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協網
首頁時事政治協會要聞報業動態傳媒聚焦報業人物專題報道文旅視界國際傳媒視頻直播中國報業網
黨報頭條網生態城市刊頭故事攝影書畫會員展廳無人機天下數字報業物流信息建設網
協會要聞 報業人物 生態城市 文旅視界 專題報道 特色小鎮 攝影 中國報業網
即時新聞
559億!中國電影邁上新台階 銀幕總數突破5萬塊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動主力軍挺進主戰場 以智庫化媒體助力“十四五”高質量發展 重慶市報業協會舉行換屆選舉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總裁向澤映當選會長 中國報業協會發賀電並到會祝賀 寧夏報業協會2020年度理事會圓滿結束
中國報協網傳媒>>生態城市>>政企創新

進一步深化對做好新形勢下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

石建勛

2019年01月09日09:52    來源:光明網

  編者按

  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一年來,我們在實踐中深化了對做好新形勢下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必須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發揮掌舵領航作用﹔必須從長期大勢認識當前形勢,認清我國長期向好發展前景﹔必須精准把握宏觀調控的度,主動預調微調、強化政策協同﹔必須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有針對性主動引導市場預期﹔必須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全局工作強大合力。“五個必須”為我們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經濟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做好2019年的經濟工作,關鍵就是要堅持這“五個必須”。為此,本版今日特刊發兩位學者的文章,對這些規律性認識即“五個必須”做出深入闡釋,以饗讀者。

 

  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我國發展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各種周期性、結構性、體制性因素交織疊加在一起。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面對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之所以能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步伐,關鍵就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關鍵就在於我們在實踐中深化了對做好新形勢下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進一步深入理解這些規律性認識即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的“五個必須”,不僅是深入研究闡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最新成果的理論創新需要,也是新形勢下做好經濟工作的實踐需要。

  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發揮掌舵領航作用,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核心要義

  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是取得經濟建設偉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堅強保障。改革開放之初,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黨的工作重心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決定,40年來,中國共產黨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的外部環境,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等一系列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觀大勢、謀大局,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把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引向深入,推動我國經濟實力再上新台階,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我國經濟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經濟和政治是有機統一的,經濟是政治的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不斷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方面和環節,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隻有堅持和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不斷推進各項改革開放和發展事業,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充分發揮經濟和政治兩方面的優勢,確保我國經濟發展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為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經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做好經濟工作,堅持黨的領導,必須不斷改善黨的領導,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能力和水平,讓黨的領導更加適應實踐、時代和人民的要求,更加有效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帶來的各種挑戰和風險,時刻保持戰略定力、戰略自覺和戰略清醒,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關鍵在干部。面對新時代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要繼續優化領導班子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培養造就一批又一批政治過硬、業務嫻熟的領導經濟工作的行家裡手,在學習和實踐中找思路、想辦法,在應對嚴峻挑戰中增長才干,這是做好經濟工作的基本條件。

  從長期大勢認識當前形勢,認清我國長期向好發展前景,是做好經濟工作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從世界發展的大勢和經濟發展的長周期視角觀察國內外經濟形勢,進而作出科學判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必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隻有對長期大勢作出准確判斷和分析,才能制定出符合大趨勢和經濟規律的決策,才能認清我國發展長期向好的前景。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經濟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大,少數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出現了一些困難和問題﹔另外,全球性的貿易摩擦不斷,外部環境日益復雜嚴峻。如何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預判中國經濟發展前景?需要有歷史縱深的思考,需要有長周期的分析,需要觀大勢、謀全局。既不能被眼前和局部的困難和問題嚇倒,看不到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不能沉湎於過去的優勢、過去的成就而沾沾自喜,看不到新時代面臨的新挑戰和新問題,缺乏對新時代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發生變化的正確認識和准確判斷。

  今日中國,正面臨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也正處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國際發展環境看,當前國際形勢正處在新的轉折點上,原有的全球政治經濟均衡狀態被打破,新的均衡尚未形成﹔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持續,世界經濟由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從國內發展階段看,我國正處於跨越中等收入水平並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歷史階段,矛盾和風險比從低收入國家邁向中等收入國家時更多更復雜。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長周期看,我國經濟仍然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經濟增長動能轉換期的“四期疊加”階段,這是化解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必經階段。

  從中國和世界的關系看,世界政治經濟原有的平衡已被打破,需要在深刻調整中尋求新的平衡,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在和世界的互動中完成。進入新時代,雖然我國發展擁有足夠的韌性、巨大的潛力,經濟長期向好的態勢不會改變,但內外部發展風險和不確定性持續加大。做好2019年的經濟工作,必須密切關注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把握世界大勢,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才能在時代前進潮流中把握主動、贏得發展先機。

  精准把握宏觀調控的度,主動預調微調、強化政策協同,是做好經濟工作的著力點

  科學的宏觀調控對做好2019年經濟工作意義重大。當前經濟運行平穩態勢為做好2019年經濟工作打下了較好基礎,但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尤其是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復雜性增強,存在各種變數和挑戰。精准把握宏觀調控的力度,未雨綢繆,及時主動預調微調,進一步加強各方面政策的協同性、互補性,形成政策合力,就顯得非常重要。

  如何精准把握宏觀調控的“度”?關鍵是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有度”意在適度,政府對經濟的調控要有邊界、有限度、有依據、有規律,要科學有效、張弛有度,既不能越界亂作為,也不能不作為慢作為,這是長期以來黨和政府管理經濟工作的經驗總結。近年來,我國宏觀調控政策先后創新實施了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適時適度預調微調,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明顯加強,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平穩運行和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調控范式。

  精准把握“度”,就要明確調控方向、精准施策,主動預調微調。區間調控要科學、合理、有效,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內不搞大動作,但要有所側重,增速接近上限時側重防通脹,接近下限時側重穩增長。在區間調控的基礎上注重定向調控、結構性調控,抓住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確定調控的“靶點”,在精准、及時、適度上下功夫,不搞大水漫灌,不撒胡椒面,要針對“三農”、扶貧、中小微企業、實體經濟輸血“補短板”,不斷細化政策類型,切實提高政策的准確性。同時要注意預調微調、遠近結合,防范各類風險,推動經濟在提質增效升級的基礎上行穩致遠。

  精准把握“度”,就要強化政策協同,避免政出多門。調控政策不協調不配合,政策的力度、效率就會相互抵消。“十個指頭彈鋼琴”是對宏觀調控科學性的比喻,形象表達了各項政策協同配合的重要性。實現2019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要注重“時、度、效”,著力打好政策“組合拳”。針對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宏觀政策要強化逆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預調微調,穩定總需求﹔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根據經濟運行變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不斷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結構性政策要強化體制機制建設,堅持向改革要動力。社會政策要強化兜底保障功能,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確保群眾基本生活底線。

  精准把握“度”,要求宏觀調控要有全球視野。我國已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宏觀調控決策不僅要考慮內部因素,也要考慮外部環境對我國的影響和我國政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宏觀調控要更加重視“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雙向評估政策外溢效應,在國家利益和全球責任方面取得平衡,並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協調,在推動世界經濟走上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之路的同時,努力實現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有針對性主動引導市場預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說到底,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是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一庄嚴承諾,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自覺,也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體現在回應和滿足人民群眾的關切、關心和期盼的具體事情上,核心是要擺正經濟增長與改善民生的關系。努力解決人民群眾的期盼和關切,不僅是各級政府的中心工作,也是經濟增長的內在需求和發展的動力源泉。要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冷暖安危和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作為各級黨委和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中找尋經濟發展的重點、方向和目標,從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現實、經濟工作的現狀對標人民群眾的期盼和關切,從中找問題找差距找短板,進而把補短板補漏洞作為發展經濟的著眼點和著力點,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

  做好經濟工作,還要特別注重預期管理,穩定的預期可以轉化為良性的經濟行為。“穩預期”的核心是穩信心。預期本質上是對未來的判斷,實現預期穩定才能使經濟行為更具長期性和持續性,才能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的社會信心基礎。科學引導預期、有效管理預期是黨和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重要體現。宏觀調控本質上就是一種預期管理,實現社會預期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良性循環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普遍的信心不足會影響市場投資、大眾消費、對外貿易,進而傳導到收入、就業、物價等領域,降低經濟發展速度甚至引發衰退。因此,要有針對性地主動引導市場預期、穩定預期、增強信心、激發動力。“穩預期”不是被動應付、不作為或做表面文章,而是政府要不斷提高管理經濟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嫻熟駕馭、及時應對復雜多變環境條件下的各種問題和挑戰。要用穩定透明的宏觀政策引導市場預期,要穩住經濟形勢,特別是要穩住經濟增長水平。同時也要注意穩住社會預期,因為穩住社會預期與穩定經濟預期互為條件、相輔相成。從長遠和根本上說,“穩預期”要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全局工作強大合力,是做好經濟工作的基礎條件和關鍵所在

  經濟工作千頭萬緒,量大面廣,涉及各方面經濟利益,隻有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才能激發全社會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形成攻堅克難的強大合力。這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廣泛代表性的政治自覺,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充分調動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干部的積極性,是做好經濟工作的關鍵所在。

  正確的政治路線、發展戰略確定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做好經濟工作,需要各級干部保持更加豪邁的情懷、更加昂揚的姿態、更加扎實的作風,帶領廣大群眾真抓實干、銳意進取。要創造干事業的良好環境,樹立堅持改革、崇尚實干的用人導向,讓敢擔當有作為的干部有干勁、有奔頭,為做好經濟工作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撐。

  我國實行的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是黨和國家一以貫之的方針政策。充分調動各類微觀經濟主體的積極性,是做好經濟工作的基礎性、根本性和全局性工作。要切實消除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努力形成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兩翼齊飛”,國有資本、民間資本、外國資本“三資聯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發展格局。

  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資源,這是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優勢。人是經濟活動最關鍵、最活躍的要素,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廣泛開展創業創新活動,關鍵是要發揮千千萬萬中國人的智慧,把“人”的積極性更加充分地調動起來。必須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尊重人才、保障人才權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好個人財產權、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創造活力,吸引和激勵更多人投身創業創新,讓人們在創業創新中創造物質財富,實現精神追求和人生價值,這是中國經濟永續發展的根本動力源。隻要把千千萬萬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發揮出來,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作者系同濟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教授)

  《光明日報》(2019年01月08日11版) 

(責編:金春妮、李秀梅)

聯系我們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國報協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