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協網
首頁時事政治協會要聞報業動態傳媒聚焦報業人物專題報道文旅視界國際傳媒視頻直播中國報業網
黨報頭條網生態城市刊頭故事攝影書畫會員展廳無人機天下數字報業物流信息建設網
協會要聞 報業人物 生態城市 文旅視界 專題報道 特色小鎮 攝影 中國報業網
即時新聞
559億!中國電影邁上新台階 銀幕總數突破5萬塊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動主力軍挺進主戰場 以智庫化媒體助力“十四五”高質量發展 重慶市報業協會舉行換屆選舉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總裁向澤映當選會長 中國報業協會發賀電並到會祝賀 寧夏報業協會2020年度理事會圓滿結束
中國報協網傳媒>>傳媒聚焦

踐行“四力”寫有溫度的新聞

洪玉華

2019年01月23日11:00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踐行“四力”寫有溫度的新聞

  採寫“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是新時代對新聞工作者提出的時代課題,也是踐行“走轉改”、徹底改變作風文風的時代標志。什麼樣的新聞是有溫度的新聞?有溫度的新聞又該如何採寫?

  筆者認為,新聞的溫度,不僅指新聞內容的大小,而是作品那種能夠深入人心的精神力量,比如,2018年12月20日的《浙江日報》在3版要聞版刊發報道《一碗面,溫暖杭州很多年》,記錄微公益愛心人士張良成的事跡和他離世后市民、網友種種自發的送別與懷念,並配發圖片和評論《微公益有溫度》。目前,媒體上這樣的暖新聞越來越多,且佔據的版面越來越重要,並常以文字、圖片、專訪、鏈接、評論等大篇幅或連續報道出現。把暖新聞做大的原因在於事件本身蘊含的溫度,具有不可低估的正能量價值,更在於發現、採寫暖新聞體現著記者的價值判斷與媒體的輿論引導,是新聞作品凝聚人心、以文化人的力量源泉。

  採寫有溫度的新聞,必須在踐行記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上磨煉自己,特別是要腳踏實地、接地氣,把記者的觸角和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緊密相連。

  要有對“溫度”的高度認知

  把“有溫度”作為改變記者作風和文風的一個重點,既有鮮明的時代性,也有迫切的現實性。

  在自媒體風行的當下,片面信息、情緒化解讀甚至誤讀的傳播門檻不斷降低,各種錯誤信息的傳播可能會造成對社會的恐慌、誤解甚至敵視。這種傳播現象的存在不利於社會穩定與和諧發展。而現實生活中,人民群眾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故事時時都在發生。這些故事的價值絕不僅僅是普通人身邊的好人好事,故事背后是人民群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舉動,更有影響和帶動他人的力量。媒體需要做的是對這些行為與價值的充分認知,進而聚焦、傳播,使火熱現實生活中的故事成為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重要力量。這也是媒體完成聚民心、育新人使命任務的重要方式之一。

  除了關注普通人的微舉動、暖故事,重大典型報道更是媒體凝心聚力、傳遞價值導向的重要渠道。典型人物報道等曾被認為是正面報道、規定動作,甚至是唱贊歌,寫不出太多的點擊率、閱讀量,但實際上,典型人物報道同樣需要“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寫出典型人物報道的溫度,才能更好地實現傳播價值,也自然會收獲10萬+。比如,《人民日報》關於時代楷模廖俊波的整版報道《唯有初心不忘》,用一群人講述的交往經歷串起對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的追憶,每一個講述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裡都透著溫度。在這篇報道中,廖俊波為刁桂華等農民企業家解憂的故事透著執政為民的溫度﹔一腳一腳為貧困縣踩出一個開發區的故事,透著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的溫度﹔園區開工,廖俊波能去現場,就不在會場的態度,透著干事創業的溫度。這些有溫度的故事形成了對廖俊波的追憶,也清晰地傳遞出向廖俊波學習學什麼﹔這些溫度展現出優秀干部的形象,也說明了新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基層干部。

  有溫度的新聞能感染人,採寫“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需要記者與時代“同頻共振”,更深入踐行“走轉改”。

  捕捉時代的脈動

  有溫度的新聞的根在哪裡?筆者認為,新聞的溫度當然來自火熱的社會生活,這種生活,一定體現著時代的脈動,契合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要求,彰顯著凝聚人心的價值導向。

  筆者曾採訪報道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的電影放映員陳小青,他是一個普通的村民,甚至沒有系統內的編制,因為入選“中國好人”才被外人所知曉。在採訪中,他說不出什麼動人的故事,所有的語言當中都透著一個農民的憨厚、朴實。幾十年生活在農村,陳小青對村子裡的事、對村裡娃有很多了解,他很自然地會說,好電影對孩子們是一種教育。放電影是個教育人的事,自己也受了35年教育,這事干得也挺值。再說了,放電影讓老表覺得快樂,自己也挺開心的。陳小青憨厚的語言恰好詮釋了他在農村電影放映低谷時,很多人轉行去賺更多錢,而他卻創新“稻谷電影”的原因。在寫作《他為老表放了35年電影》報道時,筆者就盡力去呈現一個農民的朴實與善意。把陳小青的朴實呈現出來,也就講清楚了他在時代變遷中堅守電影放映陣地的緣由與價值。

  從陳小青的事跡中,筆者認為,他的身上,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敬業、誠信、友善等優良品質,對這些品質的發掘和呈現,讓筆者寫出了一篇帶著溫度的人物通訊。

  筆者觀察到,近年來,全國各級黨委宣傳部門和各行業推出了一大批熠熠生輝的典型人物。在全國范圍的表彰、紀念活動中,新聞媒體關注入選的本地人,挖掘他們的事跡、精神,開展多種形式的深度報道。在這些報道中,讀者總會感受到一種暖意,愛國的暖意、敬業的暖意等等,而由於地緣相近性,這些報道中的暖意更具有傳播力。

  一些黨報在把更多版面留給普通人的微舉動、暖故事,把更多關注投向各行各業的勞動模范、敬業楷模,向讀者傳遞的都是一種溫度,在這種溫度中媒體的價值導向潛移默化。尤其是暖新聞作為一種新聞品類,越來越受到讀者的關注。比如,《廣州日報》用整版圖片《他們才是炎夏最美麗的人》關注建筑工人、清潔工人的敬業。《解放日報》關注“90后”環衛工人韓一鳴幫游客找手機,跳垃圾堆毫不猶豫,獲叔叔輩隊員認可的故事。《浙江日報》的《最美涼茶攤有了接班人》聚焦顧忠根大伯和志願者,《嚴格的樓長,慈愛的家長》關注浙江農林大學一名公寓管理員章學青。

  可以說,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有溫度的新聞時時都在發生,媒體需要的是走進、發現、報道、傳播。發現、報道這些新聞,彰顯的是媒體人對有溫度的新聞充分的價值認知,體現的是媒體人在新時代的職責使命。因為有溫度的新聞體現的是時代的律動、時代的溫度,時代的價值引領也正是在這些有溫度的新聞中傳承。

  練就感知“溫度”的眼睛

  有溫度的新聞不是記者待在會議室、趴在材料前可以發現的,即便是各種群與朋友圈成為獲取信息渠道的當下,第一現場與一手信息依然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記者在講清楚一個故事之外,對當事人還有什麼經歷的追問、對新聞事件思想本質的判斷,都彰顯著記者對新聞溫度挖掘和採訪的功力。這樣的功力並非簡單的技巧,而是記者對暖新聞社會價值、引導力量的認知深度。就像識貨才不會錯過,認識到一則新聞的社會價值才能抓住它、寫到位。

  筆者採訪報道《沈陽日報》編委、沈陽市優秀共產黨員王岩時是在他突然病逝之后,在最初的採訪中,他的家人、同事都因為朝夕相處的感情、猝不及防的離去而非常悲痛,介紹了很多他的工作業績並給予很高的評價,但生動的故事相對較少,筆者甚至一度不忍心去問故事,直到王岩的一位出差在外、隻能接受電話採訪的同事傅淞岩,在候車室裡對著電話講述了他和王岩之間6次修改一篇評論稿的故事。一篇市領導已經基本認可的評論稿,王岩依然提出修改意見,筋疲力盡又想不通的傅淞岩說回家了。而王岩打通電話后,上來就說:“讓你受累了,寫得已經很好了,但我想和你再商量商量。”聽到年長又是領導的王岩這麼暖的話,初次合作的傅淞岩愣住了。王岩又接著說:“你在哪?你不用動地方了,我去找你。”王岩找到傅淞岩,請他喝咖啡,把自己的意見娓娓道來,傅淞岩漸漸心悅誠服。他說,5年前那篇評論稿的修改細節有些已記不清了,但這件事卻令他難以忘懷。在這個透著暖意的精益求精的故事之后,筆者發掘了更多細節和線索,進而聽到了更多的暖故事,最終成文的《王岩,為黨報評論活了一輩子》受到沈陽日報人的認可,更獲得了遼寧省委負責同志的批示。回想這篇採訪報道,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先進典型絕不是高冷的,他們身上都有著最朴素的情懷、做人做事時總透著種種暖意,他們高尚的品格、令人羨慕的成就都與此不無關聯。挖掘到這些,並且客觀呈現出來,典型人物的報道才算完成。

  有些新聞的溫度並非“一眼可見”,它們更可能從採訪中悄悄溜走,捕捉到、採寫出隱藏其中的溫度需要扎扎實實的採訪、認認真真的積累,如果有捷徑可走,這條捷徑就是深入踐行“四力”。

(責編:戴靖、李秀梅)

聯系我們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國報協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