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協網
首頁時事政治協會要聞報業動態傳媒聚焦報業人物專題報道文旅視界國際傳媒視頻直播中國報業網
黨報頭條網生態城市刊頭故事攝影書畫會員展廳無人機天下數字報業物流信息建設網
協會要聞 報業人物 生態城市 文旅視界 專題報道 特色小鎮 攝影 中國報業網
即時新聞
559億!中國電影邁上新台階 銀幕總數突破5萬塊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動主力軍挺進主戰場 以智庫化媒體助力“十四五”高質量發展 重慶市報業協會舉行換屆選舉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總裁向澤映當選會長 中國報業協會發賀電並到會祝賀 寧夏報業協會2020年度理事會圓滿結束
中國報協網傳媒>>傳媒聚焦

人民日報整版關注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2018年11月28日09:5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0月17日是我國第五個扶貧日,也是第二十六個國際消除貧困日。在這個重要時間節點,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格外引人注目,因為它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習近平同志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咬定目標加油干,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完成這項對中華民族、對整個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我們還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需要樹立什麼樣的工作作風、採取什麼樣的思路和舉措?本期觀察版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編者

  《人民日報》(2018年10月21日05版)

 

有效應對脫貧攻堅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人民觀察)

劉永富

《人民日報》(2018年10月21日05版)

  內容提要:扶貧開發進入脫貧攻堅階段后,我國形成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基本方略,逐步建立起脫貧攻堅制度體系,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但也要看到,從現在到2020年,隻剩下兩年多時間。從取得決定性進展到實現全面勝利,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真抓實干、齊心協力、盡銳出戰,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決攻克最后堡壘,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使7.4億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黨的十九大將脫貧攻堅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我們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真抓實干、齊心協力、盡銳出戰,堅決攻克最后堡壘,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

  扶貧開發進入脫貧攻堅階段后,我國形成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基本方略,逐步建立脫貧攻堅制度體系。經過不懈努力,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萬減少到2017年的3046萬,貧困縣由832個減少了153個,在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顯著改善。貧困地區新建改建農村公路50多萬公裡,解決了1400多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易地扶貧搬遷870萬貧困人口,危房改造700萬貧困農戶,自然村通電接近全覆蓋,71%的自然村通上寬帶,完成9.7萬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任務,累計救治420多萬大病和慢性病貧困患者,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得到顯著改善。

  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貧困縣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2個百分點。集中實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旅游扶貧,有效促進了新業態、新產業發展,貧困地區一大批特色優勢產業得到培育壯大,發展動力明顯增強。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生態扶貧和退耕還林等,貧困地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農村基層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認真落實扶貧有關干部政策,截至2017年底,累計向貧困村選派“第一書記”43.5萬名,駐村干部278萬人次。組織開展貧困識別、精准幫扶、貧困退出和大規模輪訓,農村基層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明顯增強。

  脫貧攻堅制度體系日趨完善。圍繞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全面深化扶貧領域改革創新,逐步建立起脫貧攻堅責任體系、政策體系、投入體系、動員體系、監督體系和考核體系,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打贏脫貧攻堅戰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從現在到2020年,隻剩下兩年多時間,脫貧攻堅已進入最為關鍵的階段。脫貧攻堅戰從取得決定性進展到實現全面勝利,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深度貧困問題依然突出。截至2018年9月,全國仍有670多個貧困縣沒有摘帽,其中有23個地市州貧困人口超過30萬,5個地市州超過50萬,特別是西藏、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和四川涼山州、雲南怒江州、甘肅臨夏州“三區三州”貧困發生率高達14.6%。2017年底各省區市確定的334個深度貧困縣貧困發生率達11.3%,有1.67萬個村貧困發生率超過20%,比全國貧困發生率3.1%高出好幾倍。近3年,貧困縣和貧困村貧困發生率平均每年下降3—4個百分點。照此速度,如期完成脫貧任務將十分艱巨。

  剩下的貧困人口脫貧難度較大。截至2017年年底,因病、因殘致貧人口分別佔貧困人口總數的42.3%、14.4%,65歲以上貧困老人佔17.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佔96.6%。特別是一些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陳規陋習尚未根本轉變。隨著貧困人口總數減少,內生動力不足的貧困人口佔比從2015年底的11.3%上升到2017年底的13.2%,越往后脫貧難度越大。

  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發展滯后。“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發展滯后,道路交通、通信設施、教育培訓、基本醫療、住房安全等還存在不少短板。而且,在這些地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成本高、難度大,實現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難度仍然不小。

  扶貧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屢禁不止,頻繁填表報數和層層評估檢查加重了基層負擔。脫貧進度和脫貧標准把握不准,急躁情緒與消極拖延現象都有,盲目提高標准和隨意降低標准並存,弄虛作假、數字脫貧問題在一些地方比較突出。貫徹精准方略存在偏差,有的發錢發物“一發了之”,有的統一入股分紅“一股了之”,有的低保兜底“一兜了之”,而激發內生動力不夠。扶貧資金管理使用不規范問題仍然存在,鄉村兩級“微腐敗”多發,資金閑置浪費和使用不精准、效益不高問題突出,還有個別地方打著脫貧攻堅旗號過度舉債。

  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為有效應對脫貧攻堅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提供了政策指引。我們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攻堅。中央統籌重點支持“三區三州”,各省區市集中力量解決深度貧困縣、深度貧困鄉鎮和深度貧困村脫貧問題。要進一步加大扶貧支持力度,著力加強深度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建設,為穩定脫貧創造環境和條件。對深度貧困地區進行跟蹤監測和預警評估,開展工作督導。對深度貧困村著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培訓創業致富帶頭人,吸引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不走的工作隊”,培育壯大集體經濟。

  提高精准扶貧的精准度有效性。在精准識別方面,要繼續完善建檔立卡,確保應納盡納、應退盡退,加強數據共享和數據分析,為宏觀決策和工作指導提供支撐。在精准幫扶方面,要強化貧困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的選派和管理,著力解決駐村幫扶中選人不優、管理不嚴、作風不實、保障不力等問題,更好發揮駐村干部脫貧攻堅生力軍作用。在精准施策方面,要扎實推進“五個一批”,因村因戶因人精准施策。對強勞力全勞力,要引導他們發展產業和轉移就業,促進其穩定增收脫貧﹔對弱勞力半勞力,要通過設置公益性崗位等措施,為他們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提供幫助﹔對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病人殘疾人,要通過社會保障兜底,保障其基本生活。在貧困退出方面,要按照貧困退出標准、程序嚴格評估,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對摘帽貧困縣、貧困村和脫貧人口,在攻堅期內相關扶貧政策要保持穩定,切實做到“扶上馬、送一程”。

  補齊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短板。組織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繼續加大農村道路、安全飲水、危房改造、易地搬遷的力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堅持把教育扶貧作為長遠的治本之策,以保障義務教育為核心,構建完善的教育體系,全面落實教育扶貧政策,大力實施教育扶貧工程,提升貧困地區教育質量和均等化程度。大力實施健康扶貧工程,改善提升基層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醫療條件和醫療技術水平,強化基本醫療保險、大病救助、臨時救助等醫療保障措施,提高特困地區群眾健康水平,補齊基本醫療短板。

  解決扶貧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從加強思想教育、改進工作作風、嚴格執行制度、強化監督問責、提升干部能力素質等方面入手,著力糾正不嚴不實、弄虛作假等問題,堅決糾正和制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健全扶貧資金使用管理機制,完善扶貧資金項目公告公示制度,加強專項監督、社會監督,繼續實施嚴格的考核評估和督查巡查,開展常態化督導和經常性約談,加大對扶貧領域腐敗行為的查處力度,努力做到陽光扶貧、廉潔扶貧。加強脫貧攻堅干部培訓,引導領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提高基層干部脫貧攻堅能力。

  謀劃2020年后的扶貧工作。貧困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確保焦點不散、靶心不變、力度不減。鄉村振興的相關政策措施,優先在脫貧摘帽縣村實施,保持政策支持力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打贏脫貧攻堅戰,只是消除了絕對貧困,緩解相對貧困將是長期任務。要盡早謀劃2020年后的減貧工作,及時研究現有階段性政策向2020年后過渡,向著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為寬裕、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的目標繼續前進。

  (作者為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

 

把作風建設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大家手筆)

鄭傳芳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21日 05 版)

  黨的十九大將脫貧攻堅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庄嚴承諾。黨中央將2018年作為脫貧攻堅的作風建設年。認真研究精准脫貧與作風建設的內在聯系,把作風建設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對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5年來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萬減少到2017年的3046萬,年均減貧1370萬人,減貧規模前所未有。

  從取得的決定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看,打贏脫貧攻堅戰離不開作風建設作保障。加強作風建設,需要清醒認識打贏脫貧攻堅戰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不斷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把作風建設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大力發揚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截至2017年底,全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3046萬,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平均每年需要減少貧困人口1000多萬,而且越往后脫貧難度越大。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解決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是我們這一代黨員、干部肩負的歷史使命。完成好這一歷史使命,需要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來自哪裡?來自黨性原則,來自對困難群眾的關心和感情,來自黨員、干部的崗位職責和道德操守。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要一鼓作氣向終點線沖刺,嚴格按照既定時間表完成脫貧攻堅各項任務。要有決勝攻堅的頑強意志和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壓緊壓實責任,不放鬆、不停頓、不懈怠,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努力提高脫貧質量,使脫貧攻堅各項決策部署落實到位、發揮實效。

  把作風建設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要堅持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和科學精神,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著力解決扶貧產業選擇上閉門造車、扶貧項目設計上好大喜功、扶貧工作開展上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等問題。脫貧攻堅貴在精准,考驗黨員、干部的精神狀態、工作作風和干事能力。蹲點在脫貧攻堅一線的黨員、干部特別是“第一書記”,要同貧困群眾打成一片,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調查了解基層情況,扎根田間地頭提高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相關部門應進一步減輕基層工作負擔,精簡會議文件和填表報數,讓基層黨員、干部把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辦實事、解難事上,注重保護和調動廣大黨員、干部勇於探索、敢於擔當的干勁,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在脫貧攻堅中養成良好的工作作風,要抓住精准這個“牛鼻子”,狠下一番“繡花”功夫,不斷健全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工作機制,努力夯實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基礎性工作,集中力量解決扶貧領域責任落實不到位、措施不精准、資金使用不規范、工作作風不扎實、考核評估不嚴不實等問題,力求做到精心、精細、精確、精密、精致、精美。這些都離不開奮斗精神、拼搏意志以及科學的態度和方法,需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探索多渠道、多樣化的精准扶貧精准脫貧路徑,不斷提高扶貧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以實現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全程精准高效。

  把作風建設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還要認真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的專項治理,將發現查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作為巡視巡察工作的重點內容。進一步加強扶貧資金管理,嚴格扶貧資金審計,對貪污挪用、截留私分、虛報冒領、強佔掠奪等行為嚴懲不貸。大力營造和推動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的濃厚氛圍,讓脫貧攻堅成果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作者為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福建師范大學教授)

 

增強底氣激發志氣提高勇氣

“志智雙扶”提升脫貧內生動力(有的放矢)

唐任伍

《人民日報》(2018年10月21日05版)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脫貧攻堅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必須充分調動貧困人口的“志”“智”內因,將外部“輸血”式扶貧與內部“造血”式脫貧相結合,通過培育貧困人口自身“造血”功能鞏固“輸血”成果。給錢給物能解一時之貧,扶志扶智才能拔掉窮根。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實際上是用“志智雙扶”增強貧困群眾底氣、激發貧困群眾志氣、提高貧困群眾勇氣,提升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以“志智雙扶”提升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薄弱環節和最大難點,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需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發揚釘釘子精神,潤物無聲地感召,滴水穿石地堅持。

  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志氣。把扶貧與扶志有機結合起來,既要送溫暖,更要送志氣、送信心。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的:“如果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會再度返貧。”扶貧先扶志,關鍵在於教育引導,增強貧困群眾致富的自信心,促使貧困群眾不甘貧困,樹立脫貧致富的志氣。在扶貧和扶志相結合的過程中,廣大從事幫扶工作的黨員、干部特別是“第一書記”,不但要駐村入戶,而且要融入貧困群眾之中,一對一地把握他們的思想動態,把脈問診、對症下藥。既把中央和地方的扶貧政策、扶貧物資送到貧困群眾的家中,幫助貧困地區改善基礎設施,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增加收入,真正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心貼心地服務,為貧困戶排憂解難﹔又把志氣和信心送到貧困群眾心坎上,幫助他們樹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正確觀念,鉚足精氣神,立志拔窮根。

  加大貧困地區教育投入。習近平同志指出,抓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根本之計。扶智重在教育。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必須緊緊抓住教育扶智這個根本。要統籌相關財力資源,加大對貧困地區教育資金支持力度,把資源向教育脫貧任務較重的地區和定點村傾斜,打好教育脫貧殲滅戰。大力實施教育精准扶貧行動計劃,動員社會資本參與貧困地區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在貧困地區推進教育信息化,開展遠程教育幫扶,資助貧困地區教師到發達地區接受培訓。既要扶“今天”,更要扶“明天”。可以採取免、減、獎、貸、助、補等方式,確保每個貧困孩子都有學上、上得起學,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提高貧困群眾脫貧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加強培訓,讓貧困群眾學得一技之長,是幫助其脫貧最有效的途徑。培訓不能大而化之、大水漫灌,而要按需配菜、精准滴灌。在培訓開展前要進行調研,充分了解貧困群眾的所思所盼、所需所求。本著需要什麼、培訓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根據貧困群眾的實際需求量身定制、量體裁衣,真正發揮培訓功效。要大力推廣行之有效的脫貧攻堅講習所、脫貧致富電視夜校、惠農積分超市、校企聯合培訓等扶貧創新舉措,既暢通貧困群眾了解黨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渠道,又幫助他們掌握法律法規和科學種養技術。應認真做好職業教育培訓,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全面免費敞開,讓他們“一技在手,脫貧有望”。還可以組織部分貧困群眾走出去開闊眼界,讓他們在觀摩實踐中長見識、增本領。

  改進宣傳引導方式。越往后,脫貧攻堅的任務越艱巨。要積極改進宣傳引導方式,努力營造齊心協力精准脫貧的良好輿論氛圍。緊貼貧困群眾的需求,更加有針對性、創造性地開展宣傳引導工作。比如,可以通過戲曲、山歌、相聲、小品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大對作出突出貢獻的“第一書記”、致富帶頭人等先進典型人物的宣傳,大力傳播正能量。又如,可以採取典型示范、物質激勵等方式,鼓勵尚未脫貧群眾對照標杆、學習標杆、看齊標杆,讓貧困群眾當主角。同時,重點抓好手段創新,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善於運用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方式,採取富有時代特色、體現實踐要求的方法,不斷增強宣傳引導的實際效果。“文者,貫道之器也。”宣傳引導的方式多種多樣,但目的始終是改變貧困群眾的不良習俗和落后觀念。要切實幫助貧困群眾克服“窮自在”和“靠著牆根晒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觀念,調動他們主動脫貧、艱苦奮斗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勵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創造幸福生活。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責編:戴靖、李秀梅)

聯系我們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國報協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