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協網
首頁時事政治協會要聞報業動態傳媒聚焦報業人物專題報道文旅視界國際傳媒視頻直播中國報業網
黨報頭條網生態城市刊頭故事攝影書畫會員展廳無人機天下數字報業物流信息建設網
協會要聞 報業人物 生態城市 文旅視界 專題報道 特色小鎮 攝影 中國報業網
即時新聞
559億!中國電影邁上新台階 銀幕總數突破5萬塊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動主力軍挺進主戰場 以智庫化媒體助力“十四五”高質量發展 重慶市報業協會舉行換屆選舉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總裁向澤映當選會長 中國報業協會發賀電並到會祝賀 寧夏報業協會2020年度理事會圓滿結束
中國報協網傳媒

深挖基層 勿忘人民 用文化自信創作時代精品

2017年04月13日14:00    來源:中國網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方針之下,對於當代藝術家創作而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在剛剛結束的2017年兩會上,記者專訪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幾位藝術家委員,他們是:王文章、馮遠、吳為山、田黎明。

  他們每一位都是各自藝術領域裡響當當的名字,他們不僅僅創作豐盛,引領時代,也肩負著歷史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心系民生、關懷百姓,有著深刻的文化自覺,關心文藝發展的方方面面,與記者暢談藝術創作、公關文化服務、美術教育等話題,在這個春天裡,給書畫藝術的發展注入了一劑劑強心針,一抹抹新色彩,如春茶之韻,余香裊裊,歷久彌新。

  那麼,藝術家委員們在今年兩會上關注了哪些問題?歷年兩會的提案與建議又得到了一個怎樣的解決?我們本期專題將為您奉上一桌饕餮盛宴,來吧,請跟隨我們的文稿一起享用。

王文章

  王文章:一輩子情系非遺 傳承人年度補貼應提高到3萬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遺培訓中心管理委員會主席王文章,雖然從文化部副部長的任上退休了,但他沒有放棄對非遺保護的努力與踐行。

  王文章的工作軌跡,與非遺息息相關,從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開始,十多年來,他曾主管文化部非遺司,制定法規、完成申報、成就專家……王文章的血脈中,已與非遺保護的發展密不可分﹔中國非遺保護的名錄上,也必須寫上王文章的大名。今年兩會,他就非遺保護提出了兩個提案,內容扎實,實踐性很強。

  記者:您常年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今年兩會上,您建議將非遺傳承人培養納入國家現代教育體系,是基於哪些考慮?

  王文章:現在非遺傳承人是以口傳的傳統方式來培養,像大師的工作室帶徒弟,我建議一方面這些繼續保留,像國家的一些大專院校應該設置這樣的專業,包括現在國家正在調整的藝術專業教育這方面也可以。

  關於非遺傳承人培養的學校,可參照日本很多傳統技藝手工藝的傳承方式,把一些項目放到大學培養。這樣就更開闊了、層次更高一些。

  記者:在非遺的“教”與“學”方面,具體該如何去做?怎樣把中華民族原汁原味的寶貝傳承未來,走向世界?

  王文章:現在師傅帶徒弟的培養方式,即使是國家級傳承人或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以師帶徒,“教”和“學”得再好,學生也沒有學歷,這是年輕人不願學的一個重要原因。非遺不僅表現為精湛的技藝,而且要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內涵,是一門極具實用性的學問。它作為“學問”的廣博性、深厚性及實用性,其人才培養納入現代教育體系,應是當代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

  非遺人才培養納入現代教育體系,注意不要用西方審美體系或創作法則改造我國自成體系的非遺傳承、發展方式和法則,要審慎杜絕此類傾向。

  在專業設置上,要體現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在師資選用上,要選用有教學能力的優秀傳承人作為教學主體。近年來,有大批優秀的傳承人如陶藝家朱樂耕、篆刻家駱芃芃、木版水印藝術家魏立中等,在中外不少大學的教學中產生影響。在非遺保護實踐中,已涌現出雄厚的師資力量。

  就此,建議相關部門在院校調整特別是中等專業技術職業院校建設發展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創造條件,籌建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院等教育機構或在現有大學創設特色專業,在深入論証的基礎上制定教學大綱。如此,我國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將會通過方式創新逐步較快改善后繼乏人的問題。

  記者:如何把握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內容,逐步建立健全以傳承人為核心的傳承體系?

  王文章:目前來看,在非遺傳承的整個系統工程中,傳承人的扶持仍是薄弱環節。已經公布的1986名國家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中已有250余人去世﹔70歲以上的傳承人也佔了較大比例,他們身上精湛技藝的傳承已顯得尤為急迫。而不少的非遺項目傳承人,或因其作品傳播的局限,或因其無力購買制作生產材料,或因待遇過低而無年輕人學習等原因,傳承難以為繼。

  在此情況下,建議中央財政對國家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的補貼標准,在每人每年2萬元的基礎上提高到3萬元。據了解,目前日本對其國家級“人間國寶”每人年度補貼折合人民幣約為17萬元,韓國約為7.5萬元。就此,對我國國家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年度補貼標准提高到3萬元是適宜的。

  同時,各級政府部門對省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補貼也應相應提高。國家相關部門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傳承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按照辦法對傳承人傳習情況進行考核,並加強對補貼資金的監管,保証全部落實到傳承人身上,防止移作它用。這些增加補貼不僅是經濟上的支持,同時對價值的認定和身份的提升的一個象征,尊重傳承人的地位承認的他們的價值,對非遺的保護至關重要。

  記者:目前,非遺保護與傳承中遇到的難點有哪些?該如何去解決?

  王文章:雖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了共識,但也存在一些認知上的偏差,有些地方在保護往往選擇具有短期可以產生經濟價值的項目。特別是地方上,反而需要投入資金搶救維修往往會被忽視,其中蘊含的文化和精神價值就流失了。

  記者:在非遺保護方面,您一直在發揮余熱,也出了很多著作。目前,還有哪些新書正在做?

  王文章:非遺保護也有它的規律,我認為是恆定性和活態靈便型,所謂恆定性是一輩一輩傳承積澱下來,被廣泛接受的。到今天我們看到項目和幾百年前又不太一樣,也是在慢慢的適應時代的發展緩慢的變化,這就是活態靈便型。這兩個是對立統一的,所以非遺保護要尊重它自身演變的規律,既不是一成不變的凝固它,也不是人為的去改變它演變的進程。

  最近,我剛接了一個長江出版傳媒集團約稿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辭典》,我最近正在做前期論証、搭建框架,大概需要三年時間去完成。由於做《昆曲大全》,我們在實踐和理論概括方面有一定經驗。這對於我國非物質項目名錄的推出,包括國家傳承人的評選都打下扎實基礎。

馮遠

  馮遠:應擴大藝術品免稅對象 用扎實的好作品說話

  馮遠實在太忙了,這位橫跨畫家與藝術教育家的踐行者,除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及去年新任的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長,還擔任著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這更是一位有著強烈愛國情懷的畫家,其筆墨語言從傳統的疏淡飄逸、逸筆草草中抽離出形態美、黑白構成關系及可變性。馮遠風骨清奇,目光堅毅,面對記者時,他的談吐才含於內,淳朴摯誠,絲毫沒有領導的架子與藝術家的裝腔。

  記者:去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成立,您作為館長,曾提出應做成一個以今天的眼光來說,能夠達到世界一流水准的藝術博物館,跟清華大學的國際聲譽相匹配,也能跟國際一流高校的博物館相媲美。半年多過去,在今年兩會上,是否為藝術館運營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實際問題提出建議?

  馮遠:今年,我的建議希望國家出台相關的收藏藝術品能夠在原有的規章制度上突破一下,增加一點免稅的對象。主要是指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新開館以來,有大量的捐贈收藏的海外作品,也有回流捐贈的。但是,國家名單之外的藝術品收藏免稅政策無法照顧到他們。就此,我希望國家文物局修訂完善國家稅收藝術品稅收政策,能夠更具有覆蓋面,惠及讓更多相關專業單位。

  關於此問題,我呼吁多年沒有反應,今年第一次提案上去,希望相關免稅政策不局限於國家名單,局限於政府辦的博物館藝術館,讓更多的專業機構、特別是民營博物館也能享受到。

  記者:“美育代替宗教”貫穿我們的藝術教育,您覺得在今天,這句話應該如何去理解,如何體現其重要性?

  馮遠:作為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中國人,國民素質具有相應的藝術修養人文素養和鑒賞美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對人全面素養的提升和未來人生走的更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當年,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中國正處在軍閥混戰國內各種矛盾尖銳的動蕩期,今天的新時期國家經濟發展迅速,對國民的素質提升也會越來越重視。我認為,美育是一種重要的世界觀教育。在今天,美育應具有更豐富的內涵。藝術教育、美育,對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中國當代國民所應具備的綜合素質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要努力做到使13億人都能有機會接受到平等的藝術教育和美育,但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比如,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中播出的那些邊遠地區失學的孩子不是少數,在大城市裡奢談藝術美育,有時真讓人難為情,因為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的人都達不到相應的條件。我覺得全社會都要來關心美育,而不僅僅是多幾個藝術家就代表美育的普及了。

  美育在我們今天解決了溫飽問題進入小康社會以后顯得特別重要,人在沒有飯吃時隻有一個願望,那就是什麼時候能夠吃飽飯?但吃飽了以后,會生出無數煩惱,高一層次的就業、購房、醫療、受教育等一系列問題都會接踵而來。在現代都市中如果僅僅偏重於某一科、某一專業,缺乏相應的人文知識和綜合素養,是難以應對社會需求的。

  我覺得文化藝術工作者,要關心時事、政治、哲學、歷史和數學、物理的知識,從事理、工科專業的人,應該更多地掌握、了解甚至愛好一門文化藝術,這對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極有助益。這樣才會具有健全人應有的品質,不容易走偏。當然,人首先要解決的是溫飽,然后是擇業、就業,有了基本的生存條件和能力,才能談美育,如果連飯都吃不飽還談什麼美育呢?

  記者:今年清華大學特別提出了全部學科的人文性教育,這也符合世界名校教育潮流。您除了執掌清華美院,做為多個美術院校的專家教授,在美育傳播與人文性培養過程中,有何心得?如何去做好“技”與“藝”的平衡?

  馮遠:在傳授“技”的同時一定要注重“道”的傳播。現在大學生家長舍得投入社會也關注,希望他們能成為有用的人,但不僅僅是一個手藝人,應是一個高素質同時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術才能品德高尚的人,這才是我們應有的美育教育。

  美育,不光豐富了自身生活,更重要的因為有了發現和鑒賞美的眼光,你會在一片樹葉、在一泓清澈的池水中、在秋天的一片金色樺林中,感受到某種動人心扉的東西。這種司空見慣的美的東西,並不是人人都能感覺到。

  而你能發現,從中體悟到愉悅快樂,這就是豐富自我生活的審美方式,並不是人人都具備這個眼光和能力。基於此,傳播美和美育最大的功能,在於給社會進步和文明帶來助力之外,對每個個體來說,是培養人們一顆高尚的心、陶冶靈魂和豐富生活的最為重要的途徑和方法。

  記者:我們知道您在擔任大量行政與教學工作的同時,依然把創作放在首位,最近有哪些計劃?

  馮遠:沒做就說這不是我的風格,剛完成了是國家博物館“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的那批歷史畫。除了自身創作,我們又在推動一個新的系列,也正好應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理念。

  中華家園有四海一家,五十六個民族,以這些歷史文化傳說和當代風貌作作為基調去創作。另外還有“中華風物”系列創作,把中國的人文歷史名山大川,包括“國樹、國鳥”等去作為藝術作品的創作題材。

  這系列創作,計劃在建國70周年完成,我現在沒想那麼多,先得抓一批優秀的創作人員,靜下心來去創作。這個時代大話不能說了,藝術家就要靠扎扎實實的好作品說話。

吳為山

  吳為山:讓“功夫”作為傳統文化代表詞助力中國夢

  一席長發飄飄,詩意洒脫的藝術家氣質中融入著中國式的內斂與沉穩,一開口便是參政議政的責任與擔當。

  他力倡“中國精神、中國氣派、時代風格”。他的作品,具有其“詩風蕩漾、文氣堂堂”、“形神兼備、氣象萬千”的獨特意象風格﹔他年少成名,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雕塑藝術家﹔他為此熱心於中國文化走出去,多次奔走呼吁——他就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

  記者:我們獲悉,您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議把“功夫”確立為中國文化代表詞。對此,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做好大外宣層面,有哪些具體舉措?

  吳為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國文化符號是中國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對外展示中國形象的重要載體。2015年,一項針對美、英、法、日、韓、澳等六國普通民眾進行的調研表明,目前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國外民眾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程度整體偏低﹔二是中國文化產品供給與國外民眾興趣點脫節﹔三是文化傳播渠道與外國民眾媒介使用習慣存在偏差。這就要求我們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進一步提煉既能反映當代中國形象,又能代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深受中外民眾認可和喜愛的中國文化符號。

  記者:基於“功夫”為代表的文脈相承,您認為作為中國文化對外宣傳的符號應當具備哪些條件?

  吳為山:第一,源於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第二,生命力強,群眾基礎廣泛﹔第三,便於傳播,能夠被普通民眾所接受﹔第四,具有國際影響力,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熟悉﹔第五,內涵豐富,各個階層的民眾都能從中體會到中國文化的魅力。在眾多文化符號中,功夫是最符合以上五個標准的中國文化符號。

  此外,“武術”是最符合文化傳播規律的符號。武術作為大眾文化產品,其表演功能最易被普通外國民眾所接受。通過武術吸引盡可能多的國外民眾關注中國文化,是對外宣傳的第一步。

  記者:“制止侵襲”的和平思想闡述和平崛起理念、助力中國品牌的轉型升級、宣傳中國道路的重要支柱等方面,“功夫”起到哪些作用?

  吳為山:中國功夫的發達,與我國戰亂頻繁的特殊歷史有關。中國功夫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倡導的是消停戰事、維護和平。隨著功夫文化在國際上不斷深入人心,中國人愛好和平、維護正義的精神追求將被更多的國外民眾所認可,中國倡導的“和平崛起”將在國際社會贏得越來越多的支持者。

  在助力中國品牌的轉型升級方面,功夫具有時間、精力、造詣等多重含義。文化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滋養。中國制造的品牌升級,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文化支撐。國內企業借助功夫文化的深入傳播,通過中國傳統文化與企業產品的關聯營銷,將有力提升中國制造的品牌影響力。

  功夫有“本領”的含義,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中國革命、改革、建設的偉大勝利,其中的一大法寶就是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可表述為黨的群眾工作能力強、功夫深。但是,中國的道路與西方的道路尤其是政治體制有著巨大的差別,不易被國外民眾所理解。借助中國功夫文化的傳播,功夫所具有的“本領”內涵將被國外民眾所熟知。

  記者:您作為中國美術館館長,對於大師作品的傳承與保護,有哪些舉措?

  吳為山:首先這些館藏作品時間很長,歷年來存在館裡,盡管有些是大師的作品,但是放在庫房裡,很難散發他們的精神,所以需要拿出來梳理一下。

  現在有很多作品年久失修,像油畫開裂國畫發霉雕塑發朽,這些都是物質狀態,就像人一樣,物質狀態影響精神狀態。所以,一方面需要通過梳理整體對它們進行研究修復,另一方面把它們的內容題材、精神面貌、思想性等要進行梳理展覽。

  在此基礎上,各個美術館博物館需要認識到這一點,不僅僅是本單位的收藏更是國家的財富,各個美術館要互通藏品。從而,使全國的藏品整合起來,為體現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和現代的創作來作出貢獻。

  這些作品是人民藝術家創造的,它包含了時代的精神和歷代藝術家在當時社會文化背景下偉大的創造,實際上是時代的精品,要讓這些作品發揮作用,就必須拿出來展覽。我想從這些精典的作品當中,看到時代面貌、看到當時的人的精神面貌、看到藝術家的創作風向……這些,都可以躍然紙上。

  記者:如何把中國美術館的優秀館藏與大眾美術教育相融合?

  吳為山:要抓一些重要的點,比如說低齡兒童和老齡人的教育。公共教育不僅要利用本地本館的資源,還要利用社會整體的資源,比如說用好媒體。我們做新媒體,通過微信平台把優秀的館藏作品去放大及推廣。

  我們有微信平台和官網,但這是不夠的,因為關心美術館網站的畢竟是少數人,所以希望公共媒體多加入。做大眾美術教育,需要有為人民服務為大眾服務的心理,隻有普及到大眾當中去,它才算真正的存在。

田黎明

  田黎明:從鄉村博覽室入手深挖民間藝術資源

  坐在記者面前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田黎明,他對創作非常認真,在藝術思考與探索上亦不乏科學的嚴謹態度,他是一位有責任感的藝術家。田黎明在藝術語言的取向與他人生程度是一致的,有評論認為:“將生活作為一種氣象而不只是一種形象,是田黎明中國畫藝術中整體性的來源,”﹔“他用`體天下之物`的情懷去回歸自然,在自然中感受自己的人生境況,在自然中自由地呼吸成長。”

  記者:我們了解到,您一直在關注美麗鄉村建設與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並去湖北、廣東、廣西等地調研過。這次兩會,您是否提出了相關提案與建議?

  田黎明:我做了關於鄉村體系化建設方面的建言。國家建設美麗中國,鄉村也是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體系化建設是在機制上怎樣更加完善化,應從體系角度,完善鄉村建設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自然資源、自然保護、人文資源保護、人文古跡、人文景觀等……在這其中,加強文化領域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要突出公共文化服務和鄉村本體文化性。因為中國文化的淵源是從鄉村生發,這種傳統淵源的文脈,要代代相傳。

  記者: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如何深挖民間藝術資源,繼承好中華傳統文化?

  田黎明:公共文化服務應融合鄉村本體文化建設,現在鄉村文化應納入規劃機制,去繼承,去建設,去整合。比如說,多數鄉村面臨壯年人口進城務工,許多鄉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多。鄉村文化內涵著中國文化傳承的理念,傳統的仁、義、禮、智、信,通過長老、父輩等,一輩一輩地傳承給下一代,這種言傳身教靠老人,靠父母,靠教育,靠每一個人自覺地踐行。

  記者:在實地調研中,您提出了建立鄉村圖書館和博物館,這次兩會上,您是如何建言,把鄉村文化與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相融合?

  田黎明:提出鄉村博覽室建議,可能比圖書館概念要好。實際上,鄉村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從天地君親師、仁義禮智信層面,從繪畫中美學、審美層面,如用復制品陳列在博覽室,以圖像方式展開,圖文搭配,農民看了便於接受理解。

  中央提出從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到革命文化,這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與外來侵略者浴血奮戰、流血犧牲的革命文化,還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應從這三個大層面來建構鄉村的公共文化體系。以此,使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精神家園,尤其讓青少年要從信念層面,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自覺生發為對文化的自信。

  我們做了一些調研,還需要做進一步工作去了解。雖然很多鄉村做到了,但是從全國鄉村來看還需要下大力氣,任重而道遠。希望當地政府拿出一批經費,重視鄉村文化建設。同時發揮藝術家與院校學生下鄉體驗與寫生課的作用,在深入生活中幫助鄉村建立相應機制,包括鄉村博覽室、助學、扶貧等。

  記者:您去年與十八位藝術家在國博做的精品展很棒,得到了很好的社會反響,標志著中國藝術研究院在繪畫領域、學術承建、藝術探索、藝術語言、深入生活等方面和時代都是同步的、正能量的。那麼,在此基礎上,您怎樣在今后的創作中多出精品?

  田黎明:在今后創作中,仍然是在藝術思想和藝術語言方面還是要不斷下功夫錘煉,還是要更加扎實地去深入生活,在深入生活過程中把自己悟到傳統文化方面元素和生活碰撞形成創作想法,表現出來,力求出好作品,精品不是畫家自己說出來的,而是要通過你的艱辛創作方式,去慢慢體悟,要有一個過程。

  精品需要好幾個條件,如果你沒有藝術理想,沒有傳統文化積澱,沒有時代人文精神的支撐,你的精品從哪裡來?精品一定是一個藝術家全身心的在生活中,在時代文化發展格局中形成的。尤其對藝術理想,應該把屬於時代最美好的人文精神表現出來,體現最美好的人文思想、人文境界。他們就貯存在普普通通勞動者身上,就在普普通通生活中,你要去找到閃光點,要把它們匯聚起來,通過作品放射出光芒,我覺得這是精品的一個立足點。必須要在這個層面上下功夫,才能找到精品的位置。

  記者:目前,您藝術創作方面有哪些新計劃?主要在畫什麼作品?

  田黎明:這幾年我在畫歷史史詩中的“陶淵明”,畫這幅創作我反復多次深入生活,創作一幅畫還是希望在作品深度和厚度上下點兒功夫。畫陶淵明,從選題開始先后五年,要去讀書、領悟、到生活中搜集創作素材、畫寫生,還要有藝術語言形式錘煉,是一個綜合體。所以不太容易,但出來以后還得進行反省、總結,為下一步創作再做好一些鋪墊。這都是很重要的,一個作品一環一環的銜接,作品創作出來后還需要社會來判斷,需要大眾、社會的反饋,再總結不足,繼續前行。所以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來講,需要靜下心來,在文化修養上要多下功夫,尤其對時代人文精神的領悟和體驗,自己要老老實實做人,扎扎實實做學問,這個過程對藝術家成長是非常重要的。(作者:浦奕安)

(責編:李金霞、胡線勤)

聯系我們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協

電話:(010)65363816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協
電子信箱:zgbxw121@sina.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中國報業

電話:(010)65363857
微信公眾號:中國報業
電子信箱: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公眾號

電話:(010)65363822
微信公眾號:黨報頭條
電子信箱:252361907@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歡迎關注黨報頭條APP

電話:(010)65363857/3004
歡迎關注掃碼下載黨報頭條APP
電子信箱: 773591345@qq.com

Copyright 2020by 中國報協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