  破局人事之困,以事帶人融團隊

  傳統媒體轉型融合,最難的是人事安排。當紙媒團隊和新媒團隊放到一起時,一個覺得我已當老大很多年,一個會覺得我才是未來的方向。誰主誰次?一壓一矛盾重重,一對一磕磕碰碰、一換一沒有可能,一加一等於沒融……

  人事確實是難題,但這畢竟不是升學考試,不需要標准答案。可以換個解題思路來破局:把事放到人前面,用價值的實現來取代位置的爭奪,用興趣和熱愛來調動兩套團隊的自主融合。

  融媒體工作室以事(產品、項目)為主導、以志同道合的價值觀來組隊。工作室內部,“主理人”是核心,但每個成員並沒有主次,因為每個人對工作室的產品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有成員都有統一的目標和價值:生產出特色鮮明的融媒體作品。因為目標一致、三觀一致、愛好一致、價值一致,團隊內部不會出現人與人的爭鋒﹔18個工作室覆蓋了幾乎全部採編人員,工作室內部的小和諧自然就形成了整個內容生產團隊的大和諧。

  同時,我們也在考核方式上著力,從團隊活躍度、作品價值含量、流量等角度來考評每一個工作室,形成“不鼓勵搶C位的個人,但鼓勵搶C位的團隊”的有序競爭氛圍,在和諧之中激發活力和內生動力。

  突破成長之難,內部互學促提升

  對今天的媒體人而言,成長是必修課。最能立竿見影有成效的,其實是技能的成長。

  我們實踐中發現,由外部力量來硬推採編轉型,進行技能上的學習和提升,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有形無形的抵制。紙媒人員張口情懷、閉口思想,圖文之外的表達方式在他們眼裡都是“奇技淫巧”﹔新媒體人會比較輕視文字的力量,覺得5G時代都來了,誰還看長篇大論的文字。但通過融媒體工作室的運行,我們觀察到一個很好的現象,不同崗位的內容生產者,會從對方身上學習到不一樣的東西。這種由興趣和價值觀引領的小組內部,成員之間互相學習的氛圍很濃,這種學習完全是他們自發的內在需求。文字記者學會了視頻拍攝制作﹔純報紙的美編學會了動圖、H5、動漫制作等新媒體的產品設計﹔視頻或者技術人員學會了新聞價值的判斷、新聞邏輯和框架的梳理、提升了文字寫作能力……

  融媒工作室運行以來,因為這種內部自發的互學互助,我們收獲了一批快速轉型和成長的全能型選手:比如我們有個從未碰過視頻的文字記者,他對花鳥虫魚研究極深,為報紙版面提供了大量有趣的內容,當我們讓他為主理人成立“自然之家”工作室時,提出了融媒體產品的要求,除了文字、還必須要有視頻。剛開始的兩期,他是需要視頻記者的加入和協同,但在內部制作產品的過程中,通過相互間的學習很快掌握了視頻拍攝和制作的技能,迅速獨立上手,目前拍攝制作短片已經到了相當成熟的水准﹔過去我們拍攝精品短紀錄片,需要為視頻人員配備很強的文字記者來撰寫腳本,目前學習能力強、提升比較快的視頻人員已經不再需要專職文字記者,自己就可以獨立完成紀錄片腳本的撰寫。

  這是融媒工作室的實踐帶給我們的驚喜:技能的學習和成長沒有那麼難,關鍵是要為每個人找到興趣和價值點、讓他們激發內生的渴望,那就能事半功倍。

  融媒工作室的未來暢想

  從這一年的實踐來看,《揚州晚報》發行保持了穩定、影響力和市場地位依然不可動搖﹔“揚州發布”純利破千萬,成為屈指可數真正實現盈利的地市級新聞客戶端。事實証明,這種從“細胞”開始的融合,雖然看起來並不轟轟烈烈、但實戰中卻頗有成效。

  目前的融媒工作室以內容生產為主,下一步,我們打算在融媒工作室中選擇幾個有成長性的項目升級成融創實驗室,結合即將到來的5G風口,進行准公司化的運作,力爭實現內容、技術、營收的三合一同步提升。

  我們需要研究模式,但更要認清自己。模式可以借鑒,但轉型“千人千方”,需要認清自己的環境、自己的特點、自己的資源、自己的能力、自己的邊界﹔

  我們需要借力風口,但更要內生動力。風過去了豬還是豬,一切外力隻能借助不能依靠。能為我們續航的,是我們自身的內生動力﹔

  我們需要各美其美,但更要美美與共。融合不是一場壓制,新媒體、傳統媒體不必非要選擇誰主誰次。就像一場戀愛,最好的狀態是我們在一起,但我們都保有自我﹔當然,更要找對方向、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突破楚河漢界,實現你中有我。

  (作者單位為揚州報業傳媒集團)

(責編:戴靖、燕帥)

聯系我們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國報協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