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象藝術立足探索本土語言

2019年04月03日10:07  來源:中國報協網
 

  “心象”是中國古典詩學與美學經常提及的一個概念,是心靈的創作活動轉化為外在形象創造的結果。任何一種優秀的藝術,必有其深厚的底蘊、獨一無二的藝術表達以及博大的人文情懷。近日,圍繞心象在藝術創作中的表達、心象藝術理論建構及未來發展等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學者。

  將內心想象外在表達

  “心,生於天地之和,象,顯在圓融至美,即所謂‘心象’的藝術理念。”天津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俞建文告訴記者,天地氤氳之中,蘊含著充沛的元氣和充盈的生機活力,人性的自由釋放、創作源泉以及生活感悟都來自於此﹔而圓融則是人的積極心態,現人與天地相融無礙,是人類精神超越自然以及與自然和諧的表現。“和”與“融”的大智慧,是中華民族血脈中最根本的哲學觀,靈妙無窮的心象藝術驅動了歷代藝術創作與形式革新。

  俞建文認為,說起將心象運用到藝術創作之中的典范,當屬繪畫名家柴祖舜。柴祖舜的繪畫之美,並不源自對自然事物的描繪,而是源自內心想象的外在表達。

  在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看來,柴祖舜的心象繪畫色彩斑斕,紋理縱橫交錯,斑駁重疊。在這些墨與色彩的交匯中,似乎能感覺到山川的風貌、流水的波動、雲霧的聚散……又似乎聽到遙遠的虎嘯龍吟,更感受到藝術家心靈浪漫、率真和自由的境界,引發人們豐富的審美想象。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詠吟表示,柴祖舜比較多的是表現心中的山水,而不完全是對自然山水的寫實,甚至可以說,他的山水是“夢中的山水”“夢中的春色”“夢中的高山大川”。

  將中西文化與審美經驗融合

  心象,是人的內心建構的意象或形象,是人的主觀感知形成的直觀印象。李詠吟表示,從創作意義上來說,心象是創作主體內心建構的審美表象或審美形象,它具有直觀性、模糊性、創造性、豐富性等特征。有人將“心象”理解為藝術家心靈的創作活動轉化為外在的形象創造的結果,即主體的形象創造都是藝術家內心意象的顯現。甚至可以把心象理解成美,例如,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理念相當於“內在的心象”,美則相當於“外在的心象”。由此看出,內在心象與外在的心象之間存在著創作轉化的過程。內在的心象是精神之象,外在的心象則是語言形象、視覺形象、影像形象,它必須通過藝術媒介才能進行真正的創造性傳達。“心象藝術與中國傳統藝術在精神與形式上都有聯系,但又不是完全的傳統藝術,而是具有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並且融納了西方藝術形式。”李詠吟說。

  一幅藝術作品,能夠給予觀眾想象空間,和觀眾產生互動和共鳴,這是藝術創作的可貴之處。俞建文表示,心象藝術中蘊含著一種“和美”,這恰恰是中華文化最基礎的基因,也是人類文明共同價值所在。而浪漫、溫情、成熟、堅定是人類共性的追求,這種精神可以聚同化異,將中西不同文化與審美經驗融合在一起,形成審美共識。

  談到當下中國藝術價值觀的評價標准,俞建文說,心象藝術完全站在中國文化立場,是以中國文化為背景,完全可以用我們自己的藝術形式來塑造中國當代藝術評判標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開放的創新精神,心象藝術對此皆有傳承,將東西方藝術創作融合在一起,以不偏不倚的開放心態去選擇,最終達到了一種美的平衡。 

  提煉心象藝術理論概念

  任何藝術的創作,都需要心靈的想象。在李詠吟看來,“心象藝術”還不是嚴格的理論概念。在提煉心象藝術理論概念過程中,應從心象藝術實踐出發,在豐富的藝術創作基礎上提升藝術理論歸納、概括乃至創造的能力,不僅可以創造出新的藝術形象和藝術形式,而且可以創造出新的理論與概念。這是當代藝術理論界最需要進行的探索,在傳承我國古代文藝理論概念、借鑒西方文藝理論概念的同時,必須對當代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藝術進行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的理論概括。從這個意義上說,心象藝術理論具有自由的建構價值。

  藝術存在於確定性與不確定性之間。俞建文認為,繪畫藝術是“寫生—寫實—寫意—寫心”的過程,這是一名藝術家在創作中經歷的四個階段。經過前三個階段的歷練,藝術家最終必然回歸到自己的內心,走向心象藝術。當前,心象藝術的理論研究從五個維度展開,分別是表現天地之和的大愛精神、對古與今藝術史上的創新、中西繪畫技法上的融合、“我”與自然的化解與融合、“我”與“心”的合一。心象藝術追求自在的表達、無拘的抒發,立足於對本土當代藝術語言的探索。

  俞建文稱,藝術家不能局限於描繪眼前的山水草木,而是在有不同的沖突、對抗、矛盾時,用一種平和的藝術手法化解。這是藝術家的一個使命,也是藝術家對時代的關懷。藝術創作,不僅僅是發現生活中的問題,還要解決問題,這是藝術存在的價值。

(責編:戴靖、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