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協網
首頁時事政治協會要聞報業動態傳媒聚焦報業人物專題報道文旅視界國際傳媒視頻直播中國報業網
黨報頭條網生態城市刊頭故事攝影書畫會員展廳無人機天下數字報業物流信息建設網
協會要聞 報業人物 生態城市 文旅視界 專題報道 特色小鎮 攝影 中國報業網
即時新聞
559億!中國電影邁上新台階 銀幕總數突破5萬塊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動主力軍挺進主戰場 以智庫化媒體助力“十四五”高質量發展 重慶市報業協會舉行換屆選舉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總裁向澤映當選會長 中國報業協會發賀電並到會祝賀 寧夏報業協會2020年度理事會圓滿結束
中國報協網傳媒>>時事政治

“搶人大戰”第一回合見分曉(銳財經)

本報記者  李  婕

2018年05月14日09: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從“送戶口”到“送補貼”、“免費住”……各大城市“搶人大戰”持續升級。從今年一季度的數據來看,引才政策已經初步顯現其效果,人口流動帶來的影響隨之浮現。與此同時,如何實現從“搶人”到留人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專家指出,一時“搶人”不難,城市要長久留住人則需要夯實產業基礎,優化城市公共服務,讓城市成為安居樂業之所。

  多地戶籍人口“井噴”

  經歷畢業招聘季的反復考慮,來自河南的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陳高威最終沒有留在北京,而是選擇到成都工作。“成都是西部第一大城市,我看好它的未來前景。這裡有專業相關的崗位,城市環境也比較包容,特別歡迎高校畢業生,所以我選擇到成都工作。”陳高威對記者說。

  越來越多的畢業生,不同程度受到二三線城市“搶人大戰”影響,考慮到北上廣深以外的就業選擇。據不完全統計,去年以來,至少有20座城市出台了吸引人才的相關政策,戶籍、住房、補貼等成為密集的優惠選項。

  政策“熱浪”助力,尤其是在前所未有的落戶新政推動下,多地戶籍人口呈現“井噴”。

  今年第一季度,西安自市外遷入戶籍24.49萬人,人口機械增長是2017年同期的11.5倍,是2017年全年的1.2倍。換言之,西安3個月遷入的戶籍人口超過去年全年。這當中,人才引進、大專以上的學歷落戶人員佔新落戶總人口的54%。

  2017年,大學生留在武漢就業創業30.1萬人﹔新落戶14.2萬人,分別是上年的2倍和6倍。今年一季度,大學畢業生留武漢創業就業熱度不減,已近10萬人,辦理大學畢業生落戶3.9萬人。從2017年8月到2018年1月底,長沙新引進10萬余名海內外優秀人才,公安機關辦理高校畢業生“零門檻”落戶3.2萬余人。

  引才有本“經濟賬”

  如何理解當下發生的“搶人大戰”呢?

  在人社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麗賓看來,“搶人大戰”有兩個大背景,一是我國新增勞動力供給下降,而經濟增速相對較快,對勞動力的需求很大﹔二是我們正處在經濟轉型和動能轉換時期,需要人才這個核心要素。“各地積極引才是有其合理之處的,尤其我們當前進入區域經濟發展階段,需要消除區域間發展不協調的問題,這也要依靠人力資源的流動。”張麗賓對本報記者表示。武漢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孫志軍說,留下百萬大學生不僅是人才戰略也是人口戰略,“要為武漢市贏得第二次人口紅利和第一次人才紅利。”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黃石鬆也指出,“搶人”政策一定程度上講也是地方在未雨綢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包括解決養老金缺口問題,減輕公共財政壓力﹔降低勞動力成本提高的速度﹔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緩解老齡化可能導致的社會活力下降等。盡管目前落戶集中的城市,其平均年齡變化數據還未出爐,但不難估測,這樣的勢頭再持續一段時間,城市肯定會更年輕。

  不過,張麗賓認為,通過補貼等形式將人才引進來,還要考慮財政負擔的問題。作為城市的市民和消費主體,引入的人才未來能否填上財政付出的成本,這也有本“經濟賬”。

  “搶人”更要留人

  引進人才不是“一錘子”買賣,從引進來到留下來,中間還要跨過不少檻。陳高威說,人才政策體現了各地對未來發展的需求,但去不去還要看當地提供怎樣的機會﹔留不留,還要看城市能不能提供好的公共服務和保障。

  一道檻是產業。“政府出台搶人政策,前提是要有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有區域產業鏈的發展。”張麗賓說,如果不具備條件,也會發生供求失衡。最后變成了大學生落戶,家長在當地購房,就業卻沒解決。張麗賓進一步指出,政府有必要對勞動力需求結構進行測算,把產業規劃和人才引進規劃匹配起來。畢竟,最終決定人才能否留下來的,還是人才的發展空間、城市發展的潛力。

  另一道檻是公共服務配套。“現在許多二線城市的公共服務和資源承載能力尚不充足,與吸引人才落戶的速度不相匹配。需要將與戶籍相適應的教育、醫療、養老等配套政策同步推進。”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翟紹果認為。

  目前有不少城市開始在“軟環境”方面發力。例如,成都通過青年人才驛站和“蓉城人才綠卡”等舉措,讓人才擁有子女入園入學、醫療社保等方面的服務保障。不少專家指出,要長期留住人才,地方財政在公共服務配套方面必須持續加大投入。

(責編:戴靖、胡線勤)

聯系我們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國報協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